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市場都要求招35歲以下的,那麼35歲以後的中年人又該去哪?

2020-12-23 羅sir職話

文 | 羅sir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都在討論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人在職場,35歲以後,應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要擱在以前,我是極其不屑於回答關注這類問題的。35歲,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年齡而已,換句話說,也不過就是數字。

但在我某次與公司的HR聊到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年齡真的是個問題。

在HR的眼中,求職者的年齡算是一個極大的門檻。按照我們求職者的思路,想的是公司招聘不應該和年齡劃等號,這不夠公平。但站在招聘者的角度,他們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保障招來的人為公司創造最大的利益。

順著這個思路,很多問題我們就能慢慢理清。從職業的角度講,一個人的技能大概在畢業五到十年之內將會達到一個巔峰水平,而這個水平的界限大概就在35歲左右,當我們一旦超過了界限,那麼由於年齡和職業天花板的關係,我們的認知就會處在一個七上八下甚至出現倒退的水平。

這是其一。

從求職者的家庭來看,35歲後大部分職場人士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家庭。不論男女,家庭因素或多或少都會成為分離我們事業工作的一部分。

基於以上兩點,這是大部分公司都不招35歲以上年齡的原因之一。但聰明的讀者應該能夠想到,如果按照這兩個原因來看的話,那麼豈不是幾乎所有35歲以上的職場人都會面臨這兩個問題,那在市場機制下,這些公司又如何保障招的到人呢?

首先,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如果我們去假設,所有的公司都不要35歲以上的人,那麼當社會上35歲以下的人都被招完了,那麼自然有需求的公司就會去改變這個招聘規則。

但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出現,這是為什麼?

我們只能說,今天的這個社會上的年輕人,實在是太多了。也就是說,競爭趨於白熱化,同質化。

冷門行業不再冷門,偏門崗位也不再偏門,大把的年輕人、畢業的大學生成為了我們可見或不可見的競爭對手,在無形中改變著招聘市場的機制和法則,競爭變成了一件常態,競爭讓35歲以上的職場人,面臨強大的失業危機。

除此之外,我們恐怕還要提到一個概念:分工。

分工化的誕生,讓社會和資本運行的更有效率,讓人與人之間可以更緊密的合作,更頻繁的接觸。但對我們個人而言,分工帶來的是什麼?

如果你進入了一家公司,你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自己該做什麼,如果你是一名UI設計師,那麼你絕對不會去做銷售或者售後的工作,反之亦然。我們常常把員工比作是一臺巨大運轉機器上的螺絲釘或者其他零配件,那麼一臺巨大機器得以運轉依賴的就是無數個這樣的零部件共同協作發揮效力。

的確,這樣的模式下,單一的工種變得簡單有效,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領域內的專家,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是:正是這種單一,約束了我們。

我有個朋友,是國內某手機品牌的一位不大不小的管理層。過去兩年,她被外派到英國,每年的獎金和分紅能夠拿到百萬年薪左右;但隨著國際形勢惡化,公司也隨即取消了外派計劃,她不幸被裁員,憑著這種大廠工作年薪百萬的經驗,她卻愣是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因為適合她的工作實在太少。

最後,她去一家民企做品牌總監,但幹了幾個月就出來單幹創業了。據她所說,小公司的制度沉餘太過於複雜,薪資又低下,還不如自己出來單幹。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員工越發單一性,其可被替代性就越強,且後續找到工作的機率也會大大降低。粗略地說這是因為競爭力性價比的下降,細緻地說這是因為我們的這種單一性所造成的。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概括出一個35歲的基本畫像:

年齡大導致了能力瓶頸,天花板上限工作上的激情在消退,不如年輕人工作單一性,可替代家庭因素,不確定風險增加現在,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是:35歲以後我們怎麼辦,又該去哪?

坦白講,這個問題是沒有通用答案的。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沒有適用於每個人的方法。那中年被裁,就是無藥可救了嗎?其實也並非無解,解鈴還須繫鈴人。

如果你留心觀察,你大概率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身邊或者你見過的35歲以上的職場人,他們幾乎清一色的都是管理崗。

管理崗,這是解決一部分35歲以上職場人去向的問題。但我們也都知道,這個顯然無法全部解決。管理崗本身的升職就是一種極難的結果,運氣、能力、管理知識等都缺一不可,還需要面對殘酷的辦公室鬥爭。

在這個群體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依靠走管理崗這一路線的。

那麼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方式方法?針對這個問題,羅sir自己也曾專門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思考,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我把我這些年的思考和心得分享出來,說不定能夠給各位以啟發。

一、健康生活,鍛鍊身體不是空話

昨天與表哥聊天,我們還在談論這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難題是你解不開過不了的,但前提是你得足夠長壽。這是我們倆的共同信奉的一個事實。

身子骨虛,也不僅僅是影響壽命這一個因素。拿以前的我來說吧,長年熬夜又喜歡抽菸喝酒,這種抽菸喝酒是極其頻繁的那種。這導致的結果呢,就是每次在遇到公司大的項目和策劃的時候,應付起來總是感覺疲軟乏力,做事難以專心,心力不濟。

後來自己漸漸明白了這個道理,開始有規律地制定運動計劃,每周跑步一個小時,每周有遊泳一下午,慢慢戒菸少酒,狀態一下子就慢慢回來了。

我甚至能夠明顯地感到,自己走路都比平常更帶勁,做事也有了激情,對待生活也更為向上。

在過去呢,我時常把運動看作是延長壽命的一種方式,但現在我慢慢發現運動的好處還不僅限於此。活力這個詞彙,對於今天的中年人來說異常重要。活力也是避免油膩拒絕油膩的一種方式,它讓你看起來更年輕、更朝氣蓬勃,自然也就能夠多多加分了。

二、要學會適當給生活增加風險

懼怕風險的人,最後一定會遭受風險並會被風險所累。這是墨菲定律的神奇之處。在我看來,很多人一面對危機就唯唯諾諾難以決策,也是因為他們缺少遭遇危機的次數,所以造成了難以決策的境地。

我們把自己熟悉具有安全感的場景和環境稱之為舒適圈。為了提早適應將要到來的35歲後,我建議你提早適當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一定的風險。

這個風險,一般指的是我們學習新事物帶來的新鮮感。舉個例子,很多人周末閒暇時分無聊,把這部分時間用在了刷劇看抖音上面,這是我們熟悉的舒適圈。

那麼為了增加一定的風險意識,我們可以選擇做做自媒體,或者去嘗試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把自己的單一化,逐步打造成多元化。

這種做法一般來說就兩個結果,即好的風險結果和壞的風險結果;除了自身的努力和鑽研之外,我們也需要藉助一定的運氣成分。

提早適應並作出適當的反應對策,這就是培養我們的風險意識。

一般來說,在舒適圈中我們所做的每件事確定性都很強,學校時候好學生,畢業時候好員工,我們都是按照自己有把握內的事情來做出選擇的,但一旦出現我們沒有預料或者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我們就會喪失主動權變得極為被動,增加我們的風險意識,則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如果你已經過了35歲的年紀,並且正處於這個狀態之中,現在的問題的確比較麻煩也不太好弄,但相反如果沒有,那麼我們提前做出應對給到準備,還是有幫助的。

對於未來,我們必須抱有審慎的樂觀,對此我們需要樹立未來越來越好的大信心,基於此我們才能更進一步做出更多有自信的反應和對策。

活的長壽,才能解決難題,活的健康,才能好好工作;但凡那些工作極其厲害的人物,無一不是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量,而讓其堅持至今的,靠的就是極強的身體素質和鍛鍊習慣。

最後,我們還應該適當增強我們的風險意識。多做一些低成本有風險的嘗試,如果成功,這就是我們未來的另一條路,如果失敗,也算是積攢寶貴經驗的實踐案例。終局思維,把眼光放的足夠長遠,延遲滿足感,以始為終,方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良藥。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為你帶來更多職場洞察與新知。

相關焦點

  • 知乎熱榜:找工作時普遍要求35歲以下,網友吐槽:35歲招誰惹誰了
    近來,我空閒時間刷起了知乎,看到了其熱榜上的一個話題:#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麼 35 歲以上的人都去幹什麼了?#看到這個話題,突然想到之前某網際網路大廠的 HR 在大學招聘時宣傳公司:「我們公司是年輕的公司,平均年齡 25 歲!」
  • 大公司招人都是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去幹嘛了?
    雖然現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但不得不說,這種事情的確算是時有發生,也算是隨時為我們敲著一個警鐘。 那麼,大公司招人都是35歲以下,那35歲的人呢?當年齡超過35歲之後,如果還靠死工資的話,思維正確嗎?35歲之後,年輕人又該如何發展,才能日子越來越好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職場那些事兒。
  • 找工作公司普遍要求35歲以下,35歲以上的人都去幹啥了?
    世界永遠年輕,而你終將老去縱然生而為人,命途太短你也不應隨意放棄文末有彩蛋!知乎上有個問題特別火:找工作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幹啥去了?答案說什麼的都有,但是總結一點就是,35歲以上的人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狼狽。
  • 35歲就要被拒之門外,中年人的奮鬥方向在哪裡?
    35歲,是一個什麼樣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是中國人目前的狀態,但是為什麼偏偏要拿35歲來說事呢? 因為,35歲是個分界線,超過了,公務員不能報考了,事業單位,也沒有多少機會了,任何單位的招聘新人,都限定在了35歲以下,除非進廠打工,是不會有限制的,不然,35歲,真的是很多人生的一個坎。
  • 我35歲了,就活該被「拋棄」嗎?
    35歲不轉管理「混吃等死」?「我沒焦慮過,因為我在35歲之前就轉型管理了」,70後技術人陳嶽(化名)自2006年開始轉做架構師,兼做技術研究。在陳嶽看來,較早轉型讓他「跳」過了35歲這道檻。35歲以上的程式設計師都去哪了? 經常有人發出這樣的靈魂拷問。很多人會選擇在35歲的當口轉型以渡過中年危機。
  • 「35歲後跳槽要慎重,稍有不慎就會很慘?」
    在職場上工作多年以後,無論是個人主動選擇跳槽,還是被動選擇辭職,年齡成為了你在就業市場上再就業的一把「致命的武器」。曾經和朋友也探討過這樣一個問題,「35歲以後的普通職員,再就業成功的機率有多大?」在朋友看來,就業市場上對於高齡就業人士並沒有那麼包容,如果只是普通職員的話,對於企業而言,性比價低。而我則說,其實,職場需要殘酷且現實,但是並不代表35歲+的人都不能再就業,這個需要依據崗位和工作性質而定,自然性價比的高低也就不言而喻了。
  • 為何90%以上企業,不招35歲以上員工?4點原因說透,確實心酸
    而職場對35歲以上的人,則更加殘酷。近兩年關於35歲員工被辭職,找不到工作去送外賣的新聞讓人唏噓不已。華為任正非說「30多歲年輕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警醒。站在公司角度,不願招35歲員工,也是「情有可原」的。1、身體精力差:最明顯的就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精力沒那麼旺盛。
  • 「我35歲,沒什麼特長,工作也一般,以後是不是只能這樣了?」
    公務員報名的要求是35歲以下,這就打消了那一票想在社會做(混)貢(日)獻(子)的中年人的拳拳熱情;想換個工作換個環境,可又不能來一段「說走就走的跳槽」,因為沒有拿得出手的籌碼能把自己「賣得更好」;更別說嘗試單幹了,畢竟上有老下有小,未知的風險太大了,沒有那攬下瓷器活兒的雄心。
  • 35歲,我們在慌什麼?
    現在人們關注的多是「35歲危機」, 但若將 「35歲現象」簡單地理解為「35歲危機」,則無疑是片面的,甚至是曲解的,難以科學地展示「35歲現象」的全貌以及詮釋其實質。環顧招聘信息,尤其是企業對於新進基層員工的招聘,大多以35歲為上限。面對如此要求,35歲以上的求職者只能望洋興嘆。
  • 扎心~30加題材影視、綜藝不斷,但招聘鏈裡還是設限35歲以下
    然而各類招聘信息裡並沒有因為這股股浪潮而有多少變化,依舊是設置著上限——熟悉的、令30+人類害怕的「年齡35歲以下」甚至是「年齡30歲以下」。看著這些姐姐們一個個乘風破浪、破繭成蝶,看的時候還真有點覺得,嗯,看來30+、35+女性的人生可以有更多選擇了。
  • 社交招聘顛覆傳統招聘,35歲+才是新經濟時代「搶手」人才
    原標題:社交招聘顛覆傳統招聘,35歲+才是新經濟時代「搶手」人才  35歲的職場困境早已不是新鮮話題,如何在這個敏感的年齡避免被淘汰已經成為很多人焦慮的心結所在。  作為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的創始人兼CEO,作為資深職場觀察者,林凡在36氪「WISE2020新經濟之王」大會上發表了「新經濟時代,35歲才是王者」的主題演講,在林凡看來,新經濟趨勢之下,35歲職場人反而會成為企業追捧的人才。  這似乎和主流思潮唱了一個反調。但我卻從中看到了一個全新圈層被打破。脈脈用社交招聘解決35歲職場問題,恰恰和當下的萬物社交化趨勢暗暗吻合。
  • 「馬上35歲了,我該怎麼辦?」
    「馬上35歲了,我該怎麼辦?」「明明我工作那麼努力,為什麼處境卻越來越艱難呢?「馬上就要35歲了,可公司非管理層基本沒有35歲以上的人,我會不會被公司找藉口裁掉呢?」
  • 職場 | 35歲,工作經驗長達10年,憑什麼被歧視?
    有一篇文章叫做《IT圈裡的35歲現象》,文中提到某公司招聘財務經理,年齡要求是35歲以下。當面對異議時,該公司的管理人表示,35歲還在經理這個層級的人,一定是「能力不足」的,喪失了競爭優勢。年齡歧視是最讓職場人倍感辛酸和無力的一道坎。突破了學歷歧視,戰勝了性別對抗,卻發現一不小心超越了年齡上限,慘遭35歲危機。
  • HR竟坦言找工作不要35歲以上的?35歲一道坎,但你的敵人並非年齡
    0235歲以上的打工人都去哪了?以下3種情況最真實35歲以上的人距離退休年齡還有一陣子,剩下得20多年總歸是要養家餬口的,那麼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呢?她給出的回答也很現實:並沒有說不招35歲以上的人,而是35歲到45歲屬於一個比較高端的人才庫,起碼有10多年以上的工作經歷,而且這一類人也不容易會出來找工作,多的是獵頭去獵的。
  • 「35歲失業」,那些憂心忡忡的網際網路中年人
    一個25歲,8000塊就能做的崗位,老闆有什麼理由用35歲,工資2萬的人?2016年,某手機大廠爆出裁掉34歲的程式設計師;2018年,網際網路寒冬,某網際網路遊戲大廠暗自裁掉了35歲以上的員工;2019年,某出行打車巨頭宣布裁員2000,內部人士透露主要是為35歲以上的程式設計師。
  • 老公快35歲了,失業一年多,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該怎麼辦?
    玲姐有些身在局中,有些暫時看不清了,老公失業,她需要認清以下三個事實,做出適當的心理調試和調整。一、找不到工作不要緊,最重要的是要獲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中國自古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一般作為男性家庭成員,都是家裡的頂梁柱,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 35歲是個坎,為什麼年齡一過難找工作?
    身體健康狀態不及年輕人當然,如果我們說所有的35歲的員工,他們的身體狀態都不如20歲的年輕小夥子是不恰當的,但是相對而言,絕大多數的35歲以上的人,他們的身體狀態是不如20歲年輕小夥子的。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是絕大多數企業都不願意去談,但是一旦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沒有辦法逃避的問題。那就是部分35歲及以上的中年人以及中老年人他們的身體可能有暗疾,這一部分暗疾,他們可能在進入這家企業之前就已經知道,或者壓根就不知道。總而言之,因為各方面原因等老員工進入這家企業,並且舊病復發的時候就會給企業帶來巨大困難。
  • 35歲以後的人往往不好找工作,這4種方式有必要知道!
    家庭開支的增長、職業發展的瓶頸、基本刻板的職業方向,讓越來越多的職場中年人,尤其是35歲甚至45歲的人,對職場發展心有餘悸,唯恐一不小心就會失去他們。工作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生活危機。中年危機是可怕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只能做現在的工作,沒有找到新工作的空間或機會。
  • 為何一些老闆不喜歡招聘四五十歲的員工?
    為何一些老闆寧願年輕人也不喜歡招聘四五十歲的員工?這什麼情況?其一,四五十歲身體機能已在下降,精力上肯定比不上那些年輕人,而上班精力是相當重要的,比如加個班出個差超負荷工作什麼的,中年人很多會撐不住,累叭了。
  • 寫在35歲以後,改變人生的起點
    像我這樣的人,大概還有更多,我們不知不覺都已經邁過了35歲,孟浪已經成為過去,餘生揮霍不起。35歲為什麼那麼不同?很多35歲的人,都已經成家立業,面臨的都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兒的尷尬境地,假如30歲之前你是瀟灑地,那麼35歲,你很少有心情瀟灑,家庭的壓力,工作的壓力,讓你做任何決定都小心翼翼。辭職,未必辭得起,工作,未必有前途,離開不是,留下不是。2019年那些倒閉的大小公司,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人是憂慮的,有不少人都在這場調整中,或早或晚地離開了自己熟悉的辦公桌,前路何方,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