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的水鄉古鎮,草長鶯飛,高柳拂堤,生機盎然。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Ⅲ拍攝小組便在如此春色中,光臨新塍取景。他們在母女糕點店細細拍攝了四天時間,將定勝糕、方糕、青糰子製作流程變成光鮮流動的畫卷,即將呈現於國人面前。
嘉興古稱由拳,三國時屬於吳地,吳黃龍三年喜見「野稻自生」,故改稱「禾興」。此後一千餘年,嘉興皆為全國主要的稻米產區。勤勞的百姓善於利用豐饒的稻米製作多樣的精細糕點,點綴濃鬱的節日氣氛,映襯農家結婚生子造屋的喜慶。
如今的嘉興,雖然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舊城的改造推進,生活的節奏加快,舊有的手工糕點與年節氛圍漸漸淡出城市,但如果到那些依傍著運河,背倚著田野的古鎮細細尋覓,卻依然可以找到往昔的味道。而尚未進行大規模旅遊開發的新塍則味道更濃。
在眾多原汁原味的嘉湖細點中,「糕」佔有別樣的地位,明末清初名士李漁的《閒情偶寄》中提到:「穀食之有糕餅,猶肉食之有脯膾。」這種由稻米碾細製作的精緻美味糕點,寄寓人們最樸實的祈福與祝願。例如定勝糕源於南宋,據說當時的百姓製作糕點激勵抗金的部伍,沿途相送,因而取名為「定勝糕」。如今那些抗金的英雄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中,但這種製作工藝便如新溪的水流般流傳至今。藏於新塍老街(西南大街)周家廳的「母女糕點店」便是手藝傳承者之一。
「母女糕點店」顧名思義,即製作者為一雙母女製作的糕點。母親名為徐志寶,年過五旬,本為原洛東鄉旗星村人氏。年輕時即拜本村鄔老太為師,學習製作各式米糕,由於動作麻利,頗具慧心,所做糕點式樣別致,味道甜美。漸漸被四周村坊百姓所知,每逢上梁圓屋、嫁女娶新便請她卻幫助製作糕點。那時的勞作都是村民間的相互幫助,不計報酬,討個喜慶,這種來自鄉村的米糕融入了村民間的淳樸風情。
八十年代後期,搬至新塍老街,開始接受百姓定製定勝糕、方糕等,名聲更大。逢年過節,更是異常忙碌,於是徐志寶將米糕製作技藝傳授給女兒,母女倆一塊經營這爿糕點店。
所做米糕中最為人們喜愛是定勝糕,定勝糕形狀為定榫(木製品的常規榫頭),底部小,上頭較寬,式樣別致。製作原料為上等的糯米與粳米磨碾而成的細粉,及適量的蔗糖與豆沙。製作流程為將配置好的米粉放進檀木印版裡,中間再嵌入紅豆沙,雪白的糕面上撒下幾條紅絲綠瓜,蒸少許時間(約兩分鐘),一個冒著嫋嫋熱氣、晶瑩可人的定勝糕便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定勝糕口感爽口,甜淡適中,細膩的紅豆餡與鬆軟的米粉相映襯,有別於那些機器加工的速制點心。
一個常見的定勝糕重約二三兩重,特製的大定勝糕則重約一斤二兩,其式樣可能與李永泰「小擺供」差不多。這是鄉村人家嫁女娶新時,娘舅送給自家外甥表示吉祥的。古話說舅大娘親,娘舅的大方在定勝糕的大小便突顯出來。
如今,「定勝糕」的蘊含也由當初的取勝,轉為象徵著生活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喬遷、建屋、祝壽等喜慶和節日饋贈親友的禮品。此外,簡樸的作坊內生產的糕點還有眼睛糕、糰子、方糕等。眼睛糕呈方形,雪白的方糕中嵌有一小塊餡料(豆沙與鮮肉均有),如人的眼眸,故稱為「眼睛糕」。眼睛糕是父母去看望剛出嫁的女兒所帶的糕點。糰子根據材料可分為青糰子與肉糰子。青糰子是清明時節的小吃,肉糰子則是女婿招待丈母娘的美食,鄉語道:肉丈母,蛋女婿(即女婿以美味豐盛的葷菜款待丈母娘,丈母娘煮糖水雞蛋招待女婿)。各式米糕都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鄉村民俗故事,鐫刻進平凡的歲月中,讓人懷想。
熟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母女糕點店雖處於老街深處,卻由於其所制米糕的多樣與精緻而聞名禾城,甚至蘇州、上海等地。這種由稻米粉製作、水汽蒸熟的質樸糕點,沒有鮮亮的色澤,也沒有多樣的滋味,以其原本的味道流傳至今,撫慰我們忙碌的生活,點綴我們喜慶的日子。(文/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