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閨女啊,哪天回來?」
- 「蒸饅頭那天我就回去了」
每到年根兒,時間不再需要以日曆為參考。過了臘八,年前日程表就已經出爐,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基本每年蒸饅頭那天,就是我到家的日子。
*《舌尖上的中國2》
過年的時候,餃子作為北方節日第一主食的地位就會稍有動搖。年三十守歲吃餃子沒錯,但是整個過年期間,在山東,還有一個更加拿出手的節日麵食——花饃。花饃是饅頭的升級版,並不是用花做的饅頭,而是用饅頭做的花。
將食物和吉祥話的諧音結合,一直是中國節日飲食的特點。花饃裡的代表作棗花饃又稱「年饃」,意指過年的饅頭,討的是吉利。饅頭是發麵做的,寓意「大發」。「棗」和「早」諧音,「早發」更是好兆頭。
*《舌尖上的中國2》
蒸上了棗花饃,離年就不遠了。
剛出鍋的棗花饃可以空口吃:筷子一紮到底,若筷尖傳回柔軟的觸感,就可以放心出鍋。指尖小心翼翼躲避著熱度,試探著掰開,伴隨著蒸汽,麥香鑽進鼻腔,把饅頭連同蒸軟的紅棗一起送進嘴。咀嚼間,麵團裡淡淡的甜味和棗子的香甜一起釋放,一下子讓人甜到心坎裡。
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了當時汴梁城內售賣的花饃和民間習俗。明代的《宛署雜記》中,也記錄了南陽一帶的農村,農曆正月製作的節日麵食。
而這個傳統也一直保留到今天。一入年,山東各家各戶就要做出幾大鍋,全家上下都忙活起來,然後整個正月都不用再做麵食。如果是大家族,光製作的麵粉就要100斤左右,花饃數量也直奔200個。
*搜狐
因為工作量大,花饃一般都是團隊作業。家裡的小姑嬸嬸,或是有經驗的姐妹好友,一到做花饃這天都會齊聚某一位的家裡。一群女生在一起,免不了張家長李家短。大家準備幾杯茶水,一些零食,一遍聊著,一遍手裡不停的忙活,活像一個年前姐妹茶話會。
不過花饃還是獨一無二的焦點,為了做好,有經驗的主心骨必不可少。比如家裡的姥姥,只要身體允許一定會坐鎮現場。她倒不用親自做啥,負責指點江山就好。
*《舌尖上的中國2》
這些蒸好的饅頭棗饃在正月裡,既自家吃,也作為主食囤著待客,有時還會充當年節禮物,互相贈送。因為是拿出去的禮物,做得好的也會被誇手巧,所以各家的主婦是不是的也會暗自較勁兒,看誰做的更好看。不僅是為蒸出完美的饅頭,也為了討個蒸蒸日上的好彩頭。
我們這些小娃娃那時候也沒閒著,圍著桌子邊,裝模作樣跟大人們學捏,仿佛手裡的不是麵團,而是任意造型的橡皮泥。從給麵團塞上棗子開始,到捏出自己第一個棗饃,也是這種耳濡目染,才讓花饃在一代又一代的手中流傳。
*《舌尖上的中國2》
不過成就棗饃的,除了手藝,更多是勞動人民心裡的那份對食物的鄭重。這份鄭重不在於食材的價值,而是食材本身。
我的棗饃記憶,始於姥姥手裡那團揉搓的白麵團。
我至今還記得她的流程。每次做棗饃之前,她首先會把去年存下的麥子,提前一天拿出來,清水洗淨曬到八分幹,再重新裝袋。
曬到七八分,是為了要水汽均勻的滲入麥子,讓麥子「復甦」。然後她會再仔細的挑選一遍,把雜的陳的壞的都去了,才會拿去磨麵。
*CCTV1
「隔年麥子,頭籮面」,奶奶從小就會這句俗語,她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記得麵粉只能用頭籮和二籮,這也是一種對棗饃的鄭重。
做一次饅頭需要耗時兩天,因為除了磨麵,還有發麵。頭茬白面備好,需要一個引子,才能變身合格的花饃麵團。
這個引子就是老面酵頭,酵頭就像是冰箱裡存下的那碗老湯,每次做麵食姥姥就會揪下一塊發好的放進冰箱,下一次做麵食,還用那個引子,讓它在下一個麵團裡呼吸發酵。
*搜狐
發麵是一個技術活,酵大了,饃蒸出來會開裂,酵小了,饅頭軟塌,蒸出來不夠豐滿。想吃著筋道,還要用手揉透。只有經驗到家,蒸出的棗饃才能又白又軟,個大飽滿。因為水份少,蒸出來也比一般的饅頭耐存放,整個正月都不用擔心變質。
用酵頭蒸的饅頭只有麥香和發麵糖化後自帶甜味,沒有酵母味。而這種付出了時間和功夫的成品,也是酵母粉或泡打粉無法替代的。
在中國農業史上,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農業體系經歷了從粟到小麥的轉變。花饃是小麥作物發展到全盛的體現,畢竟吃飽了,就可以倒騰花樣了。
*《風味人間》
因此在中原地區的很多地方,過年都有蒸花饃的傳統。在這裡,春節飲食分歧不再以淮河流域劃分的南北為界,黃河蜿蜒而過,沿岸皆是饃的故鄉。
不過,饃和饃之間還是不一樣的。
陝西地區,曾經的六朝古都,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開闊的視界造就了當地人的想像空間。
*《舌尖上的中國2》
除了日常生活裡的家畜,石榴、牡丹,這種象徵好寓意的植物,神話故事裡的龍鳳,村裡流行的秦腔、皮影戲裡的情節,古書典籍裡的歷史人物,這些無實物的形象,在想像力的作用下,都出現在了各家的花饃裡。
這其中最極致的想像力比拼,可能就是家裡孩子結婚,家裡的主婦老人們早早準備的「大谷卷」了。
正在製作的大谷卷
*七女秀陝西
為了讓婚禮寓意和美好祝福最大化,她們不約而同的決定給自己和姐妹們最高難度的挑戰:平日裡的花樣已經不足以寄託心意,必須虎頭龍身魚尾,考驗自己三維立體的美術創造能力。不僅如此,還要「組合創作」,不同形狀相互搭配,最後加之色彩點綴。
給花饃上色
*七女秀陝西
要不然怎麼說大谷卷是陝西花饃想像力的代表巔峰呢!
山西晉南地區的花饃整體創作思路和陝西地區接近:作為華夏民族的發源地,當地流傳了很多神話傳說,人人都能講上幾個民間故事。但造型上,他們創造了自己的特色。
花糕
*易花得木
這種花饃叫做花糕,相比普通的立體款,多了一個圓形有厚度的「底座」,會用紅棗點綴,類似於現在的蛋糕基地插上不同的圖案。
圖案則對應著不同場合:祝賀結婚,家裡人會備上龍鳳糕;慶祝孩子學業有成,是魚躍龍門糕;象徵笑口常開,就要捏個石榴;就連獅子,都是諧音事事如意。
晉南人把想像力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都融進了花饃裡。
*易花得木
食物一直都是一種寄託,提醒時令,賦予意義。都說現在年味淡了,年味不是淡了,只是很多回憶都藏在我們心裡。而年味食物的意義就在於,充當那把打開記憶的鑰匙。
回家看到蒸好的棗花饃,我的年味就找回來了。
作者:琳子
頭圖來自:《舌尖上的中國2》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如有疑問請聯繫
你們家過年會做什麼麵食?(餃子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