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並不是川「辣」起源的根,但一定是川菜必不可少的魂 道養田

2021-01-17 道養田鄉村生活館

在東晉時期成漢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中,將蜀中的飲食習俗歸納為「尚滋味,好辛香」,這其中的辛香味就主要來自於姜、花椒、胡椒、山茱萸等,給川菜的自成體系奠定了相應基礎,但在清朝以前,辣椒並未出現在川菜乃至整個中國菜中。那它究竟是何時出現在中國,又何時進入到川菜體系的呢?

辣椒原產自美洲,在哥倫布還未發現新大陸以前,它一直作為美洲獨特的一種植物安靜地存在。哥倫布第一次踏上西印度群島時,明知這種奇妙的植物與香料胡椒有許多相異之處,卻還是將它稱之為胡椒,給辣椒最初的發展史增添了些許朦朧的混淆色彩。1493年,在哥倫布第二次前往美洲時,辣椒被船上的醫生帶回到西班牙,並在1494年首次被記錄進藥用特性。

辣椒進入中國的歷史並不太長,約在十六世紀下半葉進入中國,且以觀賞花卉和藥物的身份在中國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高濂在其所著的《遵生八箋》中寫道:「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賞」,這一段,可謂時中國最早有關辣椒的文獻記載了。此時的中國,將辣椒稱之為番椒。「番」舊指外國或外族,道出其來源於國外,且以叢生為主,知其味為辣,色為紅,卻是一種觀賞性植物。直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在《思州府志》中,才有了辣椒最早用於食用的記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

寫至此處,無辣不歡的筆者表示非常驚訝,辣椒作為一種感官刺激性食物,最早卻並不是因為它獨特的「辣」味佔據人類的味蕾,而是因為以辣「代鹽」?

這一記載,不僅說明了辣椒最早進入食物領域後的主要功能性,更為人們梳理它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確切地域性。

「當其(鹽)匱也。代之以狗椒。椒之性辛,辛以代鹹,只逛夫舌耳,非正味也。」在康熙年間田雯的《黔書》中,曾記載道辣椒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替代為鹽供人類食用。可是,為什麼在當今社會中,辣椒代鹽這一說法,卻很難再見到了呢?

縱觀中國鹽業發展歷史不難發現,貴州並非產鹽之地,再加上自然環境、交通等因素,制約了貴州地區對鹽的消費。但由於鹽對人類特別重要,尋求代鹽物質,則是人類得以更好生存的重要基礎。在反覆嘗試多種代鹽之物以後,辣椒成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介質之一,並逐漸被廣泛認可與食用。

清嘉慶年間,川西地區開始逐漸栽種和食用辣椒。直至清朝末年,四川各地已經普遍種植各種辣椒,包括朝天椒、燈籠椒、七星椒、大紅椒、旱椒等等,此時的辣椒已經在四川人的味蕾中種下了根基,徐心餘在其《蜀遊聞見錄》中就曾經記載過:「惟川人食椒,須澤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椒不可。」

關於辣椒在四川的傳聞,有許多個版本。東晉以前,四川人的菜中就已有「辣」,直至清朝以前,這種辣,都統歸為生薑的「辣」。因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氣候,四川大多數地區常年空氣溼度較重,人類在此處生活過久,會因溼而病。當地人們從食材上找到突破口,生薑與花椒均有助於排溼,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力,深受當地人喜愛。

清朝嘉慶年間,四川地區已經開始種植辣椒,用以食用。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後,眾多不同地域、不同方向的移民從四面八方遷徙至四川各地,各地飲食風俗在這裡匯集、改革、包容,但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文化特色,不僅沒有被眾多飲食文化所吞沒,反而迅速被移民所接受。辣椒,這一新鮮食材,也迅速被人類加以種植和利用。成都周邊的金堂、華陽、溫江、郫縣等地的地方之中,在嘉慶年間均已有關於辣椒種植的記載。

關於辣椒在四川地區的廣泛種植,湖廣填四川中,從閩粵贛一帶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可謂功不可沒,許多地方也曾流傳,辣椒是客家人從閩粵贛一帶帶入四川的,但這一說法也只能說是辣椒進入四川的途徑之一。筆者曾經走訪田野調查時,發現廣東地區的飲食,多以清淡為主,卻恰好有個南雄縣,飲食結構非常獨特。所謂正宗的南雄菜,「辣」是其獨有的特徵。該區域的人們,將田間地裡的食材用到極致,他們做菜,最離不開的便是辣椒,朝天椒、小米辣等等,都是他們做菜必不可少的佐料。如果說要將辣味分為微辣、中辣、特辣三種類型,那四川火鍋的中辣,則是南雄菜裡的微辣,而四川火鍋裡的特辣,則只能是南雄菜裡的中辣而已。現今的南雄縣是當年湖廣填四川時,客家人遷徙至四川的重要起源地,如此的食辣淵源,是很值得深究的。奈何筆者田野調查做得較淺,在此就不做更多闡述。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成都平原上龍潭寺(客家人)的二荊條是尤為出名的,曾經不僅佔據了成都辣椒市場的半壁江山,更是以質量著稱,許多廚師都以使用龍潭寺的辣椒為榮。當然,不同地區均有相對出名的辣椒,卻都不急當年龍潭寺二荊條名聲大噪。

辣椒(Capsicum annuum L.),為木蘭綱、茄科、辣椒屬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共有五大栽培品種,即一年生辣椒、灌木狀辣椒、漿果辣椒、茸毛辣椒、中華辣椒。在中國地區,一年生辣椒包括杭椒、線椒、朝天椒等最為常見,中華辣椒次之,其餘的都很少見。

除川西高原,四川地區的平原及丘陵地帶,四季分明,許多植物均是一年一季,辣椒也不例外。辣椒喜陽,喜高溫,每年四月左右,大地回暖,氣溫逐漸升高,人們開始育苗種植辣椒,待到五月份時,辣椒就可以作為蔬菜被人類享用了。

不同季節的辣椒,有著不同的個性。

初夏前剛開始出來的辣椒,皮薄肉嫩,辣味溫柔、回味帶甜,特別適合做配菜,比如炒肉絲等,因「物以稀為貴」辣椒價格相對較高,絕大多數食客,都喜歡以「根」為購買單位。

初夏以後,隨著氣溫和水分的不斷增加,辣椒的品質就相對老辣了,不僅可以用以配菜,還可用以各種配料。

到了七八月份,辣椒開始變得更為老辣,尤其是四川特別出名的二荊條,也到了成熟(紅辣椒)收穫的季節。這個季節,也是四川許多人家製作豆瓣的季節。紅紅的二荊條被剁成碎片,然後加入豆瓣醬中,密封后在太陽底下曬熟,曬香,夠家庭食用一年。也有一些人家,將剁碎後的辣椒做成辣椒醬,用以輔食、當佐料等。

立秋之後的辣椒,就不太適合做菜或做豆瓣、辣椒醬等食用了。此時的辣椒,肉少,籽多,口感也變得粗超,人們就將其摘下,用以曬乾儲存,成為做菜的一種輔料,或者磨成辣椒粉。

四川人不同地區食用辣椒的「辣」度,也是有所不一樣的。成都及其周邊的人群,因人群來源的複雜性與多樣性,食「辣」度相對較輕,而其他人口流動性較小區域的食「辣」度則相對較高;乾冷區域,食「辣」度相對較輕,較為溼熱的地區,食「辣」度相對較高......總之,到目前為止,辣椒在四川地區無所不在,無人不食。

同時,四川人的性格,也在辣椒文化中得到了相應比喻。許多人一提到四川的吃,就會聯想到辣辣的火鍋,然後聯想到四川人耿直豪爽的性格;一提起四川美女,火辣之中,又蘊含著溫潤典雅,這是四川美女獨有的特質;火辣辣的乾脆利落,甜辣辣的善良厚道,香辣辣的熱情好客......四川人的性格,在各式各樣的辣中,得以詮釋。

炒著吃:青椒肉絲,青椒肉片,青椒回鍋肉、青椒炒黃瓜等;

燒著吃:虎皮海椒、燒椒皮蛋等;

做輔料:紅油海椒、幹辣椒、辣椒粉、鮮辣椒做配菜等;

做火鍋:四川火鍋分微辣、中辣、特辣。其中麻辣燙、串串香、冒菜等,均有這種說法。

參考文獻:

《川菜文化續編》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

曹雨《中國食辣椒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

常璩《華陽國志》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編輯/道養田

攝影/第四極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安仁好店丨三生川辣椒鋪——川菜之魂,香滿安仁
    都說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無辣不歡,真不是愛吃辣的人矯情。辣椒能讓人產生辣、熱的感覺,是由於辣椒素通過激活口腔咽喉部位的痛覺感受器,給大腦傳遞一種灼燒感,這種感覺會讓大腦產生一種機體受傷的錯誤概念,並開始釋放人體自身的止痛物質——內啡肽,因而讓人越吃越爽,越吃越想吃。
  • 一顆辣椒可以改變世界?《麻辣江湖:辣椒與川菜》成都發布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說到川菜,很多人會想到一個字:辣。自古巴蜀人喜食辛辣,據東晉的《華陽國志》描述,川人飲食偏好就是「尚滋味、好辛香」。在現代,更有不少人「無辣不歡」。    而辣椒,在川菜地區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海椒」,產生了一種辣叫「川辣」,香氣撲鼻好入口,辣得舒服、爽得過癮,可以讓不吃辣的人狂戀上癮!
  • 同樣都是辣,川菜和湘菜有何區別?嘗嘗這3道菜就明白了
    雖然同樣都是以「辣」作為主要風味,但其他省份的菜式,卻與川菜的辣有一定的區別。比如說湘菜,也是一種非常美味的以辣為主的菜系,你知道湘菜與川菜的區別在哪裡嗎?通過這三道湘菜名菜,我們大概就能了解到湘菜的主要特色,並且分辨出湘菜與川菜的不同之處了。
  • 它被稱為川菜的「魂」,不是花椒也不是辣椒,老四川才知道
    其中最具代表和影響力的地方菜系,要數魯菜、川菜、粵菜、蘇(淮揚)菜 四大菜系了。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其中的川菜,作為四大菜系中最有特色、民間流傳最廣泛的菜系,川菜又被冠以「百姓菜」。川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譽 。
  • 創新川菜,鹽菜回鍋肉、川辣豬臉即下飯又下酒
    辣,在大眾心目中,似乎成為川菜的要素之一。而另一方面,辣滋味的確是最容易傳染的味道,尤其是在移民城市中,辣就成了接頭暗號,這裡似乎有一條暗路,新派川菜就是遊曳期間的風。川菜除了麻辣以外,還有不同的辣椒品種,佐以不同的調味料,經過不同的烹飪工藝處理,衍生出了糟辣、煳辣、香辣、鮮辣、酸辣、等多種並不雷同的味型,從而構成了川菜迷人的辣韻風情。
  • 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精選10道你所不知的川菜!
    有民族味的川菜,就是不一樣。川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從其發展來看,經典菜品不下千款,無論是味型還是烹技,原料還是風味,都稱得上是「人間美味,食界精品」。雖然我們會經常吃到川菜,對川菜也有所了解,但如果讓我們說說12道經典川菜的名稱,估計很少有人能說全。下面為大家介紹12道經典川菜!
  • 川菜中的辣可以分為幾種?微辣和麻辣到底選哪個呢?
    眾所周知,四川是美食的天堂,是所有吃貨必去的城市,川菜在全國各地都很受歡迎,它的歷史非常的悠久,口味以辣為主,四川人離不開辣椒,可以說是無辣不歡,四川的辣可以分好幾種,每種辣味都不一樣,可以說四川人把辣椒研究出了花。
  • 在古代沒有辣椒的日子裡「川菜」是啥味道?
    天氣冷了,就想吃點辣的美食。小編呢,最喜歡的食品就是川菜,它的辣與麻總是讓人回味無窮。 對四川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四川人無辣不歡」都覺得「辣」與「麻」是川菜最大的特點,但我認為,這個判斷並不是十分準確,學過歷史的朋友可能會了解到,辣椒是清朝才傳入我們中國的,而川菜的歷史
  • 在辣椒傳入中國以前,川菜和湘菜是什麼味道?
    除了中國傳統的魯、川、粵、蘇、浙、閩、湘、徽八大菜系外,來自外國的炸雞漢堡等也都成為了並不稀奇的食物。在享受著全球化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很多常見食材來到中國的時間比很多人想像的更晚。比如說,川菜等菜系中應用非常廣泛的辣椒,就直到明朝時才傳入中國。
  • 川菜老師傅帶你認識20種辣椒,它們的特性及使用方法,非常受用
    辣椒在各種川菜,香菜,以及家常菜裡十分常見。但我國土地廣袤在不同的省份,出產的辣椒品種也是不同的,雖然同是辣椒,但在香味,辣度,用法,質地,都差別甚多。今天25年川菜齊師傅就帶大家認識以下20種常見辣椒,他們的特質及應用。特點:辣椒裡面的明星,川菜師傅的最愛,就屬二荊條了。
  • 孜然和蠔油,會毀掉川菜的魂嗎?
    編者語:川菜以味見長,味道可謂是川菜的魂。川菜有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點,川菜廚師善於調味。在調料的使用上,川廚有嚴格的要求——講究層次感,講究清鮮醇濃並重與巧施妙用的合理搭配。當川菜廚師遇上外來調料——孜然和蠔油,其濃鬱的香味,且使用簡單易操作,如果泛用濫用這些調料會影響川菜的魂嗎?川菜廚師的調味技能是否會被漸漸毀掉?介於近些年來川菜味型的發展變化、複合調料包的使用等,讀者諸君怎麼看待這些外來調料呢?
  • 川菜領軍人物支新招?教你在家做川式調料
    肉類太多,可以轉用更多蔬菜、海河鮮,四川的蔬菜、河鮮又多又好;而世界各地的食材,現在也容易獲得,不妨用一些進口食材,提升川菜口味,也可以讓人有新感覺。」就如他今天示範的幾個菜品,其中的衝菜帶子,「衝菜」在川菜傳統本來需要自然發酵才能有「衝」的嗆鼻感,但拿芥菜發酵,其實不太衛生又讓營養盡失;他直接用青芥末調汁拌菜,芥菜新鮮而同樣不失「衝」的況味,改良就顯得很有意義了。
  • 中國川菜24種味型全解析,不懂「調味」,不能觸及川菜靈魂
    川人結合在風格多變的川菜上,與百味相融,由此便生出層出不窮的千香百味來,最基本的有24種,這就是川菜的24種味型。辣椒之辣與川菜傳統的麻味相結合,便形成了這麻辣味厚,鹹鮮而香的獨特味型。麻辣味型的菜餚在川菜中陣容最為強大,從傳統川菜中的水煮牛肉、麻婆豆腐,到新派川菜中的水煮魚、麻辣田螺、麻辣小龍蝦等,無不是麻辣味型的代表。麻辣味型的菜品主要由辣椒、花椒、川鹽、味精、料酒等調製而成,花椒和辣椒的運用則因菜而異,有的用郫縣豆瓣、有的用花椒粒、有的用花椒麵……並不都是一個模式。
  • 中國最愛吃辣的八個省份,第一名不是四川,個個吃飯離不開辣椒
    第八名是廣西,說起廣西的美食,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螺螄粉、桂林米粉,但其實廣西人的辣也是一絕。在廣西北部還流傳著沒有辣椒不送飯的說法。廣西的辣是香辣和酸辣,其中以酸辣為特色,在你吃酸辣粉或螺螄粉的時候,你就能感受酸辣的極大酸爽。第七名是廣西隔壁的雲南,在雲南做菜必不可少的調味料就是辣椒。雲南人和廣西人一樣,非常喜歡酸辣味,有時還會把辣椒和水果拌到一起吃,很像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吃法。
  • 我國最受歡迎的幾種辣椒,圖一涼拌最美味,圖三川菜少不了
    我國最受歡迎的幾種辣椒,圖一涼拌最美味,圖三川菜少不了!說到辣椒大家應該是一點不陌生的,在我們的飯桌上,菜市場,超市裡邊都是隨處可見,在農村,農民還會專門種上一些辣椒,同時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大批量種植辣椒的。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國最受歡迎的也是最常見的幾種辣椒。
  • 《川菜》雜誌副刊「傳統與創新川菜31道菜品解析」
    據民國記錄魚香肉絲來源於川菜, 以魚香調味而定名。魚香肉絲的「魚香」,由雙流牧馬山魚辣椒、川鹽、醬油、白糖、薑末、蒜末、魚眼蔥調製而成。此調料與魚並不沾邊,它是模仿四川民間烹魚所用的調料和方法,取名為「魚香」的,具有鹹、甜、酸、辣、鮮、香等特點,用於烹菜滋味極佳。 比例:蔥姜蒜泥1,泡椒0.5,糖1.5,醋1.5,醬油、味精適量(可不使用)。
  • 刀口辣椒,川菜名廚的不傳之秘
    我從過年之後就催著,遲遲沒有開門,就沒有辦法做,前些天正式開業之後,他們給我發了照片,說:看,所有廚師都在幫你們弄刀口辣椒。四川名廚蘭明路來北京在1949全鴨季做了一場晚宴。晚宴的時候,董克平老師提議,加一道水煮牛肉。水煮牛肉算是川菜之中的招牌菜,我們都曾經在四川綿陽蘭師傅的餐廳吃過,印象深刻,但是對於蘭師傅而言,有點犯難。
  • 幸福就是辣椒炒肉
    文 | 張繼平濟南人愛吃辣,比如,辣椒炒肉這道家常菜,就是老濟南餐桌上常見的菜餚。濟南人食辣,與四川人和湖南人不一樣。川菜的辣,那叫麻辣;湘菜的辣,那是幹辣;而濟南人吃的辣,沒有他們那麼辣得有爆炸性,是一種柔裡透著剛的辣,是一種有著涵養又充滿活力的辣。所以,過去時光裡濟南人每到午餐晚飯,炒一盤辣椒炒肉,吃上兩個窩窩頭,那真是怎一個爽字了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幸福指數頗高。濟南人食辣,好比外國人愛吃Dessert(甜點),缺了這一項,這頓飯就是殘缺的,幸福感就會少一大截子。
  • 我國辣椒起源與早期傳播考:起源山東,來自朝鮮半島
    我國辣椒的最早記載不是明代浙江人高濂《遵生八箋》,而是山東人王象晉《群芳譜》,我國地方志最早的辣椒記載也見於山東。我國辣椒不始於浙江,而始於山東,來自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傳入時間在明萬曆後期。山東人最初稱辣椒為「秦椒」,後來浙江人稱辣椒為「辣茄」,辣椒屬茄科植物,浙人命名更為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