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侃英語」,已獲授權
在國外點餐或者去西餐館的朋友有沒有注意到,菜單上的菜名後面常常有gf、VG、PL這些縮寫↓↓↓
括號裡寫著VG和GF等縮寫,有人會不會想說,VG不知道是啥,但GF是不是 girlfriend(女朋友)的意思啊?
玩笑歸玩笑,對於某些吃飯有忌口的人來說,這些英文縮寫還是挺重要的呢!
foodee(諧音 foodie:吃貨)網站上,介紹了這些縮寫的含義:
我們先來看VG,指的是vegan。
牛津詞典解釋得比較清楚了:
a person who does not eat any animal products such as meat, milk or eggs. Some vegans do not use animal products such as silk or leather.
不吃任何動物性食物(比如肉類、牛奶、雞蛋)的人,而且有些 vegan 甚至不用來自動物的產品,比如絲綢和皮革製品。
從這個定義來看,vegan可以翻譯為「嚴格的素食主義者」。
這些素食主義者,有的是出於信仰的原因,有的是養生的目的,還有的是為了保護動物和環境。
再來看單個的字面V,指的是vegetarian。
Vegetarian意為"素食主義者",那麼問題來了:vegetarian和vegan有何區別呢?
這兩者的區別在於素食是否徹底。Vegan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而vegetarian只是「素食主義者」。Vegan除了不吃肉,連蛋和乳製品都不吃,而 vegetarian只是不吃肉,雞蛋和牛奶還是吃的。
如果你是vegan或者vegetarian,菜單中標註V和VG的菜品就可以放心吃啦。
再看GF,指Gluten Free。
Gluten[ˈɡluːtn]表示「麩質」或者「谷蛋白」,後面的free表示「免除……的」「不含……的」。Gluten Free就是「不含麩質」的,那麼什麼是「麩質」,為什麼老外如此在意?
麩質是穀物(比如小麥、大麥)中的一組蛋白質。咱們覺得麵包嚼著很筋道就是因為裡面的麩質。
但「麩質」對有些人而言是個壞東西。因為他們體內缺乏分解麩質的酶,所以一吃麵食就會肚子疼,還會脹氣、手腳麻木、關節疼痛……
我身邊還有一些朋友喝不了牛奶,一喝就腹瀉,因為他們體內缺乏分解乳糖的酶,這種情況叫「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
所以國外菜單有些食物後面會標註「DF」,即「Dairy-Free」(不含乳製品的),乳糖不耐症的朋友們可以放心點單。
但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很多本來含麩質的食物經過去麩處理也成為了無麩質食品,這些食品的包裝上就會標明「Gluten Free」的標籤。
國外好像非常流行無麩質飲食,據說10個老外9個都在吃「GF」的食品。不過全麥製品(whole grains)非常有益健康,如果你對麩質不過敏,那就沒必要跟風吃"無麩質食物"。
最後一個縮寫:PL,指 Paleo。
Paleo表示「遠古的」。大家記得《老友記》裡Ross的身份嗎?他是一位 paleontologist(古生物學家),Paleo就是其前綴。
其實paleo(或 Paleo diet)是國外流行的一種飲食方式,可以譯為「原始人飲食法」。
據說在上世紀初,一位名為Joseph Knowles的男子決定體驗原始人的生活狀態。於是他像貝爺一樣荒野求生,經過八周,他不但存活了下來,而且身體狀況有了質的飛躍,專家測完後發現他的體質完全媲美專業的足球運動員。
中:Joseph Knowles
簡單來說,paleo diet的理念就是只吃原始人可以獲得的食材來源,包含蔬菜、水果、肉、魚類,拒絕穀類、乳製品、豆類、鹽這些進入農業社會才有的飲食。
原始人飲食法的膳食金字塔
隨著社會的發展,食物越來越豐富多元,很多人都自詡為「吃貨一枚」。「民以食為天」、「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沒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這些都是吃貨們的金科玉律。
但在人人都大吃特吃的時代中,仍然一股清流震撼著大多數人的世界觀,他們選擇paleo diet,選擇當vegetarian,甚至當vegan,這種自律實在讓人佩服。
借今天這個話題,做個小調查,你是素食主義者嗎?你對於vegan、vegetarian、paleo的飲食方式怎麼看?
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長按關注中國最大的雙語資訊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