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的作品帶著對人類的理解,有溫暖,也有戲謔!
——《尋找薇薇安·邁爾》
2007年,美國一個舊貨商約翰·馬盧夫,在一家拍賣行花費380美元,購得了一大箱六十年代拍攝於芝加哥的舊照片底片。
馬盧夫購買這些照片的本意,是為自己撰寫的一本關於地方歷史的書籍尋找影像資料。但買回家後才發現,這些照片只是一些關於美國街景或街頭人群的攝影作品,與自己要創作的主題沒有任何聯繫,於是馬盧夫便把這箱底片束之高閣。
在很久的一段時間之後,馬盧夫又重現開始審視這些底片,逐漸發現照片中那些珍貴的藝術特質,並開始對照片的作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開始,馬盧夫聯繫幾家畫廊,希望對方展出這些照片,但對方毫無興趣。於是,他搭建了一個攝影博客,開始將這些照片上傳網絡。
後來,這些照片獲得了網友的無數讚譽,馬盧夫開始對照片的作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馬盧夫最初只知道這批照片作者的名字叫做薇薇安·邁爾,是一名女性。所以他在網上搜索,但只搜到一條剛剛發布的訃告。
於是,馬盧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開始搜尋關於薇薇安的一切資料,她的職業、家庭、經歷,以及她一生的故事。
2014年,馬盧夫與著名導演查理·西斯科爾合作,把尋找這批照片主人的過程,拍攝成了一部紀錄片:《尋找薇薇安·邁爾》,此片還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的提名。
隨著馬盧夫調查的深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照片的作者,是一個名叫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的美國女性,她於1926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北部的布朗克斯自治區,母親是法國人,父親是奧地利人。
薇薇安在4歲時,隨母親回到法國老家生活,在1939年間,薇薇安曾和母親返回過美國,而直到1951年,25歲的她再次獨自回到美國。
之後,薇薇安一直在不同的家庭做保姆,前後時間長達40年。
對,你沒有看錯,薇薇安是一個保姆,而這,也是令馬盧夫最為驚訝的一件事情。
而與保姆這個職業相比,薇薇安一生顯然對另一件事情更為感興趣,那就是攝影。
薇薇安拍攝照片的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而作品的數量更高達15萬張,大多數都是美國紐約和芝加哥街頭的街景和行人。
正是憑藉著對記錄他人生活和外部世界異常濃厚的興趣,薇薇安為後人保留下了五六十年代美國社會極其珍貴的影像資料。
但令人不解的是,薇薇安所拍攝的這些照片,幾乎全部被她儲存在了一個個的行李箱和儲物箱中,從未向外界展示。
在攝影還尚未普及的五六十年代,薇薇安作為一個從事保姆職業的業餘攝影愛好者,本身就顯得十分特別。
而她與生俱來的那種對待拍攝對象背後,深層社會背景的思考與觀察角度,更是她那海量攝影作品最為突出的一個特質。
這個特質,使薇薇安的攝影藝術價值,遠遠高於一般的愛好者。
薇薇安年紀漸老後,不能再從事保姆職業,但卻一直沒有放棄攝影這個從事了一生的愛好。但由於經濟逐漸緊張,薇薇安晚年主要依靠她曾經照顧過的僱主進行接濟。
薇薇安生命中最後一段時間居住的社區,居民對這個老太太最深的印象,就是窮困潦倒、時常呆坐在路邊長椅上,並撿拾垃圾箱中的雜物,在大街上吃著沒有加熱過的午餐肉罐頭。
在一次意外滑倒之後,薇薇安被送進了醫院,並在養老院中度過了她孤獨一生中最後一刻。
薇薇安生命後期拍攝的照片,甚至再也沒有衝洗出來,只是作為成堆的膠捲,一直默默地躺在她的行李箱和租用的存儲櫃中,數量高達2700卷。
因為付不起存儲櫃的租金,薇薇安的一部分膠片,被儲物櫃租賃公司賣給一家拍賣行抵債,而正是通過拍賣行的拍賣,這些膠片被馬盧夫買到。
馬盧夫購買這批底片的時候,還不知道這些東西最終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走向,更不知道,這批照片的作者,當時還活著。
幾年之後,馬盧夫終於認識到自己購買的這批照片的價值,並決定辭掉工作,全職進行推廣工作,最終促成薇薇安及其作品被世人所知。
一時間,美國各大媒體紛紛報導薇薇安的故事,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展覽,許多著名攝影家也對她的作品給予了極高的讚譽。
著名攝影師喬爾·邁耶羅維茲評價:
「薇薇安的作品帶著對人類的理解,有溫暖,也有戲謔,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自己滿是驚喜,仿佛一個無名之輩帶著她的佳作橫空出世。」
攝影師瑪麗·艾倫·馬克評價:
「她的作品有幽默感,也有悲劇感,她就是拍攝方形底片的羅伯特·弗蘭克(美國著名攝影家)。」
一時間,名譽和讚揚紛至沓來,應接不暇。而這,已經是薇薇安去世之後的事情了。
2009年,薇薇安在養老院中帶著深深的孤獨辭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