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已有1個月了,很多學校已經陸陸續續組織學生開展了第一次月考。
月考是檢驗學生近一個月的學習效果,通過考試的方式找到學生的學習弱點,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補充。
我對門鄰居住著一個初一的孩子,他所在的市二中學校上周剛剛組織完月考。
他家長在班級群問分數和排名遭到老師的拒絕,老師說每個家長可以私信他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和考分,但是學校要求不得透露其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排名。
也就是說,其實排名是有的,只是每個人都只知道自己的情況,其他人考了多少分,跟你的排名差距多少只有學校的老師知道,家長就不要瞎打聽別人家孩子的情況了。
近幾年,大家都在提倡要保護孩子的隱私權和人格尊嚴,認為學校公然公開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排名對於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而言是一種人格傷害,是侵犯學生隱私權的錯誤做法。長此以往,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這樣的觀點雖然可以被理解,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長贊同這樣的觀點。
但是,大家別忘了,中考、高考的制度在我國的國民教育中仍然是要繼續存在並且發揚光大下去的,考試不公布分數和排名,就讓學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學習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這樣不是很迷茫嗎?
雖然看淡分數和排名符合素質教育的方針,但是,時下的中考制度、高考制度都是擇優錄取,分數高的孩子才有機會接受更高一級的教育。
分數決定了學生讀什麼學校,找什麼樣的工作。
所以,這麼重要的參考指標,怎麼可以做到只有老師心中有數,學生和家長心中沒數呢?
雖然,西方的自由教育和快樂教育也成就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是,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已經根深蒂固,科舉制的開始可謂已經開啟了我國的高考制度。
如果不是看重分數和排名,又怎麼會有中考、高考的存在?
已然,學生的隱私和尊嚴很重要,但是,公布了大家的分數和排名就被認為是暴露了學生的隱私,踐踏了學生的尊嚴。
那麼,三年後的中考,六年後的高考一敗塗地的時候,會不會是更大的傷害。
這樣的傷害和公布分數、排名相比,哪一種傷害更大?
素質教育並不是要把分數和成績置於對立面,而是一種相互前行的關係。沒有成績和分數做支撐,空談素質教育意義何在。
從根本上來講,學生的學習成績始終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和支撐,沒有成績一切都是空談。
看看那些在中高考中脫穎而出的學霸,他們一直都在考試分數的角逐中進步,始終把追求成績排名作為學習的不竭動力。
學生在學校讀書,連自己的分數、排名所處的位置都不得而知,從何改進、從哪裡尋找突破口?
在茫然不知的環境下閉門造車、同學之間也不再探討考分和名次,雖然表面上不存在你追我趕的功利,但是,學得好的依然在前進。
學得差的可以在短期在隱私和尊嚴的幌子的保護之下不受傷害。
而最終的那一次大考會揭開自欺欺人的那塊傷疤,隱私和尊嚴的意義或許已蕩然無存。
我是朱老師,文章為本人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發!
關注我,帶你了解高考、研考、大學和專業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