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娜的採訪現場充滿歡聲笑語,只要拋出一個問題,她很自然就接過去,思路非常清晰,講到興頭處,她還會高歌一兩句,嗓音甜脆又有勁。
因為上海夏季音樂節,龔琳娜來到了上海,和上海記者聊起了中國音樂,以及她在雲南的家常。
龔琳娜採訪現場 葉辰亮攝影
這是龔琳娜第二次參加夏季音樂節,她一口氣參加了三場,包括最重要的開幕式和閉幕式。
7月20日的開幕式上,龔琳娜主打「中國古詩詞歌曲」,有屈原的《九歌·山鬼》,還有李白的《靜夜思》。這也是她第一和指揮家餘隆合作。
唱歌時,龔琳娜喜歡想像場景,「屈原寫《山鬼》是用來祭祀的,很多人一起唱,很大氣。以前我的小樂隊演奏,總覺得不夠勁兒,交響樂團更加震撼、更有格局。」在上海交響樂團的伴奏下,龔琳娜加入了黃梅戲、山歌、花臉等中國元素、中國唱法,「這首歌要唱得很大氣,要雷填填兮雨冥冥,要讓觀眾感覺到下雨、打雷、猿猴在叫。」
《靜夜思》唱起來和《山鬼》完全相反,很安靜,是吟誦式的,「我的演唱很輕聲,交響樂也壓得非常弱,是流線型的,有一種水的流動感。」
第二場是龔琳娜的獨唱音樂會,以「山水田園」為主題。疫情期間憋久了,大家最想呼吸自然的空氣,最希望聽到開闊的聲音,所以她會唱歡快的《自由鳥》,還會唱唐朝詩人王維的《桃源行》,幫助重建心靈和精神家園。上海崇明山歌《潮水娘娘》也在曲目單上,曲中方言一度把她難倒,聽了無數遍也學了無數遍,她要把第一次現場送給上海觀眾。
彩排現場 上海交響樂團供圖
閉幕式是譚盾的《慈悲頌》,龔琳娜會挑戰第五幕「心經」。兩位音樂人相識已久,但合作還是第一次。二十天前,龔琳娜才收到譚盾的電話,為了迅速唱好,她每天七點就起床練歌,希望不看譜也能遊刃有餘。
「我要牢牢抓住根。」這些年,龔琳娜的演唱重心在兩塊:一塊是「民間音樂」,也就是民歌和戲曲,也因此她走遍大江南北採風,跟當地人學民歌唱法;一塊是「文人音樂」,也就是古詩詞歌曲,最近一年,她開始彈古琴、唱琴歌。
從民間音樂這樣的「俗樂」,到文人音樂這樣的「雅樂」,都是龔琳娜的「根」。但她發現,光有這些根還不夠,她要像大樹一樣往上生長、發出新芽。這個過程中她發現,中國音樂應該還有一條腿,那就是「神話」。
「孩子們都喜歡西方的蜘蛛俠,但他們知道什麼是混沌、什麼是夸父嗎?很多孩子不知道《山海經》裡有無數的神獸。」
龔琳娜試圖在音樂裡追溯上古神話。今年,她開始籌備《山海神話》,十首歌,每一首都有超高難度的聲樂技巧。她坦誠,希望用不同的聲音和技巧,表達不同神獸的性格特徵和獨門絕技。
「神獸是不一樣的。鳳凰為什麼能象徵吉祥和平安?除了漂亮,它身上還有德義禮仁信。我會唱高音,唱出鳳凰的叫,但不是刺耳的高音,是具備品德的。」在雲南大理的家裡,龔琳娜有個小鄰居,從小在山裡長大的她學鳥叫是一絕,龔琳娜會請她唱出鳳凰的嘶鳴。
無論是去民間採風還是挖掘上古神話,龔琳娜發現,中國文化太豐富了,「從上古到屈原、李白、歐陽修、李清照,一路到今天,我們踩在他們的根基上創新,做當代的音樂人簡直太幸福了!」
被問及看了最近大熱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嗎?龔琳娜搖頭,她不看綜藝節目,所有精力都放在音樂上,一個是挖掘傳統創造新聲,一個是音樂教育。
最近,她開始教全國各地的中小學音樂老師唱古詩詞歌曲,老師學好了再去教學生,古詩詞就有了另一種傳播路徑。
她還津津有味地教鄰居唱歌,創造了龔琳娜音樂教學法。
彩排現場 上海交響樂團供圖
鄰居問她,氣怎麼練?她想到了勞動號子裡都是「哼哼哈哈」,和老鑼一說,他迅速寫出了「練聲曲」,每一則「練聲曲」只有10分鐘。
「學貓叫,你就會唱黃梅戲了,學公雞叫,你的高音就上去了。」龔琳娜用風趣幽默的方法教他們唱歌,「沒有基礎的人更敢唱,你不要講道理,就講實踐和操作,像玩遊戲一樣,很快就學會了。」
山區的孩子沒有音樂老師,去哈尼族採風時,龔麗娜發現,大人唱一句,孩子們完全不是一個調,「我馬上把『練聲曲』給他們,孩子們全都在節奏和調上了。大人每星期都用『練聲曲』帶他們,孩子們的聲音都放出來了。」
即便是不懂音樂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龔琳娜的歌唱技巧一流,聲震四海。這些年,她還有一個心願,就是拔高中國聲樂技巧。
「我們的學院派總覺得,西方的聲樂技巧才是科學的、高級的發聲方法,那是因為他們有理論、成系統,方便教學。」
龔琳娜認為,中國的聲樂技巧也有方法可循,比如在《山海神話》裡,她會強調每一首歌都有各自的高超技巧,「我把我的聲樂技巧提到很高水平,就會帶動環境,讓師弟師妹看到,開始學中國的聲樂技巧。這些技巧不是我發明的,是我採風學來的,是前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中國聲樂不能跟著西方聲樂的屁股跑。西方歌劇演員會用京劇來練聲嗎?不可能,那為什麼我們唱民歌前還要練美聲?我們的美學不一樣。」
老鑼給龔琳娜打開了一扇門,「他一直說,你們的戲曲有那麼多流派,你們應該研究戲曲流派和發聲方法,這是中國聲樂自成系統的一個門道。原來我覺得唱戲和唱歌沒關係,但其實它們都是發聲方法。」
「中國戲曲就像西方歌劇,現在中國也有音樂劇了,難道一定要像百老匯音樂劇一樣走嗎?那僅僅是一個方向,還有很多方向。你要唱出漢語的美,你就不能按照英文的方式來唱。」龔琳娜強調,中國的聲樂技巧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龔琳娜如今定居雲南大理,靠山靠水,過著讓很多人豔羨的生活。
「我每天六點就起來了,鳥會把你喚醒,七點開始練歌,九點半以前把歌練完,我開始散步、種花、打太極拳、練古琴,晚上十點睡覺,睡前看會書,看看電影。」
龔琳娜享受田園生活,同時她認為,小城市會是年輕人未來生活的一個方向,不僅住得舒服,發光發熱的機會也很多。
前不久,她去了雲南建水採風,發現那裡太漂亮了,「不堵車,物資發達,消費不高,豆腐、牛肉、米線都太好吃了!我在那看到一座孔廟,比國子監大多了,驚呆了,那麼有文化!中小學的音樂老師聽說我來了,都聚在孔廟聽我講課。」
採訪時,記者們發現,龔琳娜像太陽一樣充滿活力,說話有感染力,思路也非常清晰,講到興頭處,她還會高歌一兩句,嗓音甜脆又有勁。
龔琳娜說,是音樂讓她樂觀積極,讓她的靈魂有安放之地,「我為什麼要早上七點就起來唱歌?只要一唱歌,我渾身都有力量,煩惱都忘了。而且,我要不停地唱新歌,一定要挑戰新作品,一定要學習新唱法,只有不停地學習,我才覺得生命沒有倦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