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銘
幾個月前,當流媒體巨頭Netflix決定買下《嬌娃們》的北美網絡發行權時,大概沒有料到,這部既沒有大牌明星,又沒有複雜劇情的法國藝術片,居然會給自己帶來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影片的女導演麥穆娜·杜庫雷也沒有想到,這部帶有自己生活觀察和個人體驗的處女作,竟然會被冠以「性化未成年人」「教唆戀童癖」的惡名,而被幾十萬美國人、政客和民間組織口誅筆伐。
「11歲的艾米生活在巴黎的廉租房裡,出身塞內加爾裔穆斯林家庭的她,偶然間被學校裡的少女舞團所吸引,也跟著她們一起穿起了緊身褲,跳起了熱辣的舞蹈……」看影片簡介,這似乎是一部關於少女成長的青春勵志片。事實上《嬌娃們》也正是因為導演對青春元素的敏銳捕捉,在今年年初獲得了聖丹斯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和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評委特別獎」,並被Netflix慧眼挑中,得以在全球最大的流媒體平臺實現跨區域發行。
急著站隊的美國人
Netflix把《嬌娃們》定檔於9月9日上線,按說雖然獲了獎且不乏好評,但這麼一部說法語的獨立電影,通常關注度並不會太高,可偏偏就在開播前一個月,有人發現Netflix在前期宣傳該片時,用的是幾個女孩穿著熱辣的緊身衣,擺出撩人造型的海報。「未成年少女居然跳電臀辣舞(twerk)」,一時間對影片的質疑迅速傳播,在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呈幾何量級爆發,在一片抗議聲中,Netflix不得不道歉並換下了引發爭議的海報。然而批評聲並沒有消失,畢竟片子還是按原計劃要在9月的檔期上線。
而就在《嬌娃們》開播前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特德·克魯茲向司法部長致函,要求調查《嬌娃們》的製作和發行狀況,「確認Netflix平臺和《嬌娃們》的創作者是否違反了聯邦法律。必須禁止製作和發行兒童色情產品!」在接受福斯新聞採訪時,他更是怒斥「Netflix就是在靠販賣對未成年人的性剝削來賺錢」,甚至有意把話題引申到Netflix和歐巴馬夫婦的合作,雖然前總統和這部法國影片壓根兒沒有關係。
此外,還有美國多個州的保守派參議員和眾議員向司法部施壓,給Netflix創始人、執行長裡德·哈斯廷斯寫信,要求把《嬌娃們》從平臺上撤下。「關於《嬌娃們》的爭議越來越政治化了」,美聯社也發現,在政客「帶節奏」的影響下,來自民間的反對聲更加強烈。美國家長電視委員會等組織就批評《嬌娃們》將「使得少女的『性化』趨勢變得正常化」,更有憤怒的流媒體用戶在網絡上發起請願,呼籲大家一起註銷Netflix帳戶,藉此向平臺方面施壓,目前籤名數已經達到了65.6萬人,推特上也有幾十萬人轉發了「取消Netflix」的熱詞標籤。
然而這次Netflix方面並沒有立即認慫,其高層對媒體表示,「這是一部獲獎作品,講述了年輕女孩面對社交媒體時,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壓力。我們鼓勵任何關心這些問題的人來觀看這部電影。」事實上,的確很多人並沒有看過影片,僅憑網絡上的傳言、海報就「跟風」炮轟,不少評論和請願是在9月9日之前發的,也就是說批評者還沒看到電影內容就著急地站隊。其中,有些信息是以訛傳訛,譬如克魯茲在給司法部長的信中提到的「未成年少女在銀幕中裸胸」的場景,在電影中其實並不存在,只是孩子們手機裡看到的網絡視頻一閃而過。對此,影片的版權方,BAC影業執行長大衛·格魯巴赫感到很冤枉:「現在到處是關於該片的假消息,在大選前被別有用心的政客們利用了。」法新社的報導也指出:「一群共和黨政客如此大肆批判《嬌娃們》,其實是想藉機攻擊民主黨在戀童癖問題上的鬆懈罷了。」
這部被猛批的電影到底講了些啥?
《嬌娃們》到底冤不冤?所有的爭辯都應該回歸電影本身,去嘗試發現導演杜庫雷真正的創作意圖。有美國影評人在網上調侃,但凡有點電影理解力的人,都不難看出法國女導演正是要警示如今那些賣弄性感的明星、網紅和平臺,對於未成年少女會產生的不良影響。半懂不懂的女孩最容易去模仿、去盲從成年人的舉動,在一堆網絡點讚中迷失自己。片中反映的這種社會現象並不會因為大人的忽略、漠視就不存在。如果一些觀眾覺得被電影裡「少女模仿成人辣舞」冒犯,因為那些直白的鏡頭而坐立不安了,那才達到了導演警醒世人的目的。
坦率地說,看《嬌娃們》的第一感覺並不愉快,雖然片名「Mignonnes」的法語原意是「可愛的」,但裡面幾個女孩真談不上有多可愛,她們任性、虛榮、乖張,所謂舞姿也不過是對視頻網站上那些成年網紅的拙劣模仿。作為主角的艾米,偷媽媽的錢、偷親戚的手機、拍不雅私照、把競爭者推到河裡……從行為上看,可以說是個「學壞了」的女孩。
但是,一個十歲出頭的女孩學壞,更應該反思的還是家庭和社會吧。越是窮困的移民家庭出身,越是容易出現這種成長問題。保守的文化、父親的缺席、家庭教育的缺失,這些都會讓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去盲目追求歸屬感,急切地向同齡的鄰居和學校裡的少女舞團「證明自己」,很容易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身在巴黎的艾米一家居然還要遵從保守的宗族規矩,艾米的父親迎娶第二個妻子時,艾米的母親還要違心地幫他組織婚禮、布置新房,一個個打電話告知親朋好友……這在年幼的艾米內心,自然會激起強烈的刺激和叛逆,所以她會比舞團裡的其他法國女孩走得更遠,只要能逃脫壓抑的民俗傳統,就能獲得解脫與新生。
而影片中另一個讓人不適卻又真實的存在,就是十幾歲女孩的「躁」——她們精力充沛、情竇初開,對異性和自己的身體都充滿了好奇心,對金·卡戴珊所代表的成年人流行文化趨之若鶩,同時又有小孩子不知輕重的情緒化衝動。前一秒她們還是閨蜜團,後一秒就能集體翻臉,孤立某人,這種隨時隨地的「霸凌」在片中多次出現,艾米也只能在患得患失的情緒中,小心翼翼地去維繫「塑料姐妹情」,到最後甚至不擇手段,這也是所謂「殘酷青春」中常見的成分。
前青春期女孩的性覺醒是如此微妙,法國人在這方面的表現也比美國人更開放些,艾米們會假冒年齡,在網上撩人;但當她們被男保安抓住時,又會大叫大嚷,「戀童癖性騷擾呀!」這類家庭的幾個女孩,從頭到尾都不討人喜歡,她們的舞團故事也不那麼勵志,但這更接近法國普通學校和平民社區裡的真相。
移民女導演的細微觀察
從技巧上看,作為一部長片處女作,《嬌娃們》在一些轉場和銜接上還稍顯稚嫩,魔幻主義的插入也略顯生硬,但是在少女情感的捕捉上,還是細膩、準確的。作為非裔移民後代,35歲的杜庫雷把自己的日常觀察融入到片中,《嬌娃們》裡的一些細節帶有她本人的生活體驗,尤其是艾米與母親的關係,最後那個擁抱令人眼眶溼潤,讓人聯想起享譽影壇的《觸不可及》和2016愷撒獎最佳影片《法蒂瑪》,其中都有第二代移民子弟與父母的和解,他們身上所體現的「融入」難題也一直是法國社會的癥結,而最激烈的衝突可以在去年大獲好評的《悲慘世界》中窺見一斑。
法國觀眾和媒體對於這些都深有體會,《嬌娃們》8月19日上映後獲得了平均7.2分的不俗口碑,既沒有限制觀眾年齡也沒有引發什麼抗議,對於來自美國的口誅筆伐,以法國「作者、導演和製片人協會」為代表的業內同行倒是出面力挺,「抵制《嬌娃們》的行為是美國最保守勢力對藝術創作的嚴重攻擊,我們要捍衛言論自由」。
「我決定拍攝這部影片正是要向大眾敲響警鐘,旨在引發社會討論和變革。這些女性問題需要藝術家、政界和家長們一同討論和解決。」杜庫雷前幾天還在多倫多電影節上解釋,她發現身邊的少女會模仿成人舞蹈,而女性在社交媒體上的「性化程度」越高,就會獲得越多關注,也就顯得越成功,而未成年人會不加辨別地盲目模仿,「這很危險」。
在美國影評人看來,《嬌娃們》裡的「批判和警示不夠醒目」「撩人的視角太多了」,但導演則是刻意用「粗暴的」鏡頭去直視少女的「性感」舞姿,當電影中的觀眾和銀幕下的觀眾都尬到「捂眼睛」時,這才能起到《查理周刊》那種「過分的諷刺」效果。
然而,大西洋彼岸憤怒的美國人可想不了那麼多,他們也沒心思聽女導演闡述創作意圖和社會背景,畢竟攻擊「戀童癖」是如此的大義凜然,罵完法國人和Netflix,轉過頭來,還是可以繼續點讚卡迪·B的胸部和卡戴珊的屁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