臺灣帖學第一人,楷書如刀刻

2021-02-17 書法自學

來源→綜合網絡

編輯→自學君(微信shufagongke2)

先來欣賞一幅對聯:

筆墨空靈如清風之出岫,空若無物而自有氣韻流動。白酒雲液、澗底雪腴,即屬此類。斬斧齊的筆畫、內緊外松的結字,似《圭峰碑》之凌厲,空靈更甚於此碑。

竹賢已售7000多刀!

小三尺5刀99元

點圖下單▼

此聯(上圖) 則是以柳公權《玄秘塔碑》基礎,根據自己的書法追求適度變幻,書風更加險峻清奇,以柳骨之清峻暗合六朝之風骨,有似清風泠泠,寒雪凜凜,仿佛如出世高士。

作者是誰?

落款寫了:溥儒

沒錯,是末代皇孫溥心畲。

溥心畲,1896年生,1963年逝世、名儒,字心畲,號西山逸士。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自幼飽受舊王孫之痛。三十歲後潛心書畫。一九五零年赴臺灣,書課徒為活,其後任國立參灣師範大學教授,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著有《寒玉堂論畫》等。

溥心畲教學視頻

於書法,溥心畲早年學《玄秘塔》,而後學裴休在《圭峰碑》上用功最多。溥心畲一生走的都是純帖學之路。南渡臺灣後被成為「臺灣帖學第一人」

觀其一生的楷書道路,黑土認為給我們有以下啟示:


一、溥儒留下來的作品好多都是臨帖之作。結合其在《寒玉堂論畫》中的一些觀點,足以說他一生追尋傳統、堅持臨帖,直到晚年才自稱有自己的東西。這點和書法大家的成功路一樣,給我們書法愛好者指明了方向。

二、溥儒一生以帖學為自我標榜,和我們現在大部分人不一樣的的是:雖然他的楷書以唐楷為根基,但他書法入門絕不是一上手就寫「柳體」,而他是以篆隸入手、進而由楷書進入行書。

三、楷書練習中溥儒在他的書論中一向主張寫小字必須先寫大字,先寫大字才能充分體會運筆和書之體勢。尤其是「練大字」鍛鍊提按能力和「雙勾」提升運筆的能力相結合才能打牢楷書基礎。

四、溥儒學書法一生都在強調「用筆得其氣骨」。得其氣骨意味著不能對字帖一味地模仿,而要體會法帖之神韻,就像很多人學顏柳(推薦閱讀:顏柳的障礙)把字最終寫死了,就是因為徒學其表,不能得其神韻的結果。

溥儒在其作品中用筆果斷、稜角分明,骨力強勁,尤其是晚年的作品筆墨空靈,點畫在精到的同時更顯靈動。

五、溥儒在其書論中強調的另一個觀點是:書法的用筆無論是寫大字還是小字都要追求兩個字「精到」無論真草隸篆「精到」是第一要務。這個應該怎麼理解?其實反映在書寫中就是要求「筆筆送到」,這不僅是學書法的嚴謹態度,也是只有精到了才能有更進一步,比如對意象的追求等。精到是書法的必備條件,否則就是荒肆和有失法度

他的小楷也是,一個字一個字都很清楚地交代了筆畫的出入,而且字的間隔也把握的很好。最精妙的是,在這樣需要注意字形(小楷)的書寫中,溥心畲也沒有忘記表達好書法中的意。這是溥心畲書法的閃光點。

他的書法內容也多為自己所寫的詩詞,這樣更容易通過書法抒發個人情感。縱觀當前書法拼、貼、染可謂形式多樣,抄幾首古詩詞只能讓書法更加美術化。溥儒生逢亂世,在碑學成為主流的時代背景下他一生也不為其擾,從二王到唐楷堅定地走出了自己的帖學之路,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溥儒作品欣賞

竹慈紙·已售5000多刀

100%好評

99元\10刀

點圖下單▼

@本文來源:網絡。內容觀點僅供書友參考。

@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其它錯誤請及時與我們聯繫以便更正或刪除!

自學·教程·明師

| 你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推薦關注 | 書法自學

相關焦點

  • 書法界最大的謊言: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位「書聖」就不懂楷書!
    我們之前曾經解讀過許多關於古代名家草書的文章,在很多朋友的留言當中,經常看到這樣的說法:為啥要寫一些花裡胡哨的草書,好好寫楷書不行麼?很多人總會認為,那些寫草書的,楷書一定寫不好!試試真的是這樣的麼?其中甲骨文乃是刀刻書法,後來毛筆的出現,促進了甲骨文到篆書的轉變,再往後篆書系統結束。世人為了書寫的簡便性,將篆書快寫,於是促進了隸書的形成,後世的草書、行書、楷書也是在隸書的基礎的上生發的。簡而言之,隸書快寫成為了章草,而後發展成了小草再到大草。隸書改變了書寫方法,增加了提按手法,鍾繇將其變成了楷書,行書則是楷書的一種變形。
  • 最適合臨習的名家楷書經典碑帖,記得收藏!
    說到楷書學習,不得不提到「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和「初唐四大家」的虞世南、褚遂良。他們代表著中國楷書書法的最高水平,初學者若能充分了解和臨習他們的書體,對學習楷書將會有很大幫助。仁美大學堂為書法愛好者整理了六位楷書大家的經典碑帖,便於各位對比、積累和提升。
  • 【梅花三文創】學小楷,是精臨一帖還是書寫百家?
    如只說簡單入手的話,稍微有些基礎,三兩年,就能寫的非常工整。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可能往下十年八年,也不見水平大幅度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從一個人小楷的水平,可以看出他對筆法,結構,章法,氣韻等,諸多方面的書法審美觀。
  • 宋元間文學家周密楷書《跋晉王大令保母帖》欣賞
    周密 楷書 《跋晉王大令保母帖》 釋文: 王郎擅風流,筆墨美無度。殘磚與斷刻,亦有神物護。 抗衡丙舍帖,突過黃初賦。景師與陽朔,漶漫不足數。 要須中山石,乃可與之伍。十行百餘字,一一生媚嫵。 家雞與野鶩,此論吾不取。佳處將無同,閟妙未易語。 我貧乃嗜此,字字若可煮。不知何物媼,託此傳萬古。
  • 懷素的草書幹不過張旭,吃了楷書不精詳的虧,別為不練楷書找藉口
    現在的朋友們可能就有疑問了,既然懷素的草書幹不過張旭,那為什麼在平常咱們練習草書的時候,多數都學懷素,而不學張旭呢?這與法帖的流傳有關係,懷素流傳下來的法帖多,有一些真跡作品可供臨寫。張旭的草書法帖沒有真跡流傳於後世,所以張旭的草書基本上就是在傳說中了,有名氣,沒有帖本,無法可學。有的朋友又有疑問了,不對呀,張旭不是有一本草書法帖傳於世,名為古詩四帖嗎?
  • 周慧珺新版楷書字帖欣賞,800個常用漢字筆法演示,好帖請收藏
    學書法首要的問題不是為什麼而學書法,也不是為了成為書法家而學書法。雖然有一句名言說的,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將軍的名額是有限的。就好比書法家從古至今的書法家也是屈指可數的(當代的書法家不能和古代同日而語)。
  • 學行書這一本帖就夠了
    間聞足下遷,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羶腥。故具為足下陳其可否。  吾昔讀書,得並介之人,或謂無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強。今空語同知有達人,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內不失正,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親居賤職;柳下惠、東方朔,達人也,安乎卑位。吾豈敢短之哉!又仲尼兼愛,不羞執鞭;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登令尹。
  • 《淳化閣帖》為什麼沒有收錄顏真卿?
    宋太宗花十幾年功夫編了一部《閣帖》,目的是立標準,實現二王的「君臨天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堅持正確導向」。所以,不可能把「不學王」的顏真卿編進去。或曰,王在前顏在後,且王在顏的時代名氣大,顏豈能不學王?如果這樣,問題是從傳世資料看,顏的行書與王比,用筆、結體乃至點畫形態全不搭界,可以說面目全非,可否有如此學法?若承認這也是一種學法,且是成功的學法,那麼《淳化閣帖》為何不承認這種學法?
  • 李宗瑋教授:二爨雄風 南朝獨秀——楷書中的異樣法則
    但有趣的是,《爨寶子碑》比《爨龍顏碑》早刻立了50多年,在1000多年之後,《爨寶子碑》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雲南曲靖楊旗田出土,而《爨龍顏碑》卻是在清代道光時,雲貴總督阮元在荒蕪處發現了它。兩碑出土重見天日的時間,又是前後相隔大約50年,是巧合?不是巧合?
  • 清·徐元禮楷書《吳氏重修祠堂記》書法作品欣賞高清收藏版
    這部用楷書書寫的《吳氏重修祠堂記》,是徐元禮的書法代表作。整體筆勢沉穩,字體精妙,風姿俊逸。有顏真卿的寬博,有歐陽詢的險峻,亦不乏《靈飛經》的開張,神採飛揚。《吳氏重修祠堂記》在用筆上,大量採用露鋒切入,流暢中求穩健,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秀而矯健,穩而靈動。字體結構精巧,造型優美,於飄逸中見穩妥,於典雅中見遒勁,是優秀楷書之典範。由於徐元禮是科舉出身,他的書法也難免沾染當時流行的「館閣體」的影子。
  • PTT論壇辛辣帖,中國臺灣電競能向Faker學到什麼?大陸電競共勉
    逛了逛中國臺灣的PTT論壇,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帖子,發出來讓大家也看看。帖子標題叫做:「臺灣人能向faker學習到什麼??」整篇帖子言辭辛辣,但首先申明,這個帖子是搬運過來的,原本也是中國臺灣PTT論壇的帖,沒有刻意帶中國臺灣地區的節奏,原文意思大體就是這樣,只是將言語過激的部分做了修改。希望中國大陸的電競也能共勉。
  • 九大行草名帖,臨寫實戰
    所以,像張芝《冠軍帖》此類刻帖,是否真是漢人面目,越來越讓人迷惑。若是,那麼這種完全成熟的今草筆法,始創者會落在誰家頭上,又將成為歷史的疑問。不過,就刻帖而言,《冠軍帖》決然大家手筆。《冠軍帖》無論從用筆、結字、行氣、整體章法等都無可挑剔。其用筆使轉精緻而瀟灑,總能讓人想到王羲之。由於王書有墨跡摹本遺世,讓我們有對比刻本(帖)的可能。我們發現,摹本與刻帖之間的距離顯然存在。
  • 王獻之才是真正《冠軍帖》的作者
    王獻之《中秋帖》草書《冠軍帖》刻於北宋《淳化閣帖》,作者刻東漢張芝。《冠軍帖》為作者激情時的手札,它剛柔相濟,方圓曲直收展盡妙,蕭灑飄逸,用筆如飛,風馳雲湧,氣勢非凡,字形變化多姿,虛實相生,神採飛揚,豪放典雅,其藝術水平之高,古今無與倫比。張芝為東漢著名書法家,他苦練書法聞名,擅長章草和今草,有「草聖」之稱,今已無其墨跡傳世。
  • 在所有書體中,楷書最後才出現,為什麼有人鼓吹楷書是書法的根?
    這些觀點都有各自的道理,有人先練楷書,有人先學篆隸,還有人直接學起了古人的行草,這些書法觀點通過實踐,在一些人的書法學習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所以不必非得分個對錯。具體如何操作應由習書者自已作出判斷,並加以選擇。但有一個問題,是我們必須要釐清的,那就是楷書是不是書法的「根」?我覺得分析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從書法的起源和發展的角度來找「根」。
  • 學書法,用具之十二:帖
    學書法,文房六寶,筆墨紙硯氈帖。這篇講帖。書法學習範本,來源多樣,包括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刻石,刻木,墨跡等等,現在一般通稱為帖。現在的人學書法,比古人幸運,容易找帖。那年,朋友和人在雲南建了一個書院,新開張,熱情邀請我去講課,給老師做點培訓。事情弄完以後,投資人,也就是谷老闆,很熱情,作為感謝,說要買一個帖送給我。
  • 唐歐陽詢張翰帖,清流才士之帖
    唐·歐陽詢《張翰帖》,亦稱《季鷹帖》。紙本墨跡,白麻紙本。行楷書。有「張翰字季鷹」云云10行。縱25.1釐米,橫31.7釐米,共98字。無款印,傳為歐陽詢書。此帖為唐人鉤填本,筆墨厚重。見於《宣和書譜》、明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吳升《大觀錄》、安岐《墨緣匯觀》等書著錄。
  • 懷素《自敘帖》真假迷霧!
    懷素《自敘帖》之我見作者  傅申今天講兩題,第一是懷素《自敘帖》的真相,後來改成「我見」,你們不一定同意我的觀點,但我想能否說服大家,包括大陸、臺灣學者各說各話,大家有不同意見沒關係再比較故宮本與明代水鏡堂本,我把水鏡堂刻本翻成白底黑字,發現刻本的細絲很亂,而墨跡本則非常乾淨,刻一個帖多麼不易,跟原跡一樣幾乎是做不到的,為什麼?它要經過多道程序,先要在原跡上鉤摹,一鉤摹一定會有些走樣,再鉤摹到木頭或石頭上,第三次是刀刻,比毛筆更困難,如再加上拓的過程,拓本最後的效果與原跡已有相當的距離,雖然水鏡堂本公認是刻得非常精細的,你看放大以後還差得很遠。
  • 一位「富二代」寫得楷書,一個字值50萬,當代書法界幾乎無人能比
    唐代武則天時期,有一件《萬歲通天帖》記載了王羲之家族8位成員的書法,皆極精妙。因為在網絡和印刷術不發達的時代,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書法資源才能培養出一個書法家,而對於普通人來講,見到一本字帖,尚且不易,平生只為稻粱謀,吃飽肚子就不容易了,學書法根本就是貴族藝術。在書法史上曾經有這樣的一個「官二代」,也是一位「富二代」,他的一幅楷書賣出了6000多萬的天價,這幅作品字數不多,折合起來,一個字能值50萬,這樣的價格能夠在北京賣一套別墅了!
  • 清初大法家張照,楷書拓本《勵志詩》欣賞,筆力遒勁,純熟嚴整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提到楷書歐顏柳趙是必須要說道,這是他們及時楷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也是書法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書法在古代依舊是服務於信息傳遞為主,藝術次之的發展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