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博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紅九軍團,是1933年10月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由紅軍第三師和第十四師組成的,歸紅一方面軍建制。羅炳輝被任命為軍團長,政治委員由蔡樹藩擔任。此後,紅九軍團參加了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1934年4月的廣昌保衛戰中,部隊在戰鬥中人員犧牲慘重,軍團下轄的第十四師被中革軍委下令解散撤編。1934年10月,中革軍委將紅軍獨立第二十二師劃歸紅九軍團建制。紅九軍團在於都臨時補充兵員1300餘人,在長徵出發前夕,整個軍團人數達到11500人左右。
血戰湘江,掩護主力紅軍安全過江
1934 年 10 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古城、於都等地出發,向貢水與信豐河之間開進。突圍方向是西進湘西,準備與湘西地區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中革軍委命令紅一軍團為左路,攻殲新田、金雞之敵,向安西、鐵石口方向發展;紅三軍團為右路,攻殲韓坊之敵,向坪石、大塘方向發展;紅九軍團隨紅一軍團左側跟進,掩護左翼安全;紅八軍團隨紅三軍團右側跟進,掩護右翼安全;軍委第一、二縱隊居中;紅五軍團擔任後衛,掩護主力紅軍和中央機關前進。中央紅軍從王母渡、新田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山路西進。先後從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廣東省的城口間、湖南的良田至宜章間闖過第二、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當中央紅軍通過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時,蔣介石已經判明了紅軍西進的戰略意圖。1934年11月12日,他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國民黨中央軍主力薛嶽和周渾元兩部共16個師77個團從後面尾追;命令粵軍陳濟棠部共4個師北進粵湘桂邊界地區進行側面截擊;命令廣西桂軍李宗仁和白崇禧部5個師控制灌陽、興安、全州至黃沙河一帶進行下面堵擊,企圖將中央紅軍主力圍殲於湘江和灕水以東地區。
中央紅軍自進入湖南到達湘江以東地區的作戰中,幾乎天天是白天打仗,夜間行軍。加之山路崎嶇,一夜也翻不過一個山頭。在掩護主力紅軍渡湘江的戰役中,紅九軍團擔負著斷後任務,與紅五軍團交替掩護主力紅軍前進,指戰員們不分晝夜地邊打邊撤,整個部隊長時間得不到休息,十分疲勞和被動。11月28日,敵軍桂系白崇禧部正向紅軍湘江渡口急進,企圖奪佔渡口。形勢非常危急,中革軍委命令紅九軍團不惜一切代價阻擊敵人的進攻,保證中央紅軍側翼的安全。羅炳輝軍團長親自上陣動員,對戰士們慷慨激昂地說:「同志們,我們一定要把敵人頂住,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保護先頭部隊渡過湘江。」紅九軍團在牯牛嶺和青塘一線與敵人展開了激戰。在敵機瘋狂轟炸和敵重兵壓制下,紅九軍團處境十分艱險,但英勇的紅九軍團指戰員,堅決執行上級命令,發揚頑強戰鬥的作風,不顧一切犧牲,同優勢的國民黨軍展開了激烈的拼搏,用刺刀和手榴彈打垮敵人整營、整團的一次又一次集團衝鋒,阻止了國民黨軍的瘋狂進攻。在勝利完成阻擊任務後,中革軍委命令紅九軍團經全州以南的石塘圩到達湘江邊,從淺水區徒步過江與主力會合。紅九軍團立即分成十餘路縱隊向湘江邊強行軍,敵軍在後面追得很緊,流彈不斷從戰士們的頭頂上呼嘯而過。當紅九軍團部隊到達湘江渡口徒涉場時,國民黨追兵已經從後面壓上來了,情況異常緊張,紅九軍團指戰員們不畏嚴寒,紛紛跳進冰冷的江水,舉著槍枝和包袱,有驚無險地涉水渡過了湘江,部隊上岸後迅速地擺脫了追敵,與主力會合。湘江之戰,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和紅軍大部都安然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的企圖,但是紅軍也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元氣大傷,人數由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到3萬餘人。紅九軍團也大半傷亡,被迫將原有的兩個師縮編至3個團。
馳騁川滇黔邊,擔任長徵的「戰略騎兵」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以毛澤東等為代表的新的中共中央決定紅軍繼續北上。紅九軍團經三元場和習水,於2月間到達赤水附近。中革軍委原打算指揮中央紅軍北渡長江,到四川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但由於國民黨軍在長江兩岸調集重兵堵截,中央紅軍主動放棄渡江計劃,揮師東進,在太平渡、二郎灘, 再渡赤水河,重新向敵防守力量空虛的貴州腹地進軍,並在敵軍未弄清紅軍真實意圖時,分兵向南,直逼敵防守薄弱的貴陽城。為了保證紅軍主力南渡,中革軍委決定紅九軍團暫留於黔北活動,執行掩護的任務。1935年3月底,朱德按照中革軍委的決定,致電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和新任軍團政治委員何長工,明確指出:「我一、三軍團明二十九日繼續南下,爭取控制烏江,執行新的行動。九軍團的任務須在馬鬃嶺西北路上擺露天紅標語,路側放煙火扮炊煙,散消息,偽裝成我軍主力將在此地區誘敵向北出擊而消滅之的模樣,以便我主力藉此秘密迅速向南轉移。」紅九軍團接到命令,即在羅炳輝軍團長的領導和指揮下,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和各種有效措施,在烏江以北的金沙和馬鬃嶺一帶大造聲勢,所到之處大張旗鼓地貼標語喊口號,用紅布製成許多旗幟,插上各個山頭,配合號兵,旗舞號鳴。部隊忽而東進,到白臘坎、南北鎮一帶活動,並派人調查經湄潭和鳳崗去湘西北的路線,扮成紅軍主力將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模樣;忽而又西進,轉向西北的松林和芝麻坪方向,擺出紅軍主力將北渡長江的架勢。紅九軍團的東進西跑,聲勢浩大,使敵人誤以為紅軍主力還徘徊在烏江一帶,趕緊調兵遣將,圍剿紅軍。這樣,紅九軍團迷惑和牽制國民黨中央軍、川軍和黔軍共約6個師的兵力,中央紅軍主力乘虛安全南渡烏江。
紅九軍團順利完成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的任務後,即按照中革軍委的指示,隨紅五軍團南進,準備搶渡烏江,與主力紅軍會合。不料國民黨軍已經封鎖了渡口,浮橋亦被敵人破壞,紅九軍團孤軍遂被阻於烏江以北地區,處境十分危險。紅九軍團為了擺脫被動的局面,軍團首長羅炳輝和何長工立即召開師團以上幹部會議,討論了敵情和軍團的處境,決定部隊立即轉移。黔軍尤國才部一直緊緊尾追在後,紅九軍團幾次阻擊都未能甩掉敵軍。為了擺脫敵人的追擊,軍團長羅炳輝決定在老木孔附近以有利地形伏擊敵人,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殲敵有生力量,鼓舞戰士們的士氣。紅九軍團經過一天一夜的隱蔽急行軍,提前在鼓新場的老木孔以南20裡處設伏,以逸待勞,準備痛擊黔軍尤國才部。黔軍尤國才部一路追擊,未曾遇到紅九軍團大的抵抗,誤以為紅九軍團不堪一擊,壓根沒想到紅軍會設下埋伏。待黔軍大搖大擺地走進紅軍的伏擊圈,軍團長羅炳輝一聲令下,埋伏在周圍的紅軍槍炮齊發,子彈和手榴彈成片地飛向黔軍,黔軍尤國才部猝不及防,在紅九軍團的突襲下,亂作一團,死傷慘重。羅炳輝乘勢率部隊猛衝猛打, 此役共擊潰黔軍尤國才部5個團,俘其副團長以下官兵1800餘人,繳獲步槍1000餘支。這一仗打出了紅軍的威風,極大地威懾了黔軍,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是紅九軍團單獨行動中轉危為安的關鍵一次戰役。
1935年4月下旬,紅九軍團離開黔北,向川滇邊境進發。4月29日不費一槍一彈,順利地進佔宣威城,紅九軍團把繳獲的大量馳名中外的宣威火腿和糧食分發給廣大的貧苦百姓。接著,紅九軍團又攻佔東川縣城,召開全縣萬人群眾公審大會,處死了百姓深為痛恨的東川縣長楊茂章,並把沒收來的積穀、鹽巴和布匹等分給貧苦群眾。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迅速在川滇邊界擴大,廣大貧苦百姓也十分歡迎與支持紅九軍團,為紅軍籌辦了大批糧食、豬肉和蔬菜,婦女幫助紅軍戰士縫洗衣服,做布草鞋。在短短的一星期內,紅九軍團籌款達十幾萬餘元,有1500多人加入紅九軍團。5月6日,紅九軍團由東川西北、蒙姑以南的因民和落雪壩等地順利渡過金沙江。按照中革軍委的指示,紅九軍團糾集在會東縣城東北一帶,構築工事。並派出一個團在江岸機動,隨時擺出渡江的架勢,牽制九軍團經披沙(今稱寧南)北上,1935年5月21日於中央紅軍在禮州會合,結束了歷時近兩個月的單獨行軍和作戰,勝利地完成中革軍委賦予的任務,牽制和消滅大量的敵軍,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主力行動,周恩來曾親切稱譽紅九軍團是長徵中的「戰略騎兵」。
編入右路軍,被張國燾裹脅南下
紅九軍團掩護主力北渡金沙江後, 繼續跟隨紅軍大部隊北上。紅軍順利通過彝區,跨過大渡河,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向懋功前進。1935 年6 月中旬,在四川理縣、懋功一帶, 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毛兒蓋會議後, 中央決定紅一、紅四方面軍分左、右兩路北上。右路由紅一方面軍的第1、第3 軍 (由原紅一、紅三軍團改編) 和紅四方面軍的第4、第30 軍組成,在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下,從毛兒蓋出發, 經班佑、包座, 出臘子口到甘南。左路由紅四方面軍的第9、第 31、第 33 軍和紅一方面軍的第 5、第 32軍 (分別由原紅五、紅九軍團改編) 組成, 在朱德、劉伯承和時任紅軍總政委的張國燾率領下,從卓克基出發, 準備經查理寺、阿壩,到班佑、包座, 與右路軍會合後一同北上,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8月底,毛澤東和周恩來率領的右路軍已經走出草地,佔領包座。但是左路軍一到阿壩,張國燾就出爾反爾,百般刁難中央。他先是按兵不動,繼而藉口嘎曲河漲水,草地環境惡劣,不易通過,公然抗拒中央要他北上向右路軍靠攏的命令,反而提出南下的錯誤主張。他又命令徐向前和陳昌浩率領右路軍南下,並且妄圖以武力危害中央,迫使黨中央率領紅1、3軍脫離右路軍先行北上。編在左路軍的紅32軍(原紅九軍團),在得悉黨中央率領中央紅軍主力北上後,也強烈要求北進。張國燾為了穩定和控制這支部隊,親自出面與羅炳輝將軍談心,企圖拉攏他,並派紅四方面軍參謀長李特到紅32軍進行煽動性的誣衊宣傳,攻擊中央紅軍北上抗日是無止境的逃跑,不凍死也會餓死。但羅炳輝將軍不為所動,義正辭嚴地拒絕了張國燾的拉攏,明確表示反對南下,要求北上抗日,並收回在張國燾在32軍中散發的誣衊中央的材料,全部銷毀。張國燾見拉攏不成,便惱羞成怒,公然說紅32軍的幹部中有機會主義分子,下令沒收了紅32軍與中央聯繫的電臺和密碼,使紅32軍從此失去與中央的聯繫,並精心策劃了對紅32軍指戰員的所謂「改造」。先後以種種藉口從紅32軍調走一些幹部, 再把其他部隊的幹部調入,設立自己的「耳目」,並把堅決反對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反對南下逃跑路線的紅32軍參謀長郭天民和政治部主任黃火青分別撤職和調出原部。不久, 紅32軍重新進行整編,羅炳輝仍任軍長,李幹輝任政委,轄第94、96兩師。羅炳輝將軍此時實際上已被架空,失去了對紅32軍的指揮權。紅32軍被張國燾裹脅,被迫南下。
1936年春,張國燾的所謂「創造川康根據地」南下計劃完全落空。紅四方面軍在天全、蘆山、雅安地區,受到國民黨軍和四川軍閥重兵圍攻,部隊損失嚴重,南下時部隊一度曾達到8 萬餘人,部隊被迫撤向道孚、甘孜、爐霍一帶時,只剩下4萬餘人,紅32軍也損失慘重。
參加紅二方面軍,勝利完成長徵
1936年6 月, 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領導的紅二、六軍團,轉戰千裡, 到達甘孜地區, 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在甘孜,賀龍向張國燾提出,紅二、六軍團人少、槍少、子彈少,要求紅四方面軍給予支援。張國燾看到紅32軍是原來中央紅軍的第九軍團,不是自己直接帶出來的部隊,很多幹部戰士一直對他有看法,難以控制。同時為了拉攏賀龍和任弼時,便答應把32軍給紅二、六軍團。1936年7月5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和中革軍委的命令,紅二、六軍團與紅32軍合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羅炳輝任32軍的軍長,袁任遠任軍政治委員。這樣,紅32軍終於擺脫了張國燾的控制,並進一步增強了紅二方面軍與張國燾鬥爭的力量。
由於南下道路走不通,黨中央採取了嚴肅而靈活的鬥爭策略,共產國際曾多次來電,嚴厲批評張國燾擅立「中央」的行為,加上朱德、劉伯承和賀龍、任弼時等同志的積極推動,以徐向前為代表的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也越來越迫切地要求北上抗日,張國燾才被迫取消偽中央,同意北上。紅32軍在羅炳輝的帶領下又一次踏上了過草地的艱難路程。1936年10 月, 紅一、二和紅四方面軍在陝北勝利會師,紅32軍也勝利地完成長徵。1936年底,紅32軍在環縣奉命整編,取消師部,94師與軍直屬隊縮編為280團、282團,96師縮編為286團,由軍部直轄。1937年8月25日。紅軍主力奉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32軍部隊大部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一部合編到120師358旅715團。
紅九軍團,從長徵開始後一直擔任戰略掩護的重任,指戰員們以敢打硬拼的頑強戰鬥作風,與國民黨軍隊展開殊死頑強的搏鬥,勝利完成了掩護主力紅軍部隊實現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在紅軍長徵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