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儘管善良,福報已在路上

2020-12-23 國風講壇

《菜根譚》中有言: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冬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

雖然做好事不一定能立即看到什麼好處,但是好事的益處就像掩在草裡面的冬瓜一樣,於不知不覺中長大;做了壞事也許不會立即看出對自己的損害,但它就像春天庭院中的積雪一樣,暗地裡必然消融。

從小到大,我們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與人為善」,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三字經》的開篇語中說到「人之初,性本善」,可見,善良是人最初的本性,但是,面對充滿利益誘惑與鬥爭的現實社會,長大之後的我們是否還能堅守內心最初的那份善良呢?做一個內心善良的人,為自己積福德,善待萬物,才會被萬物所善待。

與人為善,就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善良的人為人處事總會寬以待人,用一顆寬厚包容的心去善待他人,這樣的人也總會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遇到困難也總會有人伸出援手,從而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寬闊。古往今來,多少取得大成就的人無不是善良寬容的人,因為他們寬厚的內心足以容納世間福報,才得以眾望所歸成就霸業。佛家有云: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平日應當多做善事,也算是為自己積點福德,也許我們做善事不會當下就收到回報,但是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卻有可能挽救我們的人生。

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岐山有一個牧場,裡面專門飼養各種明馬。有一天,牧場裡的幾匹馬跑掉了,負責看守牧場的牧官大為驚恐,因為丟失這樣珍貴的馬匹被大王知道了定遭斬首之罪,於是牧官四處尋找丟失的馬。當找到附近村莊的時候突然發現一些類似馬一樣的骨頭,牧官斷定那些丟失的馬一定是被這個村莊的人殺掉吃了,頓時勃然大怒,於是把這個村莊的全部村民300餘人押起來向秦穆公報告說,這些村民私自吃掉大王的馬理應判處死刑。秦穆公聽了不但不怒,反而說這幾匹馬是精肉質,就賞賜給他們下酒了。於是,秦穆公下令釋放全部村民。幾年之後,秦穆公與晉惠公在一場交戰中陷入絕境,眼看自己就要被包圍剿滅,這時突然一騎兵馬從後面衝過來靠近秦穆公的軍隊協助戰鬥,這些突然冒出來的士兵異常勇猛,打得敵軍不得不落荒而逃,秦穆公最終得以反敗為勝。秦穆公問及這些士兵們的來歷時,士兵說原來他們就是當初吃掉秦穆公的馬的人,因為秦穆公的不殺之恩感動了他們,所以他們才決定拼死相報。

秦穆公的一個善舉,挽救了別人性命的同時也是挽救了自己,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也算是給自己留多一條後路。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漫漫人生路,一路上的善良,終會收穫一路的福報。其實人生就像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如何它就會對你如何,要想得到萬物的善待,那自己就要善待萬物,人與人之間也是相互的,你付出了自己的真誠與善良,他人才會回報你感恩與幫助。

相關焦點

  • 淺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深層涵義
    淺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深層涵義【導語:所謂至善者,我們都知道兩句話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所有的人都知道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意思就是要讓我們去做好事,不要做壞事。那麼同時也知道,眾善奉行就是交給我們怎麼樣去影響別人,改變自己。】但是從道的角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是這樣講的。
  • 本著「止惡防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去做,那就是守戒
    不守
  • 《地獄變相圖》結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結 語《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遊畢地獄變相圖,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造作罪業,墮地獄的可怕。雖說萬法皆空,但因果不空。那麼,假使已造作諸多惡業,又該如何呢?最後,希望我們皆能秉承佛陀的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夢境或問我繪地獄變相圖,本據何籍?曰:實乃當今世間眾生現象耳。問其悲願,曰:至誠感通而已,嘆吾身陷於五濁,心攀意緣無非三毒五逆而渾不自覺,感慨良深也。
  • 點智慧:細微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實際上,這也是這十六字偈的深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裡面值得注意的是「自淨其意」,不少人把「自淨其意」理解為打坐,這是不確切的。「自淨其意」,應該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日常功夫長期積累的結果。
  • 如何修行善法,培植福報,佛說了四句偈語,受益匪淺!
    佛教文化,倡導人們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以自利利他為的因果觀,留給我們更多的善愛思想,真正是利益眾生。佛家說從善積德有福報,福報人人本有,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當下,培植福報。本文大茶經就依據佛家的《佛說四十二章經》,來探討佛說四句偈語,告訴我們如何修行善法,培植福報,受益匪淺。那是哪四句呢?第一句: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 【眾善奉行】福,莫大於成人之美
    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力所能及地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成人之美,與人為善。一個君子不會幫助別人實現邪惡的目的,更不會為別人的邪惡行為提供遮掩和方便。而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成人之美,就是我們所說的行善。就是幫助別人成就正義的事業,成就高尚的德性。成人之美,就是周急濟困,看人長處,幫人難處,記人好處。
  • 每日一文丨《感應篇注釋》194: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禮與義,是人們所喜歡的,但當做事時,反而違背禮義,即使受到眾人的指責也不會退縮,深夜無人時也心無愧歉,厚著臉皮,毫無羞恥,如果念及聖賢的品行是多麼高潔、奸邪小人是多麼汙穢,美名難以得到,惡行讓人蒙羞,從而升起羞恥之心,這是為善的關鍵,應當趕快補充; 五是勇心,什麼是勇心?
  • 世上有4種人,無需拜佛,也會得到佛光普照,看看包括你嗎?
    所以說,福報要用心來耕,而不是寄託於佛菩薩賜福。有一個人去寺廟拜觀音菩薩,當跪在菩薩像前,他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而且這個人的模樣和觀音菩薩一模一樣,此人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那人答:「對啊,我就是觀音。」是觀音為什麼還要拜自己呢,此人忽然明白,求人不如求己。
  • 佛教:為什麼「好人沒好報,壞人樂逍遙」?看完就明白了!
    善良的人總是會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會時刻提醒自己為人要善良,不動邪惡之念。佛家也非常重視因果,「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而有人卻發現,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並非如此,常常看到的是好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好報,「人善被人欺」,而壞人卻活得逍遙自在,沒有得到該有的懲罰。
  • 有人積德行善沒有好報,有人作惡多端卻活得很好,這是什麼原因?
    一個人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修來好的福報,如果天天作惡,等待自己的只有惡果。一個人就算有神通,也無法改變因果,「神通不敵業力」。種下什麼因,最終就會收穫什麼果。歸根結底,自己的債務還得自己償還,自己的因果只能自己來了。有人懷疑因果的真實性,甚至拿現實中的例子來說明,有人積德行善沒有好報,有人作惡多端卻活得很好。其實,這不是因果規律有問題,是我們的眼光有問題。
  • 佛說做到這三點,福報不召自來!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福報,平時做的好事多,得到的福報就多,做的好事少,得到的福報就少!有很多人,做了很多的好事,他的福報會不召自來。但是,他對於自己的福報,一點感覺都沒有,其實,他的這種情況,就是屬於「身在福中不知福」。他自己雖然沒有感覺,但是別人都會很羨慕他,也想達到「福報不召自來」。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佛教:福報大的人,身上都有這5大特質,看看你佔幾個?
    福報求不來,也搶不來,唯有靠自己修持。許多人覺得自己沒有福氣,命苦福薄,便想要通過找風水先生幫自己調理風水,改善命運,卻不知,一個人身上最厲害、最重要的風水不在外境,而在人心。若我們心中能量太弱,心不好、福德不足,外在再好的風水也是徒勞。佛說「一切唯心造」,心越好的人,運勢自然不會差。
  • 佛教:善惡因果三世業報
    上面《增一阿含經》的這首偈裡的「諸惡莫作」指的就是守戒,而「眾善奉行」則是持戒,意為對世出世間一切惡行皆不要去做,而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應當積極努力地去奉行。佛法講的就是這個,最根本的要求是止惡從善,以此作為信徒們的道德實踐和生活準則,以供弟子們遵守。換句話說,不遵守這些戒律的人,嚴格來說都不能算作佛弟子。
  • 最好的「護身符」不是放在懷中的,而是要時刻牢記奉行的!
    心存善念,多種善因我們都知道佛教的基礎世界觀建立在因果輪迴之上,常做善良之事,常懷感恩之心,多積累善果,最終也會得到回報,善良就像埋在地裡的一顆種子,經過歲月的洗禮,最終會長成參天大樹,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更多的好處,可以為我們的人生遮風擋雨。
  • 佛教:若身患這9種「業障病」,不妨這樣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生在世,處處事事皆有因果,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許多人覺得前世今生好似離得我們很遠,因此便會心存僥倖,做事肆無忌憚,殊不知一旦自己做了違背良心的事情,學斜(邪)道而走,便會受到果報,甚至還會付出健康乃至生命。
  • 虛雲師:若能受三歸五戒,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能與道相應
    今生雖善,而過去之惡業已熟,不得不先受惡報,以今生善業未熟故,不得現受善報。信此理者,必無疑惑。然無始障深,久在迷途,備受辛酸,脫苦無由,當如之何?《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夫欲不受輪轉者,當淨諸妄想,妄想淨,則輪迴自息。故迷心名為眾生,覺心名為諸佛,佛與眾生,一迷一悟而已。
  • 佛說:「命苦福薄」之人,做好這3件事,增福無量!
    先天無福,可以靠後天修福。只要有心改變,任何時候都不算太晚。人也不要害怕吃苦,沒有苦哪裡來的甜?其實吃苦也是在幫你消業,人之所以活得不順心,是因為福報不夠、業障重,需要「吃苦了苦」,也需要積德修福。有些人覺得自己命不好,就天天跑寺院燒香拜佛,希望慈悲的佛菩薩能救度自己。其實誰也幫不了你,信佛不是迷信,信佛是相信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