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日本戰國史

2021-02-13 林萍在日本

日本戰國時,有所謂關東三雄:拿孫子兵法做招牌的甲斐之虎武田信玄(黑澤明《影武者》的主角),剛正不阿的越後之龍上杉謙信,相模的獅子北條氏康。

北條氏康家在如今的東京附近,所以守著東南海灣,不止一部電影裡,都描述他擊退上杉謙信的攻擊後,邊吃海鮮雜煮邊看海,得意:「真美啊,決不能讓謙信看見相模的海!」

上杉謙信家的王牌軍糧,叫做「日之丸便當」,用一個桶狀容器,裝白米飯,加個梅子,裝在腰帶上就走——聽起來就寒磣多了。

現在山梨縣,當地還在賣一種黃豆粉麻糬餅,號稱是武田信玄所制,就叫信玄餅。其實武田家當時最有名的,是甲州的麵條:類似於刀削麵的做法,加蔬菜與白味噌調味,方便,又飽肚子。

東北大名,獨眼龍伊達政宗家,有所謂「仙臺味噌」,據說放久了也不壞。據說政宗家的軍糧品種多樣,納豆和豆腐的記載都有,士兵們算是有口福。


(信玄餅)

日本本土不產羊,所以日本料理裡沒羊肉吃;牛,1853年前日本是普遍不吃的;實際上,8世紀時,篤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發「肉食禁令」,要到1876年明治天皇才正式下令解禁,在此期間,日本人吃肉都小心翼翼。

老百姓吃米飯加醃漬蘿蔔,諸侯大名吃米飯,配上醃漬蘿蔔、醬湯、時令野菜和好魚,就算是難得了。住在伊勢灣附近的,會把伊勢海老——也就是大龍蝦——當寶。

日本戰國第一梟雄織田信長。因為遊戲與漫畫,這位名氣極大,確實是開拓日本新時代的人物。1569年,葡萄牙傳教士弗洛伊斯來拜見他,就帶了禮物金平糖。

金平糖是什麼?就是冰糖煮掉水分後,用小麥粉做成,傳統工藝是用熱鍋不斷搖,迫使糖滾動,搖出表面的碎疙瘩為止。信長答應了弗洛伊斯傳教的事兒,收了一瓶葡萄牙金平糖,就把日本本土僧侶們給端了。

(金平糖)

1582年信長在天下大局在握時,被部下明智光秀謀反於京都本能寺,是名聞遐邇的戰國轉折點,當時還叫做羽柴秀吉(這還不是他的真名)、後來叫做豐臣秀吉的那位,快馬加鞭五日奔走二百公裡回來,天王山之戰擊敗明智光秀掌握大權。其中有兩個細節。

往期回顧:『日本戰國時代』從莫逆之交到生死仇敵,豐臣秀吉與日本茶聖的恩怨情仇


其一,一般傳聞,光秀對信長的大不滿處,是因為信長公開侮慢了他,理由呢?嗯,一種傳說是:信長要招待盟友德川家康吃飯,光秀管廚房,忙著催琵琶湖調新鮮魚過來,沒打掃乾淨,信長過來一視察,大怒:這廚房髒成這樣,要丟誰的人吶?當場不給光秀面子,光秀就生氣了…

其二,秀吉五日奔走二百公裡,路上諸位士兵吃什麼?一種傳說是:秀吉豁出去了,高價請沿路百姓商家開倉,將米煮成了飯,用淋過鹽水的草袋裹上,讓牛馬馱著,隨軍前進。一路小跑的部隊不許停,誰餓了就從米袋裡摸一把鹽水飯吃了充飢。就這麼拼命,這才趕上了天王山。後來秀吉覺得這法子挺好,賤嶽之戰時,又這麼玩了一遍——不知道士兵有沒有跑出盲腸炎。

秀吉得了天下,成了關白——類似於首相——當然也要講吃講喝了。現在您去大阪城,還看得見他金光璀璨的裝飾。畢竟是尾張地方的農民出身,喜歡土豪金,吃東西也講究奢靡。

這時候就有位來跟他唱對臺戲的了:那就是日本史上茶道第一大宗師千利休。這位先生喜歡「草庵茶室」,念的是「清敬和寂」四字真言,認為「茶道不過是點火煮茶而已」。他最有名的創舉之一,就是懷石料理。如今你去日本點菜,懷石料理是正經十四道程序的流水大菜。諸如京都的辻留、大阪的吉兆這種「不管實際上是否好吃而且價碼牌看得嚇死你,但去吃就對了」的店,吃時不免戰戰兢兢。

但懷石料理初創時,就是茶會上果腹之用。懷石者,僧侶餓了,抱著石頭暖腹的意思,清淨簡素,本不華麗。千宗易時代的懷石料理,是所謂一汁三菜。汁是大醬湯,三菜是涼拌野菜、燉菜和烤魚,一小點兒米飯。當然,千利休後來跟秀吉鬧大了,被迫自盡。

往期回顧:『日本戰國時代』日本茶聖——千利休丨我只向美頂禮膜拜


(千利休宅邸)

秀吉家裡頭號奉行,是性格耿直的石田三成。這位先生一輩子都和吃喝有關。當日他怎麼跟了秀吉呢?一種傳說是:秀吉在近江國打獵時,在觀音寺休息喝茶。當時還是小沙彌的三成,先後獻了三次茶:大碗溫茶,先解渴;小碗熱茶,提提神;再小碗燙茶,咂摸滋味。秀吉覺得這小沙彌聰明,帶回去吧!

三成第二次和茶搭關係,是某次茶會,大家輪流喝一碗茶。身帶膿瘡的大谷吉繼不小心滴了流膿進茶碗,眾人都嫌噁心,三成眉頭不皺便喝了。從此大谷與他成了生死之交,終於為他連命都斷送在關原之戰了。

還有一個故事,還是和吃有關。秀吉過世後,三成為了護著豐臣家權柄,與德川家康會戰於關原,輸了,要處決了。三成臨刑前口渴,要水喝,士兵給他柿子,三成一搖頭:「柿子吃了生痰!」士兵都笑他:將死之人,還在意痰!三成表示:成大事的人,就是要到最後一刻都貫徹始終——死也要死得有範兒。

天婦羅三字,也是舶來品、翻譯名。早年葡萄牙人愛吃魚,又信天主教;每逢大齋期,禁吃肉了,就來吃魚。

葡萄牙人的料理法很有名:拿奶油麵糊,裹好了水果或海鮮,炸了吃,魚亦然。這麼吃魚,又不破戒,又中吃,真是兩全其美。這種魚吃法,就叫做ad tempora quadragesima——葡萄牙語的意思是:「守大齋期」。這東西和金平糖一起傳入日本,日本一看:讀音不是tempura麼?好,就叫天婦羅吧!


(天婦羅)

自家康公過世後,江戶城內將軍內府,就不許吃天婦羅。聽著像是家康吃天婦羅得胃癌,搞得幕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實際上天婦羅這玩意是大火油炸,容易著火,一燒起來,江戶那些木結構建築,就此灰飛煙滅矣。

德川家康公捨命吃天婦羅,真也可以理解:如前所述,日本人那時候,也就是吃吃海魚野菜、蘿蔔白飯、牛蒡昆布,太清淡了。德川家康出了名的能忍,隱忍了一輩子,終於天下大定;在天婦羅這種油炸的高熱量美食麵前,是繼續忍著,但是七十五歲高齡,吃了個痛快——好了,他老人家就隨著天婦羅去了,日本戰國時代正式結束,德川幕府開始了。

往期回顧:『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丨一個監察官是如何混成戰國霸主的?

--- Tips:點擊下方原文連結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

相關焦點

  • 【美食】舌尖上的日本戰國史
    日本戰國時,有所謂關東三雄:拿孫子兵法做招牌的甲斐之虎武田信玄(黑澤明《影武者》的主角),剛正不阿的越後之龍上杉謙信,相模的獅子北條氏康。沒法子,日本戰國時,大家都沒什麼好吃的。日本本土不產羊,所以日本料理裡沒羊肉吃;牛,1853年前日本是普遍不吃的;實際上,8世紀時,篤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發「肉食禁令」,要到1876年明治天皇才正式下令解禁,在此期間,日本人吃肉都小心翼翼。老百姓吃米飯加醃漬蘿蔔,諸侯大名吃米飯,配上醃漬蘿蔔、醬湯、時令野菜和好魚,就算是難得了。住在伊勢灣附近的,會把伊勢海老——也就是大龍蝦——當寶。
  • 日本戰國史的魅力何在? | 青年維也納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不理解:日本戰國史這段發生在日本,又發生在古代的歷史,到底對我們現代中國人有什麼實際意義呢?就日本戰國史時代也確實更適合採用紀傳體。一來,日本戰國時代的戰場分割較細,同一時間點常會發生多個獨立的戰役與政變,若採取編年體記錄,恐怕會有些零亂;二來,因有大量文學、影視作品與遊戲的鋪墊,戰國時代各大武將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很多日本史愛好者的日常談資;三來,日本戰國時代的政治勢力多以家族為主要傳承模式,對於初窺日本戰國史的讀者來說,了解名將及其家族傳承,自然能顯著降低學習門檻,有助於迅速了解戰國史的主要人物及其事略。
  • 舌尖上的日本戰國風雲
    上杉謙信家的王牌軍糧,叫做「日之丸便當」,用一個桶狀容器,裝白米飯,加個梅子,裝在腰帶上就走——聽起來就寒磣多了。現在你去山梨縣,當地還在賣一種黃豆粉麻糬餅,號稱是武田信玄所制,就叫信玄餅。其實武田家當時最有名的,是甲州的麵條:類似於刀削麵的做法,加蔬菜與白味噌調味,很方便,又飽肚子。東北大名,獨眼龍伊達政宗家,有所謂「仙臺味噌」,據說放久了也不壞。
  • 日本武士興亡史:稱霸一方的戰國大名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武士興亡史。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長達百年的群雄混戰時代也是武士發展史上人才輩出的時代,從中下級武士中湧現出許多影響深遠的軍事家、戰術家。繼守護大名之後登臺的上級武士,是大約200個大大小小的新興軍事家族——戰國大名。
  • 懂點日本戰國史,讓你 Bigger than Bigger(更逼格)
    既然如此,我想不妨先來聊聊那些神編劇們還沒來得及挖掘的內容:「日本戰國史」。一來,這段歷史,大多數人比較陌生,白紙一張比較容易原汁原味地接受。二來,從歷史看成敗,從成敗看人性,古今中外都一樣。三來,懂點日本史,哪天在那些天朝宮廷粉前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淵博」,一定會讓你「逼格」飆升。 日本戰國時期,時在十三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初,相當於中國明朝的中後期。
  • 《信長協奏曲》不一樣的日本戰國史
    21世紀的高中生三郎,因為意外而離奇地穿越了時空來到了戰國時代,睜開朦朧的雙眼後卻遇到了一位與自己長相相同的男子,男子的一句「代替在下的身份活下去」使三郎成為了在日本名震古今的織田新長。
  • 日本戰國撿漏史:謝天謝地,對手是個大胖子!
    01眾所周知,日本也有個戰國時代,從15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幾乎是日本歷史上最混亂的年代,豆丁點大的日本國土,被分成了六十六國,你打過來我打過去,無止無休。亂世麼,肯定是要出英雄的。俗話說得好,「國之將興必有祥瑞,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誰也不曉得,織田信長到底是天神降世還是妖孽禍害,但總之,這傢伙是日本戰國時代最拉風的武士沒有之一。他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霸全日本的霸主,後來的豐臣秀吉也好、德川家康也好,都以織田的繼任者自居,可以說,沒有織田信長所奠定的基礎,就沒有後來大一統的江戶幕府。
  • 《信長協奏曲》以極大的腦洞展開日本戰國史
    影片改編自日本漫畫家石井あゆみ所創作的漫畫作品《信長協奏曲》,講述了天分不敏的高中學生三郎意外穿越時空,回到1549年的日本戰國,偶遇落難的織田信長並於後來替代他以「織田信長」的名義登上歷史舞臺,並在一系列的烏龍事件後將織田家推向歷史的巔峰的故事。
  • 日本戰國史之武將趣話
    而且今天還是接財神節,希望大家看了本期內容新的一年大發財!@那麼我們接下來繼續介紹一些日本戰國方面的內容。乃們知道嗎?1、日光東照宮刻有桔梗花紋,而明智家的家徽正是這個。2、日光市的明智平這個地方就是天海命名的。 此事還是流傳甚廣民間傳說是這樣的。當然本狒是持懷疑態度的。
  • 【科普】日本戰國5大名將
    今天的魔王科普來說說日本戰國史上的5大著名武將,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武將和《星期六魔王》裡的形象都有什麼不同的區別。一、織田信長  外號:第六天魔王(自封),尾張大うつけ(尾張大傻瓜)、赤鬼、雨將軍  「日本戰國三傑」之一(另外兩個為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將日本的戰國亂世徹底打破。
  • 輕鬆讀史:戰國日本
    鑑於本帳號最近的TONE調都是嚴謹學術範兒,急需我這樣的諧星來拉低逼格以平衡觀眾群的智商,所以今天就來推薦一本低齡輕鬆讀物——MIYA茂呂美耶的《戰國日本》。戰爭結束後,留下來收拾的,和見證歷史的,總是女人」。作者本人也是個中日混血的奇女子,二十歲為愛走天涯棄學嫁入豪門,離婚後隻身攜帶兩幼子千裡迢迢留學鄭州,賣過古董學過甲骨文,樂觀抗癌逆轉人生……同是女人,我覺得日本這段歷史還是挺有看頭的,梟雄英雄人才濟濟不輸三國,冷兵器時代的心理戰其實很像辦公室政治,雖然心碎斷腸的瓊瑤式愛情少了點,但是好歹還有腐女專愛的搞基男色趴呢,唔,反正口味蠻重的。
  • 日本人超愛中國春秋戰國時代!
    那是一位年輕的日本女性。       「明子,你熟悉中國吧。讀過《孟嘗君》嗎?真是太有意思啦。我完全被中國歷史迷住了」       她說的《孟嘗君》是日本作家宮城谷昌光的作品。宮城谷寫過很多以中國歷史為題材的作品,全都很受歡迎。       我的朋友是個普通的日本上班族,既沒有去過中國,也沒學過中文。但在讀完《孟嘗君》之後,完全成為中國史愛好者。
  • 北川有聲書:日本戰國英雄傳 · 序章
    —— 北川十五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上演過一段浩浩蕩蕩,又混亂不堪的歷史大劇,史稱「日本戰國時代」。雖然和當年中國的「春秋戰國」相比,動輒幾十萬大軍捉對廝殺,日本戰國真的算不上什麼「大場面」。但是,其波及的時間之久,對酒當歌、英雄氣概之豪邁,爾虞我詐、群雄逐鹿之壯烈,可以說卻毫不遜色。
  • 「日本戰國張飛」身高只有160cm?跟潘長江一邊高!
    日本戰國時代,是日本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戰亂年代,大致年代是從公元15世紀中葉到公元17世紀初。時間跨度大約對應的是我國明朝英宗年間到神宗(萬曆皇帝)年間。這段歷史對於日本文化的影響極深,從小說到影視劇應有盡有,日本NHK一年一度推出的大河劇,就充斥著大量的戰國時代素材,今年的大河劇《女城主直虎》(柴崎幸主演)就是戰國時代電視劇。
  • 「如今已是戰國之世」
    「巖波日本史」第五卷《戰國時期》記述的便是從「一四四一年,足利義教將軍被家臣謀殺的嘉吉之亂為開端,到一五九八年,一統亂世的豐臣秀吉逝世為止」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在《戰國時期》裡,很重要的一個關鍵詞是「一揆」,即起義,在中世日本,基本上除了特權階級、貴族、高級武士外,其他的社會各階層都應情況及需求而結成一揆,通過暴力手段試圖實現訴求,依靠群體活動來互相保障。
  • 山海幸味,舌尖婉轉。「舌尖上的涵碧樓」美食暨紀錄片發布會活動...
    2020年11月13日,在青島市文旅局的協辦下,青島涵碧樓酒店成功舉辦了「舌尖上的涵碧樓」美食暨紀錄片發布會活動。青島市文旅局招商引資處鄒希平處長以及島城眾多媒體人蒞臨現場,發布會上,青島涵碧樓酒店展示了「舌尖上的涵碧樓」紀錄片。
  • 日本戰國科普 l 第五章 守護大名與戰國大名
    在日本遊戲界,光榮公司因旗下一系列戰略遊戲而獨樹一幟,《三國志》、《信長之野望》、《太閤立志傳》……當然還有發行年代久遠的《英傑傳》,可以說這家被玩家戲稱為暗恥的遊戲作品是廣大東方史粉絲的啟蒙老師
  • 日本威風凜凜的戰國武將,原來和「霍比特人」一般高
    江戶時代第一代徵夷大將軍,日本戰國三傑(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一。日本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身高156cm,人稱「老烏龜」,日本戰國的最後終結者,開創了德川幕府,身高處於平均水平。本多忠勝(日語:ほんだ ただかつ;1548年3月17日-1610年12月3日),日本戰國至江戶時代初期之武將、大名。上總大多喜藩初代藩主、伊勢桑名藩初代藩主,系本多氏宗家初代。本多忠高的長男,幼名為鍋之助,通稱平八郎。
  • 為什麼這麼多中國人會如此沉迷日本戰國的歷史?
    老慣例,原題如下:很多人十分喜歡日本戰國的歷史的原因是什麼?RT,甚至有時候感覺有時候一些國人對於日本戰國的了解和喜愛超過了中國的戰國歷史。以下是正文:在「大一統」思維根深蒂固的中國,人民很少有機會去接觸這種「城邦割據」的政治歷史文化。
  • 認識日本戰國名將:「日本第一強兵」真田幸村 影武者戰法
    是日本戰國末期名將,戰國亂世最後的英雄。真田幸隆之孫,真田昌幸之次子,真田信之之弟。關原合戰與父親同在西軍,戰後被流放於紀伊九度山,逃脫後,投奔到大坂城。因其在大坂之戰以寡擊眾的英勇表現,被江戶幕府和諸國大名記錄下來, 後來以這些史料為腳本的小說將真田幸村以及虛構人物真田十勇士描繪成與德川家康大軍對抗的武將,而聞名於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