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五年之後,大眾點評終於在公司名稱中消失了。9月11日,美團點評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名稱擬簡化為美團,美團點評也最終成為了歷史。有知情人士表示,今年7月美團總部前臺大廳的公司名稱中就已經沒有了點評二字。大眾點評不僅僅消失在了公司的名稱裡,也消失在人們的手機中,其原因不止是過度商業化造成。
大眾點評被美團吃掉
過去的5年是大眾點評失去的5年。合併之初,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保持不變,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運營,兩家公司的總裁也分別擔任聯席總裁和聯席董事長。
不過也就在一個月之後,張濤就不再擔任新公司聯席CEO,整個公司的發展也開始向美團傾斜。自此之後,美團系誕生的新業務基本都冠上了美團的名字,這個所謂獨立運營的點評再也沒有了分支品牌。
事實上,大眾點評早已經是一個被美團吃掉的狀態,這點從手機App就可以明顯看出。大眾點評App仍然獨立於美團App之外,但是隨著功能的不斷完善,美團App已經基本覆蓋大眾點評的基礎功能,也許點評本身就是美團的一個部分。
打不過真正的社交軟體
大眾點評也曾經寄希望於社交或者直播能夠挽回自身昔日的榮光,可惜的是,社交和直播無法成為大眾點評翻身的法寶,反倒成為了他們市場份額加速缺失的催化劑。
大眾點評其實擁有一定的用戶粘性,網站本身的賣點就是用戶評價,UGC內容決定了大眾點評的發展。然而,過去幾年的經驗一再顯示,重社交應用吸收其他應用功能的速度遠超人們的想像。
人們想要選擇一家餐廳或者一家桌遊吧,不會再去完全參考陌生人的意見,而是更加信任熟人或者是KOL。因此,大眾點評儘管加入了許多時下流行的功能,但是還是無法挽回頹勢。
過度商業化破壞了公信力
人們更加信任熟人或者KOL,也是因為大眾點評過度的商業化開發而導致的。各種點評上的爭議一直伴隨在大眾點評的身邊。大眾點評用戶的爭議主要在於未消費的情況下是否可以點評。
如果沒有消費就可以點評,那麼評分的參考意義也就不存在了,大眾點評的立站之本也就不復存在了。這樣的公信力被消磨殆盡之後,平臺顯然無法再次復興。
評價軟體翻身難
正像我們前面說的那樣,隨著大眾點評的各項功能被其他的各種App「吃」掉,加之自身過度商業化導致的公信力缺失,大眾點評開始消失在人們的手機裡和視野中都是一件可以預見的事情。
人們對於評價軟體的需求依舊旺盛,只不過當越來越多的平臺都可以直接提供一個評價體系的時候,用戶是否還需要一個點評聚合類平臺就已經是一個問號了,更何況是一個公信力被破壞了的平臺。大眾點評退出人們的視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如果想要翻身,今後只能難上加難。
結語
在傳統產業生態鏈中,往往垂直可以取勝,但是點評這個垂直軟體卻失敗了,過度商業化,失去公信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該垂直的垂直,不該垂直的不要硬從屬於本身一部分中撕裂出來垂直。
(752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