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過年的時候,舞龍舞獅大家可能看得很多,但今天小編帶您看的是一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麒麟舞,它盛行於齊家務鄉,是一種獨特的漢族舞蹈表演藝術,據說它傳自皇宮,有著獨特的製作和表演方法,那麼我們首先就帶您趕往大王莊村,那的祖孫倆正忙著扎麒麟。
黃驊市齊家務鄉大王莊村村民 楊治康:大家好,我叫楊志康,我是黃驊市大王莊村人,雖然到年底了,我現在工作很忙,但是我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往我爺爺家趕。
楊治康的爺爺楊印海,今年80歲了,是黃驊麒麟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在等著孫子,這是今年他最後一次給孫子做示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印海:這是頭上那個圈兒,竹子必須要勻,要好,錯了不行,差一點也不行。
天漸漸暗了下來,爺倆兒吃完晚飯後,接著趕工。扎麒麟首先過的第一關就是劈竹子。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印海:幹多少時間你劈這麼一點兒,你還不夠麻煩呢,看 ,這麼劈不就行了兩邊一晃悠,對,你不晃悠,刀子不走,你咔咔劈著走呢, 你光這麼蹭著走啊,你看我劈這一點,手有事嗎?
楊治康手法很慢,竹子劈得厚度不均勻,這點讓爺爺非常生氣。算來算去,楊治康已經跟他扎過十隻麒麟了,按他們這行的說法,孫子也該出徒了。那麼扎麒麟為什麼要用到竹子呢?原來麒麟與我們見到的獅子不一樣,個頭既大又高,從頭到尾巴,全身都要用竹子做骨架。楊印海手裡操著的小刀,在硬度和韌度很強的竹子裡輕鬆的遊走。
黃驊市齊家務鄉大王莊村村民 楊治康:啊,比我爺爺還是差多了,我爺爺就是說劈竹子吧,不看竹子,直接拿著刀就劈過去,就知道薄厚,而我呢得看著他慢慢劈,這是差距!
竹子分為青皮和瓤子兩部分,青皮韌性高,硬度不足, 瓤子沒有韌性,但硬度極高,麒麟身上每一根竹子都要用到這兩部分,因為部位不同,青皮和瓤子使用的比例也不同,楊印海摸摸竹子,就知道質量,一下刀就能準確的把握青皮和瓤子的比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印海:我這個劈竹子不用練,怎麼說不用練呢,我是以前唐山鬧地震啊,天津編這個防震笆,弄小筏,防震啊,弄的竹條子,條子粗了不得劈開嘛,我是劈那個練出來的,到以後真用上了。
楊印海的刀法爐火純青,而孫子的刀法還欠火候,劈竹子成了要克服的第一個難關。楊印海明白這急不得,夜漸漸深了,楊印海已經回去睡覺了,把楊治康留在了祖屋裡獨自一個人練習。
黃驊市齊家務鄉大王莊村村民 楊志康:以前呢,都是跟爺爺扎制麒麟,看著我扎的。我現在呢,想自己扎制一個,就算是出徒了吧!
楊治康暗下決心,今年一定要獨自一個人扎出麒麟來,而扎麒麟最難的就是扎麒麟頭,他決定從扎頭下手,在自己家裡獨自練習。
黃驊市齊家務鄉大王莊村村民 楊治康:我跟我爺爺他們扎麒麟,扎個四五年,自己才敢扎這個麒麟頭,這個舌頭啊,你看上頭有個鐵絲,吊著它,你看到了沒,後頭固定上,看麒麟腦袋一晃悠,它就晃悠,這樣不就顯著好看嘛,觀眾們瞅著,耶,這舌頭還能動!
三天後,楊印海來到孫子家裡吃飯,在飯桌上他告訴我們,在齊家務鄉,到處可見麒麟的壁畫,麒麟與鳳凰,龜,龍被封為古代的四瑞獸,麒麟上能騰雲駕霧,下能穿江入海,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吉祥之首,麒麟舞原本是皇宮各類慶典中必有的表演藝術,稱為麒麟聖舞。明朝滅亡之後,黃驊本地一位皇宮藝人將他的麒麟舞絕技帶回家鄉,代代相承,才得以流傳至今。而楊印海這次到訪並沒有對孫子的製作麒麟頭髮表意見,這反而讓楊治康踏實了,他繼續抓緊時間趕工。有時候爺爺也來督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印海:這標準呢就是一個麒麟八十斤,八十斤以裡,七十五斤以外。
楊印海不斷的敲打孫子,提醒孫子要注意,要注意使用竹子的重量,當然也直接表示了對進度的不滿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印海:你扎麒麟,你光幹,25天扎這一對,你要是兩個麒麟,在25天之內扎不出來,你還幹嘛呀,就得說還得要快,還得要好。
工作之餘,楊治康都趕在夜裡加工,他告訴我們,以前麒麟的頭,鱗片等,幾乎全部用紙糊,後來他爺爺改進了麒麟的製作方法,用彩色絲綢和鐳射紙做出一片片鱗甲,把它縫製在麒麟的絲綢外套上,頭部、牙齒等部位用油彩繪製,這樣做出的麒麟色彩鮮豔、形象逼真且結實耐用。
黃驊市齊家務鄉大王莊村村民 楊治康:他這些年改進的這些東西,我是相當的佩服,我希望以後啊,我也能多改進一點兒,希望把麒麟越幹越好吧。
看似簡單的背後,其實麒麟裡隱藏了很多製作的小秘密。
黃驊市齊家務鄉大王莊村村民 楊治康:你們看了嗎,這裡面有個機關,看到那個環了嗎,那個環我也是練習了好長時間,才練習好的,有了這個環啊,這個麒麟頭就可以晃來晃去,如果這個環弄不好,這個麒麟頭就晃不起來了。
整整用了十一天,趕在爺爺的規定的期限內,楊治康紮好了一隻麒麟。
黃驊市齊家務鄉大王莊村村民 楊治康:我現在就是害怕我爺爺看到這個犄角,我現在還是沒有底兒,還有這個麒麟的尾巴,這個尾巴的彎度啊,我怕我爺爺一眼就看出來。
麒麟能不能過關呢?這讓楊治康心裡很沒底兒。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印海:行啊,就扎這兩下,就可以行了,就夠這個標準了。這個犄角有點差距,為嘛有點差異呢 ,你看這個犄角啊,這有點寬,要窄一點就好了,爺爺?你看這個尾巴扎的行嗎?行夠標準。它的尾巴為的就是往上挑,有個彎兒,它耍起來呢 就是特別的活。
果然,麒麟存在的問題,沒有逃過爺爺的火眼金睛。
記者:爺爺 他學成了你百分之多少?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印海:百分之多少,怎麼算呢,夠百分之九十五,還不夠一百分呢,還得繼續努力 治康,繼續努力。
治康總算出徒了!這些製作完成的麒麟長約2米,寬度達到了80公分,如何才能舞動這樣巨大的麒麟呢?楊印海說舞麒麟和扎麒麟是分開的,舞麒麟得需要專門的人員,體力好,個頭高。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印海:那舞麒麟呢?舞麒麟,我不行,就得是他,咱們要找的這個人,對咱們要找的這個人,他是在這個村,就這個地方是最棒的了,
記者:就是在黃驊地區是頭一把交椅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楊印海:對了。
楊印海帶我們找到的這位村民叫王鳳柱,曾參加國家、省、市的多場大型表演,一提起舞麒麟來,王鳳柱就來了精神。
黃驊市齊家務鄉大王莊村村民 王鳳柱:耍麒麟最主要的幾點你得注意,不許邁大步,你必須得小步走,踩小步,麒麟這個東西啊,又溫柔又兇,溫柔的地方 一開始必須得溫柔,小孩都可以摸,趕瘋起來以後 小孩們看到都害怕,見到就跑 害怕它特別兇啊。
王鳳柱說,麒麟舞不像舞獅子,舞龍,從祖師爺傳下來的那一天,就有特殊的步伐與套路,數百年來傳承不息,而為了播出的需要,我們需要在春節前錄製一場麒麟舞的表演,希望王鳳柱能組織人來表演。
記者:那咱們舞一場麒麟需要多少人啊?
黃驊市齊家務鄉大王莊村村民 王鳳柱: 得將近二十多人到三十來口人這麼多人,打鼓的、綁鱗的、摔尾巴的、耍頭的。
王鳳柱說,表演麒麟舞三十歲是上限,現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村裡剩下的都是老年人,眼看我們的拍攝就要成為泡影的時候,從黃驊市齊家務鄉齊北村傳來了好消息,
記者:王書記 你好,
黃驊市齊家務鄉齊北村黨支部書記 王玉宏:你好你好,
記者:我看那是咱們的麒麟都準備好了
王玉宏:準備好了 準備好了。
麒麟舞演員:搞運輸的,今天是,今天特別告了一天假
麒麟舞演員二:請了一天假,謝謝你。
齊北村的村支書王玉宏從16歲開始舞麒麟,是個不折不扣的麒麟謎。
黃驊市齊家務鄉齊北村黨支部書記 王玉宏:王玉宏:別看兇唄,比較吉祥!代表著吉祥麒麟我們跟獅子區別的地方,我們這是高蹺踩著,一個人單獨背著,(為什麼要用高蹺?)對,如果不用高蹺,它體現不出麒麟的威武來
王玉宏說,表演用的麒麟從頭到腳最小的4米,最高的5米,高大雄壯,舞起來威武生風、氣吞長虹。
黃驊市齊家務鄉齊北村黨支部書記 王玉宏: 獅子跟它的區別呢,獅子可以隨便亂蹦,它離了鼓點走不動沒法動,步伐不行這是真事兒,一會咱們可以看一下,看一看 一敲鼓就知道怎麼走
記者:準備好了嗎?
黃驊市齊家務鄉齊北村村民:準備好了敲
每隻麒麟由兩個青壯小夥表演,一前一後協力合作完成表演動作。前者腰挎麒麟頭,做騎麒麟狀,後者在其內做尾部表演。麒麟一紅一綠代表一雌一雄,成對出場,童子端坐其上,演員足踏一米多的高蹺。完成閃、轉、騰、挪等系列動作。
記者:出來了
演員一:出來了。
記者:你這控制什麼
演員一:我一控制身子 它尾巴就來回抖動
記者:平常露臉嗎
演員一:不露臉,他們露臉,這次露一次臉 ,露臉露臉
演員二:就是玩這個堅持不了,十到二十分鐘吧!間隔性的玩,要是時間太長,人肯定受不了。
表演麒麟舞,最難的是前面的演員,不僅要腳踏高蹺,而且身上要幫著重達100斤的道具,。群體表演技巧高,難度大。全場多隻麒麟在鑼鼓和音樂的伴奏下一起跳躍舞動,演出場面大氣磅礴、威風凜凜。
黃驊市齊家務鄉齊北村村民:祝全省人民新年快樂!!!!
在黃驊,每年正月人們舞起麒麟,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由於麒麟造型扎制用料龐雜、造價較高、費時費力、表演動作難度大等原因,黃驊麒麟舞表演規模日漸縮小,面臨失傳的危機,讓我們一起珍惜這種北方獨特的民間表演藝術。
講誠信故事,傳美好家風,春節期間張洪瑞一家登上河北新聞聯播
黃驊各鄉鎮選舉產生新一屆黨委、紀委和人大、政府領導班子成員(附名單)
春節特刊:節後綜合症不要怕,破解盡在收心大法!
本文轉自河北經濟今日資訊微信號
編輯/張瀟譽、譚宗耀
陽光黃驊,本土最權威政務微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