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人工心臟續命10個月後危在旦夕,跨國接力護送心衰女孩來武漢

2020-12-23 瀟湘晨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迅 通訊員 王繼亮 聶文聞 劉坤維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永勝 視頻剪輯趙鵬

「我沒想到自己還有機會回來。」昨日,24歲的山東女孩玲玲(化名)躺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ICU病房,回想自己一路驚心動魄的搶救經歷,感到萬分幸運,又有些心有餘悸。

玲玲在日本工作時,因藥物過敏突發嚴重心力衰竭,只能依靠兩隻體外「人工心臟」艱難維持生命,唯一的出路是回國進行心臟移植。但疫情將原本1月底進行的轉運計劃打亂,而「人工心臟」已使用10個月,再不及時手術,她生命危在旦夕。

6月12日,在中日兩國醫療團隊的精心準備下,協和醫院轉運團隊飛赴名古屋將玲玲平穩接回,並在6月25日成功進行了手術。

生命垂危 女孩依賴人工心臟保命

玲玲家在山東威海,兩年前她以實習生的身份,前往日本愛知縣一家電子設備製造企業工作。其間,玲玲服用了治療粉刺的藥幾個月,沒想到突然發燒、全身出紅斑。日本醫生判斷,嚴重的藥物過敏引發她腎功能、心肌功能損傷。

去年5月,玲玲轉入名古屋的藤田醫科大學醫院治療,病情一度急轉直下:血液循環系統功能接近喪失,突然昏迷失去意識,生命告危。

藤田醫科大學醫院組建醫療小組,確診玲玲是「巨細胞性心肌炎」,這意味著她心臟幾近衰竭,隨時會發生驟停。去年9月,該院心臟血管外科教授高味良行主刀,為玲玲加裝了一臺體外「人工心臟」,以此代替心臟泵血,這也是重症心衰患者救命的有效手段。

沒想到,玲玲的病情仍在加重,單個人工心臟難以負荷全身血液循環。僅過了數日,專家再次上陣,又加裝了第二臺人工心臟。陪在日本的媽媽心疼地說,女兒的心臟上連接了4根管道至體外,全身性感染、血栓、出血等併發症的風險很大。

遺憾的是,玲玲的心臟功能沒有任何恢復的跡象,且心肌廣泛纖維化。日本專家判斷,她的心臟功能已無法逆轉,必須儘早接受心臟移植手術。但受限於日本的相關政策條件,她只能回國接受心臟移植手術。

困難重重 跨國轉運開啟重生希望

女兒命懸一線,父母心急如焚。玲玲的媽媽在日本陪女兒治病,爸爸忙著在國內四處奔走。

今年1月,玲玲爸爸輾轉來到武漢協和醫院,向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求助。中日雙方專家反覆溝通,一致商定,1月下旬送她回國手術換心。但大家都沒料到,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計劃,原定於1月24日從日本飛往武漢的航班取消。董念國教授多方打探,嘗試飛往長沙後再用救護車轉運返漢,但當時疫情來勢洶洶,這些無法實施。

「希望突然破滅,只有深深的無力感。」玲玲媽媽說。這一等,玲玲只能在日本維持治療。董念國一直記掛著她,由於兩臺人工心臟都有使用期限,拖得越久,出現致命併發症的機率就越大。

果不其然,玲玲感染、出血、腦梗等問題接連出現,危機重重。「人工心臟維持這麼久,已經是奇蹟,再拖下去可能就沒希望了。」董念國主任說。

今年3月,一場跨國轉運再次啟動。中日兩國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及機場安檢、公安、公路交通共同協助,為玲玲回國救治的綠色通道逐步打通。經民航總局批准,航班於6月12日從武漢天河機場出發,降至日本名古屋機場。媽媽將這一好消息告訴玲玲,一家人又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反覆演練 確保轉運過程萬無一失

跨國轉運耗時長、環節多,協和醫院專家團隊面臨了前所未有的難題。

為了平穩轉運,協和醫院心外科團隊成立專班,與日本藤田醫科大學醫院反覆溝通病情的同時,精心安排、籌備轉運細節,楚天都市報記者見證了全程。

負責轉運的心外科副教授胡行健說,人工心臟萬萬不能斷電,一旦出現差池,就等於心臟停跳。而且,兩臺人工心臟「塊頭大」,和身體連接的管道僅有1米長,如何連人帶機器上飛機?機上空間狹小,發生意外怎麼搶救?這些問題他們都要提前考慮。

胡行健說,患者和人工心臟在狹窄的機艙中如何安置,他們設計了3個版本,經過實地演習,最終才定下方案——玲玲坐在第一排,兩臺人工心臟並排放在隔壁座位上。為了騰出搶救空間,航空公司放倒三排座椅靠背,方便擔架固定。

其次,人工心臟持續、穩定供電也是難點。為了路上萬無一失,心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平自備了兩臺人工心臟,以免電功率轉換時日方機器不匹配,此外還有2套電池。記者看到,光電池重量就達250公斤,另還有5大箱急救藥品、設備。

第三是氧氣供應。飛行期間,玲玲如果出現突發狀況,需保證足夠的供氧,而飛機原有裝置無法滿足醫療高流量供氧需求,胡行健反覆溝通,特批足量氧氣上機。

擔心轉運途中隨時有突發意外的可能,航班還在沿線暫定了5個備降點。6月,中日兩家醫院各自進行了實戰模擬。記者通過玲玲媽媽拍攝的視頻看到,日本醫療團隊帶著玲玲熟悉轉運路線,從病房到上、下救護車,再到上飛機,嚴格計算時間。武漢這邊的模擬,「玲玲」由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王慧華護士長扮演,以預判一路可能發生的所有情況,保證轉運萬無一失。

跨國接力 安全護送女孩抵達武漢

一切準備就緒,只等轉運啟動,中日專家與時間賽跑,守護玲玲安全回國。

6月12日早上6時,本報記者隨胡行健、張菁、李平、王慧華4位醫護人員趕至武漢天河機場。在多部門配合下,他們順利通過海關、邊檢等環節,並完成轉運前的最後檢查及準備工作。

9時許,飛機起飛,北京時間12時30分,抵達名古屋中部國際機場。此時,當地天氣轉晴,玲玲在名古屋醫療團隊護送下從醫院出發,1小時後抵達機場停機坪。玲玲坐著輪椅,藉助升降機登機。李平說,當人工心臟插頭接通電源,機器運轉平穩,在場所有人長鬆一口氣。隨後,醫務人員固定好心臟泵管道,並與日方完成最後的確認及對接工作。

14時30分,身在武漢的董念國主任與轉運團隊視頻連線,再一次評估患者病情後表示,「請立刻轉運!」玲玲正式開啟回國之旅,日方工作人員一路揮手告別。

北京時間15時,航班從名古屋出發返航。考慮到機上溫度較低,王慧華護士長準備了熱水袋為管道保溫,保證血液循環更順暢。胡行健回憶,飛行45分鐘後,日方得知玲玲安好,醫務人員才返回醫院。與此同時,協和醫院第二班次醫療隊出發,在天河機場待命。

當日18時27分,飛機平穩降落天河機場,由於備用電源使用時間有限,需儘快抵達醫院。一行人迅速完成入關、核酸檢測等手續後,小心地抬著玲玲及人工心臟至救護車上,一路疾奔,20時順利抵達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立馬給玲玲進行身體評估。

幸運的是,這場轉運趕在武漢的暴風雨來臨前順利完成,否則意外風險大大增加。見到玲玲平安到達,董念國主任牽掛了半年的心總算放下來,玲玲也感慨道:「我終於回來了。」

一波三折兩次遺憾錯過供心

「從單只到兩隻,人工心臟已經超負荷運轉10個月,這在醫學上已經是奇蹟。」董念國教授說,日本專家前期的精心救治,為玲玲後續的心臟移植創造了條件。

玲玲抵達協和醫院後,董教授帶隊反覆評估、討論病情,一致認定移植手術刻不容緩,這是她活下來的唯一希望。通過倫理委員會充分論證,將玲玲等待級別優先。

移植手術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心臟供體從何而來。

6月16日,轉運後的第4天,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緊急聯繫到一顆供心,並做好當日手術準備。在手術室,董教授對供心進行造影檢查,發現心臟的大血管存在問題,這對移植後的恢復是巨大的隱患。

綜合評估後,只有放棄手術,繼續等待下一個供體。但多等待一天,對於玲玲來說意味著多一分危險。

6月19日,心外科團隊再一次等來好消息,湖南有一個供心,與玲玲高度匹配。可是,玲玲病情突然出現變化,高燒39度。「發燒是人工心臟輔助患者最忌諱的。」董教授很著急,這很可能是菌血症所致,如果不控制住,很有可能要了玲玲的命,強行手術風險極大。

專家們決定,換心手術暫時延期。董教授坦言,患者如此重的病情,還能不能等到第三次機會,他心裡壓根沒底。

再現曙光端午節等來「救命心」

在等待心臟供體期間,協和醫院心外科ICU張菁醫生調整抗生素用量,一步步控制住玲玲的感染症狀;而李平醫生如踩鋼絲一般,調整著人工心臟……心外科團隊日夜守護,為後期手術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

6月25日,醫護人員準備了禮物,正準備陪玲玲在病房過端午節時,意外收到了好消息。器官移植分配系統顯示,當天有2個適合玲玲的供心,一個在武漢,供體為女性;另一個在廣州,供體是男性。

二選一,哪一個對玲玲來說更合適?董念國教授說,供體各有優勢,選擇也相當糾結。本地供心有距離優勢,心臟冷缺血時間短,更有利於移植後心臟恢復;外地的男性心臟心臟功能更強,但護送回武漢耗時更長。

反覆討論後,董念國拍板選擇後者。當即,心外科「護心跑男」團隊放棄休假,立馬出發取心。

捐獻者體重比玲玲重,怎麼將心臟完好的放置進胸腔內,如何保證從廣州到武漢的時間不超過8小時,這都是考驗。從取心到護心,再到心臟修剪,最後到放置到胸腔內,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當天15時40分,這顆救命的心臟抵達協和醫院手術室時,董念國教授、夏家紅教授帶領團隊,與體外循環、麻醉科、手術室的20餘名專家早已做好手術準備。

困難重重移植手術挑戰極限

15時,協和醫院院麻醉科武慶平教授帶隊開始麻醉。他說,這次挑戰前所未有。而同臺的董念國也感慨「難度遠超預期」。

兩臺人工心臟共有4根管道,穿過玲玲的胸腔,與心臟大血管相連。董念國教授說,管道在體內走向錯綜複雜,又與胸腔組織長時間相互包裹,導致胸腔組織脆弱、粘連嚴重。

「這是第三次開胸手術,很可能發生大出血、腦栓塞、感染等危險。」董念國教授說,在這種條件下進行心臟移植手術,世界罕見,難度極高。

移植手術第一大關,是體外循環模式轉換。李平說,患者一直是密閉式體外雙人工心臟,它無法支撐手術,必須「切換模式」,過渡到開放式的體外循環模式,依靠更強大的系統維持穩定。

第二大關,是體內交錯的管道。玲玲胸腔內組織粘連十分嚴重,加上4條人工管道在胸腔內交錯布局,主刀醫生很難辨別。

第三大關,是解除粘連,分離包裹心臟的4條管道,並切除病變心臟。開胸的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重要臟器損傷及大出血。董念國說,從開胸到心臟顯露共用了1個多小時,而一般的病人只需要15分鐘。

在切除病變心臟後,董教授為了將較大的心臟放進胸腔內,將玲玲的心房及主動脈、肺動脈做相應匹配的裁剪,最終成功置入心臟,並小心進行血管吻合。

經過心外科、麻醉科、手術室、ECMO團隊二十多位專家近7個小時的緊張手術後,一顆強勁而有力的心臟在玲玲體內重新開始跳動,手術圓滿成功。手術室外焦急等待的玲玲父母,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恢復順利已能下床自由活動

手術當天,日方專家通過視頻觀摩了這場高難度手術。高味良行教授在得知手術成功後,鬆了一口氣。他說,很高興看到中日攜手的生命接力結出碩果,敬佩中方醫生的專業技術與敬業精神。

端午節當晚,心臟大血管外科李平、胡行健、張菁、王慧華四位參與轉運的醫護堅守在病房一夜,ECMO機器隨時戰備,讓大家寬慰的是,玲玲的循環慢慢穩定。

術後第二天,玲玲開始鍛鍊呼吸;術後第三天,成功拔出氣管插管;術後第五天,恢復自主進食;昨日,玲玲循環、呼吸穩定,能夠正常進食,並在床邊自行活動。董念國說,後續她還有抗感染、抗排斥等關卡要闖。

看著玲玲一天天好起來,醫護人員開心不已。「這個女孩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無論多難,臉上都掛著溫暖的微笑,令人感動。」李平副教授說,大家都心疼她,只要看著她能好起來,比什麼都幸福。

女兒的重生,也讓玲玲的父母感慨萬千。媽媽說,她和丈夫放下了工作,全身心陪伴女兒治病,為湊齊轉運和治療的費用,還賣掉了山東老家的一套房子,但費用仍有很大缺口。目前,夫妻倆在武漢一邊陪伴女兒,一邊想辦法籌錢。「無論多難,我們都要和女兒一起熬過去。」她說。

「生命所託,即使再難,醫生不能輕易說放棄。」董念國教授感慨,此次跨越國界生命接力的成功,是中日兩國民眾患難與共、用愛守護生命的又一生動寫照。這背後凝聚著兩國醫護團隊的精心準備,以及高水平的醫療救治力量,也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

【來源:楚天都市報-看楚天】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跨國轉運救治,使用人工心臟9個月後,在日本打工的中國女孩心臟移植...
    近日,一場跨國救治在武漢協和醫院順利完成。一名在日本打工的中國女孩在使用人工心臟295天後,心臟移植成功。這也是全球最長體外雙心室輔助橋接心臟移植手術,患者目前恢復順利。接受移植的中國女孩玲玲來自山東,今年24歲,兩年前以實習生的身份到日本工作。去年5月,她在服用了治療粉刺的藥後,引起嚴重過敏,並引發了腎功能和心肌功能的低下,被確診為「巨細胞性心肌炎」。9月,玲玲體內被安裝上體外人工心臟。受限於日本的相關政策條件,玲玲無法在日本接受心臟移植手術。
  • 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跳動終末期心衰患者福音來啦
    10月25日,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醫科院阜外醫院院長、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以下簡稱雲南省阜外醫院)總院長、胡盛壽院士帶領京昆兩地專家團隊在雲南省阜外醫院成功實施由中國完全自主研發、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植入術+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中國心終於來了心衰患者的福音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中國心終於來了心衰患者的福音 我國已成功完成7例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手術。 來自河北省唐山市的一名心力衰竭患者。在阜外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安裝一顆全磁懸浮人工心臟,他也是該項目臨床試驗的第一例患者。
  • 11歲四川女孩在武漢協和醫院完成心臟移植
    【來源:長江日報】一顆心臟跨越三地帶來新希望11歲四川女孩在武漢協和醫院完成心臟移植3月19日上午9時20分,疫情期間,武漢協和醫護們排除萬難,為在漢四川11歲女孩送來寶貴的心臟。當晚9時27分,這顆一路狂奔的心臟終於在女孩胸腔內成功跳動。生命垂危,在漢四川女孩急需心臟移植女孩欣欣(化名)是四川樂山縣人,今年11歲。去年9月,她在華西醫院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後,已出現心衰現象。
  • 心衰十二年後,我裝了一顆人工心臟
    封面: 奕然易爆炸跟心臟衰竭鬥爭十二年後,十七選擇了裝上一顆人工心臟,成為了中國第十一個鋼鐵俠。這顆永不會衰竭的心臟不僅給了他重生的機會,也讓更多心衰患者看到了治療的新選擇。本期無聊齋,我們就和十七一起,聊聊關於這顆人工心臟的一切。也希望你可以把本期節目進行轉發,讓更多患者看到這個選擇。
  • 心衰患者之困:移植無供體 進口產品昂貴 國產「人工心臟」還有多遠?
    按照「中國火箭心」研發團隊的規劃,將在未來30個月內於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組長單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上海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等六所醫療機構完成50例終末期心衰患者的臨床試驗。
  • 國內首款人工心臟獲批上市 人工心臟能活多久?人造心臟多少錢?
    人造心臟與人類心臟大小相當,據它的發明者稱可以完全替代人類心臟,從而挽救數千患有心臟病患者的生命,人造心臟是指科學家為了挽救越來越多的心臟病患者的生命,而研製出來的。 9月10日,目前國內首款人工心臟產品終於獲批上市,這款人工心臟經過6年合作研發及臨床試驗。
  • 21深度丨心衰患者之困:移植無供體 進口產品昂貴 國產「人工心臟...
    (原標題:21深度丨心衰患者之困:移植無供體 進口產品昂貴 國產「人工心臟」還有多遠?)這也是中南地區唯一的兩例,截至目前,兩位終末期心衰患者血流動力學平穩,生命體徵恢復到正常,正在逐步康復中。按照「中國火箭心」研發團隊的規劃,將在未來30個月內於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組長單位)、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上海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等六所醫療機構完成50例終末期心衰患者的臨床試驗。
  • 為了活命,他們裝上了人工心臟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周建業教授曾告訴「澎湃新聞」,人工心臟主要有3方面臨床應用,作為等待心臟移植的過渡,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等到合適供體;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臟功能恢復後撤除;為終末期心衰患者提供長期替代,支持患者攜帶人工心臟長期生存。 在四川省人民醫院,經心臟中心多學科評估,黃克力攜團隊為A先生安裝了第三代人工心臟。
  • 人工心臟研發公司心擎醫療獲超億元B輪融資
    對於晚期患者而言,當前主流的治療手段是心臟移植手術,但由於供體缺乏,我國每年僅能實現約500例心臟移植,在此背景下,人工心臟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可能。  急性疾病與突發事故也會使生命受到威脅,例如新冠病毒、H1N1、嚴重車禍、溺水、氣體中毒、心肌梗死、開胸手術後不明原因引起的心源性休克等。對於這部分患者,體外人工心臟是一種挽救生命的急救和治療手段,能提高患者 50%的存活率。
  • 湘雅二醫院成功完成兩例人工心臟「火箭心」植入術
    紅網時刻12月8日訊(通訊員 張霞 周林 袁昭順)12月3日,伴隨著心血管外科第二例人工心臟「火箭心」的成功植入,湘雅二醫院心衰診治順利邁入國內先進行列。繼10月29日中南地區首例(2020年)和此次第二例人工心臟「中國火箭心」——HeartCon心室輔助裝置在該院心血管外科成功實施,填補了除心臟移植外有效治療終末期心衰的空白,成為該院心血管外科疑難重症診治提升和區域性醫療中心建設發展的又一裡程碑式事件。
  • 「星醫百」中國「心」研發提速,資本持續加碼人工心臟領域
    1月11日消息,人工心臟研發公司心擎醫療完成超億元B輪融資,由北極光創投領投,蘇高新創投跟投,老股東國仟創投、安吉雲朔、泰煜投資繼續支持。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現有多個產品線的研發、臨床試驗及生產擴張投入。
  • 我國自主研發全磁懸浮人工心臟 已完成7個手術
    由我們國家自己研發的全磁懸浮心臟已經成功的完成了7個心衰手術,這個人工心臟㛑被譽為是「中國心」,這是一位原醫療器械中心的老總帶頭研發的,從30年前這位陳總就致力於人工心臟的研製。到2008年這位老總專門成立公司,投入人工心臟的研製。
  • 唯一一家地級市醫院和100例心臟移植手術
    2004年,李鏘帆因心肌病導致心衰,生命危在旦夕,為了挽救他,醫院從北京安貞醫院請來了專家,為他實施了心臟移植,也開啟了中山市人民醫院的心臟移植時代。「前幾例心臟移植都是請安貞醫院的專家來做的,他們幫我們起了步。」
  • 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怎麼回事?全磁懸浮人工心臟多少錢詳情曝光
    這種被稱為「中國心」的人工心臟已經成功幫助好幾位心衰患者,重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我國已成功完成7例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手術何鑫由於心臟問題,經常感到身體軟綿綿、沒力氣,有時呼吸十分困難,只能躺在床上休息。兩個多月前,何鑫在阜外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安裝一顆全磁懸浮人工心臟,他也是該項目臨床試驗的第一例患者。何鑫說之前他走上二三十米就不喘的厲害,現在走個千、八百米沒什麼問題,還可以自己上樓梯,不用人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就是給何鑫動手術的主刀醫生。
  • 長樂依伯心臟閥門閉不攏 醫生巧植人工腱索顯身手
    來自長樂的林大伯,近日來心情特別好。因為他從協和醫院心臟外科47區痊癒出院了,非常高興地將一份大紅紙感謝信當面交給心臟外科的王齊敏主任,感謝他和他的團隊。是王齊敏主任的團隊的高超技術和寬厚仁心的醫德給林老伯勇氣和信心戰勝疾病,度過手術難關,順利康復。  事情得從1個月前說起。
  • 人工心臟研發公司,心擎醫療完成超億元B輪融資
    中國首個進入臨床的體外磁懸浮人工心臟   心擎醫療坐落在蘇州高新區,是一家專注於人工心臟的醫療企業。針對急性心源性休克、急重症器官衰竭患者、心臟術中循環保護等臨床場景,心擎醫療團隊將研發重點集中在中短期體外心室輔助裝置(簡稱為「中短期體外人工心臟」),該體外生命支持設備可廣泛應用於心外科圍手術期重症患者治療方面。
  • 全國首例商品化人工心臟植入手術患者出院了
    1月5日下午,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病房,42歲的宋先生準備出院回家。他身旁有一個裝著設備的小推車,一根電線管道,兩頭分別連接著設備和腹部。這是宋先生的「新心臟」。2020年11月10日,患有擴張型心肌病且處於終末期心力衰竭的宋先生,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接受全國首例正式上市人工心臟(左心室輔助系統)植入手術。術後未出現併發症,恢復情況良好。
  • 歐盟批准人工心臟投入商用 人工心臟將如何讓患者重獲「心」生?
    央廣網北京1月14日消息(記者車麗 賈宜超)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人工心臟是最近醫療科技領域的熱詞。1月5日,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國內首例商用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宋先生順利康復出院。近日,歐盟批准人工心臟投入商用,產品暫定售價15萬歐元。植入人工心臟的患者有怎樣的體驗?
  • 8歲女孩接受心臟移植:「我長大了想當像楊醫生一樣厲害的心臟科...
    今年8歲的女孩彤彤(化名),因為擴張性心肌病導致的終末期心力衰竭,在一周內經歷了兩次生死搶救。 而在11月11日這天,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的心臟移植專家團隊,通過手術使她重啟了美麗人生。 女孩遭遇不幸:7歲查出擴心病,8歲病情進展到晚期 「有表演天賦,情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