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丨第四屆《莆田作家》「後海漁村」杯文學獎揭曉
本文發表於《莆田作家》,微信號:ptzj2014
驚蟄前夕,埕尾一壟蠶豆苗飽吮水份,攢足氣力,爭先恐後往上躥個子。不消時日,花枝頂端背部冒出一叢叢白色髯毛,一簇簇蠶豆花擠擠挨挨鑽出來,花冠白色呈蝶形,旗瓣分布紫紅色斑紋,翼瓣橢圓形狀,兩側若濃墨泅染暈開,花託作耳狀三角形,顯得內斂清婉,應了清人汪士慎《蠶豆花香圖》詩中描繪:蠶豆花開映女桑,方莖碧葉吐芬芳。田間野粉無人愛,不逐東風雜眾香。
蠶豆花開,蠶豆花謝。穀雨一過,翠綠色蠶豆葉子循著主幹自上而下對稱分布,葳蕤生姿;初晨暖陽下,蠶豆花花瓣悄然盡褪,通體蔥綠的蠶豆莢子個個冒尖兒,鱗次櫛比綴滿枝幹,一枚枚玲瓏小巧,煞是喜人!眼望這壟初生的蠶豆莢子,我似乎已聞到了鹽煮蠶豆、蠶豆海蠣猴湯、紅糖拌蠶豆的味道了! 立夏一到,寸指般大小、鼓鼓囊囊的蠶豆莢緊貼枝幹,頷首低眉間或墨綠、或黛綠、或暗綠、或淺綠;母親依據蠶豆莢顏色辨認其成熟程度挎籃分採、進而挑揀:黛綠的豆莢顆粒飽滿且已縮水,選作種子;墨綠或暗綠的豆莢甜熟度恰好,最宜食用;淺綠的豆莢略顯稚嫩,則留枝頭讓其繼續成長! 採摘當日,母親分揀、剝完蠶豆莢,午間必會給家人做一道鹽煮蠶豆。 母親說,甜熟度恰好的蠶豆不需剝掉外皮,只需清洗後倒入鍋中用冷水浸沒,文火燜煮十分鐘後即熟,再加勺許鹽巴蓋好,待五鍾後掀開鏟取入盤,顆顆淺黃肥厚,挑逗你的味蕾。每每迫不及待抓取一把往嘴裡塞,鹹香細糯頓然在唇齒間彌散開來……… 烹製蠶豆海蠣猴這道湯,先把蠶豆剝掉外皮,留下合瓣蠶豆仁;選用本地新鮮海蠣,洗淨後用漏勺瀝乾水份,勺取適量地瓜粉和著蠶豆仁攪拌成粉團狀;食材就緒後,鍋中澆油,加入蔥頭、薑片爆開,再加清水煮沸,將拌勻的蠶豆海蠣粉團用雙筷一撮撮平移跌落滾水中,猛火烹燒五分鐘後,蠶豆海蠣猴一隻只調皮地浮出水面,撒些許鹽巴、芫荽或蔥花,即成一道蠶豆海蠣猴湯,綠意翻滾間勺取至盆,輕呷入口,蠶豆仁的甜酥與海蠣的鮮美兼具,成為尋常人家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湯料。 紅糖拌蠶豆製作需講究時令和技巧的。民間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乞巧」節,當日亦是鄉民世代沿襲篤信的神祗——「阿嫲」生誕。母親將平日裡收儲的幹蠶豆於凌晨用水泡發,是日上午瀝乾水份,用自榨花生油輕炸至爆皮,加入紅糖攪拌,趁熱撈起,待冷卻後結塊,分取十五小碟。中午時分,各三碟分別用於祭拜阿嫲、灶公、後門公、土地公,其餘三碟擺上庭前香案,插上一對蠟燭,點上七柱清香,禮敬天上牛郎、織女星。母親口中念著:織女星,智慧星;穿過線,厄聰明。她告訴我和姐姐,舊時這天入夜時分,農婦們盛妝打扮,聚在一塊,每人取出繡花針七枚,五彩線七條,在燭光下反覆引針穿線,各穿七七四十九次,看看誰穿得最快、最多、最巧,即七夕乞巧;還在半月下擺起竹擔舞,比試誰手腳最麻利,可惜這兩個習俗環節現今被忽略了…… 禮敬神祗和牛郎織女後,鄉民們家家戶戶圍坐一塊分食——酥脆甜香的紅糖拌蠶豆,共享福餘,在承襲傳統習俗的背後,心頭洋溢著對和樂生活的知足與感恩之情。
-END-
△作者簡介:王雪玉,女,湄洲灣忠門沿海人。生於斯長於斯,閒暇之餘寫作小詩、散文,家鄉風物在筆端流淌,眺望凝重的鄉愁。
老風箱,莆田人漸行漸遠的時代記憶……
母親那一擔遺落的木麻黃須
在莆田,過個傳統中國年
一碗平安面,承載著兒時溫暖知足的記憶
王雪玉:燕歸巢
王雪玉:包棉被
王雪玉:碗豆花開 豌豆結子
年酒
這些甕,和抹不掉的回憶……
故鄉的苦楝
長在湄洲灣畔的五節芒
本期責編:踏浪丨排版:小佐
↓這裡不喧譁,只為給你一片寧靜。感謝你的點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