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建築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匠人將從這裡...

2020-12-24 金臺資訊

摘要:在上海從「拆改留」轉變為「留改拆」之後,修繕人才缺乏問題越發凸出。

有這樣一群工匠,他們每天穿過故宮層層紅牆,用世代傳承的技法修復文物,任憑鬥轉星移,唯不變堅守初心。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這樣的匠心令人動容。

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同款」匠人。12月17日,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在徐匯區揭牌,計劃從明年起正式招生,並引入系統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機制。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不僅展示了特色石庫門門頭,不同年代的道路修築技藝,而且設有9個外牆粉刷操作工位,5個屋面及細部操作工位,並擁有展示廳、培訓室、技師工作室、多個實操區等功能空間。

345傳習工坊

在上海從「拆改留」轉變為「留改拆」之後,修繕人才缺乏問題越發凸出。「上海存量歷史建築面積有數百萬平方米,這些老建築除了日常維修,還要活化利用,對修繕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市房屋修建行業協會會長時筠侖說,345傳習工坊將對外輸出一批成熟人才,培養一支技工隊伍,從中再選拔技師乃至上海工匠,同時打造一套規範工藝培訓教材、模式、流程,並吸引更多師資力量。

345傳習工坊將呈現集「授」「學」「操」「考」為一體的運作模式,計劃通過市房屋修建行業協會,整合行業內優質師資,同步引入老技師老工匠、歷史建築專家,輔以多媒體教學、工藝及構件的長期展示等方式創造良好的「授」學條件;通過查閱數字檔案、參觀現場模擬實景及展廳陳列的工藝工法,營造立體的「學」習環境;通過提供拉毛、壓毛、水刷石、水磨石等九種牆面工藝和平瓦、中瓦等多種屋面及細部工藝的實操場地,營造可模擬複製的「操」練環境;通過工藝工法研究和展示、技術研討、舉辦技能比武、申請核發專業類培訓證書等的形式,傳習工坊還要以「考」的形式公平公正地檢驗授學成果。傳習工坊不是「一味考古」,為了進行現代化改造,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也將在這裡進行。

上海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要加大修繕行業人才培育力度,在普陀和浦東再落地兩個修繕行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傳統工藝「抓毛」展示

傳統工具展示

(作者:戚穎璞 圖片來源:瀋陽、戚穎璞 攝)

相關焦點

  • 誰在修繕保護600歲的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年末央視開播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大眾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 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 培育行業人才
    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匠人。昨天,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在徐匯區揭牌,計劃從明年起正式招生,並引入系統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機制。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不僅展示了特色石庫門門頭,不同年代的道路修築技藝,而且設有9個外牆粉刷操作工位,5個屋面及細部操作工位,並擁有展示廳、培訓室、技師工作室、實操區等多個功能空間。    在上海舊區改造從「拆改留」轉變為「留改拆」之後,修繕人才缺乏問題越發突出。「上海存量歷史建築面積有數百萬平方米,這些老建築除了日常維修,還要活化利用,對修繕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開播。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聚焦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奇妙的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將播 探尋紫禁城青春永駐的秘密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回眸故宮600年的時光流傳,以代表性的故宮建築、故宮文物以及一代代的故宮人,來尋找故宮的歷史坐標和歲月記憶,通過「我在」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於細微處探索紫禁城的奧秘。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跟隨宮城匠人發現故宮之美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1988年生的吳偉,總是調侃自己是在「挖土」,他的考古發掘揭示了紫禁城地下的秘密;專攻彩畫繪製的王光賓,正在複製一幅具有江南氣息的建築彩畫,來呈現清代晚期紫禁城的新變化;修過角樓,是一個木匠可以回味一輩子的榮耀,謝安平順著一張重要的照片,揭開了三代匠人修繕角樓的故事……以上,都是很「專業」的故事,紀錄片還想把時間留給一些別的意味。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那個幾多朝代更迭,幾多流轉歲月,幾多故事吟唱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緊緊相連,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之一梁君健告訴記者,如果說《我在故宮修文物》關注的是鐘錶、瓷器、書畫等可移動文物,那麼《我在故宮六百年》關注的是故宮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築。故宮時間跨度大、古建數量多,故事如何講述?《我在故宮六百年》從一場耳熟能詳的展覽說起。東華門內,設立於1958年12月的故宮博物院古建部負責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 【雅昌專欄】姚謙:我在故宮修文物
    看完心中有許多感想,隔天找時間又專心地從頭到尾將三集再看了一次,然後激動的在自己的微信分享。沒想到,幾天後蕭導演就聯繫上了我,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在故宮修文物》將重新以電影版本在院線上映,邀我為電影版作配樂,這真是個又驚又喜的雙響炮。這幾年來一直關注紀錄片,緣由自《他們在島嶼寫作》,讓我把觀影片愛好部分地聚焦轉移到紀錄片這個類型裡。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我在故宮修文物》書則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故宮裡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鮮為人知。文物修復師身懷絕技 ,薪火相傳,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躬身入局,喧囂世界堅守「匠心」
    2016年是故宮博物館建院90周年,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央視拍攝了一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沒想到播出僅很短一段時間這部紀錄片就在網絡上爆紅,「工匠精神」一詞也隨之迅速走紅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該片記錄了故宮中稀世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們在日復一日工作中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