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羅sir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都在討論一個極其嚴肅的問題:人在職場,35歲以後,應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要擱在以前,我是極其不屑於回答關注這類問題的。35歲,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年齡而已,換句話說,也不過就是數字。
但在我某次與公司的HR聊到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年齡真的是個問題。
在HR的眼中,求職者的年齡算是一個極大的門檻。按照我們求職者的思路,想的是公司招聘不應該和年齡劃等號,這不夠公平。但站在招聘者的角度,他們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保障招來的人為公司創造最大的利益。
順著這個思路,很多問題我們就能慢慢理清。從職業的角度講,一個人的技能大概在畢業五到十年之內將會達到一個巔峰水平,而這個水平的界限大概就在35歲左右,當我們一旦超過了界限,那麼由於年齡和職業天花板的關係,我們的認知就會處在一個七上八下甚至出現倒退的水平。
這是其一。
從求職者的家庭來看,35歲後大部分職場人士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家庭。不論男女,家庭因素或多或少都會成為分離我們事業工作的一部分。
基於以上兩點,這是大部分公司都不招35歲以上年齡的原因之一。但聰明的讀者應該能夠想到,如果按照這兩個原因來看的話,那麼豈不是幾乎所有35歲以上的職場人都會面臨這兩個問題,那在市場機制下,這些公司又如何保障招的到人呢?
首先,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如果我們去假設,所有的公司都不要35歲以上的人,那麼當社會上35歲以下的人都被招完了,那麼自然有需求的公司就會去改變這個招聘規則。
但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出現,這是為什麼?
我們只能說,今天的這個社會上的年輕人,實在是太多了。也就是說,競爭趨於白熱化,同質化。
冷門行業不再冷門,偏門崗位也不再偏門,大把的年輕人、畢業的大學生成為了我們可見或不可見的競爭對手,在無形中改變著招聘市場的機制和法則,競爭變成了一件常態,競爭讓35歲以上的職場人,面臨強大的失業危機。
除此之外,我們恐怕還要提到一個概念:分工。
分工化的誕生,讓社會和資本運行的更有效率,讓人與人之間可以更緊密的合作,更頻繁的接觸。但對我們個人而言,分工帶來的是什麼?
如果你進入了一家公司,你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自己該做什麼,如果你是一名UI設計師,那麼你絕對不會去做銷售或者售後的工作,反之亦然。我們常常把員工比作是一臺巨大運轉機器上的螺絲釘或者其他零配件,那麼一臺巨大機器得以運轉依賴的就是無數個這樣的零部件共同協作發揮效力。
的確,這樣的模式下,單一的工種變得簡單有效,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領域內的專家,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是:正是這種單一,約束了我們。
我有個朋友,是國內某手機品牌的一位不大不小的管理層。過去兩年,她被外派到英國,每年的獎金和分紅能夠拿到百萬年薪左右;但隨著國際形勢惡化,公司也隨即取消了外派計劃,她不幸被裁員,憑著這種大廠工作年薪百萬的經驗,她卻愣是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因為適合她的工作實在太少。
最後,她去一家民企做品牌總監,但幹了幾個月就出來單幹創業了。據她所說,小公司的制度沉餘太過於複雜,薪資又低下,還不如自己出來單幹。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員工越發單一性,其可被替代性就越強,且後續找到工作的機率也會大大降低。粗略地說這是因為競爭力性價比的下降,細緻地說這是因為我們的這種單一性所造成的。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概括出一個35歲的基本畫像:
年齡大導致了能力瓶頸,天花板上限工作上的激情在消退,不如年輕人工作單一性,可替代家庭因素,不確定風險增加現在,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是:35歲以後我們怎麼辦,又該去哪?
坦白講,這個問題是沒有通用答案的。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沒有適用於每個人的方法。那中年被裁,就是無藥可救了嗎?其實也並非無解,解鈴還須繫鈴人。
如果你留心觀察,你大概率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身邊或者你見過的35歲以上的職場人,他們幾乎清一色的都是管理崗。
管理崗,這是解決一部分35歲以上職場人去向的問題。但我們也都知道,這個顯然無法全部解決。管理崗本身的升職就是一種極難的結果,運氣、能力、管理知識等都缺一不可,還需要面對殘酷的辦公室鬥爭。
在這個群體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依靠走管理崗這一路線的。
那麼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方式方法?針對這個問題,羅sir自己也曾專門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思考,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我把我這些年的思考和心得分享出來,說不定能夠給各位以啟發。
一、健康生活,鍛鍊身體不是空話
昨天與表哥聊天,我們還在談論這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難題是你解不開過不了的,但前提是你得足夠長壽。這是我們倆的共同信奉的一個事實。
身子骨虛,也不僅僅是影響壽命這一個因素。拿以前的我來說吧,長年熬夜又喜歡抽菸喝酒,這種抽菸喝酒是極其頻繁的那種。這導致的結果呢,就是每次在遇到公司大的項目和策劃的時候,應付起來總是感覺疲軟乏力,做事難以專心,心力不濟。
後來自己漸漸明白了這個道理,開始有規律地制定運動計劃,每周跑步一個小時,每周有遊泳一下午,慢慢戒菸少酒,狀態一下子就慢慢回來了。
我甚至能夠明顯地感到,自己走路都比平常更帶勁,做事也有了激情,對待生活也更為向上。
在過去呢,我時常把運動看作是延長壽命的一種方式,但現在我慢慢發現運動的好處還不僅限於此。活力這個詞彙,對於今天的中年人來說異常重要。活力也是避免油膩拒絕油膩的一種方式,它讓你看起來更年輕、更朝氣蓬勃,自然也就能夠多多加分了。
二、要學會適當給生活增加風險
懼怕風險的人,最後一定會遭受風險並會被風險所累。這是墨菲定律的神奇之處。在我看來,很多人一面對危機就唯唯諾諾難以決策,也是因為他們缺少遭遇危機的次數,所以造成了難以決策的境地。
我們把自己熟悉具有安全感的場景和環境稱之為舒適圈。為了提早適應將要到來的35歲後,我建議你提早適當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一定的風險。
這個風險,一般指的是我們學習新事物帶來的新鮮感。舉個例子,很多人周末閒暇時分無聊,把這部分時間用在了刷劇看抖音上面,這是我們熟悉的舒適圈。
那麼為了增加一定的風險意識,我們可以選擇做做自媒體,或者去嘗試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把自己的單一化,逐步打造成多元化。
這種做法一般來說就兩個結果,即好的風險結果和壞的風險結果;除了自身的努力和鑽研之外,我們也需要藉助一定的運氣成分。
提早適應並作出適當的反應對策,這就是培養我們的風險意識。
一般來說,在舒適圈中我們所做的每件事確定性都很強,學校時候好學生,畢業時候好員工,我們都是按照自己有把握內的事情來做出選擇的,但一旦出現我們沒有預料或者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我們就會喪失主動權變得極為被動,增加我們的風險意識,則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如果你已經過了35歲的年紀,並且正處於這個狀態之中,現在的問題的確比較麻煩也不太好弄,但相反如果沒有,那麼我們提前做出應對給到準備,還是有幫助的。
對於未來,我們必須抱有審慎的樂觀,對此我們需要樹立未來越來越好的大信心,基於此我們才能更進一步做出更多有自信的反應和對策。
活的長壽,才能解決難題,活的健康,才能好好工作;但凡那些工作極其厲害的人物,無一不是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量,而讓其堅持至今的,靠的就是極強的身體素質和鍛鍊習慣。
最後,我們還應該適當增強我們的風險意識。多做一些低成本有風險的嘗試,如果成功,這就是我們未來的另一條路,如果失敗,也算是積攢寶貴經驗的實踐案例。終局思維,把眼光放的足夠長遠,延遲滿足感,以始為終,方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良藥。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為你帶來更多職場洞察與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