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有言: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冬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
雖然做好事不一定能立即看到什麼好處,但是好事的益處就像掩在草裡面的冬瓜一樣,於不知不覺中長大;做了壞事也許不會立即看出對自己的損害,但它就像春天庭院中的積雪一樣,暗地裡必然消融。
從小到大,我們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與人為善」,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三字經》的開篇語中說到「人之初,性本善」,可見,善良是人最初的本性,但是,面對充滿利益誘惑與鬥爭的現實社會,長大之後的我們是否還能堅守內心最初的那份善良呢?做一個內心善良的人,為自己積福德,善待萬物,才會被萬物所善待。
與人為善,就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善良的人為人處事總會寬以待人,用一顆寬厚包容的心去善待他人,這樣的人也總會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遇到困難也總會有人伸出援手,從而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寬闊。古往今來,多少取得大成就的人無不是善良寬容的人,因為他們寬厚的內心足以容納世間福報,才得以眾望所歸成就霸業。佛家有云: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平日應當多做善事,也算是為自己積點福德,也許我們做善事不會當下就收到回報,但是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卻有可能挽救我們的人生。
春秋時期,秦穆公在岐山有一個牧場,裡面專門飼養各種明馬。有一天,牧場裡的幾匹馬跑掉了,負責看守牧場的牧官大為驚恐,因為丟失這樣珍貴的馬匹被大王知道了定遭斬首之罪,於是牧官四處尋找丟失的馬。當找到附近村莊的時候突然發現一些類似馬一樣的骨頭,牧官斷定那些丟失的馬一定是被這個村莊的人殺掉吃了,頓時勃然大怒,於是把這個村莊的全部村民300餘人押起來向秦穆公報告說,這些村民私自吃掉大王的馬理應判處死刑。秦穆公聽了不但不怒,反而說這幾匹馬是精肉質,就賞賜給他們下酒了。於是,秦穆公下令釋放全部村民。幾年之後,秦穆公與晉惠公在一場交戰中陷入絕境,眼看自己就要被包圍剿滅,這時突然一騎兵馬從後面衝過來靠近秦穆公的軍隊協助戰鬥,這些突然冒出來的士兵異常勇猛,打得敵軍不得不落荒而逃,秦穆公最終得以反敗為勝。秦穆公問及這些士兵們的來歷時,士兵說原來他們就是當初吃掉秦穆公的馬的人,因為秦穆公的不殺之恩感動了他們,所以他們才決定拼死相報。
秦穆公的一個善舉,挽救了別人性命的同時也是挽救了自己,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也算是給自己留多一條後路。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漫漫人生路,一路上的善良,終會收穫一路的福報。其實人生就像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如何它就會對你如何,要想得到萬物的善待,那自己就要善待萬物,人與人之間也是相互的,你付出了自己的真誠與善良,他人才會回報你感恩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