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晉時期成漢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中,將蜀中的飲食習俗歸納為「尚滋味,好辛香」,這其中的辛香味就主要來自於姜、花椒、胡椒、山茱萸等,給川菜的自成體系奠定了相應基礎,但在清朝以前,辣椒並未出現在川菜乃至整個中國菜中。那它究竟是何時出現在中國,又何時進入到川菜體系的呢?
辣椒原產自美洲,在哥倫布還未發現新大陸以前,它一直作為美洲獨特的一種植物安靜地存在。哥倫布第一次踏上西印度群島時,明知這種奇妙的植物與香料胡椒有許多相異之處,卻還是將它稱之為胡椒,給辣椒最初的發展史增添了些許朦朧的混淆色彩。1493年,在哥倫布第二次前往美洲時,辣椒被船上的醫生帶回到西班牙,並在1494年首次被記錄進藥用特性。
辣椒進入中國的歷史並不太長,約在十六世紀下半葉進入中國,且以觀賞花卉和藥物的身份在中國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高濂在其所著的《遵生八箋》中寫道:「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賞」,這一段,可謂時中國最早有關辣椒的文獻記載了。此時的中國,將辣椒稱之為番椒。「番」舊指外國或外族,道出其來源於國外,且以叢生為主,知其味為辣,色為紅,卻是一種觀賞性植物。直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在《思州府志》中,才有了辣椒最早用於食用的記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
寫至此處,無辣不歡的筆者表示非常驚訝,辣椒作為一種感官刺激性食物,最早卻並不是因為它獨特的「辣」味佔據人類的味蕾,而是因為以辣「代鹽」?
這一記載,不僅說明了辣椒最早進入食物領域後的主要功能性,更為人們梳理它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確切地域性。
「當其(鹽)匱也。代之以狗椒。椒之性辛,辛以代鹹,只逛夫舌耳,非正味也。」在康熙年間田雯的《黔書》中,曾記載道辣椒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替代為鹽供人類食用。可是,為什麼在當今社會中,辣椒代鹽這一說法,卻很難再見到了呢?
縱觀中國鹽業發展歷史不難發現,貴州並非產鹽之地,再加上自然環境、交通等因素,制約了貴州地區對鹽的消費。但由於鹽對人類特別重要,尋求代鹽物質,則是人類得以更好生存的重要基礎。在反覆嘗試多種代鹽之物以後,辣椒成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介質之一,並逐漸被廣泛認可與食用。
清嘉慶年間,川西地區開始逐漸栽種和食用辣椒。直至清朝末年,四川各地已經普遍種植各種辣椒,包括朝天椒、燈籠椒、七星椒、大紅椒、旱椒等等,此時的辣椒已經在四川人的味蕾中種下了根基,徐心餘在其《蜀遊聞見錄》中就曾經記載過:「惟川人食椒,須澤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椒不可。」
關於辣椒在四川的傳聞,有許多個版本。東晉以前,四川人的菜中就已有「辣」,直至清朝以前,這種辣,都統歸為生薑的「辣」。因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氣候,四川大多數地區常年空氣溼度較重,人類在此處生活過久,會因溼而病。當地人們從食材上找到突破口,生薑與花椒均有助於排溼,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力,深受當地人喜愛。
清朝嘉慶年間,四川地區已經開始種植辣椒,用以食用。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後,眾多不同地域、不同方向的移民從四面八方遷徙至四川各地,各地飲食風俗在這裡匯集、改革、包容,但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文化特色,不僅沒有被眾多飲食文化所吞沒,反而迅速被移民所接受。辣椒,這一新鮮食材,也迅速被人類加以種植和利用。成都周邊的金堂、華陽、溫江、郫縣等地的地方之中,在嘉慶年間均已有關於辣椒種植的記載。
關於辣椒在四川地區的廣泛種植,湖廣填四川中,從閩粵贛一帶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可謂功不可沒,許多地方也曾流傳,辣椒是客家人從閩粵贛一帶帶入四川的,但這一說法也只能說是辣椒進入四川的途徑之一。筆者曾經走訪田野調查時,發現廣東地區的飲食,多以清淡為主,卻恰好有個南雄縣,飲食結構非常獨特。所謂正宗的南雄菜,「辣」是其獨有的特徵。該區域的人們,將田間地裡的食材用到極致,他們做菜,最離不開的便是辣椒,朝天椒、小米辣等等,都是他們做菜必不可少的佐料。如果說要將辣味分為微辣、中辣、特辣三種類型,那四川火鍋的中辣,則是南雄菜裡的微辣,而四川火鍋裡的特辣,則只能是南雄菜裡的中辣而已。現今的南雄縣是當年湖廣填四川時,客家人遷徙至四川的重要起源地,如此的食辣淵源,是很值得深究的。奈何筆者田野調查做得較淺,在此就不做更多闡述。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成都平原上龍潭寺(客家人)的二荊條是尤為出名的,曾經不僅佔據了成都辣椒市場的半壁江山,更是以質量著稱,許多廚師都以使用龍潭寺的辣椒為榮。當然,不同地區均有相對出名的辣椒,卻都不急當年龍潭寺二荊條名聲大噪。
辣椒(Capsicum annuum L.),為木蘭綱、茄科、辣椒屬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共有五大栽培品種,即一年生辣椒、灌木狀辣椒、漿果辣椒、茸毛辣椒、中華辣椒。在中國地區,一年生辣椒包括杭椒、線椒、朝天椒等最為常見,中華辣椒次之,其餘的都很少見。
除川西高原,四川地區的平原及丘陵地帶,四季分明,許多植物均是一年一季,辣椒也不例外。辣椒喜陽,喜高溫,每年四月左右,大地回暖,氣溫逐漸升高,人們開始育苗種植辣椒,待到五月份時,辣椒就可以作為蔬菜被人類享用了。
不同季節的辣椒,有著不同的個性。
初夏前剛開始出來的辣椒,皮薄肉嫩,辣味溫柔、回味帶甜,特別適合做配菜,比如炒肉絲等,因「物以稀為貴」辣椒價格相對較高,絕大多數食客,都喜歡以「根」為購買單位。
初夏以後,隨著氣溫和水分的不斷增加,辣椒的品質就相對老辣了,不僅可以用以配菜,還可用以各種配料。
到了七八月份,辣椒開始變得更為老辣,尤其是四川特別出名的二荊條,也到了成熟(紅辣椒)收穫的季節。這個季節,也是四川許多人家製作豆瓣的季節。紅紅的二荊條被剁成碎片,然後加入豆瓣醬中,密封后在太陽底下曬熟,曬香,夠家庭食用一年。也有一些人家,將剁碎後的辣椒做成辣椒醬,用以輔食、當佐料等。
立秋之後的辣椒,就不太適合做菜或做豆瓣、辣椒醬等食用了。此時的辣椒,肉少,籽多,口感也變得粗超,人們就將其摘下,用以曬乾儲存,成為做菜的一種輔料,或者磨成辣椒粉。
四川人不同地區食用辣椒的「辣」度,也是有所不一樣的。成都及其周邊的人群,因人群來源的複雜性與多樣性,食「辣」度相對較輕,而其他人口流動性較小區域的食「辣」度則相對較高;乾冷區域,食「辣」度相對較輕,較為溼熱的地區,食「辣」度相對較高......總之,到目前為止,辣椒在四川地區無所不在,無人不食。
同時,四川人的性格,也在辣椒文化中得到了相應比喻。許多人一提到四川的吃,就會聯想到辣辣的火鍋,然後聯想到四川人耿直豪爽的性格;一提起四川美女,火辣之中,又蘊含著溫潤典雅,這是四川美女獨有的特質;火辣辣的乾脆利落,甜辣辣的善良厚道,香辣辣的熱情好客......四川人的性格,在各式各樣的辣中,得以詮釋。
炒著吃:青椒肉絲,青椒肉片,青椒回鍋肉、青椒炒黃瓜等;
燒著吃:虎皮海椒、燒椒皮蛋等;
做輔料:紅油海椒、幹辣椒、辣椒粉、鮮辣椒做配菜等;
做火鍋:四川火鍋分微辣、中辣、特辣。其中麻辣燙、串串香、冒菜等,均有這種說法。
參考文獻:
《川菜文化續編》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
曹雨《中國食辣椒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
常璩《華陽國志》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編輯/道養田
攝影/第四極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