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視頻平臺b站推出短片《後浪》後,關於年齡的討論就沒有停止。「前浪」們對年齡增長的焦慮在職場中日益明顯,甚至變成了年齡歧視。
據智聯招聘《2019年白領滿意度指數調研報告》顯示,今年有41.7%的白領就曾感受到,自己遭遇了職場歧視。其中在學歷和年齡方面較為集中,46.4%的白領表示在「學歷」上受到過偏見,44.1%的白領則是在「年齡」上。
有一篇文章叫做《IT圈裡的35歲現象》,文中提到某公司招聘財務經理,年齡要求是35歲以下。當面對異議時,該公司的管理人表示,35歲還在經理這個層級的人,一定是「能力不足」的,喪失了競爭優勢。
年齡歧視是最讓職場人倍感辛酸和無力的一道坎。突破了學歷歧視,戰勝了性別對抗,卻發現一不小心超越了年齡上限,慘遭35歲危機。
無論是爆出華為開始清理34歲以上員工的消息,還是阿里要儘快實現P8全員35周歲以內的要求,都讓職場人不禁唏噓。姑且不論消息真假,但參加公務員考試要求35周歲以下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究其根本,還是在於一旦到了35歲,性價比就開始逐漸降低,事業可拓展的空間越來越窄,天花板也開始顯現。論體力,加班熬夜拼不過年輕人,論創新,年輕人靈感和思維獨特,接受新生事物快,能更加敏銳捕捉市場需求,論薪酬,年輕人要的真不多。
對於年輕人來說,身體健壯,能夠應付長年累月的高負荷工作,「996」都不是個事。但長此以往,必然給身體帶來不可逆的損傷,很多人到了35歲就已經難以應付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了。這也正是年輕員工比老員工更有優勢的地方。
在一些行業,對於普通基層員工來說,「經驗」、「經歷」都不如「體力」重要,也就催生了這些企業的「35歲現象」,比如某為曾清退過一些35歲以上的員工,對外只說華為是讓貢獻低於成本的員工離開,跟年齡沒有關係。
但這樣的說辭,恐怕沒有人相信。並且35歲以上的職場人,他們都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重擔讓很多企業擔心他們無法全心全意為公司付出一切。
但隨著國家將職場人的工作時限在延長,年齡越來越成為職場的一大危機,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大齡職場人有一萬個理由說年齡不是問題,招聘單位會有十萬個理由回絕。畢竟人家是要支付成本的,不能光靠你一句「老當益壯」「寶刀未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聘用你。
職業經理人核心是「職業」,職業的另外一層意思是「專業」。用人單位設置35歲這個門檻,用意就是在逼迫我們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職業規劃,逼迫我們在35歲之前就得成熟。
崗位有很多,從最基礎的,到主管,再到總監,機會其實一直都在,你需要走在前面。明確未來發展方向、確定行業類別、精確目標崗位,甚至還可以是對該崗位的深入調查和適配度的自我評估,都有助於提高求職成功率。
對於企業來說,你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建議你掌握多門技能,不要僅限於自己的專業,至少應當讓收益大於產出。
總之,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不要再「以不變應萬變」,而要「應勢而為」,成為那個在變化中掌握主動,努力讓自己成為自己命運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