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陽文和著名歌唱家龔琳娜合影
名人專訪:她是中國最努力的音樂人
——記著名歌唱家龔琳娜
作者:歐陽文
解說:那曉東
在《忐忑》走紅後的那幾年,我就認識了龔琳娜老師。在我的印象中,她就是「神曲女王」,詭異的旋律,誇張的表情,伴隨她的每一次在觀眾面前精彩亮相。
神曲女王,並不是她的追求,因為她總是把神曲的神,解釋為」精氣神」。雖然她在一些節目中演唱的非神曲比如《小河淌水》,也打動了不少聽眾。如今,龔琳娜對晚會和綜藝節目表演越來越高了,「與娛樂相比,我要藝術。這幾年我想明白了,要把中國音樂做好。」她對我說。
她可能是中國最努力的音樂人。龔琳娜的練歌房裡,有一張中國民歌地圖,上面標註了京劇、黃梅戲,各地的民歌。很明顯,她想從中國原生態的音樂裡汲取營養。她不時去貴州、福建、陝北農村採風,採風的視頻裡的龔琳娜,跟舞臺上的龔琳娜一樣,興奮地跟當地的農民又唱又念,手裡還拿著個小本子。我問她為什麼非要跑到農村去?她說:「我出生在貴州,我要做中國音樂,首先就需要這樣尋根。我想知道一首歌是怎麼來的,他們在什麼時候唱這首歌,為什麼要這樣唱?!」原來出生在貴陽龔琳娜,卻從小就對少數民族的文化痴迷,五歲就登臺,她很早就學會唱苗歌、侗歌,從這些山歌裡面去感受少數民族文化,但因為是漢族,她在苗語、侗語中找不到屬於自己的語言,只能有一些感性上的認識,於是她就去了解這些地方民族的故事。
當大家都沉浸於《中國好聲音》的歌聲時,龔琳娜老師卻對中國的音樂道路做出沉思,這時的她,更像音樂領域裡的一個知識分子,跟舞臺上的龔琳娜截然不同。她說:「我發現《中國好聲音》等節目中,出現一些優秀的歌手,用中文唱英文歌,但席琳迪翁的發聲方法和她的語言配置一脈相承,中國人唱出來聽上去就很怪。如果我們的音樂被完全西化,不但沒那個韻味,往深處想是件可怕的事。」
龔琳娜不僅在中國大地上挖掘音樂的寶藏,以求為其所用。她還與她的先生老鑼一起,向中國的古典詩歌、文化裡尋求靈感,希望以音樂的形式激活古典詩詞,讓更多的人體會其中的感情。她發行了專輯《唐宋東西》,從名字就可以聽出來,專輯裡大多都是古詩詞音樂。
她演繹中西樂器的合鳴到達了一種十分豐富又和諧的層次,那是一首龔琳娜在音樂會上表演的作品《靜夜思》,短短數句歌詞,更像是一首小詩,節奏張弛有度。儘管是清唱,她的聲音在各種樂器的聲響中還是非常抓耳,耳邊還迴響著剛才琴瑟和鳴時的旋律,再看龔琳娜,她的眼睛裡噙著淚水。她深情地說:「音樂就是我的『神』,我一直都懷著虔誠的心態去表現音樂。唱歌的時候我的眼中總是含著淚水,不讓淚流下來,希望能用音樂的方式與觀眾架起一道情感的橋梁,用音樂的方式達到感情的傳遞。」
24節氣歌是龔琳娜和老鑼的最新系列作品,她們選取相應的古詩詞配上曲子,在音樂中演繹每一個節氣。在我面前的龔琳娜老師,我可以感受她對中國音樂的責任,對中國文化的傳播的擔當。她和老鑼都提到,要復活中國2000多年的編鐘。他們在這幾年之中,到博物館研究編鐘,在工廠參與鑄造編鐘,為編鐘譜曲,訓練演奏之人。光是敲編鐘的錘子,他們就調整了不知多少次。當聽到某地出土了編鐘的時候,他們甚至親往考古現場,這一切,只為圓了他們的編鐘音樂夢。龔琳娜說:「兩千五百年前的大型樂器,王者之聲音。藝術不能沉睡,音樂不再模仿,創造出新的編鐘之樂,跨越中西,將傳統與現代連結,為自己的文化自豪!」
我和龔琳娜老師在一起愉快交談,她是非常真誠的,她為了創作中國音樂藝術,付出了她所有時間和心血。
解說簡介
那曉東,廣東省東莞市音樂協會副主席、中國名家朗誦藝術團朗誦藝術評委。九十年代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曾獲得廣東省首屆「黨在我心中」歌唱大賽金獎。酷愛聲樂,愛好解說、朗誦、攝影,用心工作,快樂生活。
作者簡介
歐陽文:南京市人,中共黨員,中央新聞單位資深記者,散文詩作家,著名文化導演。作者先後從事國家機關共青團工作、黨的新聞宣傳和文化藝術工作。長期以來,關注文學藝術,尤其喜歡詩歌散文,透過真誠質樸、唯美凝練的文字描述,抒發對世間人和事物的感懷。一大批優秀散文詩歌和名人專訪,被文化名人和著名影視演員朗誦;散文電視和朗誦視頻作品,更以純樸新穎的文學風格,給朋友們帶來藝術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文學作品被中央電視臺、各城市衛視、電臺、海內外知名網站廣為傳播。代表作品有《讓我無法忘懷的老電影》《春天向我走來》《五月的鮮花》《我和我的祖國》《回望金色童年》《青春讚歌》《我追尋你,革命聖地延安!》《在鮮紅的黨旗下》《我在柔靜的月下讀你》《秋天像戀人的目光》《歲月老了,心還年輕》《抗擊疫情的生命讚歌》等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