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迅 通訊員 王繼亮 聶文聞 劉坤維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永勝 視頻剪輯趙鵬
「我沒想到自己還有機會回來。」昨日,24歲的山東女孩玲玲(化名)躺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ICU病房,回想自己一路驚心動魄的搶救經歷,感到萬分幸運,又有些心有餘悸。
玲玲在日本工作時,因藥物過敏突發嚴重心力衰竭,只能依靠兩隻體外「人工心臟」艱難維持生命,唯一的出路是回國進行心臟移植。但疫情將原本1月底進行的轉運計劃打亂,而「人工心臟」已使用10個月,再不及時手術,她生命危在旦夕。
6月12日,在中日兩國醫療團隊的精心準備下,協和醫院轉運團隊飛赴名古屋將玲玲平穩接回,並在6月25日成功進行了手術。
生命垂危 女孩依賴人工心臟保命
玲玲家在山東威海,兩年前她以實習生的身份,前往日本愛知縣一家電子設備製造企業工作。其間,玲玲服用了治療粉刺的藥幾個月,沒想到突然發燒、全身出紅斑。日本醫生判斷,嚴重的藥物過敏引發她腎功能、心肌功能損傷。
去年5月,玲玲轉入名古屋的藤田醫科大學醫院治療,病情一度急轉直下:血液循環系統功能接近喪失,突然昏迷失去意識,生命告危。
藤田醫科大學醫院組建醫療小組,確診玲玲是「巨細胞性心肌炎」,這意味著她心臟幾近衰竭,隨時會發生驟停。去年9月,該院心臟血管外科教授高味良行主刀,為玲玲加裝了一臺體外「人工心臟」,以此代替心臟泵血,這也是重症心衰患者救命的有效手段。
沒想到,玲玲的病情仍在加重,單個人工心臟難以負荷全身血液循環。僅過了數日,專家再次上陣,又加裝了第二臺人工心臟。陪在日本的媽媽心疼地說,女兒的心臟上連接了4根管道至體外,全身性感染、血栓、出血等併發症的風險很大。
遺憾的是,玲玲的心臟功能沒有任何恢復的跡象,且心肌廣泛纖維化。日本專家判斷,她的心臟功能已無法逆轉,必須儘早接受心臟移植手術。但受限於日本的相關政策條件,她只能回國接受心臟移植手術。
困難重重 跨國轉運開啟重生希望
女兒命懸一線,父母心急如焚。玲玲的媽媽在日本陪女兒治病,爸爸忙著在國內四處奔走。
今年1月,玲玲爸爸輾轉來到武漢協和醫院,向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求助。中日雙方專家反覆溝通,一致商定,1月下旬送她回國手術換心。但大家都沒料到,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計劃,原定於1月24日從日本飛往武漢的航班取消。董念國教授多方打探,嘗試飛往長沙後再用救護車轉運返漢,但當時疫情來勢洶洶,這些無法實施。
「希望突然破滅,只有深深的無力感。」玲玲媽媽說。這一等,玲玲只能在日本維持治療。董念國一直記掛著她,由於兩臺人工心臟都有使用期限,拖得越久,出現致命併發症的機率就越大。
果不其然,玲玲感染、出血、腦梗等問題接連出現,危機重重。「人工心臟維持這麼久,已經是奇蹟,再拖下去可能就沒希望了。」董念國主任說。
今年3月,一場跨國轉運再次啟動。中日兩國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及機場安檢、公安、公路交通共同協助,為玲玲回國救治的綠色通道逐步打通。經民航總局批准,航班於6月12日從武漢天河機場出發,降至日本名古屋機場。媽媽將這一好消息告訴玲玲,一家人又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反覆演練 確保轉運過程萬無一失
跨國轉運耗時長、環節多,協和醫院專家團隊面臨了前所未有的難題。
為了平穩轉運,協和醫院心外科團隊成立專班,與日本藤田醫科大學醫院反覆溝通病情的同時,精心安排、籌備轉運細節,楚天都市報記者見證了全程。
負責轉運的心外科副教授胡行健說,人工心臟萬萬不能斷電,一旦出現差池,就等於心臟停跳。而且,兩臺人工心臟「塊頭大」,和身體連接的管道僅有1米長,如何連人帶機器上飛機?機上空間狹小,發生意外怎麼搶救?這些問題他們都要提前考慮。
胡行健說,患者和人工心臟在狹窄的機艙中如何安置,他們設計了3個版本,經過實地演習,最終才定下方案——玲玲坐在第一排,兩臺人工心臟並排放在隔壁座位上。為了騰出搶救空間,航空公司放倒三排座椅靠背,方便擔架固定。
其次,人工心臟持續、穩定供電也是難點。為了路上萬無一失,心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平自備了兩臺人工心臟,以免電功率轉換時日方機器不匹配,此外還有2套電池。記者看到,光電池重量就達250公斤,另還有5大箱急救藥品、設備。
第三是氧氣供應。飛行期間,玲玲如果出現突發狀況,需保證足夠的供氧,而飛機原有裝置無法滿足醫療高流量供氧需求,胡行健反覆溝通,特批足量氧氣上機。
擔心轉運途中隨時有突發意外的可能,航班還在沿線暫定了5個備降點。6月,中日兩家醫院各自進行了實戰模擬。記者通過玲玲媽媽拍攝的視頻看到,日本醫療團隊帶著玲玲熟悉轉運路線,從病房到上、下救護車,再到上飛機,嚴格計算時間。武漢這邊的模擬,「玲玲」由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王慧華護士長扮演,以預判一路可能發生的所有情況,保證轉運萬無一失。
跨國接力 安全護送女孩抵達武漢
一切準備就緒,只等轉運啟動,中日專家與時間賽跑,守護玲玲安全回國。
6月12日早上6時,本報記者隨胡行健、張菁、李平、王慧華4位醫護人員趕至武漢天河機場。在多部門配合下,他們順利通過海關、邊檢等環節,並完成轉運前的最後檢查及準備工作。
9時許,飛機起飛,北京時間12時30分,抵達名古屋中部國際機場。此時,當地天氣轉晴,玲玲在名古屋醫療團隊護送下從醫院出發,1小時後抵達機場停機坪。玲玲坐著輪椅,藉助升降機登機。李平說,當人工心臟插頭接通電源,機器運轉平穩,在場所有人長鬆一口氣。隨後,醫務人員固定好心臟泵管道,並與日方完成最後的確認及對接工作。
14時30分,身在武漢的董念國主任與轉運團隊視頻連線,再一次評估患者病情後表示,「請立刻轉運!」玲玲正式開啟回國之旅,日方工作人員一路揮手告別。
北京時間15時,航班從名古屋出發返航。考慮到機上溫度較低,王慧華護士長準備了熱水袋為管道保溫,保證血液循環更順暢。胡行健回憶,飛行45分鐘後,日方得知玲玲安好,醫務人員才返回醫院。與此同時,協和醫院第二班次醫療隊出發,在天河機場待命。
當日18時27分,飛機平穩降落天河機場,由於備用電源使用時間有限,需儘快抵達醫院。一行人迅速完成入關、核酸檢測等手續後,小心地抬著玲玲及人工心臟至救護車上,一路疾奔,20時順利抵達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立馬給玲玲進行身體評估。
幸運的是,這場轉運趕在武漢的暴風雨來臨前順利完成,否則意外風險大大增加。見到玲玲平安到達,董念國主任牽掛了半年的心總算放下來,玲玲也感慨道:「我終於回來了。」
一波三折兩次遺憾錯過供心
「從單只到兩隻,人工心臟已經超負荷運轉10個月,這在醫學上已經是奇蹟。」董念國教授說,日本專家前期的精心救治,為玲玲後續的心臟移植創造了條件。
玲玲抵達協和醫院後,董教授帶隊反覆評估、討論病情,一致認定移植手術刻不容緩,這是她活下來的唯一希望。通過倫理委員會充分論證,將玲玲等待級別優先。
移植手術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心臟供體從何而來。
6月16日,轉運後的第4天,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緊急聯繫到一顆供心,並做好當日手術準備。在手術室,董教授對供心進行造影檢查,發現心臟的大血管存在問題,這對移植後的恢復是巨大的隱患。
綜合評估後,只有放棄手術,繼續等待下一個供體。但多等待一天,對於玲玲來說意味著多一分危險。
6月19日,心外科團隊再一次等來好消息,湖南有一個供心,與玲玲高度匹配。可是,玲玲病情突然出現變化,高燒39度。「發燒是人工心臟輔助患者最忌諱的。」董教授很著急,這很可能是菌血症所致,如果不控制住,很有可能要了玲玲的命,強行手術風險極大。
專家們決定,換心手術暫時延期。董教授坦言,患者如此重的病情,還能不能等到第三次機會,他心裡壓根沒底。
再現曙光端午節等來「救命心」
在等待心臟供體期間,協和醫院心外科ICU張菁醫生調整抗生素用量,一步步控制住玲玲的感染症狀;而李平醫生如踩鋼絲一般,調整著人工心臟……心外科團隊日夜守護,為後期手術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
6月25日,醫護人員準備了禮物,正準備陪玲玲在病房過端午節時,意外收到了好消息。器官移植分配系統顯示,當天有2個適合玲玲的供心,一個在武漢,供體為女性;另一個在廣州,供體是男性。
二選一,哪一個對玲玲來說更合適?董念國教授說,供體各有優勢,選擇也相當糾結。本地供心有距離優勢,心臟冷缺血時間短,更有利於移植後心臟恢復;外地的男性心臟心臟功能更強,但護送回武漢耗時更長。
反覆討論後,董念國拍板選擇後者。當即,心外科「護心跑男」團隊放棄休假,立馬出發取心。
捐獻者體重比玲玲重,怎麼將心臟完好的放置進胸腔內,如何保證從廣州到武漢的時間不超過8小時,這都是考驗。從取心到護心,再到心臟修剪,最後到放置到胸腔內,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當天15時40分,這顆救命的心臟抵達協和醫院手術室時,董念國教授、夏家紅教授帶領團隊,與體外循環、麻醉科、手術室的20餘名專家早已做好手術準備。
困難重重移植手術挑戰極限
15時,協和醫院院麻醉科武慶平教授帶隊開始麻醉。他說,這次挑戰前所未有。而同臺的董念國也感慨「難度遠超預期」。
兩臺人工心臟共有4根管道,穿過玲玲的胸腔,與心臟大血管相連。董念國教授說,管道在體內走向錯綜複雜,又與胸腔組織長時間相互包裹,導致胸腔組織脆弱、粘連嚴重。
「這是第三次開胸手術,很可能發生大出血、腦栓塞、感染等危險。」董念國教授說,在這種條件下進行心臟移植手術,世界罕見,難度極高。
移植手術第一大關,是體外循環模式轉換。李平說,患者一直是密閉式體外雙人工心臟,它無法支撐手術,必須「切換模式」,過渡到開放式的體外循環模式,依靠更強大的系統維持穩定。
第二大關,是體內交錯的管道。玲玲胸腔內組織粘連十分嚴重,加上4條人工管道在胸腔內交錯布局,主刀醫生很難辨別。
第三大關,是解除粘連,分離包裹心臟的4條管道,並切除病變心臟。開胸的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重要臟器損傷及大出血。董念國說,從開胸到心臟顯露共用了1個多小時,而一般的病人只需要15分鐘。
在切除病變心臟後,董教授為了將較大的心臟放進胸腔內,將玲玲的心房及主動脈、肺動脈做相應匹配的裁剪,最終成功置入心臟,並小心進行血管吻合。
經過心外科、麻醉科、手術室、ECMO團隊二十多位專家近7個小時的緊張手術後,一顆強勁而有力的心臟在玲玲體內重新開始跳動,手術圓滿成功。手術室外焦急等待的玲玲父母,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恢復順利已能下床自由活動
手術當天,日方專家通過視頻觀摩了這場高難度手術。高味良行教授在得知手術成功後,鬆了一口氣。他說,很高興看到中日攜手的生命接力結出碩果,敬佩中方醫生的專業技術與敬業精神。
端午節當晚,心臟大血管外科李平、胡行健、張菁、王慧華四位參與轉運的醫護堅守在病房一夜,ECMO機器隨時戰備,讓大家寬慰的是,玲玲的循環慢慢穩定。
術後第二天,玲玲開始鍛鍊呼吸;術後第三天,成功拔出氣管插管;術後第五天,恢復自主進食;昨日,玲玲循環、呼吸穩定,能夠正常進食,並在床邊自行活動。董念國說,後續她還有抗感染、抗排斥等關卡要闖。
看著玲玲一天天好起來,醫護人員開心不已。「這個女孩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無論多難,臉上都掛著溫暖的微笑,令人感動。」李平副教授說,大家都心疼她,只要看著她能好起來,比什麼都幸福。
女兒的重生,也讓玲玲的父母感慨萬千。媽媽說,她和丈夫放下了工作,全身心陪伴女兒治病,為湊齊轉運和治療的費用,還賣掉了山東老家的一套房子,但費用仍有很大缺口。目前,夫妻倆在武漢一邊陪伴女兒,一邊想辦法籌錢。「無論多難,我們都要和女兒一起熬過去。」她說。
「生命所託,即使再難,醫生不能輕易說放棄。」董念國教授感慨,此次跨越國界生命接力的成功,是中日兩國民眾患難與共、用愛守護生命的又一生動寫照。這背後凝聚著兩國醫護團隊的精心準備,以及高水平的醫療救治力量,也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
【來源:楚天都市報-看楚天】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