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文明衝突:法國嬌娃在美國遭遇尷尬

2020-09-24 北青網

◎董銘

幾個月前,當流媒體巨頭Netflix決定買下《嬌娃們》的北美網絡發行權時,大概沒有料到,這部既沒有大牌明星,又沒有複雜劇情的法國藝術片,居然會給自己帶來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影片的女導演麥穆娜·杜庫雷也沒有想到,這部帶有自己生活觀察和個人體驗的處女作,竟然會被冠以「性化未成年人」「教唆戀童癖」的惡名,而被幾十萬美國人、政客和民間組織口誅筆伐。

「11歲的艾米生活在巴黎的廉租房裡,出身塞內加爾裔穆斯林家庭的她,偶然間被學校裡的少女舞團所吸引,也跟著她們一起穿起了緊身褲,跳起了熱辣的舞蹈……」看影片簡介,這似乎是一部關於少女成長的青春勵志片。事實上《嬌娃們》也正是因為導演對青春元素的敏銳捕捉,在今年年初獲得了聖丹斯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和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評委特別獎」,並被Netflix慧眼挑中,得以在全球最大的流媒體平臺實現跨區域發行。

急著站隊的美國人

Netflix把《嬌娃們》定檔於9月9日上線,按說雖然獲了獎且不乏好評,但這麼一部說法語的獨立電影,通常關注度並不會太高,可偏偏就在開播前一個月,有人發現Netflix在前期宣傳該片時,用的是幾個女孩穿著熱辣的緊身衣,擺出撩人造型的海報。「未成年少女居然跳電臀辣舞(twerk)」,一時間對影片的質疑迅速傳播,在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呈幾何量級爆發,在一片抗議聲中,Netflix不得不道歉並換下了引發爭議的海報。然而批評聲並沒有消失,畢竟片子還是按原計劃要在9月的檔期上線。

而就在《嬌娃們》開播前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特德·克魯茲向司法部長致函,要求調查《嬌娃們》的製作和發行狀況,「確認Netflix平臺和《嬌娃們》的創作者是否違反了聯邦法律。必須禁止製作和發行兒童色情產品!」在接受福斯新聞採訪時,他更是怒斥「Netflix就是在靠販賣對未成年人的性剝削來賺錢」,甚至有意把話題引申到Netflix和歐巴馬夫婦的合作,雖然前總統和這部法國影片壓根兒沒有關係。

此外,還有美國多個州的保守派參議員和眾議員向司法部施壓,給Netflix創始人、執行長裡德·哈斯廷斯寫信,要求把《嬌娃們》從平臺上撤下。「關於《嬌娃們》的爭議越來越政治化了」,美聯社也發現,在政客「帶節奏」的影響下,來自民間的反對聲更加強烈。美國家長電視委員會等組織就批評《嬌娃們》將「使得少女的『性化』趨勢變得正常化」,更有憤怒的流媒體用戶在網絡上發起請願,呼籲大家一起註銷Netflix帳戶,藉此向平臺方面施壓,目前籤名數已經達到了65.6萬人,推特上也有幾十萬人轉發了「取消Netflix」的熱詞標籤。

然而這次Netflix方面並沒有立即認慫,其高層對媒體表示,「這是一部獲獎作品,講述了年輕女孩面對社交媒體時,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壓力。我們鼓勵任何關心這些問題的人來觀看這部電影。」事實上,的確很多人並沒有看過影片,僅憑網絡上的傳言、海報就「跟風」炮轟,不少評論和請願是在9月9日之前發的,也就是說批評者還沒看到電影內容就著急地站隊。其中,有些信息是以訛傳訛,譬如克魯茲在給司法部長的信中提到的「未成年少女在銀幕中裸胸」的場景,在電影中其實並不存在,只是孩子們手機裡看到的網絡視頻一閃而過。對此,影片的版權方,BAC影業執行長大衛·格魯巴赫感到很冤枉:「現在到處是關於該片的假消息,在大選前被別有用心的政客們利用了。」法新社的報導也指出:「一群共和黨政客如此大肆批判《嬌娃們》,其實是想藉機攻擊民主黨在戀童癖問題上的鬆懈罷了。」

這部被猛批的電影到底講了些啥?

《嬌娃們》到底冤不冤?所有的爭辯都應該回歸電影本身,去嘗試發現導演杜庫雷真正的創作意圖。有美國影評人在網上調侃,但凡有點電影理解力的人,都不難看出法國女導演正是要警示如今那些賣弄性感的明星、網紅和平臺,對於未成年少女會產生的不良影響。半懂不懂的女孩最容易去模仿、去盲從成年人的舉動,在一堆網絡點讚中迷失自己。片中反映的這種社會現象並不會因為大人的忽略、漠視就不存在。如果一些觀眾覺得被電影裡「少女模仿成人辣舞」冒犯,因為那些直白的鏡頭而坐立不安了,那才達到了導演警醒世人的目的。

坦率地說,看《嬌娃們》的第一感覺並不愉快,雖然片名「Mignonnes」的法語原意是「可愛的」,但裡面幾個女孩真談不上有多可愛,她們任性、虛榮、乖張,所謂舞姿也不過是對視頻網站上那些成年網紅的拙劣模仿。作為主角的艾米,偷媽媽的錢、偷親戚的手機、拍不雅私照、把競爭者推到河裡……從行為上看,可以說是個「學壞了」的女孩。

但是,一個十歲出頭的女孩學壞,更應該反思的還是家庭和社會吧。越是窮困的移民家庭出身,越是容易出現這種成長問題。保守的文化、父親的缺席、家庭教育的缺失,這些都會讓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去盲目追求歸屬感,急切地向同齡的鄰居和學校裡的少女舞團「證明自己」,很容易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身在巴黎的艾米一家居然還要遵從保守的宗族規矩,艾米的父親迎娶第二個妻子時,艾米的母親還要違心地幫他組織婚禮、布置新房,一個個打電話告知親朋好友……這在年幼的艾米內心,自然會激起強烈的刺激和叛逆,所以她會比舞團裡的其他法國女孩走得更遠,只要能逃脫壓抑的民俗傳統,就能獲得解脫與新生。

而影片中另一個讓人不適卻又真實的存在,就是十幾歲女孩的「躁」——她們精力充沛、情竇初開,對異性和自己的身體都充滿了好奇心,對金·卡戴珊所代表的成年人流行文化趨之若鶩,同時又有小孩子不知輕重的情緒化衝動。前一秒她們還是閨蜜團,後一秒就能集體翻臉,孤立某人,這種隨時隨地的「霸凌」在片中多次出現,艾米也只能在患得患失的情緒中,小心翼翼地去維繫「塑料姐妹情」,到最後甚至不擇手段,這也是所謂「殘酷青春」中常見的成分。

前青春期女孩的性覺醒是如此微妙,法國人在這方面的表現也比美國人更開放些,艾米們會假冒年齡,在網上撩人;但當她們被男保安抓住時,又會大叫大嚷,「戀童癖性騷擾呀!」這類家庭的幾個女孩,從頭到尾都不討人喜歡,她們的舞團故事也不那麼勵志,但這更接近法國普通學校和平民社區裡的真相。

移民女導演的細微觀察

從技巧上看,作為一部長片處女作,《嬌娃們》在一些轉場和銜接上還稍顯稚嫩,魔幻主義的插入也略顯生硬,但是在少女情感的捕捉上,還是細膩、準確的。作為非裔移民後代,35歲的杜庫雷把自己的日常觀察融入到片中,《嬌娃們》裡的一些細節帶有她本人的生活體驗,尤其是艾米與母親的關係,最後那個擁抱令人眼眶溼潤,讓人聯想起享譽影壇的《觸不可及》和2016愷撒獎最佳影片《法蒂瑪》,其中都有第二代移民子弟與父母的和解,他們身上所體現的「融入」難題也一直是法國社會的癥結,而最激烈的衝突可以在去年大獲好評的《悲慘世界》中窺見一斑。

法國觀眾和媒體對於這些都深有體會,《嬌娃們》8月19日上映後獲得了平均7.2分的不俗口碑,既沒有限制觀眾年齡也沒有引發什麼抗議,對於來自美國的口誅筆伐,以法國「作者、導演和製片人協會」為代表的業內同行倒是出面力挺,「抵制《嬌娃們》的行為是美國最保守勢力對藝術創作的嚴重攻擊,我們要捍衛言論自由」。

「我決定拍攝這部影片正是要向大眾敲響警鐘,旨在引發社會討論和變革。這些女性問題需要藝術家、政界和家長們一同討論和解決。」杜庫雷前幾天還在多倫多電影節上解釋,她發現身邊的少女會模仿成人舞蹈,而女性在社交媒體上的「性化程度」越高,就會獲得越多關注,也就顯得越成功,而未成年人會不加辨別地盲目模仿,「這很危險」。

在美國影評人看來,《嬌娃們》裡的「批判和警示不夠醒目」「撩人的視角太多了」,但導演則是刻意用「粗暴的」鏡頭去直視少女的「性感」舞姿,當電影中的觀眾和銀幕下的觀眾都尬到「捂眼睛」時,這才能起到《查理周刊》那種「過分的諷刺」效果。

然而,大西洋彼岸憤怒的美國人可想不了那麼多,他們也沒心思聽女導演闡述創作意圖和社會背景,畢竟攻擊「戀童癖」是如此的大義凜然,罵完法國人和Netflix,轉過頭來,還是可以繼續點讚卡迪·B的胸部和卡戴珊的屁股嘛。

相關焦點

  • 另一種文明衝突:法國嬌娃在美國遭遇痛批
    幾個月前,當流媒體巨頭Netflix決定買下《嬌娃們》的北美網絡發行權時,大概沒有料到,這部既沒有大牌明星,又沒有複雜劇情的法國藝術片,居然會給自己帶來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影片的女導演麥穆娜·杜庫雷也沒有想到,這部帶有自己生活觀察和個人體驗的處女作,竟然會被冠以「性化未成年人」、「教唆戀童癖」的惡名,而被幾十萬美國人、政客和民間組織口誅筆伐。
  • 另一種文明衝突:法國嬌娃在美國遭遇痛批
    而就在《嬌娃們》開播前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特德·克魯茲向司法部長致函,要求調查《嬌娃們》的製作和發行狀況,「確認Netflix平臺和《嬌娃們》的創作者是否違反了聯邦法律。必須禁止製作和發行兒童色情產品!」在接受福斯新聞採訪時,他更是怒斥「Netflix就是在靠販賣對未成年人的性剝削來賺錢」,甚至有意把話題引申到Netflix和歐巴馬夫婦的合作,雖然前總統和這部法國影片壓根兒沒有關係。
  • 法國影視界力挺《嬌娃們》
    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 銘因涉嫌「性化未成年少女」,法國兒童影片《嬌娃們》在美國遭到眾多政客、民間組織和觀眾抵制,流媒體平臺網飛也面臨不小壓力,但在影片的「祖國」法國,它卻得到許多媒體和從業者支持。法國「作者、導演和製片人協會」 15日表示,抵制《嬌娃們》的行為是「美國最保守勢力對創作自由的嚴重攻擊」。影片發行方BAC影業執行長大衛·格魯巴赫接受《綜藝》採訪時稱,「對《嬌娃們》的肆意批評是對言論自由的威脅。這部影片在聖丹斯電影節獲得殊榮,如今對導演的支持代表對法國、好萊塢和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藝術家的保護。」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丨文明之間的關係
    遭遇:公元1500年前的文明。文明之間關係的演變經歷了兩個階段,現在正處於第三個階段。在各文明最初出現後的3000年中,除了個別例外,它們之間的交往或者不存在,或者很有限,或是間斷的和緊張的。歷史學家用來描述這些交往的詞——「遭遇」,準確地表達了它們的性質。文明被時間和空間分隔開來。
  • 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小革命
    為什麼我把美國革命稱為小革命?從1775到1787年,美國有沒有社會革命?沒有。有沒有在趕走英國人的同時把美國的土地所有制改一下?沒有。當然那個時候美國土地太充足了,也沒有這個需要。但美國也有衝突激烈的時候啊,傳媒人特別熟悉的「扒糞時代」,腐敗很多,官民矛盾也很激烈,但它沒有過階級鬥爭,更沒有階級革命。
  • 一部揭露少女「性化」的法國電影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
    2020年初,杜庫雷憑藉《嬌娃》在聖丹斯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導演獎,併入圍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水晶熊獎。《滾石》雜誌給《嬌娃》打了3星(滿分5星),稱這部電影是「一幅有關成長之痛的敏感肖像,值得一看」。8月《嬌娃》在法國上映後,市場反響平平,但至少並沒有引起消極爭議。
  • 文明的衝突:決戰中途島
    但是看完《決戰中途島》,越發覺得山本五十六本人是知道美軍會在中途島等他的,而且很可能會遭遇到美軍主力艦隊,所以中途島戰役,對美軍和整個太平洋戰爭來說是個轉折點,但對於日本海軍而言,其實他們也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即日本海軍主力如願和美國海軍主力在中途島決戰,雖然最後打敗了…… 1941年,日本偷襲了珍珠港,但有個問題,日本的航空兵沒有炸毀船塢
  • ...美國公司奈飛(Netflix)周四為法國電影《嬌娃們》(Cuties)的...
    【Netflix為新片宣傳道歉】據美國《洛杉磯時報》報導,美國公司奈飛(Netflix)周四為法國電影《嬌娃們》(Cuties)的宣傳海報發表道歉聲明。此前數千人籤署請願書,要求立即將有爭議電影從其流媒體平臺上撤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11歲的女孩反抗家人,加入了一個「自由奔放的舞蹈團隊」的故事。
  • 「上海之春」「法國音樂展演」法國當代巴洛克喜歌劇《雙面嬌娃》(音樂會版)
    et de musique de chambre en France et en Grande-Bretagne) 演唱:伊莎貝拉·普蘭納爾(法國女高音) 羅貝爾·格切爾(美國男高音) 瑪伊麗絲·德維尤特萊(法國女高音) Soprano: Isabelle PoulenardTenor: Robert
  • 《霹靂嬌娃》新霹靂嬌娃
    Emmm,不值得寫影評,就吐個槽吧因為故事的情節確實沒有足夠的新意,中間的反轉也就是「哦」那麼回事,人物情感的刻畫差強人意,背景的交代突兀尷尬,打鬥的場面跟十年前沒啥區別,三個嬌娃的美豔有种放不開的感覺,還有不分場合、不分地點、不分時間的美式騷話,幽默到有點無趣...總之,在家裡看的,感受下爆米花電影之不夠美的美吧。
  • 天津教案:謠言揭開「文明衝突」的序幕
    換言之,這是由洋教士「文化自負」所導致的「文明的衝突」。作者:黃波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以洋教士東來為開端。早在16世紀,一些隨著葡萄牙商船來華的洋教士就開始在澳門傳教。換言之,這是由洋教士「文化自負」所導致的「文明的衝突」。不同的文明之間未必只有衝突,大可求同存異。這是當代人的共識,取得這點共識遠非容易。特別是在不同的文明相遇之初,如果溝通和交流不暢,甚至根本缺乏溝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那作為某一個民族精神共同體的文明,在異族眼裡,會呈現出一種怎樣的圖景呢?
  • 奈飛新片《嬌娃們》未成年女孩跳電臀舞 美國上映海報曝光惹爭議
    據英國《太陽報》8月20日報導,奈飛(Netflix)新片法國電影《嬌娃們》(Cuties),因影片涉及未成年少女跳電臀舞,影片預計9月在美國上映,其宣傳海報一曝光就掀起爭議的風浪。也有人對比了在法國和美國不同的宣傳海報給人的不同印像。
  • 美國超級女星克裡斯汀·斯圖爾特,最近主演《霹靂嬌娃2019》
    《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2000年在美國上映,克裡斯汀說她很喜歡看,如今又主演《霹靂嬌娃2019》。克裡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美國洛杉磯市人,1990年4月9日生。美國當紅女性。網友最為讚嘆的,是她的美貌。深邃的兩個大眼眶裡,目光炯炯有神。長發飄逸,面部五官輪廓分明,線條清晰、細膩。
  • 6.3法國【嬌娃們】11歲的女孩在學校加入了一個名為「可愛」的舞蹈團
    類型: 劇情 / 喜劇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語言: 法語上映日期: 2020-01-23(聖丹斯電影節) / 2020-06-03(法國) / 2020-09-09(美國網絡)片長: 95分鐘又名: 小可愛舞團 / CutiesIMDb連結: tt9196192嬌娃們的劇情簡介 · · ·
  • 法國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引發外交衝突的背後
    法國政府為平民憤宣布一系列強力措施,打擊猖獗的伊斯蘭極端勢力。然而,此舉卻引發了以土耳其為首的伊斯蘭國家的強烈不滿。法土兩國為此發生嚴重外交衝突。在10月29日慘案發生後,法國政府目前已將反恐警戒級別提升至最高水平。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將立即增派士兵保護學校和宗教場所,兵力從目前的約3000人增加到7000人。
  • 世界百年變局,狂怒的法國打開了魔盒,一次在中美之間突圍的嘗試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的戰略大師亨廷頓就不看好美國主導地普世文明,並明確預言了未來的世界,西方文明的衰落,會引發不同文明的衝突。更關鍵的是,接下來從法國掀起的這場反擊,很可能很快就會蔓延到整個歐洲,最新的跡象來看,甚至有可能引發一場全世界的文明衝突,這也不可避免的會波及到我們周邊來。我們先來看看這件事情發生的時代背景,正在發生著什麼樣的變化,導致了今時不同往日。
  • 程玉婷:最遙遠的距離——《你一生的故事》內外的文明衝突
    人們一度懷著天真的熱情,在摩天大廈樓頂上載歌載舞,以示歡迎,卻在蟲人毫無徵兆的單方面進攻面前束手就戮,終於意識到外星文明的意圖除了毀滅別無他物。影片當然以人類的勝利告終,留給觀眾的教諭卻是,我們有理由保持對異質文明的警惕。  這類表現異質文明衝突的作品不在少數,但華裔作家姜峰楠(Ted Chiang)的《你一生的故事》卻是另一個走向。
  • 《賽德克·巴萊》:用另一種視角審視現代文明
    佔領、反抗、血腥……這些是《賽德克·巴萊》和《勇敢的心》給我們的相同元素;但是,除此之外,導演魏德聖似乎也在傳達著另一種隱晦的聲響,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現代文明的不同視角。「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莫那的這句臺詞可以說是整個影片的主旨,不禁讓我們捫心自問:現代文明的傳播,應該採取一種什麼樣的路徑?
  • 電影「槽報」|《霹靂嬌娃》——政治正確上身的天使
    從豆瓣上看,她參演過的電影中有17部電影在7分以上,按理說,演而優則導,沒毛病,但她執導過的三部電影中,《霹靂嬌娃》只有6分,《完美音調2》只有6.6分,《電影43》只有6.4分,也是一般般。另外,作為特工片,霹靂嬌娃最大的魅力本應是在特別行動中將女人的優勢放到最大,放眼漫威的黑寡婦,神盾局的梅姨,DC的神奇女俠,她們的動作戲就非常靈活敏捷並且令人賞心悅目,但是新版《霹靂嬌娃》開頭10分鐘裡,一個天使打大叔門衛竟然要扭打一分鐘,用洗手液糊臉的下三濫招數,看著屬實尷尬。
  • 一部兒童電影引發的美國憤怒
    本報特約記者 董 銘法國兒童題材電影《嬌娃們》上周在流媒體平臺網飛上線後,遭到來自美國兩黨議員的怒批。上周,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特德·克魯茲和湯姆·科頓呼籲美國司法當局調查該片的製作和發行。克魯茲在給美國司法部長的信中要求,「確認網飛平臺以及《嬌娃們》的製作方是否違反聯邦法律,必須禁止製作和發行兒童色情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