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周刊:吃麵澆頭有講究

2020-12-22 北京海澱

夏季,是吃麵的季節。但這裡說的吃麵可不是讓您湊合吃,老北京吃麵也是有講究的,就比如面的澆頭。所謂「澆頭」指的就是澆在麵食上用來調味或點綴的汁子。北京人好吃麵,老北京有「十八樣兒澆頭」之說,但這裡的「十八」只是虛詞,實際上要遠多於此。

先拿這「十八」來說:

雞蛋西紅柿滷:雞蛋西紅柿面是百姓飯桌上僅次於炸醬麵的麵食。所需原料皆是日常可見、且容易尋得的食材。做法簡單,味道鮮美,方便並且營養。

花椒油:花椒油主要是夏天麵食的「澆頭」。做法也簡單,切點蔥花放到碗裡,再放入三小勺白糖倒入少量醋備用,在鍋裡放少許油,放入適量花椒,等花椒粒變黑倒入醬油,然後迅速把醬油倒入之前準備好的碗裡,花椒油就完成了。

臭豆腐:用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兒在如今那是不多見了,但在過去,好這口兒的還真不少,其味難聞但吃起來也別有風味。

雞絲:雞絲拌麵是一道非常適合夏季吃的美食,主要將一塊兒雞胸肉配上蔥、姜、蒜放在鍋裡煮10分鐘,關火後再燜10分鐘,之後將煮好的雞肉撈出放在案板上,用擀麵杖輕輕敲打,讓肉的組織鬆散,撕成雞絲。再將醬油、香油、醋、蒜泥調成味汁,與黃瓜絲、雞絲攪拌均勻,這雞絲澆頭就算做成了。

芝麻醬:芝麻醬是北京百姓非常喜愛的香味調味品之一。有白芝麻醬和黑芝麻醬兩種類型。食用以白芝麻醬為佳,滋補益氣的以黑芝麻醬為佳。

葷炸醬:炸醬中的肉用肥瘦肉,要分別切丁,鐵鍋裡放油,熱了後把肥肉丁放進去煸炒,把油耗出來一部分,再放入瘦肉丁和切碎的蔥、姜、蒜煸炒幾分鐘後放些料酒,最後把黃醬倒入。之後要用勺不斷攪以免糊鍋。最後炸好的醬呈黑紅髮亮色,盛到碗裡,稀稠幾成膏狀,醬香撲鼻,醬邊汪油。

素炸醬:主料為麵筋、豆乾、幹香菇、甜麵醬、大醬輔料糖。將麵筋、豆乾、幹香菇(提前泡發)洗淨切成小丁。鍋中倒入多一些油燒熱,倒入豆乾丁炸成金黃色。接著倒入麵筋丁和香菇丁一同炸制,直到所有原料炸出香味。倒入甜麵醬和大醬同原料翻炒均勻。加入少許水,將原料煨煮一會,煮到水蒸發剩下油和醬。最後加入糖調味即可。

氽兒:氽兒做為澆頭有葷氽兒與素氽兒之分,「告訴你一個重大新聞,昨天我又發明一汆兒!」這是郭德綱的經典語錄之一,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汆兒作為一種澆頭在北京人心裡的地位。

鹹湯兒:就是北方百姓日常家中所醃鹹菜的湯汁,比清湯兒強點兒,在過去也多為底層窮苦百姓的吃食。

窮三樣:韭菜花兒調的老醋和芝麻醬,這算是最普通最簡單的澆頭,因為原材料便宜,做法簡單,故而被稱為「窮三樣」。

燒羊肉湯:燒羊肉湯就是燒羊肉的湯汁。此湯汁味道甚美,若用它來澆入面中,再加上些香菜當碼兒,絕對為一道美食。

鹽水兒:又稱清湯兒,主要用於麵食,什麼麵碼兒也不用,只有適量的鹽水,舊日京城多為貧困窮人或底層勞力所食用。

雜合菜:一是指將「酒席吃罷,剩下的菜餚,不問種類,全倒在一塊兒也叫『折籮菜』。」還有便是將多種價格低廉的可食之菜或野菜混拌在一起用醬油炒燴,作為澆頭。

三合油:三合油是由香油、醬油、醋調配而成。如能加入些蒜泥,既能增味又可殺菌滅毒。三合油可用於拌白雞、白肉、海蜇、粉皮、蔬菜,吃起來鹹、香、酸、鮮。

肉湯:就是用燉肉剩下的湯直接做麵條的澆頭,再放些面碼,解膩添味兒。

排骨:排骨作為澆頭不僅是北方,在南方也尤為著名。將排骨洗淨去兩面拍松,用醬油、糖、酒、鹽、胡椒粉少許。醃約15分鐘後沾裹地瓜粉。油燒熱,將排骨用中火炸至表面呈金黃後轉大火撈出。面煮熟,青菜亦燙熟撈出,置於碗內。面碗內加入蔥花、高湯,再加上排骨即可。在過去能用排骨做澆頭的,怎麼著也得是住在「如意門」裡的殷實家庭。

香椿:過去北京的胡同,院落中香椿樹很多,尤其是春天正值香椿旺季,家家戶戶總要多吃幾碗地道的香椿面。

爛肉:就事用燉肉的碎塊作為麵條的澆頭,由於價格低廉,常常成為貧苦人家解饞去飢的美味。爛肉麵還曾被老舍先生寫進了話劇《茶館》當中。

相關焦點

  • 今天二伏要吃麵!吃什麼面最講究最過癮!北京人最愛的澆頭…
    說到西紅柿與雞蛋的搭配也是絕了,可以是道菜,可以是碗湯,在吃麵時北京人自然會讓它成為一碗滷,然後就是一碗看著就食慾大增的西紅柿雞蛋打滷面,還可以撒些香菜!茄子肉丁面,不僅鹹香適口,關鍵是熱著吃,涼著吃都很好吃。一碗吃完,特別滿足。作為半葷半素的澆頭,五分肉五分茄子的比例,怕是最可口了。這碗面用料極其講究!
  • 澆頭面記
    殊不知,大多江南人吃麵,並非真心只吃那樸素的一碗麵,其實是貪戀面上的澆頭。所以最後到了麵館,只見那一桌子的小盤小碗的澆頭,燜肉、炒肉、肉絲、爆魚、塊魚、爆鱔、鱔糊、蝦仁、三蝦、滷鴨、腰花、三鮮等,簇擁著清湯寡水的一碗麵,只能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面痴之意不在面。
  • 一碗生猛的澆頭面
    殊不知,大多江南人吃麵,並非真心只吃那樸素的一碗麵,其實是貪戀面上的澆頭。所以最後到了麵館,只見那一桌子的小盤小碗的澆頭,燜肉、炒肉、肉絲、爆魚、塊魚、爆鱔、鱔糊、蝦仁、三蝦、滷鴨、腰花、三鮮等,簇擁著清湯寡水的一碗麵,只能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面痴之意不在面。「澆頭」這詞,自然是「澆上、蓋上」的意思,所以有「蓋澆飯」一說,指的是放在主食上的配菜。
  • 北京麵條澆頭,吃的就是那份講究!(上集)
    南米北面,北京也離不開麵食,麵條兒一年四季都要吃,說起面的吃法,北京最出名的便是那五花八門的「滷兒」了,可謂麵條的最佳搭檔,幾十種不重複,保管你吃得心滿意足。北京的滷,在南方稱為澆頭,一碗麵條,甭管粗的、細的、扁的、圓的、長的、短的,少了這勺澆頭,立刻就變得黯然失色了。北京的澆頭,菜碼兒種類要豐富,最好是符合時令,一勺實打實的滷,淋在麵條或者米飯上,瞬間令人食慾大振!
  • 殳俏:一碗生猛的澆頭面
    殊不知,大多江南人吃麵,並非真心只吃那樸素的一碗麵,其實是貪戀面上的澆頭。所以最後到了麵館,只見那一桌子的小盤小碗的澆頭,燜肉、炒肉、肉絲、爆魚、塊魚、爆鱔、鱔糊、蝦仁、三蝦、滷鴨、腰花、三鮮等,簇擁著清湯寡水的一碗麵,只能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面痴之意不在面。  "澆頭"這詞,自然是"澆上、蓋上"的意思,所以有"蓋澆飯"一說,指的是放在主食上的配菜。
  • 今兒「二伏」要吃麵,吃什麼澆頭才過癮!河北人最愛吃的面都在這
    作為半葷半素的澆頭,五分肉五分茄子的比例,怕是最可口了。這碗面充分體現了吃麵條的講究!得是東北的木耳,口外的蘑菇,上好的五花肉切薄片,配上幹黃花,最後再甩上一個雞蛋花,願意漿糊點您就勾個芡。用「王致和」的臭豆腐加湯兒拌鍋挑兒、熱面吃,其味難聞但吃起來特美,麵碼兒也很講究,有白菜絲兒、菠菜段兒等。又稱窮人笑,指的是用芝麻醬、韮菜花、辣椒糊澆面。建國前,貧家遇有婚喪喜事常吃這種飲食,門前鬧是打鼓、打鈸和吹鎖吶,俗話叫前鬧或門吹兒,故名窮人樂。
  • 蘇式面開掛!憑518種澆頭,成功創下新世界紀錄
    麵條必須用直徑為1.25毫米的龍鬚麵這樣的麵條有面香吃起來滑爽有嚼勁而且有經驗的撈麵師傅面碼在碗裡一定是整整齊齊的看起來特賞心悅目蘇式面的澆頭花樣特別多隨隨便便一家麵館就有幾十種澆頭炒肉、香菇、燜肉、爆魚辣醬、素交、蝦仁、爆鱔、大排
  • 蘇州味道,從面開始——當5款面遇上50款澆頭的故事
    「南人飯米,北人飯面,常也。」早在李漁的《閒情偶記》中就已約定俗成了南北方在主食上的差異。蘇州人吃麵的習俗大約是在靖康之亂後遷都臨安(今杭州),南下的達官顯貴將北方的麵條帶到江南,同時入鄉隨俗,漸漸形成了江南形式的麵條,最明顯的便是從指頭寬甚至腰帶寬發展成了只有一毫米多的細面。蘇州人吃麵是有傳統的。
  • 在蕪湖,吃一碗鑊氣十足的澆頭湯麵
    江浙的澆頭湯麵講究每一碗的澆頭都是現炒,老闆炒制澆頭的同時,拿起麵條,待鍋中水滾沸著,投鍋煮麵,面浮起用笊籬撈出過涼水。面起水,往笊籬中一頓,抖一抖,翻兩翻,卷緊,面碼入碗中絲毫不亂,最後加入炒好的澆頭,於是乎湯、澆頭、面,組成了澆頭湯麵的全部。
  • 無錫驚現①碗饕餮蟹王面,8隻蟹=1碗「面澆頭」!
    對於懂吃和愛吃的無錫人來說,「吃蟹」和「吃麵」都是每年餐桌上的重頭事,但不論想吃哪一個,首先就會讓人想到這碗饕餮蟹王手工現拌麵。每年秋季正是吃蟹的好時節,而無錫人尤愛吃麵,一碗蟹黃面剛好將這美味結合一起。以無錫本幫菜見長的悅府65中餐廳今年推出這碗得天獨厚的『饕餮蟹王手工現拌麵』,堪稱「麵食界的滅霸」。
  • 記憶中的那碗面—績溪澆頭面!
    機器做好的麵條好的澆頭面,面、湯、澆頭都要好,三者配合得勝。澆頭面(圖由胡家有提供)徽州的澆頭面,伴著我成長,也記憶著我的記憶。飯館裡吃麵  叫上幾碗慢慢吃(圖由胡家有提供)大年初一的澆頭,母親必定要用新筍細切,肉油入味,豆乾佐之,快燒慢煨。清香撲鼻的澆頭菜,一大鏟鋪在面上,堆得尖尖的。
  • 早起吃麵,一個人的狂歡
    像許多長江沿線的城市一樣,揚州人也愛吃麵,那是最簡單最快速的早餐,三兩分鐘煮一把面,撈出鍋,淋上澆頭,迎著熱氣,把頭埋在碗裡,找尋澆頭與面融合的味道與嚼勁,不看手機也不聊天,迅速吃完離席,開啟一天的工作。這種狀態,是離我們更近的。聽說我們想在清晨找到揚州最好吃的面,獅子樓的大廚張燦松便開始搜索他腦中的揚州美食地圖。
  • 一碗冒著熱氣的本幫澆頭面,在上海人眼裡勝過無數饕餮盛宴
    上海人是極愛吃麵的,不同於西北麵食種類繁多的豪情滿溢,上海面講究的是那一筷面、一勺湯的細細品味,濃湯之上是噴香的澆頭,配合著上海廚師們的巧心思,就可以搭配出無數的選擇,以滿足人們從早餐吃到宵夜的熱愛。上海面系統中有本幫面、蘇幫面、揚幫面和浙江面,後三者逐漸本地化而和本幫面結合創新變成如今的上海面。
  • 這家店開了21年,集合三種經典小吃:澆頭面、炸豬排、生煎包!
    上海人喜歡吃麵,不管是寒冬臘月裡的熱氣騰騰,還是大伏天裡的大汗淋漓,仿佛只要吃上那碗稱心如意的面,就能心滿意足幸福滿滿許久!上海灘也不乏好吃的麵店,從街邊不起眼的蒼蠅小館到富麗堂皇的五星級酒店,麵條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道小吃點心。
  • 來碗績溪澆頭面,再配上兩個茶葉蛋
    盛名之下,與徽菜相輔相成的徽州小吃,必然會有別樣滋味,直逼味蕾,帶來不一樣的味覺體驗。如這一碗徽州澆頭面,用料樸實,口味純正濃厚,吃過一口,便在舌尖,在心裡,留下悠長的徽州韻味,和那揮不去的濃濃鄉愁。過去的徽州人,每逢過年,必吃的便是澆頭面,吃一碗澆頭面,外加兩個茶葉蛋,象徵著長壽平安,到了晚上,再炒一碟青菜,寓意來年平安吉祥。如今的澆頭面,已成為了徽州地道的風味小吃,漫步在徽州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澆頭面」的招牌。
  • 濟南吃麵攻略[第一季 · 王老虎親自試吃濟南13家麵館有圖有真相]
    而一碗好吃的面,講究的是麵條筋滑湯汁馥鬱而澆頭香濃。三者缺一面就大打折扣。而且一樣吃食只要是到了外地,受制於水土或者原料甚至當地口味的原因,自然不會像在原地一樣的味道,所以在濟南,說實在的好吃的面不多。但老虎儘可能的考慮到各種因素,儘可能的公正評價各個麵館,也給大家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那麼跟著王老虎,在濟南吃麵!
  • 來杭州必吃的麵館,面好澆頭多,肉比拳頭大2份不過癮
    儘管浙江人給人感覺喜歡吃米,不喜歡吃麵,可是浙江人對麵條特熱愛,超乎你想像,杭州有950萬人口,麵館就有2萬家,任何一個街道上,都會有一家麵館兒,很多角角落落裡也藏著不少好吃的麵館,在眾多的麵館中總有表現出色優秀的。
  • 常熟知名麵館落戶張家港,澆頭比面多,店裡天天人頭攢動
    我國的食客特別喜歡吃麵,各地都有知名的面,蘭州牛肉麵,鄭州羊肉燴麵,重慶小面,武漢熱乾麵,一碗普通的面,看似平常卻底蘊深厚,不同澆頭做出來面的味道截然不同。
  • 這碗兒面咱北京人是一定要吃的!
    這碗兒面咱北京人是一定要吃的!大雨剛走沒幾天,北京這天兒說話就熱起來,不少北京人這天都吃麵條兒。您還別小瞧這一碗麵,看似省事兒,其實從吃法、調料、菜碼、和面上無一不講究,樣樣都有學問。咱就單說這澆頭,就種類繁多。過去,老北京人吃麵條最講究兩樣:一是講究麵碼兒要樣多併合時令;二是講究麵條的澆頭要好。今兒個小編就跟大家聊聊老北京的18種澆頭。
  • #第二屆南京麵條節#南京麵條湯頭、澆頭、麵條哪個更重要?
    起初我覺得湯頭更重要,因為湯頭是一碗麵的靈魂。很多吃貨也表示跟著我說湯頭最重要,讓我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