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邁過職場「35歲門檻」:回家考編成許多人的選擇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職場焦慮,如何邁過「35歲門檻」

閱讀提示

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事實上,與其說是35歲門檻,不如說是試錯和適應的窗口縮短了。如果經歷10多年還沒有做出什麼成績,或者沒什麼提高,自然就可能面臨出局的情形。如何化解職場焦慮,順利邁過這道坎兒?

自從過完34歲生日,在北京一家文化創意公司工作的許瑤就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在一年內失去現有的職位,「公司基本沒有35歲以上的人。」

許瑤的擔心,也是不少企業職工的擔心,因為公司對外的招聘公告往往是「35歲以下」,公司內又鮮見35歲以上非管理層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

轉型的困惑

「今年我35歲了,我很怕離開現在的公司和崗位,因為一旦離開,自己很難找到同等薪資的同類崗位。」在北京一家合資企業從事銷售類工作的範曉君說,「大公司有個問題,每個人負責的工作都特別具體,其實你對整個業務全貌並不了解,工作幾年,從事的還是很細微的事務性工作,不可能帶去別的地方用。」

正因如此,範曉君對自己職業的未來感到困惑。但是,今年受疫情影響,隨著相關業務的減少,這家合資企業正在削減相關職位,「大家都在等著那把『刀』落下,不知道先『落』在誰頭上,但大家都明白,誰年歲大誰危險。」更令她擔心的是,由於整體業務萎縮,她在這一行業積累的銷售人脈,一旦離職,也沒有多大再利用價值。

同樣35歲的姜宇,也面臨著和範曉君同樣的問題,但他的選擇是轉崗,因為之前他是工程師,一直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許多技術人員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是,35歲左右拿到不錯的技術等級,之後向管理崗轉型。你有家有業,真的拼不過20多歲的年輕人,更何況技術一直在日新月異。」

為了實現從技術崗轉管理崗,孩子已經4歲的姜宇,選擇了周末去進修工商管理碩士,這就意味著犧牲了陪伴孩子的時間。「家庭壓力大,妻子也有怨言,可是沒有辦法。」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中包括金融、會計等專業課程,全無經濟學基礎的姜宇聽得一頭霧水。即便拿到了學位,未來公司裡管理崗位的競爭者卻為數不少。

更為關鍵的是,「如果不轉型,一旦技術更新自己被淘汰,別說生活,光房貸就是個問題。」想起35歲以後的發展,姜宇並不樂觀。

「師醫公」成了避風港

姜宇的憂慮,他的妻子心知肚明。有一次一家人在看《蠟筆小新》,動畫片中的35歲父親,「萬年股長」野原廣志擔心自己失去崗位,還不起「32年的房貸」,妻子美伢和兒子小新可能會流落街頭。看到這段,姜宇回到臥室默默地發呆,夫妻倆許久無言。

「其實有的時候,覺得老家父母那代人很幸福,可以在一個單位做一輩子。」許瑤說,她的父母都曾在大國企工作,從小她習慣了企業大院裡的生活,「那種生活一眼能看到頭,20多歲的時候,覺得出來看世面真好,老家連星巴克都沒有,但到了35歲,就無比期待穩定的工作。」許瑤的父母一直勸她在35歲之前回家考編,因為許多用人單位招聘考試都限制在「35歲以下」。

根據《勞動法》,「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但不論是姜宇、範曉君還是許瑤,都達不到籤訂無固定期勞動合同的條件,因為在職場生涯中,他們更換過公司。「即便你不換公司,真幹滿10年,公司也有很多辦法,要麼合同從來不籤到第10年,要麼就是10年之中換馬甲籤合同。」有企業人力資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現實中,許多企業會採取方法規避「10年之限」。

正因如此,「回家考編」成了許多人在35歲以前的選擇,以至於有了「師醫公」的說法,即考入學校、醫院和機關三種穩定單位。

「考編熱」也在影響著企業的招聘。在一家民企從事培訓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他招聘的員工質量正在逐年下降,「以前招到211院校的很正常,現在已經少了很多,而且留不住。即便給到1.5萬元到2萬元的月薪,好多人做一段時間就回老家『考編』了,有考教師的,有考公務員的。」久而久之,王先生也怠於進行員工培訓。

即便是一線城市,「考編」依舊很熱。2020年深圳公務員計劃招錄1069人,最終報名成功者是133724人報名,平均競爭比132.5:1。

真正的穩定是自己的資源

事實上,我國勞動力的整體年齡早已邁過「35歲門檻」。根據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 2020》,1985~2018年間,中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從32.23歲上升到38.39歲,其中城鎮38.37歲,農村38.42歲。

而隨著受教育年限的增長,職工的入職年齡也在增長。我國高中以上受教育人口佔勞動力比例從1985年的11.77%上升到2018年的39.78%。全國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85年的6.24年增加到2018年的10.36年,其中城鎮11.27年。

「以前在單位,工作到35歲的都是工齡十幾年的中年骨幹了,但現在往往入職的都將近30歲了,很多人到了35歲還是剛適應的狀態。」在一家高科技企業從事人力工作的馮先生告訴記者,「事實上,與其說是35歲門檻,不如說是試錯和適應的窗口縮短了,以前都10多年的時間供一個員工成長到35歲,現在沒幾年就到了『35歲門檻』。如果這幾年沒有做出什麼成績,也沒有提高,自然就可能被淘汰。」

20世紀90年代初,辭去「鐵飯碗」的潘先生就開始在外企和合資企業不斷更換工作,一直做到較高層級的管理崗位。「用人市場本來就是雙向選擇的過程,很多90後可能難以理解我們那代人的『圍城』,分配到一個工作單位幹一輩子,你喜不喜歡,開不開心,甚至和家人在不在一個城市,都要一直幹下去,沒有選擇的餘地。一旦你面臨雙向選擇的人才市場,就要意識到,真正的『穩定』,是你自己的選擇,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資源,而不是企業本身。」在他看來,資源不局限於工作本身,也包括了人脈、創業和投資置業。

趙昂

(來源:工人日報)

相關焦點

  • 要麼轉崗要麼回家考編?職場「35歲門檻」如何邁過
    原標題:職場焦慮,如何邁過「35歲門檻」自從過完34歲生日,在北京一家文化創意公司工作的許瑤就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在一年內失去現有的職位,「公司基本沒有35歲以上的人。」許瑤的擔心,也是不少企業職工的擔心,因為公司對外的招聘公告往往是「35歲以下」,公司內又鮮見35歲以上非管理層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
  • 35歲現象凸顯出的職場焦慮,你有嗎?
    在工作場所,許多人稱「 35歲」為尷尬年齡。在當前的許多招聘中,求職者的年齡都有限制:不超過35歲。即使是工作場所中的某些人,一旦達到35歲的門檻,也將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職業,「 35歲的焦慮」也將隨之而來。
  • 職場 | 35歲,工作經驗長達10年,憑什麼被歧視?
    有一篇文章叫做《IT圈裡的35歲現象》,文中提到某公司招聘財務經理,年齡要求是35歲以下。當面對異議時,該公司的管理人表示,35歲還在經理這個層級的人,一定是「能力不足」的,喪失了競爭優勢。年齡歧視是最讓職場人倍感辛酸和無力的一道坎。突破了學歷歧視,戰勝了性別對抗,卻發現一不小心超越了年齡上限,慘遭35歲危機。
  • HR竟坦言找工作不要35歲以上的?35歲一道坎,但你的敵人並非年齡
    近日,「35歲是一道求職門檻」的話題又被網友們熱議,主要是有許多網友曬出了一些公司的應聘條件,還有一些公司的HR坦言:「我們這個工作崗位就只要35歲以下的。」就業緊張、崗位稀缺等一直都是社會的大問題,特別是由於今年疫情,許多公司裁員更是嚴重。
  • 三十而已的三個人,誰能順利衝過35歲職場生死線?顧佳只排第二
    超過30歲,未婚女人會被認作剩女。再不結婚,會有人催婚、催生一起催。 事實上,職場最大的坎,是35歲,不論男女。 那麼,這裡就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根據這部戲的大結局,5年後,也就是三個女生都已經35歲的時候,有誰能夠順利衝過35歲的職場生死線呢?
  • 社交招聘顛覆傳統招聘,35歲+才是新經濟時代「搶手」人才
    原標題:社交招聘顛覆傳統招聘,35歲+才是新經濟時代「搶手」人才  35歲的職場困境早已不是新鮮話題,如何在這個敏感的年齡避免被淘汰已經成為很多人焦慮的心結所在。  作為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的創始人兼CEO,作為資深職場觀察者,林凡在36氪「WISE2020新經濟之王」大會上發表了「新經濟時代,35歲才是王者」的主題演講,在林凡看來,新經濟趨勢之下,35歲職場人反而會成為企業追捧的人才。  這似乎和主流思潮唱了一個反調。但我卻從中看到了一個全新圈層被打破。脈脈用社交招聘解決35歲職場問題,恰恰和當下的萬物社交化趨勢暗暗吻合。
  • 職場殘酷,如是你已「35歲了」,職場危機你怎麼看?
    作為一名人力資源從業者,身在這個崗位的特殊性,可以說看慣了職場的冷暖無常,悲喜交加。也深深感悟到了,職場人一定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和定位。職業生涯規劃,歸根結底,就是我們要在合適的時候建立正確的人生規劃,在人生的分叉口上做出正確的選擇。
  • 職場媽媽or全職媽媽 職業女性該如何選擇?
    職場媽媽or全職媽媽職業女性該如何選擇?近期,電影《找到你》以豆瓣評分9.0搶佔國慶電影檔評分第一的寶座。
  • 35歲,我們在慌什麼?
    近年來,一個年齡現象困惑了很多用人單位和求職者:「35歲現象」。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35歲為什麼能成為一種年齡現象?面對「35歲焦慮症」,我們需要抱有何種心態?
  • 如何適應職場環境?如何突破35歲限制?——王虹老師諮詢感言
    瘟疫到來,給人們帶來思考,到底我們要走向哪裡,我們在自然界,在宇宙中如何處理與萬物的關係呢? 如何突破35歲限制? 一個37歲的客戶,問我是怎麼突破35歲的限制的,大膽創造的。我回頭看看,就是有一個簡單的法則:每年都創造點新的東西。
  • 8.2K星標「程式設計師考公指南」登頂GitHub,創建者坦言:告別996,真香
    「過勞猝死」、「35歲程式設計師被勸退」等事件被頻頻曝出後,不少程式設計師開始尋找新的出路。阿特就是其中一個。對他來說,「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公務員是一項最好的選擇。最近他在GitHub創建了這份「程式設計師考公指南」,分享了成功上岸一線城市公務員的經驗。阿特來自某一線網際網路大廠,與他共同備考並成功上岸的還有兩位同事:負責後端開發的阿強和前段開發的阿珍。
  • 【話題】多大年齡才是考注會的花樣年華?年齡35+?
    很多人都會說35歲了,考注會還有沒有必要?或者年齡大了考注會還有用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非常有用!時代在飛速發展,年輕人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35歲你應該居安思危。作為一名財務人員,實踐經驗固然非常重要,可是自身的硬性條件更重要。只是靠吃老本的話,是非常吃虧的,因此考注會證書是非常有必要的!
  • 寫在35歲以後,改變人生的起點
    像我這樣的人,大概還有更多,我們不知不覺都已經邁過了35歲,孟浪已經成為過去,餘生揮霍不起。35歲為什麼那麼不同?很多35歲的人,都已經成家立業,面臨的都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兒的尷尬境地,假如30歲之前你是瀟灑地,那麼35歲,你很少有心情瀟灑,家庭的壓力,工作的壓力,讓你做任何決定都小心翼翼。辭職,未必辭得起,工作,未必有前途,離開不是,留下不是。2019年那些倒閉的大小公司,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人是憂慮的,有不少人都在這場調整中,或早或晚地離開了自己熟悉的辦公桌,前路何方,上下求索。
  • 《想見你》:高中生、大學生、職場人……,35歲柯佳嬿毫無違和感
    在柯佳嬿履歷上顯示,她曾是一名幼兒園教師,難怪她看上去如此有親和力,而已經35歲的她,依然可以用「明媚」兩個字形容,是不是有種逆齡女神之感!在《想見你》中,高中生、大學生、職場人……,35歲柯佳嬿都信手拈來、毫無違和感!
  • 小區院門設高門檻 老人回家還得練跨欄
    很多人用「高門檻」來諷刺辦事難,但是如今瀋陽中瑞北歐雲著小區的居民卻真的遇到了高門檻。尤其是小區裡的老人,更是回家難,如同「翻山越嶺」,看著令人心酸。近日,一則消息在網上被關注。(老人要用近似跨欄的動作才能邁過門檻。讀者供圖)如果不是這個高門檻,即使是老人進門也用不了2秒鐘,而這位老人為了翻過這個門檻,最少用了30秒到1分鐘時間。「老大娘回個家太不容易了,年輕人還可以。恆豐物業你是咋想的呢?」這位網友對該小區的物業公司提出了質疑。
  • 大公司招人都是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去幹嘛了?
    在如今網絡發達的社會裡,我們經常看到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那便是職場當中所謂的35歲危機。這裡所說的危機,便說的是很多大公司裡,年齡到了35歲之後,如果沒有一技之長的話,那最終面臨的便是被裁掉。 於是乎,很多人便會有一種焦慮感存在,覺得當35歲逼近的時候,內心會相當不安。
  • 高職擴招:考「醫師資格證」最後的救命稻草?
    車行車路,馬行馬路,從事什麼職業就需要考什麼職業資格證。例如律師需要考律師資格證,會計要考會計從業資格證,醫生要考醫師資格證……,因此考試資格審查也極為嚴格,沒有醫學背景的人難以獲得報考資格。口腔醫學專業在剛剛結束的高考中,有許多考生都將在高考後填報志願,看到全國如此多的人為了或得醫師資格證報考條件,而不得不選擇再到醫學院校學習三年或五年,其時間成本著實巨大,而如若一開始就有醫學專業背景的學歷
  • 招聘市場都要求招35歲以下的,那麼35歲以後的中年人又該去哪?
    文 | 羅sir前幾天和幾個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都在討論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人在職場,35歲以後,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要擱在以前,我是極其不屑於回答關注這類問題的。35歲,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年齡而已,換句話說,也不過就是數字。
  • 我,35歲中年職場男,最終還是選擇放棄華為海思offer
    最近幾年,輿論都在熱炒國內以華為為代表的很多企業拒絕35歲以上中年男人。內容半真半假,做為一名在職場混跡10年的中年職場男,面對華為優厚的待遇,我也動搖過,然而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我認為:職場上永遠是平等的,只不過你需要有平等的資格。不選擇華為,不是它不要你,而是你應該有更全面的考慮。
  • 很多華為人都想考公!35歲前「上岸」,才是90後眼中的福報
    有湖南考生跟直面派訴苦,自己過去一年花了近10萬用在考公培訓上,國考省考都沒能上岸。即使如此,如今失業在家的他,卻還想再考一年。不是正在考公,就是在考公的路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這條人生軌跡。即使是網際網路大廠裡的天之驕子,也有人心心念念於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