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適合來一壺老白茶,那煮茶好還是蒸茶好?這有個測評

2020-12-22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當學生的時候,村姑陳最怕的就是做選擇題。

明明很多答案,看起來A也可以,B也合適,但偏偏就只能二選一讓你選。

最後絞盡腦汁,還是選了一個錯誤的。

很崩潰。

比如,

近些年來,煮茶的時候,也會遇上一個困擾。

尤其一到煮茶的季節,這種糾結更盛。

本來煮一壺陳年白茶或者老白茶,一室茶香,襯著案著的佛手和柚子,配著一小碟子腰果,一碟子紅棗糕,翻一本老杜的詩集,或者老白的傳記,多麼愜意的一個周末。

然而,自從蒸茶器這種傢伙被人發明出來之後(不知道是誰發明的?這位大俠可以留個言麼?),這種選擇困難症犯了的茶友,會把村姑陳的手機轟炸到沒電。

真懷念沒有蒸茶器的那些年,比如大宋朝,唐朝,漢朝,那時候只有鍋,只有釜,水沸了把茶葉往鍋裡一扔,完事。多麼方便。

因為沒有多餘的選擇,所以,不糾結。

這樣真好。

《2》

糾結煮茶還是蒸茶的茶友,通常是比較財務自由的,生活得很悠閒的那一類。

因為有時間,才會在煮茶這件事情上,有閒情雅致,有精雕細琢的心情,把簡單的一個煮茶,玩出花樣來。

三代以上富裕人家始知食。

像村姑陳這種忙到要飛起來的升鬥小民,從來不糾結這些細枝末節。

譬如問我:湯圓要不要雕花?

我的回答肯定是:如果雕了會更好吃,那就雕。否則,何必浪費時間去做沒價值的事?

然而,每個人人生階段不同,思考的東西和出發點總是不一樣的。

也就由得茶友們糾結去了。

在煮茶與蒸茶之間猶豫不決的茶友,留言總是相似的:村姑,請教一下,是煮茶好還是蒸茶好?

「歐,當然是煮茶。」我本能的給出答案。

「為什麼?」茶友通常也會問個究竟。

「因為.......」每每發到這裡,就發不下去了,需要解釋的東西太多太多,而三言兩語,也說不清楚。

並且,不是一個茶友在問,如果每個人來問,都解釋一遍,那這個工作量也太巨大了一點點。

於是決定還是寫文章來說一說吧。

儘量說清楚說明白。

讓大家看清楚利弊,自己去選擇。

《3》

煮茶比較節省時間,蒸茶比較浪費時間。

煮茶,很簡單。

在這數九寒天,氣溫低,先燒一壺400毫升左右的水,燒開,這個過程大概需要3-5分鐘。

如果是夏天,一壺水燒開的時間還會更短。

水燒開之後,便可以投入茶葉。茶葉是事先用秤稱好的。2.5克幹茶(400毫升水的投茶量)。

茶葉投入不超過一分鐘,就可以關掉火。

讓壺中的茶湯在爐子上略微平靜一會兒,這個過程大約需要1-2分鐘,這同時也可以讓茶湯稍稍晾涼一點。

等茶湯已經風平浪靜了,就可以倒出來了。

從壺中倒入公道杯中。

再等兩分鐘,公道杯中的茶湯基本上達到可以入口的溫度,就可以美美地享受一杯香濃淳滑的好白茶了。

細數一下,從開火,到茶湯可以入口,整個煮茶的時長,最長只需要10分鐘,就能喝到茶湯。

而蒸茶,就不一樣了。

蒸茶是冷水投茶。

準備500毫升的水(因為蒸茶容易蒸發掉水分,所以要比較煮茶多摻一些水),倒進蒸茶壺。

稱5克幹茶,投入蒸茶壺(蒸茶比煮茶需要的茶葉量更多)。

然後開火。

等水沸,同樣大約是3-5分鐘。

但是,煮茶的水沸是終點,而蒸茶的水沸,只是個開始。

水沸之後,蒸汽大量湧入茶葉當中,逐漸浸潤茶葉,讓茶葉的氣孔打開,往外釋放內質。

這個蒸茶的過程是緩慢的

等到一壺水,從純淨白,變化為鵝黃,再變化為橙黃,達到可以入口的程度,大約需要25分鐘左右的時間

跟煮茶的10分鐘左右相比,蒸茶,無疑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

《4》

煮茶省茶葉,蒸茶浪費茶葉。煮茶省電,蒸茶費電。

煮茶,400毫升的水,配2.5克幹茶。

這個水量,是3-4個人喝的水量。

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招待朋友,一桌人坐下來,只要2.5克幹茶,就能喝一個下午。

蒸茶,500毫升的水,需要配5克的幹茶。

這個水量,同樣也是3-4個人喝的水量。

相比煮茶,蒸茶的投茶量,卻增加了一半....

同樣是一桌人喝茶,蒸茶卻比煮茶,要多花掉一半的茶葉。

這筆帳應該沒人算過。細細一算,多不合算呀。

人家一塊老白茶餅,煮茶能煮140壺。但到了蒸茶那裡,只能蒸70壺。

對比一下,還是煮茶划算呢。

在用電量這方面,也是煮茶更勝一籌。

煮茶,需要的電力,只是一壺水燒開的那幾分鐘的電。

而蒸茶需要的電力,大約要半小時左右,那是一壺茶蒸好的時間。

幾分鐘的電,和半小時左右的電,差距還是挺大的。

一次兩次,可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但天長日久下來,電費上的差異,還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用電可能也費不了多少錢,畢竟喝茶的群體當中,不乏財大氣粗之輩。

然而,另外還有一個損耗,就不得不令人考慮了。

那就是,煮茶不費爐,蒸茶爐子損耗大。

煮茶只用幾分鐘的時間,爐子的使用時間短。

而蒸茶所用的時間較長,爐子的使用時間長。

無形中,蒸茶對煮茶的電陶爐的損耗更大,蒸茶所用的那隻電陶爐,折舊率更高。

《5》

煮茶與蒸茶,其實出來的茶湯,口味並沒有太大變化。

好好的喝茶,為什麼要分成蒸與煮兩種方式來進行,也只是一小部分茶友喜歡不走尋常路程,而折騰出來的小遊戲罷了。

有時間有閒情的茶友,不妨去做一次對比,對比煮茶與蒸茶的異同,敦優敦劣,再來決定是蒸是煮。

而於村姑陳這種實用主義者而言,用最少的時間,辦成一件事,那就是最好的選擇。

從這點出發,我大多數時候,會選擇煮茶。

當然,少數時間,也會選擇蒸茶。

那是一個明媚的午後,心情大好,有鮮花好友美食相伴,有悠閒的心情與大把的時間,那就蒸一壺茶,聊一回天。

即使等到話已投機,茶才蒸好,也不妨事。

偷得浮生半日閒,可不就是用來做一些無聊的事情的嗎?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冬季寒冷,適合喝什麼茶?白茶、紅茶、綠茶、巖茶,還是普洱茶?
    寒冬裡最愜意舒爽的事,大概是一杯滾燙的茶,一壺暖暖的酒。大雪飛舞,暮色四合,青燈照壁。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凜凜嚴寒中,生起一爐火,溫酒煮茶。緩緩流淌的時光,能讓寒冷的日子,暖意融融。遙對蕭瑟寒冷,北風捲地,天寒地凍,心中的溫情能夠有寄託。提到冬天喝茶,老白茶、紅茶、巖茶等性味溫和的茶葉,是大眾飲茶常規選項。不過話說回來,冬日氣溫低,是不是不適合喝新白茶、綠茶呢?千言萬語說到底,我的茶葉我做主。
  • 大開眼界,從風爐煮茶到電陶爐煮茶,煮好一壺茶,茶具該怎麼選?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冬天到了,煮茶大抵還是方便的。不得不說,那泡老叢的品質確實不錯,用蓋碗泡了十多衝後,滋味感才逐漸變淡。但叢香、粽葉香、清涼感一直在喉間縈繞。一泡茶喝到尾聲,有朋友提議煮一壺葉底,徹底喝茶喝個盡興。然後,取來了電陶爐和配套的玻璃壺。
  • 冬天適合煮什麼茶?看了就會操作的實用「煮茶攻略」
    天冷的時候,三五好友,圍著一個紅泥小火爐,煮上一壺老茶,看著熱氣瀰漫,話著往日趣事。這種日子真的愜意啊。 煮茶前準備 容器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煮茶工具,常用的有玻璃壺、陶壺、銅壺、銀壺等。我們推薦使用玻璃壺來煮茶。首先,玻璃壺平價好用。其次,玻璃壺也方便觀察欣賞湯色的變化,有利於判斷出湯時間,從而更好的保證茶湯口感。對煮茶的新手朋友特別友好。
  • 為什麼我的白茶只能煮一壺,第二壺就沒滋味了,村姑陳指出了3點
    不論是下雪還是下雨,煮茶都是極有意境的事情。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天快黑了,煮上一壺好茶,滿室的茶香,令人身心放鬆。室外灰濛濛的一片,室內卻暖洋洋的。喝上一杯熱熱的茶湯,身和心都暖了。關於煮茶,在冬天真是個熱門,茶友們的問題也是紛至沓來。有位茶友問:「為什麼我的白茶,只能煮一壺,煮第二壺的時候就沒什麼滋味了」?一款白茶只能煮一壺,是因為什麼?
  • 冬日煮茶指南:2類茶,5點注意事項
    寒冷的冬天,正是煮茶的時節。三五好友、兩三知己,圍爐而坐、閒話家常。升騰的熱氣,茶香四溢,仿佛驅散了冬日帶來的寒冷。煮茶品茗,不論貴賤雅俗、貧富窮達,總是存在於人們的休閒生活中。煮茶之風,在我國古代就已十分盛行,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唐代。
  • 留根與瀝乾,白茶煮茶和衝泡界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留根,在福鼎也被稱為「回渾湯」、「留母湯」,是指在泡茶時或煮茶時,在杯底或壺底留下上一泡的茶湯的一部分,這些茶湯則被稱為「母湯」,一般是在衝泡本身滋味偏淡的茶,或是使用體積大的茶具泡茶,亦或是在進行煮茶時會使用到留根法。如在泡綠茶這類滋味較清淡且不太耐泡的茶品時,如果在泡完第一泡時直接將茶湯倒光,那麼下幾泡的茶湯的滋味就會非常的寡淡。
  • 一招教你,如何區別「煮茶」和「煮水」
    但是在如何選擇合適的壺和茶葉就十分必要了!在中國,單茶葉就有六大類,綠茶、青茶(烏龍茶)、黃茶、白茶、紅茶、黑茶,總有一款是你愛的。從茶葉的發酵程度依次排序,茶湯色會發生質的變化,特別是在顏色上會有很大的區別。
  • 煮茶,冬天最有「儀式感」的溫暖伴侶
    對於嗜茶的人來說,煮茶,算得上冬日裡最有儀式感的冬日伴侶。 一年四季中,白茶屬於最有「包容力」的茶。從中醫上講,白茶主肺氣、胃氣;而從西醫的角度,它的黃酮含量很高,抗氧化能力可達10倍以上。
  • 偷偷告訴你,村姑陳煮老白茶的秘籍,煮好茶,請備齊這10件工具
    這是生活給予的不經意間的驚喜。暖光燈下,熱氣氤氳在空氣中,單是看著就感覺暖烘烘。單是這樣的場景,就將冬天帶來的蕭瑟之感驅散了大半,只剩下滿室的溫情。冬天,支著一盞燈,煮一壺老白茶喝,滿足感油然而生。所以玻璃煮茶壺,是個不錯的選擇。三、茶葉煮茶,定然要選擇一款適合煮的茶。白茶,按照年份可分為新白茶,陳白茶和老白茶。並不是任何一款茶,都可以煮。
  • 老白茶只能煮著喝?不,宜衝泡、宜煮茶,才是優質老白茶的內核
    熱鬧的、溫暖的煮一壺老茶,更適合冬季或早春天氣比較冷的時候。提到夏天喝老白茶,還是更推薦大家用蓋碗衝泡的方式。用蓋碗原汁原味的泡出茶湯,逐衝的感受和品嘗,更能喝到老白茶完整的滋味變化。認真泡茶,不負茶味,亦不負老茶多年陳化的時光等待!
  • 煮茶攻略:煮茶的歷史、茶品的選擇、煎煮的方法盡收囊中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無乃而鍾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 五個步驟,教你喝到一泡好茶
    上個月小仙女用了個,杯蓋能擋住她大半邊臉的蓋碗泡茶,足足有200多ml。經過試驗,這類型的大蓋碗,對於手掌小巧的人士來說,泡茶過程真真是不友好了。《3》第二點,泡茶要選擇適合的用水。那就煮上一壺老白茶,我與好茶不出門吧。煮茶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選一個適合的壺。通常,寒冷的天氣下煮茶,玻璃壺是首選。而紫砂壺,不列入煮茶的使用範圍。先不說,紫砂壺的吸香吸味作用。
  • 福鼎白茶,哪一種等級,適合煮著喝?
    梧桐葉灑落在地面,隨風飄起,那光禿禿的枝幹顯得格外的孤寂,遠在他鄉的遊子,是否和我一樣多想把自己寄存到一個溫馨的房間。 推開門,茶香四溢,茶水蒸騰,一掃冬日裡的蕭瑟之感。一杯暖茶,輕泯入喉,細細品來,暖意傳遍全身,胃裡暖暖的,心也暖暖的。
  • 小喜年|盤點那些適合煮著喝的茶,天冷煮茶真的太舒服了
    在沒有暖氣的南方,天越冷茶就涼得越快,要是能煮著茶喝的話簡直太舒服了。但其實煮茶也是有講究的,不是所有的茶都適合煮,那麼哪些茶適合煮著喝呢?老白茶不是所有白茶都適合煮,如白毫銀針、福鼎雪芽等芽茶不適合煮,因為茶葉如果煮的話,容易苦澀,失去了清甜醇爽的口感。像壽眉這樣的葉茶茶餅適合煮,特別是存放時間較長的老白茶,先泡幾泡再煮,茶味醇和,伴有棗香,喝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 冬日宅家喝茶,多喝熱茶暖暖身,六大茶類哪些茶才適合煮著喝呢?
    窗外寒風呼嘯,室中則一人,一爐,一閒書。 冬日漫漫,煮上一壺熱騰騰的茶,能夠很好的消磨時光。 不過,提到煮茶喝,在很多茶友的印象裡面。 除了綠茶黃茶不適合煮外,六大茶類的其它茶。
  • 聽說,七年以上的老白茶才適合煮茶?村姑陳三分鐘為你解開疑惑
    在這個午後,有這樣的雨,這樣的茶,真真是美事。琴瑟在御,歲月靜好。《2》喝了七八衝的2017五彩貢眉,準備放到壺裡去煮。正在燙洗煮茶壺的功夫,李麻花醒過來了。一看我要煮茶,馬上去拿杯子。之後,再泡,任憑你再坐杯,也泡不出更多的香氣與滋味來了——不是這款白茶沒東西可泡了,而是僅憑衝泡用水這點溫度,是不能再催促茶葉釋放出殘餘的內質來了——只能煮,高溫,持續高溫,比沸水更高的溫度,並且加時,才可以讓最最最最深層次的內質,一點也不留地釋放出來,被壓榨得乾乾淨淨。至此,這款茶,才算是吐盡了所有的芳華。
  • 那些適合煮著喝的茶-小喜年
    但其實煮茶也是有講究的,不是所有的茶都適合煮,那麼哪些茶適合煮著喝呢?    老白茶  不是所有白茶都適合煮,如白毫銀針、福鼎雪芽等芽茶不適合煮,因為茶葉如果煮的話,容易苦澀,失去了清甜醇爽的口感。
  • 煮出來的茶,和泡出來的茶味道可是不一樣的哦
    喝慣了衝泡的茶,也可以煮一煮來換個口味嘛衝泡,是我們如今最常用的飲用茶葉的方式,以至於很多時候「泡茶」成了喝茶的代名詞。但在古詩裡,我們卻往往能讀到「煮茶」、「烹茶」等詞句,說明在古代,煮飲茶葉曾經是主流。
  • 用玻璃煮的茶更健康
    尤其是老白茶,經過多年的研磨和洗滌,白茶中黃酮類,茶氨酸和咖啡因的含量增加了,味道也更加醇厚。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煮好茶,最先的一步就是要選擇好器皿。常見常用的煮茶器皿有玻璃煮茶壺、粗陶煮茶壺、鐵壺這三種,這三種壺可謂各有自己的優勢,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 紅茶、綠茶、白茶、黑茶,適合自己的才是好茶
    紅茶、綠茶、白茶、黑茶,適合自己的才是好茶 茶文化已經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其中就蘊含著許多文化知識,喝茶喝的不僅僅是茶,喝的是一種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生活儀式感。 有人把人生比喻成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澀是它的歷程,清香是它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