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主播和電臺主播間,我一直偏愛後者。我認為他們不賣色相,只玩嘴功,他們噼裡啪啦,總能把「空間」填滿,與其說伶牙俐齒,不如說腦靈筋活。我心目中的典型,是卓坊間主人「舌及」的一位女士。她早先是電臺主播,後來開了深圳的第一家書吧,再後來與一堆男人創立了列入國際帆聯賽歷的「中國杯帆船賽」,其智商、情商、「商」商一直跨著性別被仰嘆。
這天是周日,我們的相聚衝著這位詩人而來的——北島,攜著他的「詩與詩學」演講團隊,在物質書吧連續進行六天的分解。
她叫曉昱,頭偏離我的這位。我認識她十幾年,至今不知道她姓啥,只聽過部下叫她曉總。她頭偏向的,是亞洲周刊總編邱立本,而右邊這位是紀錄片大導鄧康延。
這張照片的意義在於,我們都在這個書吧結緣。物質生活書吧十八歲,我們仨男人,分別在始期、中期、中後期見證了她的長大。
此趟來書吧,首先是接受北島團隊關於「詩學」的啟蒙,「詩與詩學」一連六天在這裡開講。順便,帶著求索的心態而來,叩問這個標杆性書店在網絡狂風中不倒的秘密。
1、物質生活書吧,為什麼會在房價在十八年間翻了好幾十倍,現在又網購風狂作的惡況下,巍然屹立?
2、在曉昱的職業歷程中,這個文化堡壘,與後來的帆船事業,有著什麼樣的邏輯關係?
幾些甘霖落下,她冒著雨絲,選擇一個能拍到LOGO的地方,娓娓道來——
前階段很多人都在曬十八歲的照片,我說,誰都有十八歲,但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家十八年的店,堅持在一件事上做十八年。當時沒有這樣的業態,在充滿物質的深圳,做這樣的精神空間。看到了在這裡讀書的孩子成了大人,又擁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認為這是我們那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我們也創造了這個城市文化的第一次。也見證了這個城市的歷史,這對我來說也是人生有趣的印跡。
中國杯帆船賽最早的緣起,也是在書吧孕育的,(是怎樣的機遇,孕育你這樣的大野心?)我覺得都是機緣巧合,人生很多事情,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中隱藏著必然,有可能是我個人一直追求著做一些品牌的工作,一直做著創新,希望做著別人沒做過的事——有引領性的事情。給別人創造價值也挑戰自己。我來深圳二十幾年,也都是沿著這樣的軌跡,在一個個平臺上,實現自己想實現的東西。
所以後來成為深圳的城市名片的中國杯帆船是,在這裡孕育並不奇怪,這裡有很多深圳的有識之士在這裡聚會,這裡是思想交匯的陣地,所以它能孕育一些新的思想新的事件、並不奇怪。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堅持。因為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有很多夢想,有很多創意,,但誰能夠把它堅持下來,誰能夠把它做成一種模式,誰能夠把它做成一種品牌,誰能夠真正地改變歷史,這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很多城市都在扶持實體書店和書吧,深圳這方面有沒有?
我們不太清楚。我想有一些業態需要遵循市場規律,而有一些需要政府的扶持,我想都是好事。這根每一個經營者的訴求有很大的關係。不能同一而論吧。
中國杯帆船賽開始的時候,你們好像更注重市場運作,不要政府的資助……
中國杯帆船賽的運作跟一個書吧是不同的!因為它剛開始就是一個國家級賽事。政府在它開始的時候,就要對它進行政策上的支持。它不可能靠幾個民營企業家的一己之力就能夠完成的。
但是這幾年政府除了在政策上支持,在其他方面,比如資金的投入,也加大。我想這主要是看到我們的認真和堅持的態度,也看到了我們對這座城市的影響。
——曉昱的話,我聽懂了。什麼事,貴在堅持。每個人都有心思,都想創新,但很多人最後都見異思遷,堅持不下來。怎麼在創新中堅持,在堅持中創新。各人有各的況境,各人有個人的操守,所以結果也因人而異。
曉昱們在事業上的風光耀眼,算不算成功,各有各的視角。但人生在世,成功不成功,不需要太多的定義。做到她想做、別人沒做過的事,這就夠了。評判,留給別人,交給歷史。
詩學,於我,頗有挑戰。
金絲燕教授深入淺出講完課,北島老師提綱挈領做總結,主持人東東和王淩,作評述和提問,總算讓我對中間插入的六堂課有了一知半解。
【視頻】北島老師造訪物質生活書吧及曉昱空間記錄
詩,我喜歡。北島,我更喜歡,不久前,我才去深圳書展,親耳實目聆聽了這位大師的演頌。你去了嗎?沒有,補下!
【視頻】北島在香港書展朗讀自己的三首詩作
北島給來聽課的粉絲籤完書,曉昱帶著大家,來到一個門面遮掩但裡面別有洞天的會所,我們姑且稱之為「昱空間」。這裡像是中國杯帆船賽的博物館,記載著這個杯賽從無到有的故事。這裡又像一個收藏間,收納著曉昱周遊列國的戰利品。
在一艘遊艇的模型前,大家停下腳步。曉昱介紹,這是其團隊正在設計的產品,名曰御風號。設計者既設計這艘船,也為我們設計空間。北島一本正經地聽著問著,永遠是認真的樣子,靜靜地。不像讀詩時,表情那麼豐富。
北島老師的認真更體現在對讀者的態度上。看看他的籤名,一筆一划,都是規規矩矩,認認真真,毫不含糊,毫不潦草。
下一個節目,自然是松下靈魂,來享受美食。有詩人的地方,自然離不開美酒。「現在喝的是19XX!」「換個杯,這是另一種,19XX的!」
曉昱向來賓介紹一個穿著與三聯出的北島著作封面一樣素雅的設計師。我發現她的姓「琚」完全是為後來的居空間設計事業而生的。她說,自己還設計教堂,目前的工程在福建。
曉昱與「老相好」、當年《深圳青年》的一面旗幟鄧康延,一唱一和,憶著曉昱當年的青春之歌;北島老師回首自己在北歐的心路歷程,回應曉昱記者式的文化,卻拒絕我狗仔式的錄影;邱立本先生,分享著亞洲周刊培養八個總編輯的輝煌;三聯的董老師與大家感懷出版社堅持創品牌的不易;來自深圳出版界的尹先生,與北島探討著他的小語種詩作的出版狀況……
王淩端著酒過來,自我介紹。「哦,未遂弟媳……」一切盡在不言中。
【視頻】這個片子記錄曉昱空間的山頂一詩一壺酒
「北島老師,有泉州人在網上向你致敬,他是(旅港泉州籍作家)蔡其矯的親戚。說你是蔡老的忘年交……」我見縫插針,舉杯敬酒之際,順便說。「對,他已經過世,我專門有一篇寫他!」北島喝著酒,淡淡地說。
後來,我找到這篇寫於2007年2月的文章——《遠行,獻給蔡其矯》。
文中,北島對這位忘年交的敬與義,一目了然:
1975年冬,我在艾青家認識蔡其矯,那年我26歲,他57歲。艾青到北京治眼疾,住白塔寺附近的王府倉4號,一家四口擠在一間小屋。家中陳設簡陋,一目了然。
那天上午,有人敲門後高聲通報:「艾青同志在家嗎?我是蔡其矯。」只見他一頭捲髮……一見面,他就誇我詩寫得好,讓我口訥而竊喜,手足無措。
第二天蔡其矯就來我家串門。惟一的皮沙發像爛桔子般陷落,只好把客人請上床。我們背靠牆並肩而坐,腿翹到床沿外。他引導話題,從詩到政治到性。他單刀直入,問我是否有過性經驗,弄得我大紅臉。接著他坦言對愛情及性的看法,我只好跟進,講述了失敗的愛情故事。他告訴我,他譯過惠特曼的《伐木者,醒來》和聶魯達《馬楚比楚高峰》,答應下次帶給我。
……
去(2006)年7月,在香港與陶然等人相聚,席間說起關於蔡老的傳記《少女萬歲》。我要來電話號碼,當晚打過去。蔡老聽到是我,甚喜。我約他到香港相見,他長嘆道:「恐怕不行了,我88歲,老嘍。」東拉西扯,從朋友到海洋。誰成想,那竟是我們最後一次通話。
滿天星鬥連成一片,璀璨迷離。看來總得有最後一次,否則人生更輕更賤。我們都走在這路上,誰都沒有免於死亡的特權。也許重要的是,你與誰相識相伴相行,與誰分享生命苦樂,與誰共有某些重要的時刻,包括最後一次。
不對!反了!我突然醒悟,這是歡宴,曉昱的主場。我把配角與主角反串了。但我卻想讓曉昱旁邊的這位董老師,在北島的散文集,寫幾句勉勵的話。「能這樣的!」被拒絕了。來自出版界的尹老師進一步說明,出版界歷來有這麼一個規矩,出版人的名字不在作者的出版物上出現。有時候作者在後記上加上出版人的大名,最終都被刪掉,瞧瞧,一頓飯幾口酒,讓我收穫這麼多。
席尾,我對著北島和曉昱說,我希望今年十月,在中國杯帆船賽中,北島老師半臥在帆船的甲板上,拿著酒杯,光裸的腳,觸碰著鐵索。詩性隨風而至,順日而降……
曉昱說,「好了!好了!我們與北島老師會有很好合作的……」
曉昱空間是個山頂,是個文化高地,3.14159諧「山頂一詩一壺酒」。有點噱頭,卻達意。
『一切語言都是重複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愛情都在心裡
一切往事都在夢中
一切希望都帶著注釋
一切信仰都帶著呻吟
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
恍然覺得,北島的老詩句好像是描述這「山頂一詩一壺酒」的。
帶著酒力發效引發的迷茫,我抹黑回到蓮塘,突然感覺最後一句,是有著大聲公習慣的我,在酒宴上的寫照。開心,但必須譴責自己:我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