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王浩
2021-01-08 10:41 來源:澎湃新聞
備受矚目的2020年美國大選儘管在總統選舉層面早已落下帷幕,但同樣值得關注的國會選舉卻把懸念推遲到2021年才揭曉:在喬治亞州的全美最後兩個參議員席位爭奪戰中,民主、共和兩黨選情經歷了一個無比膠著甚至白熱化的較量過程;最終,民主黨候選人沃諾克和奧索夫在1月6日先後險勝兩位共和黨在任議員,鎖定了勝局,從而幫助民主黨拿下參議院控制權。這意味著喬治亞這一傳統南方「紅州」不僅在近30年來首次在總統大選中投給一位民主黨候選人,而且也在21世紀以來首次選出民主黨人擔任參議員,可謂創下諸多紀錄,賺足了全球關注者的眼球。這些變化對於拜登政府和美國政治意味著什麼?在筆者看來,喬治亞的重要性至少應該從短期和中長期兩個維度去理解。
喬治亞是「破局」關鍵也是雙刃劍雖然民主黨在其總統候選人拜登成功入主白宮的同時繼續保持了國會眾議院的多數席位,但勝利背後有兩大隱憂困擾著民主黨人:一是在眾議院的優勢明顯縮水(損失超過10個席位),如延續這一趨勢,該黨有可能在2022年中期選舉中失去眾議院的多數黨地位;二是參議院選舉中共和黨在已經斬獲50個席位的基礎上,在最後兩個集中於喬治亞州的席位爭奪上擁有在任者優勢。
民主黨精英十分清楚,在兩黨對等極化的背景下,如果參議院繼續被對手把持,拜登政府的大多數立法議程將受到極大掣肘,進而成為「跛鴨總統」。相反,如果民主黨人在喬治亞成功「逆襲」,兩黨就會在參議院形成50對50的平局,屆時副總統哈裡斯就能憑藉關鍵一票幫助民主黨取得優勢。因此,喬治亞一役將直接決定未來兩年拜登能否順利推進其內政外交政策議程。此為喬治亞之所以重要的第一重原因。
隨著奧索夫和沃諾克的勝選,
喬治亞成為兩黨對等極化背景下民主黨人「破局」的關鍵,美國政治將在拜登政府第一任期的頭兩年徹底形成民主黨主導的「一致政府」局面,從而有助於拜登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議程尤其是立法工作的推進。其中,抗疫、稅收、醫保和移民等將是焦點議題。
另一方面,在拜登執政面臨的諸多結構性制約中,雖然兩黨對等極化在很大程度上被化解,但如何有效彌合黨內分歧仍然是其不得不應對的難題。作為民主黨建制派與溫和派精英的代表,拜登在初選階段即受到來自黨內左翼激進派的攻擊,雙方在包括非法移民和醫保改革等核心政策領域無不存在十分明顯的立場差異。儘管民主黨在大選期間為全力擊敗川普而保持了高度團結,但「打江山易,坐江山難」,隨著拜登正式入主白宮,兩股力量之間的矛盾恐怕會迅速浮出水面。這就意味著
民主黨內的「路線之爭」將會成為拜登執政後美國政治的一大看點,也成為潛藏在民主黨競選勝利下的隱憂。實際上,在川普執政的四年裡,兩黨內部都各自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共和黨的整合力度明顯優於民主黨。因此對民主黨而言,未來四年如何加快黨內整合、實現順應國內政治現實的轉型至關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儘管民主黨取得了政治主動權,但如果拜登不能有效彌合黨內分歧,就會陷入兩種可能的困境:一種是主要政治議程的推進受到黨內不同政治力量的掣肘從而使其施政效率大打折扣;另一種則是為了提高施政效率而向黨內激進派過多妥協、甚至被其綁架,從而進一步加深兩黨極化的程度,同時有損於民主黨的長遠政治利益。
總之,喬治亞的勝利本身是把政治雙刃劍,如何將其用好將是對拜登執政的一項考驗。
半個世紀後,美國政治版圖將再次「翻轉」?喬治亞之所以重要的第二重原因則在於,
該州近年來若隱若現的政黨重組趨勢,有可能代表著美國政治「新南方」的形成,而這一變化將在中長期意義上決定美國政治的走向。美國政治中的政黨重組指的是民主、共和兩黨的選民基礎在某次或某幾次選舉之後出現持續且明顯的變化,由此造成政黨力量對比發生重大改變,使舊的政黨格局瓦解、新的政黨格局形成。歷史地看,政黨重組的發生具有一定周期性,往往引發美國政治版圖和政治走向的重大變遷。
從20世紀70年代共和黨大力推進所謂「南方戰略」以來,包括喬治亞在內的南方各州一直是共和黨的基本盤,這一趨勢在冷戰後被進一步強化。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和國內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美國政治的周期性政黨重組現象在近年來又開始逐步浮現,其中有兩大基於不同邏輯的重組現象將有可能決定未來三十年的美國政治。
首先,我們需要關注在2016年大選時變得尤為引人注目、並且在2020年大選中依然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的中西部「鐵鏽地帶」各州的政黨重組趨勢。這一區域的重組是一種「階層-價值觀」互動型重組。簡單說就是白人藍領的政治傾向到底是由白人身份決定的還是由藍領身份決定的。過去我們更多的是從其藍領身份去認知的,所以這一群體傾向於民主黨。但是在2016年大選中,這一群體實際上更多地表現出了其白人身份的特點,因此倒向了川普。不過,在2020年大選中,拜登因其藍領出身和與工會關係密切等個人特質,疊加疫情的衝擊,又成功奪回了這一區域的選票。因此,「鐵鏽地帶」核心選民群體所蘊含的藍領階層身份和白人價值觀之間的互動需要繼續觀察。筆者傾向於認為,價值觀因素最終會勝出,尤其是在共和黨已經在階層意義上也開始做文章以吸引這一群體的背景下,這一區域的紅色屬性會越來越強。
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花更多時間關注以喬治亞為代表的南方陽光地帶日益浮現出的政黨重組趨勢。這一區域的重組是一種人口結構推動型的重組。人口結構需要重點關注兩方面。
一是人口結構年輕化。隨著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國內以年輕人為主體的自北向南的人口遷移現象成為潮流,南方的人口結構逐漸發生了深刻變化:到2016年時,喬治亞州常住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已從1990年的36.8歲下降至33.4歲。人口年輕化使民主黨以多元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在南方的影響呈上升趨勢,對共和黨基本盤形成侵蝕。
二是人口結構的族裔多元化趨勢日益加速。例如,喬治亞州的白人常住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71%下降到2015年的56%,同期黑人佔比則從27%上升到32%。在另一個今年大選中倒向民主黨的南方州亞利桑那,拉美裔選民人數正在經歷迅速增長,到2016年時,該州選民的黨派認同首次出現了共和、民主兩黨勢均力敵的狀態(約各佔三分之一),由此成為選舉政治意義上的搖擺州。2018年的國會中期選舉中,亞利桑那更是選出了近幾十年來的第一位民主黨參議員,由此加深了其作為搖擺州的「成色」。
因此,從對美國政治的中長期影響來看,喬治亞之所以重要,則是因為以該州為代表的南方「陽光地帶」正在經歷一種人口結構推動型的政黨重組過程。如果在這輪重組後這一區域轉向民主黨,那就意味著美國政治版圖時隔半個世紀後的再一次「翻轉」,從而帶來重大的政治、社會後果。從奧索夫和沃諾克兩位年輕且具有不同膚色的候選人同時在喬治亞勝出這一跡象窺測,一個「新南方」的形成及其影響將是值得美國政治觀察者予以密切追蹤的重要問題。
(作者系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美國2020大選,喬治亞州,參議員,政黨重組,「新南方」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