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的設計天賦,都用在做饃上了!

2020-11-17 騰訊網

- 「閨女啊,哪天回來?」

- 「蒸饅頭那天我就回去了」

每到年根兒,時間不再需要以日曆為參考。過了臘八,年前日程表就已經出爐,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基本每年蒸饅頭那天,就是我到家的日子

*《舌尖上的中國2》

過年的時候,餃子作為北方節日第一主食的地位就會稍有動搖。年三十守歲吃餃子沒錯,但是整個過年期間,在山東,還有一個更加拿出手的節日麵食——花饃。花饃是饅頭的升級版,並不是用花做的饅頭,而是用饅頭做的花

將食物和吉祥話的諧音結合,一直是中國節日飲食的特點。花饃裡的代表作棗花饃又稱「年饃」,意指過年的饅頭,討的是吉利。饅頭是發麵做的,寓意「大發」「棗」和「早」諧音,「早發」更是好兆頭。

*《舌尖上的中國2》

蒸上了棗花饃,離年就不遠了。

剛出鍋的棗花饃可以空口吃:筷子一紮到底,若筷尖傳回柔軟的觸感,就可以放心出鍋。指尖小心翼翼躲避著熱度,試探著掰開,伴隨著蒸汽,麥香鑽進鼻腔,把饅頭連同蒸軟的紅棗一起送進嘴。咀嚼間,麵團裡淡淡的甜味和棗子的香甜一起釋放,一下子讓人甜到心坎裡。

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中,就記載了當時汴梁城內售賣的花饃和民間習俗。明代的《宛署雜記》中,也記錄了南陽一帶的農村,農曆正月製作的節日麵食。

而這個傳統也一直保留到今天。一入年,山東各家各戶就要做出幾大鍋,全家上下都忙活起來,然後整個正月都不用再做麵食。如果是大家族,光製作的麵粉就要100斤左右,花饃數量也直奔200個。

*搜狐

因為工作量大,花饃一般都是團隊作業。家裡的小姑嬸嬸,或是有經驗的姐妹好友,一到做花饃這天都會齊聚某一位的家裡。一群女生在一起,免不了張家長李家短。大家準備幾杯茶水,一些零食,一遍聊著,一遍手裡不停的忙活,活像一個年前姐妹茶話會。

不過花饃還是獨一無二的焦點,為了做好,有經驗的主心骨必不可少。比如家裡的姥姥,只要身體允許一定會坐鎮現場。她倒不用親自做啥,負責指點江山就好。

*《舌尖上的中國2》

這些蒸好的饅頭棗饃在正月裡,既自家吃,也作為主食囤著待客,有時還會充當年節禮物,互相贈送。因為是拿出去的禮物,做得好的也會被誇手巧,所以各家的主婦是不是的也會暗自較勁兒,看誰做的更好看。不僅是為蒸出完美的饅頭,也為了討個蒸蒸日上的好彩頭。

我們這些小娃娃那時候也沒閒著,圍著桌子邊,裝模作樣跟大人們學捏,仿佛手裡的不是麵團,而是任意造型的橡皮泥。從給麵團塞上棗子開始,到捏出自己第一個棗饃,也是這種耳濡目染,才讓花饃在一代又一代的手中流傳

*《舌尖上的中國2》

不過成就棗饃的,除了手藝,更多是勞動人民心裡的那份對食物的鄭重。這份鄭重不在於食材的價值,而是食材本身。

我的棗饃記憶,始於姥姥手裡那團揉搓的白麵團。

我至今還記得她的流程。每次做棗饃之前,她首先會把去年存下的麥子,提前一天拿出來,清水洗淨曬到八分幹,再重新裝袋。

曬到七八分,是為了要水汽均勻的滲入麥子,讓麥子「復甦」。然後她會再仔細的挑選一遍,把雜的陳的壞的都去了,才會拿去磨麵。

*CCTV1

「隔年麥子,頭籮面」,奶奶從小就會這句俗語,她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記得麵粉只能用頭籮和二籮,這也是一種對棗饃的鄭重。

做一次饅頭需要耗時兩天,因為除了磨麵,還有發麵。頭茬白面備好,需要一個引子,才能變身合格的花饃麵團。

這個引子就是老面酵頭,酵頭就像是冰箱裡存下的那碗老湯,每次做麵食姥姥就會揪下一塊發好的放進冰箱,下一次做麵食,還用那個引子,讓它在下一個麵團裡呼吸發酵。

*搜狐

發麵是一個技術活,酵大了,饃蒸出來會開裂,酵小了,饅頭軟塌,蒸出來不夠豐滿。想吃著筋道,還要用手揉透。只有經驗到家,蒸出的棗饃才能又白又軟,個大飽滿。因為水份少,蒸出來也比一般的饅頭耐存放,整個正月都不用擔心變質。

用酵頭蒸的饅頭只有麥香和發麵糖化後自帶甜味,沒有酵母味。而這種付出了時間和功夫的成品,也是酵母粉或泡打粉無法替代的。

在中國農業史上,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農業體系經歷了從粟到小麥的轉變。花饃是小麥作物發展到全盛的體現,畢竟吃飽了,就可以倒騰花樣了。

*《風味人間》

因此在中原地區的很多地方,過年都有蒸花饃的傳統。在這裡,春節飲食分歧不再以淮河流域劃分的南北為界,黃河蜿蜒而過,沿岸皆是饃的故鄉。

不過,饃和饃之間還是不一樣的。

陝西地區,曾經的六朝古都,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開闊的視界造就了當地人的想像空間。

*《舌尖上的中國2》

除了日常生活裡的家畜,石榴、牡丹,這種象徵好寓意的植物,神話故事裡的龍鳳,村裡流行的秦腔、皮影戲裡的情節,古書典籍裡的歷史人物,這些無實物的形象,在想像力的作用下,都出現在了各家的花饃裡。

這其中最極致的想像力比拼,可能就是家裡孩子結婚,家裡的主婦老人們早早準備的「大谷卷」了。

正在製作的大谷卷

*七女秀陝西

為了讓婚禮寓意和美好祝福最大化,她們不約而同的決定給自己和姐妹們最高難度的挑戰:平日裡的花樣已經不足以寄託心意,必須虎頭龍身魚尾,考驗自己三維立體的美術創造能力。不僅如此,還要「組合創作」,不同形狀相互搭配,最後加之色彩點綴。

給花饃上色

*七女秀陝西

要不然怎麼說大谷卷是陝西花饃想像力的代表巔峰呢!

山西晉南地區的花饃整體創作思路和陝西地區接近:作為華夏民族的發源地,當地流傳了很多神話傳說,人人都能講上幾個民間故事。但造型上,他們創造了自己的特色。

花糕

*易花得木

這種花饃叫做花糕,相比普通的立體款,多了一個圓形有厚度的「底座」,會用紅棗點綴,類似於現在的蛋糕基地插上不同的圖案。

圖案則對應著不同場合:祝賀結婚,家裡人會備上龍鳳糕;慶祝孩子學業有成,是魚躍龍門糕;象徵笑口常開,就要捏個石榴;就連獅子,都是諧音事事如意。

晉南人把想像力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都融進了花饃裡。

*易花得木

食物一直都是一種寄託,提醒時令,賦予意義。都說現在年味淡了,年味不是淡了,只是很多回憶都藏在我們心裡。而年味食物的意義就在於,充當那把打開記憶的鑰匙。

回家看到蒸好的棗花饃,我的年味就找回來了。

作者:琳子

頭圖來自:《舌尖上的中國2》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如有疑問請聯繫

你們家過年會做什麼麵食?(餃子除外!)

相關焦點

  • 杞縣做白吉饃哥,成了網紅!
    早起晚歸為了什麼,忙忙碌碌依然執著,想要的幸福是什麼,夠吃夠喝平安快樂,哈嘍,大家好,我是杞縣白吉饃哥郭安河。」郭安河,杞縣傅集鎮徐莊村人,幼時家中貧困,下學後四處打工,上山搬過石頭,幹過小工,賣過白吉饃,自身嗓音洪亮,喜歡唱歌,在杞縣賣白吉饃的時候邊賣邊唱,成為網紅,後被杞縣人稱為白吉饃哥,成為這座小城家喻戶曉的名人,同時,他也創作了自己的原創歌曲《幸福是什麼》。白吉饃哥郭安河說:「在這裡非常的幸運通過網絡讓大家更多的人知道了我,了解了我。」
  • 西安名吃羊肉泡饃,關於掰饃、泡饃和吃饃的各種方法,你見過嗎
    食材裝於碗中,熬製的羊肉清湯澆在上面,湯濃肉香、葷素搭配,並且還有軟糯的饃,既解饞又管飽,絕對的平民美食。陝西的牛羊肉泡饃做得都很不錯,其中尤以西安的羊肉泡饃最為地道,見下圖。烤制中的饃掰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說有的人時間充裕,閒著也是閒著,一塊饃他能掰很長時間;有的人掰完之後,還要用一種專門的篩子把掰好的饃篩下來,每一塊饃的大小都一樣。
  • 河南大叔在石頭塊上做這種饃,餡裡有肉有雞蛋,吃過都說香
    初秋時節,在河南濬縣一條老街上,今年51歲的付寓天正在自己的攤位上做石子饃,石子饃是當地非常有名的特色小吃,以至於人們都說來到濬縣不吃石子饃,那就等於白來。付師傅之前做早餐生意,後來每年來濬縣遊玩的人多,石子饃也因做法和口感獨特很暢銷,所以大約在十多年前,付師傅也加入了做石子饃的大軍。
  • 《平凡的世界》書中三次提到「黑面饃」,這「黑面饃」是咋做的?
    《平凡的世界》開篇就對黑面饃做了描寫,孫少平一出場就因為自己寒酸的樣子,貧窮的家境使自己極度的自卑,不好意思在同學們面前取那兩個黑面饃。可見這黑面饃在學校裡吃的人並不多,可就這一般同學都不屑一顧的食物,孫少平也只能一餐吃兩個,多吃都不行。
  • 農家菜小雞貼饃這樣做,肉爛饃入味嘎嘎的香,老陳全家吃過癮
    今天來做小雞貼饃。小雞貼饃是我們當地的一道名菜,特別是飯店裡大排檔裡,都會掛滿小雞貼饃的招牌。一般小雞貼饃都會用柴火鍋來燉,那樣燉出的小雞貼饃特別的香。今天做的小雞貼饃是不用柴火鍋,因為我們家沒有柴火鍋。我就用鐵鍋來燉吧,這樣也非常好吃。
  • 徐恩芳:鏊子饃
    老家皖北農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稻改前,每年麥收後就能吃上各種各樣的白面饃。如發麵饃、鍋貼饃;油疊饃、花卷饃;烤焦饃、水蒸饃、鏊子饃等。各種饃我都愛吃。但情有獨鐘的是很薄很薄的鏊子饃。鏊子饃,也叫擀的饃。以前在老家幾乎人人都會製作鏊子饃。 製作鏊子饃,要有案板、小擀杖、鏊子、挑饃杆等炊具。程序是:和面、擀餅、烙餅;烙餅俗叫「挑饃」。
  • 「饃中之王」阜陽枕頭饃製作全程揭秘
    「枕頭饃」要揉幾百遍,然後蓋棉被發酵。    眼下正值小麥收割季節,皖北大地麥浪滾滾,悠悠麥香浮動在空氣中。作為農業大市,阜陽每年產糧超過100億斤,優質的小麥養育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當地以麵食為主,枕頭饃是其特色美食。枕頭饃,因其形似枕頭而得名,又稱大卷子饃。每個饃長約1至1.5市尺,寬約0.5至0.8市尺,厚約0.3至0.5市尺,重約2至6斤,堪稱「饃中之王」。枕頭饃製作歷史悠久,從饃坯到上鍋要揉368下,這樣便有了許多層次,吃起來很勁道。饃入鍋後,用文火蒸近兩小時,這樣便焦厚香濃。
  • 看《裝臺》學順子哥掰饃!全網「掰饃」大賽開啟!看陝西人咋bei饃?
    掰饃,是咱陝西人、尤其是西安人喜聞樂見的一項運動。主要活動部位是手指頭,活動頻率很高,一般一個禮拜咋都得動一回,否則渾身不美氣。  饃bei的咋向,直接影響一碗泡饃的味道。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口味,bei饃的流派也有好些個,甚至跟星座也有關呢!  想知道十二星座咋bei饃的?請戳下方視頻,由本地知名電臺主持人嘯雷為你傾情演繹。
  • 炸饃片,切好後別直接油炸!多做1步,饃片外酥裡軟,鹹香不油膩
    炸饃片,切好後別直接油炸!多做1步,饃片外酥裡軟,鹹香不油膩各位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感謝閱讀我分享的美食文章,經驗和大家一起共享,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炸饃片,切好別直接油炸!多做1步,饃片外酥裡軟,鹹香不油膩!』
  • 給西安人一個饃,還你一桌滿漢全席?
    世人只道西安的主食會發光,殊不知在「大碗寬面」的光芒背後,跟西安人糾纏不清的其實是「饃」。在西安,有一半的麵粉做成了麵條,而另一半則做成了饃 ,每一個饃都有它的使命,也有它特有的歸宿。西安人的一日三餐,大部分都離不開饃,不信的話,一起來感受一下「饃都」的魅力!
  • 解鎖陝西白吉饃家常做法,三餐吃它都不膩,簡單還好做
    解鎖陝西白吉饃家常做法,三餐吃它都不膩,簡單還好做陝西那邊的白吉饃是很出名的,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做,小編想著每家都會做的話,便相信這個東西做起來就不會很複雜,所以我們也可以學起來,一起學著一邊做一做這個餅子。
  • 河南人不只愛吃滷麵,還愛吃烙菜饃
    晚餐我喜歡吃烙菜饃,主食和菜都有了。在一些老小區的門口,每天從下午四點開始,有陸陸續續的攤位菜市開始營業,有些攤位已經賣了十幾年,有自己的忠實顧客。我常在一家小區門口買烙菜饃吃,老闆現烙現賣,等三五分鐘就做好。
  • 饃小皮:深刻洞悉消費者的潛在美學需求,讓美食更具魅力
    在眼下這個「看臉」的社會,不僅人對美的要求達到極致,而且人們在日常消費時會不自覺的把店面招牌和裝修納入考慮首選因素。因此一個有顏值的店面自然吸粉無數,就像人們提及麥當勞、星巴克等店鋪時,它們的招牌形象會一下子湧入腦海一樣。好的設計是一個餐廳的形象代言人,是顧客識別餐廳標記。
  • 想吃肉夾饃在家做,夾上洋蔥孜然牛肉卷或梅乾菜扣肉,味道更特別!
    白吉饃配上洋蔥孜然牛肉卷、鹽菜扣肉,早餐孩子一口氣吃兩個! 肉夾饃是陝西著名小吃,偶爾帶孩子去西北的飯店吃上一回,餅酥肉香,中間夾上滷肉,爽而不膩,特別好吃。這個餅其實有點像我們重慶路邊攤賣的泡餅,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肉夾饃關鍵是如何做餅,中間夾什麼都可以,可以是肉,也可以是蔬菜,根據自己的喜好,做自己喜歡的夾饃,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 吃饃5分鐘,掰饃2小時?西安人的周末,從早起掰一碗泡饃開始
    吃饃5分鐘,掰饃2小時?西安人的周末,從早起掰一碗泡饃開始一真樓泡饃,傳承34年養育西安一代人的泡饃情懷,坊上口碑泡饃館地鐵站:鐘樓站(西安的地標性建築,美食匯聚地)位置:大皮院18號(近北院門) ,鼓樓後面一條街走到底
  • @全體西安人,你饞了個月的黃家泡饃館暖心回歸,饃都給你掰好了...
    昆明路上的黃家泡饃館——在西安泡饃界遠離坊上做得最牛的店。現全部七家門店的自提服務已上線,總有一家離你近的。心心念念的那一口濃厚醇香、肉爛湯鮮的羊肉泡饃終於在家也能吃到啦!
  • 紅薯葉菜饃
    值此夜深人靜之時,我開始講述有關《紅薯葉菜饃》的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菜饃是家家戶戶夏天待客的佳餚,我家也不例外。每逢家中有客人來臨時,全家開始忙活,媽媽洗菜,奶奶拿出珍藏的白面迅速和好面,揪成桌球大小的面劑擀成薄餅,把菜攤在上面,然後再擀一張薄餅覆蓋於菜上,合在一起放在鏊子上烙,等兩面都起花均勻,一合菜饃就算烙熟了。我的任務則是剝蒜、搗蒜、打芝麻醬和蒜汁。
  • 饢、饃、鍋盔!別以為換個馬甲我大餅就不認識你了
    這道新疆人離不開的美味,和中國最早期的大餅——胡餅,長得極為相似。新疆人給麵團的待遇和肉一樣,都用特製饢坑,所以新疆的饢一出生就帶著肉香。在我們印象裡,饢就是一張碩大的餅,實際上,無論是饢的種類還是口味,都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得多!
  • 「原創」我上高中時吃的狗舌頭饃和酸黃菜
    那便是我要上的興平名校南郊中學。學校坐南朝北,門前一座小橋,渠水穿流而過。學校圍牆四周洋槐花雪白一片,飄香四溢,阿娜多姿,沁人心田。每當星期天下午要去學校時,母親總是要將事先準備好的酸黃菜裝在一個稍大的罐頭瓶裡,讓我拿上。製造酸黃菜是一件非常細緻的活兒。首先要將蘿蔔葉、雪裡紅葉子擇乾淨,然後洗淨,晾乾(讓菜葉表面水分揮發),然後在大鐵鍋中沸水煮,把握好菜的生熟程度,放入少量玉米面,充分攪拌均勻。
  • 帶你了解渭北流行千年的饃文化!
    這些媳婦也常被請去做蒸饃人家的藝術指導,在全村都會有很高的威望。在春節前,再窮的人家都竭盡全力蒸些白饃,成送舊迎新的主要內容。人常說:「應窮一年,不窮一天。」正月初一,沒有白饃就不算過年。因此,在春節前,進入臘月後,家家都張羅,施操麥子,磨白面,準備蒸過年饃。麥子要好的,面要精細白,最好是飛羅或三次面,這是麥麵中的精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