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聲燭影雪夜謎案:那一夜宋太宗為何留下洗不掉的惡名?

2020-12-23 西樓訪古

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

開封。皇宮宣德門緩緩打開,一行人匆匆進宮,雪地上留下一行凌亂的足跡。在位已經十六年的宋太祖趙匡胤在這個風雪之夜突然宣召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進宮議事,兄弟倆屏退所有的宮女侍從,關起門來秉燭夜談,沒有人知道他們說了什麼。

守在門外的太監宮女們透過燭光搖曳的窗戶隱約看到兄弟倆時而湊到一塊交談,時而又見趙光義離席做出辭讓的動作。不久又聽到趙匡胤拿起玉斧戳地發出的聲響,並隱約傳來趙匡胤的聲音:「好為之」(另有記載說是「好做,好做」)。

似乎是在勉勵弟弟做什麼,但很快殿中便陷入了沉寂,只剩下搖曳的燭光,再無任何聲響,又過了一會兒傳來了趙匡胤打呼嚕的聲音,似乎是睡著了。

到了快五鼓天快亮時趙匡胤突然駕崩了。

這件事就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斧聲燭影」,位列中國歷史四大懸案之一。

01雪夜迷蹤

北宋建立者趙匡胤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大哥和五弟夭折,他成為實際上的大哥,下面還有兩個長大成人的弟弟趙光義、趙廷美。趙匡胤成年結婚後育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和三子也是幼年夭折,剩下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

古代皇位傳承有兩種方式: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其中前者比較常見,也是大多數朝代採用的辦法,而後者除了殷商是明確定製外,大部分情況都是皇帝死後無子才會考慮由弟弟即位。

而趙匡胤即位後有兩個兒子,又有兩個弟弟,按說皇儲之位不會有什麼懸念,何況開寶九年趙匡胤駕崩時次子趙德昭25歲、幼子趙德芳17歲,弟弟趙光義37歲,趙廷美29歲。可以看出趙德昭只比趙光義小12歲,即便按照今天的標準也早已是成年人了。

然而詭異的事情發生了,趙匡胤死在那個風雪之夜後的第二天,繼承帝位的不是趙德昭,也不是趙德芳,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此事困擾了後人一千多年,趙匡胤為什麼捨棄兒子,將皇位傳給了弟弟?換句話說趙匡胤真的把皇位「傳」給了弟弟嗎?

那個風雪之夜究竟發生了什麼呢?為什麼即位後的趙光義卻在歷史上留下了洗不掉的惡名?

一切都要從那個神秘的雪夜講起……

開寶九年十月那個雪夜,趙匡胤離奇死在了他的寢宮中,享年五十歲,過早地離開了他的大宋子民們。

侍寢的宮女發現趙匡胤死後,急忙跑去稟告宋皇后,宋皇后大驚失色,下意識地派太監王繼恩出宮召趙德芳火速進宮(不明白為什麼召趙德芳,而不召嫡長子趙德昭)。結果王繼恩出宮後不是奔德芳府,而是直奔趙光義府,這就有意思了。

王繼恩在趙府門外遇到了醫官程德玄,二人進府向趙光義稟報,趙光義先是大驚,猶豫半天才跟隨王繼恩、程德玄火速進宮,在宮門口王繼恩對趙光義說王爺先在此等候,容咱家進去稟報皇后。

程德玄提醒趙光義都這時候了,還等哪門子通報!夜長夢多,直接闖進去。

一行人壯起膽子直接闖宮,一臉焦慮的宋皇后看見王繼恩回來了,急忙問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說:晉王來了。

宋皇后的反應是大驚,如遭雷擊,很快她便回過味兒來了,馬上改口說道:「我們母子的性命全託付給官家了。」趙光義則秀了一把演技,哭著說:「我們共享富貴,不要怕。」

天一亮,趙光義便開始張羅趙匡胤的喪禮,同時麻溜地在大哥的靈位前繼承了皇位,史稱宋太宗,而且令人詬病的是他一改逾年改元的老規矩,即位後便改當年的開寶九年為太平興國元年,造成這一年出現了兩個年號,這被認為是對先皇的不敬和褻瀆。

古代老皇帝病死,一般他這一年的年號還會沿用到年底,到明年才啟用新年號,這就是史書中常見的「改明年為某某元年」的原因,像趙光義這樣迫不及待地一上臺就改元的情況非常罕見,因此他也招來了很多非議。

02得位正與不正

關於趙光義得位不正的議論千年來史不絕書,「弒兄奪位」是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影響深遠,以至於很多歷史書籍都採納了這一說法。

這一說法最早源自宋代僧人文瑩編著的一本史料筆記《續湘山野錄》中的記載,當然宋代官方史書《太祖實錄》(被趙光義修改過三次)則是極力否認弒兄奪位說,後來司馬光編寫的《涑水記聞》也是認為趙光義沒有弒兄,這些官方觀點咱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畢竟他們有他們的立場嘛。

不管史書如何為趙光義辯解,那個風雪之夜的很多謎團,趙光義卻是擺脫不掉嫌疑,畢竟他是趙匡胤之死最大的受益者,至於趙匡胤那兩個兒子後來也都被迫自殺,還有最小的兄弟趙廷美也是被一貶再貶,最後悲憤吐血而死。

不是說共享富貴嗎?這畫風不對呀,認真你就輸了。

開封府

趙光義早在開寶六年就擔任了開封府尹、封晉王,這兩個職務組合在五代乃至宋初可不得了,一直被默認為皇太子的標配,因為那個時期沒有皇太子這個名號,只有開封府尹加晉王的組合。

如果趙匡胤想傳位給兒子,為什麼不封自己兒子德昭為開封府尹,卻把這麼重要的職位給了弟弟趙光義,他難道真的心甘情願?

我分析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趙光義在開封經營多年,早已將開封打造成他的個人王國,就算趙匡胤把兒子分配到開封府,年輕的德昭未必能壓得住如狼似虎的趙光義和他手下龐大的利益集團。

趙匡胤應該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也曾試圖擺脫趙光義的陰影,最典型的例子就算遷都洛陽的計劃。一旦遷都洛陽成功,那趙光義在開封苦心經營的根基就全都灰飛煙滅了, 如果跟著去人生地不熟的洛陽,趙光義難道要重新白手起家嗎?

到了洛陽,那裡是趙匡胤的地盤,沒有趙光義一絲一毫的勢力,那時候再冊立德昭為皇儲,趙光義只怕就無可奈何了。

老辣的趙光義當然想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極力反對遷都,甚至發動滿朝文武強烈抵制遷都,逼得趙匡胤不得不含恨取消了遷都計劃。

一句「在德不在險」讓趙匡胤看清了趙光義無處不在的陰霾籠罩在開封上空,他努力了,卻無力擺脫這片陰霾。

最終趙光義如願以償當上了開封府尹、封晉王,坐到了皇儲的位置,但趙匡胤的心裡是什麼滋味?只怕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03最是無情帝王家

趙光義即位之初確實兌現了承諾,大肆封賞兩個侄子,封趙德昭為武功郡王、趙德芳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又封弟弟趙廷美為齊王,真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夠意思了吧。

趙光義

別急,好戲還在後面呢。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隨同趙光義出兵攻打契丹,結果高粱河一戰,宋軍大敗而逃,契丹軍追到白溝河又是一場惡戰,宋軍又是慘敗,潰不成軍,連趙光義本人都中了一箭,無法騎馬,坐著運糧的驢車逃回定州才穩住神兒。

一片混亂之下,後方大本營的將領們失去了趙光義的消息,人心惶惶都以為皇帝遭遇了不測,有人便建議擁立當時在軍中的趙德昭為帝,結果還沒實行,趙光義坐著驢車回來了。

這個畫面朋友們自行腦補吧,反正趙德昭想死的心都有了。

沒見過你們這樣坑隊友的!

後來趙光義果然懷恨在心,回京後趙德昭千不該萬不該去找趙光義為出徵將士討要賞賜(打了敗仗,皇帝也被射傷,還要什麼賞賜,真是傻白甜啊),趙光義勃然大怒,斥責道:

「等你當了皇帝再封賞也不遲!」

趙德昭再傻也明白這話的分量,回去後就嚇病了,沒多久便選擇了自殺,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當然,趙光義又跑去秀了一把影帝級的演技,伏棺大哭:傻孩子,你這何必如此呢?叔叔說的都是氣話呀。

能把笑憋成哭表現出來的人,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一般只存在於帝王之家。

趙德昭死了,他弟弟趙德芳感到了一股寒氣逼來…..

趙德芳

兩年後的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三月,趙匡胤碩果僅存的兒子趙德芳也死了,年僅二十二歲。趙光義聞訊又跑去伏棺大哭,並廢朝五日,追贈趙德芳為中書令岐王,諡號康惠。

短短三年間,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死了,死的恰到好處,死的非常正確,趙光義非常滿意,真是懂叔叔心思的孩子啊。

兩個侄子都死了,似乎該放鬆心情喝杯茶了吧。

不對!似乎哪裡不對勁?

趙光義琢磨了半天,一拍腦殼:艾瑪,我去,差點忘了,我居然還有一個弟弟活著!真是失誤啊。

趙廷美在趙光義即位後被封為齊王,但趙廷美因為趙光義打開了兄終弟及的魔盒,因此他對皇位也產生了希望,趙光義及時出手擊碎了他的希望。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趙廷美陰謀篡位的計劃敗露,被趙光義罷免開封府尹,貶到西京洛陽做留守。

永熙元年(983年),趙廷美又被一貶再貶到了湖北房州,那裡是古代著名的流放地,唐中宗李顯就曾被貶到那裡,到房州不久,趙廷美便抑鬱成疾,吐血而死,年僅38歲。

皇宮裡那位影帝的演技又一次得到了提升,突飛猛進那種……

自古道:「最是無情帝王家」,趙光義實實在在現身說法詮釋了這句話的含金量,不得不感嘆一句:你做了皇帝又如何?你的兒子卻瘋了,何苦呢?

趙匡胤

趙光義在歷史上的名聲不佳,除了弒兄嫌疑,逼死侄子、弟弟的劣跡外,他霸佔小周后、毒殺李煜、錢俶,草率出兵契丹招致連續慘敗也被後世所詬病,他的折騰終於葬送了哥哥趙匡胤辛辛苦苦創下的大好開局,一把好牌到他手裡打了個稀巴爛。

儘管他修改了三次《太祖實錄》,為了堵住悠悠眾口,連續科舉擴招,施恩於人,錄取幾倍多的進士,但還是洗不掉留在青史上的惡名。

畢竟人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相關焦點

  • 燭影斧聲,這一千古謎案的真相是什麼
    ,留下了「燭影斧聲」這一千古謎案。一直以來,人們對於這場謎案始終是眾說紛紜。由於各種人為因素的幹預,事情的真相或許將永無出頭之日。但透過現存史料的蛛絲馬跡,我們多少還是能夠一窺該案的是是非非。那麼,這場謎案究竟是怎麼回事?宋太祖的死和宋太宗的繼位之間,到底有沒有陰謀充斥其間呢?
  • 斧聲燭影
    第二天,趙光義即了皇帝位,這就宋太宗。身體一向健康的宋太祖,剛完成平定南方的功業,正準備消滅北漢的時候,斧聲燭影,神秘的猝死,帶著一身的光環與榮耀,也帶著一絲的遺憾與嘆息,在斧聲燭影中,生命終結於開封萬歲殿,享年50虛歲。關於斧聲燭影下太祖的猝死和太宗神秘的繼位,其內幕也成了大宋繼陳橋兵變之後的第二樁迷案。
  • 揭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使得宋太祖趙匡胤之死得不到合理解釋,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宋太宗有很大的關係。在宋人作品《湘山野錄》曾經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說在宋太祖沒有當皇帝的時候,曾經和一位道士在關河遊玩,這位道士預言趙匡胤當於那一年當皇帝,之後果然應驗。
  • 趙匡胤之死與「燭影斧聲」
    宋開寶九年(976年)10月,趙匡胤一夜間猝然離世,趙匡胤行伍出身,死時年方五十。趙匡胤身體非常強健,而且正史上並沒有其患病的記錄,因此趙匡胤的死因成為了千古之謎。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自宋太宗趙光義以後北宋皇帝均是由宋太宗後世子孫繼承有關,史家為尊者諱,自然不會寫得太詳細。後世研究者只能從野史的諸多記載中加以推敲研究,試圖解開這一歷史懸案。野史中的記載,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宋代有個叫文瑩的僧人,寫了一本《湘山野錄》,他在書中提到了趙匡胤之死與「燭影斧聲」的一幕。
  • 千古懸案斧聲燭影解密
    01趙匡胤一生留給世人諸多謎案,黃袍加身和斧聲燭影更是撲朔迷離。黃袍加身是趙匡胤輝煌人生的開始,斧聲燭影是趙匡胤璀璨人生的謝幕。精明能幹的趙匡胤算計了一輩子,還是沒有逃脫命運的安排,也許統一全國就是他的宿命,任務完成了,也就該謝幕了,至於斧聲燭影也不過是他一個落寞符號。下面穿越君帶你走進這個千古之謎。
  • 斧聲燭影: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
    這樣一位正當壯年,健康狀況一直很好,毫無早死跡象的皇帝,他的死當然引發了種種猜測,也就是很多人都認為趙匡胤是非正常死亡,尤其在他死前發生「斧聲燭影」那詭異的一幕,成為了永遠的迷。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有人認為是因為太祖嗜酒貪杯,這就是醉死說,但是更多人還是覺得趙匡胤死的蹊蹺,多半是死於謀殺,而最大的嫌疑就是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而且種種跡象表明,趙光義太像是殺人兇手了。
  • 燭影斧聲-宋太祖趙匡胤死因之謎
    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即歷史上的宋太宗。然而,對於趙匡胤的死,史記中只有寥寥數語,而趙匡胤為什麼沒將帝位傳給其子而是傳給了其弟趙光義,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千古謎團。趙光義則滿口答應,史書記載,趙光義進入太祖寢殿後,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以及柱斧擢地之聲,趙匡胤隨後去世,二十日晨,趙光義就在靈堂即位,該元太平信興國。
  • 「燭影斧聲」與「金匱之盟」: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歷史疑案
    天亮,在萬歲殿的東楹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趙光義成了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史稱宋太宗。以上,是當時官方和半官方的文獻對太祖之死的主要記錄。太祖臨終之際,只有太宗一人在場,那神秘的燭影斧聲,太祖臨死那一聲慘烈的叫聲,不能不使人對太祖的死因、太宗繼位的合法性產生懷疑。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燭影斧聲」之謎。
  • 宋太祖死亡之謎:斧聲燭影故事是真的嗎?其中蹊蹺甚多
    引言 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可以算是風光無限,可就是這樣,自己平定天下的願望還沒有完成就莫名去世了,斧聲燭影成為歷史研究中的一大懸案
  • 兩宋風雲1——斧聲燭影背後的真相
    照理說呢根據古代皇位繼承制度,那就是父死自承,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帝死無子,兄終弟及。那麼趙匡胤有兒子沒有?有,趙匡胤死的時候大兒子趙德昭那時候是26歲,二兒子趙德芳當時是18歲,應該說都有能力繼承皇位。但沒想到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他弟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卻繼承了皇位。
  • 斧聲燭影閒談
    於是嘛,就有傳言,說趙光義得位不正,甚至有人編出了斧聲燭影的段子,說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才得到了皇位。這個說法的原始出處在哪呢?在下面: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
  • 解密宋太祖趙匡胤的「暴死」之謎!
    登基時,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今仍被人們議論紛紛;駕崩時,「斧聲燭影」,撲朔迷離,更是給後世留下了一樁千古懸案。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公元976年11月14日)晚上,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突然去世。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即宋太宗。
  • 斧聲燭影疑雲重重:宋太祖趙匡胤英年暴斃之謎
    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遠看見殿內燭火搖晃不定,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為之,好為之。」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後,宋太祖才解衣就寢。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開創者太祖忽然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這是歷史上稱為「斧聲燭光」的其中一種說法。
  • 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
    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時間:2017-06-14 15:30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趙匡胤死因真相揭秘 沒想到千古之謎竟是這樣結局 中華上下五幹年,任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今仍被人們議論紛紛駕崩時,斧聲燭影。
  • 破解千古謎案「斧聲燭影」 (七)——放手一搏
    如果大家要說就那麼巧,他就那天碰巧自己死了,那就巧的太離譜了,至少病死是個小概率事件。如果說是謀殺,那具備充分的動機、條件和導火索。同時,趙光義如沒到確有必要或萬不得已,是不會動手的。趙光義也是很有智慧和謀略的,輕易地弒君殺兄,一般人都不會幹,何況他呢?但怎樣的情況,趙光義才會出手一搏呢,就是皇帝向他攤牌,不搏則實權盡失,且以後可能終生在猜忌中度過,除非他一輩子裝孫子徹底到位才可能善終。
  • 斧聲燭影的背後,宋太祖趙匡胤死亡真相
    「斧聲燭影」的模糊暗示關於趙匡胤駕崩過程,正史沒有記載,但私人修撰的史書和筆記有大量記載就是所謂的「斧聲燭影」的故事。根據《續湘山野錄》的記載:趙匡胤在未做皇帝以前曾有一位道士說他將來能做皇帝,後來果然應驗了。
  • 北宋第一謎案,為何宋太祖將帝位傳給弟弟而非兒子?有兩種說法
    軍人出身的趙匡胤,身體一向健碩,為何突然死去?很多人心生疑慮。接下來的事情,讓很多人更加疑心。趙匡胤去世後,繼承皇位的卻不是他已經成年的兒子,卻是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也就是宋太宗。
  • 燭影斧聲,宋太祖趙匡胤之死
    而野史中記載又說法不一,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湘山野錄》中記載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一個雪夜裡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酒後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趙光義讓所有的人都離開,自己來照料哥哥。太監們在門外遠處站著,只看見趙匡胤和趙匡義說了些什麼?
  • 宋太祖趙匡胤身死的千古之謎——斧聲燭影
    縱觀宋朝歷史,最大的未解懸案應該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了,即所謂「斧聲燭影 千古之謎」。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只說了兩句話:一句是「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
  • 趙匡胤死亡之謎
    登基時,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今仍被人們議論紛紛;駕崩時,「斧聲燭影」,撲朔迷離,更是給後世留下了一樁千古懸案。 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即宋太宗。對於趙匡胤的死,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 年五十。」「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因此趙匡胤之死顯得甚為蹊蹺,疑竇叢生。第一,他當時只有50歲,沒有任何得病徵兆,一夜之間便暴斃身亡。第二,趙匡胤沒有留下遺詔,其弟趙光義自述太祖以皇位相傳,既無物證,也無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