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徐中成 周琳/視頻
「正月去看燈,正月去看什麼燈,正月元宵燈……」9月24日,在松潘縣鎮江關鎮五裡堡村,10多位村民圍坐一團,邊唱歌邊做手工花燈。「我們村前兩天在縣上拿了兩個一等獎,這兩天村裡人都很高興。」五裡堡村村委會主任許永峰說。
五裡堡村民手工製作花燈。周琳攝
許永峰口中的「兩個一等獎」,指的是在松潘縣第四屆古城花燈會上,五裡堡村代表鎮政府,派出參賽隊伍跳傳統花燈舞比賽,得了一等獎。另外一個一等獎是村民設計的「五穀豐燈」花燈,在花燈製作比賽中摘得一等獎。
松潘是四川民間花燈之鄉,花燈始於清代,主要以松潘的小調、曲子加以伴唱,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格。如今,以花燈為核心的花燈舞也成了當地藏羌回漢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村村都要跳花燈舞。
五裡堡村製作的獲得一等獎的創意花燈「五穀豐燈」。周琳攝
「五裡的花燈,鎮江關的龍。」許永峰告訴記者,據村裡老人講,這句話從清朝以前就在流傳。所以,我們五裡堡村的花燈也是松潘最有名的,花燈舞也是我們村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前幾天的比賽中,我們村的參賽隊伍是全縣唯一沒有電子配音的,就是打鼓、打鈸和人唱出來的『土味』音樂,很有民族特色。」
「我們村還有一個奇怪的傳統。」98歲高齡老人劉全珍說,在五裡堡村,花燈舞只能連續跳三年,第四年就不再跳要休息一年,到第五年,上一批參加跳花燈舞的人,就要在村裡找年滿18歲的新人,新人接到燈就要連續跳三年花燈舞。「這也是老一輩定下的規矩,還能保證了村裡花燈隊隨時都有接班人。」
五裡堡村民參加花燈舞蹈比賽。周琳攝
許永峰說,村裡的男男女女到了17、18歲後,就有長輩教他們做花燈和跳花燈舞。按村裡的傳統,製作花燈是女的做,花燈舞一般是清一色的男的跳。「因為男的跳花燈舞,能跳出不一樣的『豪邁』與『雄壯』感。」
所以,在五裡堡村,跳花燈舞的時候,唱小調就由女的來唱。「女的唱小調人數不受限制,但跳花燈舞的男的是有人數限制的。」劉全珍說,比如,在村裡跳花燈舞的話,一般是11人或13人,最多15人。俗稱11連燈、13連燈、15連燈。
在花燈的製作上,五裡堡村也有自己的「堅守」和「規矩」:市面上漂亮的塑料花不用,只用傳統的方法用手工做花燈。 「前幾天的花燈製作比賽,我們加入了青花瓷、羌繡、麥子、荷花燈造型等元素,設計出了『五穀豐燈』。」五裡堡村花燈設計者吳聲剛說,這不僅是五穀豐登,慶祝豐收,更是寓意我們村團結互助、和諧友愛。
五裡堡村是一個以藏羌回漢多民族聚居的村寨。許永峰透露,下一步,依託村裡的傳統花燈文化,將積極把花燈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