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心的廣州,比故鄉更像故鄉

2020-12-28 虎哥佛妹

作為一個在廣州生活的北方人,對南北差異的理解絕不僅限於豆花是甜的還是鹹的,西紅柿炒蛋應該放鹽還是放糖,過年吃不吃餃子這類眾所周知但很表面的差異。

我發現,雖然現在大家都講普通話,但有時還會存在不少誤解。

比如下面這個詞,在北方的意思是很鬱悶很委屈,在廣東竟然是另外一個意思。

今天看到校友群裡一位校友發的福建與山東農村大喇叭防疫情廣播詞,福建是好聲好氣哄著來,山東是罵罵咧咧罵著來。未找到原出處,所以不能證實是真的如此,還是網友創作。但是這種差異倒是符合雙方的特點。

以往的春晚小品裡往往會有個講著蹩腳普通話的廣東人當配角,供大家一樂。據說因為這種醜化南方人的角色,導致很多南方人根本不看春晚。

真實的廣東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耳聽為虛,下面還是以我個人的親身經歷聊一下,廣州和廣州人是如何讓人窩心。

外地人學粵語難?都怪廣州人

十年前剛來廣州,猛然之間的感覺還不如到了國外,為啥?

到國外至少可以聽和講幾句英文,可是粵語卻是一句聽不懂,也不會說。

去商場、菜場或其他公共場所,經常遇到的情況是,對方笑容滿面,衝我來一通粵語,我一臉茫然,回一句:「不好意思,聽不懂,請講國語。」

對方繼續笑容滿面,切換到國語頻道再講一次。

廣州公共場所的廣播都用三種語言播報:國語、粵語、英語。這是我去過的諸多城市中,唯一一個把方言置入官方語言的城市。

不僅如此,電視臺和電臺都有粵語頻道,電影院部分影片有粵語配音,每每讓我驚訝不已,真是有錢啊,什麼都多費一道工序不用錢的啊?

儘管如此,來廣州十年,我還是不會講粵語,聽也只能聽懂一點點?

為什麼?都怪廣州人,他們太窩心了。

無論我跟幾個廣州人一起聊天,廣州人本來互相都講粵語,一看到我茫然的眼神,或是應該笑的時候沒有笑,甚至有時候只是笑得不到位,立馬切換到國語問我:你剛剛是不是沒聽懂?是這樣子的……用國語再講一遍來龍去脈,有些詞在粵語中很搞笑,但是找不到對應的國語詞,他們會幾個人商量一下努力找出國語中匹配的表達,然後在我終於聽懂之後,大家重新再笑一次。

無論是同事、朋友、上司還是陌生人,都有這種讓人窩心的素質。

有些正式場合,比如採訪、開會等,講話的人如果是廣東本地人,會先用國語問一下,我國語不太好,在座的如果都能聽懂粵語,我就講粵語,如果有人聽不懂國語,我就努力一下講國語。只要在場有一位舉手表示聽不懂粵語,那麼大家就會儘量全場使用普通話。

所以,被這些窩心的廣州人慣壞了,我至今不會講粵語。

讓海底撈毫無優勢的廣式服務

海底撈以超級貼心的服務著稱,在中國大中城市遍地開花,廣受讚譽。然而在廣州卻沒有掀起什麼浪花。僅僅開了兩三家店,也沒有像在別的城市那麼受追捧。

因為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在廣州並無多少優勢。

廣式服務有多周到?這麼說吧,以前「顧客就是上帝」在我眼裡只是一句誇張的口號,而來廣州之後,才感受到,我原來就是上帝本帝。

多數餐廳酒樓裡的服務生永遠笑容可掬,在合適的時候上茶倒茶,在你點多了菜的時候提醒你別浪費,吃完再點。叫一聲靚仔靚女,馬上小跑過來,能辦的馬上安排,辦不到的耐心柔聲說不好意思。

回想在北京某五星級酒店,茶水沒了,每次喊半天,服務員都不過來。喊的聲音大了,她還不耐煩地給你個白眼。

在北方好多服務場所,只有當你脾氣上來,罵服務員一通,他們才會好好服務。

我媽來廣州,去菜場買菜,回來特別開心,說她去每個菜攤只買了一點點菜,每個老闆都跟她說謝謝。

我每次去買菜,只買一頓最多買兩頓的,所以份量都很小,但是賣菜的從不嫌麻煩,一頭蒜,兩根蔥,三棵香菜,兩個西紅柿,全都可以買。而且山藥、土豆等可以幫忙削皮,雞鴨魚海鮮都可以幫忙處理得乾乾淨淨,問你準備清蒸還是炒,根據做法按要求現場改刀。

我去菜場買肉,每次都是魯提轄附體。「老闆,我要兩根肋排,切小塊。兩份純瘦肉,一點兒肥的不要,一份剁碎,另一份切薄片。」「老闆,這塊豬肝切薄片,帶皮五花肉切小塊。」每次,賣肉的小哥或大姐都會非常開心地雙刀翻飛,幫我切好剁好分裝好,再跟說我謝謝。

就在前幾天,年三十,我去超市,豬肉專櫃的大姐在百忙之中,仍然幫我剁好餃子餡。

這些要求,我在北方是萬萬不敢提的,否則老闆的雙刀估計會向我削來。

所以,在這裡我愛上了做菜,因為前面我不擅長的那些流程都可以在菜場讓賣菜的老闆幫忙解決。餘下的步驟,不過是回家再清洗一遍,然後直接下鍋。

服務意識很強的政府

在老家時很怕去政府部門辦事,一般情況下,態度不好不說,經常還要因為莫名其妙的奇葩規定跑好幾次,某朋友就遇到了結婚開單身證明卻多次開不出來的情況。

我來廣州後也擔心這些問題,無親無故,只有背影沒有背景,真有個事兒上哪兒找人去?

後來事實證明這完全是杞人憂天。

因個人原因去政府辦事的時候屈指可數,而且好幾次都讓人特別暖心。

懷孕時去辦準生證,街道需要老家開的證明,街道工作人員把需要提供的資料一個個列出來,告訴我每一個需要去哪裡辦,其中一份是要寄回老家,讓家裡派出所還是哪個部門寫上一句話,籤字蓋章。那句話不能寫錯。她一開始說給我聽。後來自己用鉛筆把那句話寫在上面,後面打了括號寫上讓對方原句一字不差抄寫下來再把鉛筆的擦掉。

她跟我說:「我擔心你轉述的不準,到時候大著肚子還得再跑一趟。我幫你把內容用鉛筆寫上。你打電話跟家裡人說一下,一定讓那邊對接的部門按我鉛筆寫的內容原封不動的寫,再蓋章寄回來。」

窩心。

後來去遷戶口,按照官網列的清單準備材料遞交,記得是十五個工作日出結果。後來提前幾天簡訊通知我已籤發。我就沒著急去取。

周六中午接到辦證大廳負責戶政工作的工作人員電話,告訴我戶口已經籤發,裡面有學歷認證等各種原件,怕我著急用,問我如果有空過去取的話,她就下班後稍微等我一下,別太晚就好。

窩心,非親非故為何如此周到?以前的辦證中心離我家不遠,我馬上跑過去取回來,不讓人家等太久。

去辦社保,工作人員非常耐心地回答了我所有的疑問,還主動提示了部分我沒有問到的信息。辦好後,請我幫他在旁邊的評價器上按鍵打分。當然是非常滿意。

後來,廣州幾乎所有個人窗口業務幾乎都可以在網上自助辦理,沒什麼機會去政府窗口。直到前年生了小女兒,去給她辦護照等出入境證件,首次需要帶她去。才又一次去了辦證大廳,跟前同事約著預約了同一天,順便一起聚聚。

兩個哺乳期媽媽帶著剛出月子不久的小寶寶,去了辦證大廳,發現裡面有設施齊全的母嬰室,護理臺、隔尿墊、溼巾、棉柔巾等一應聚全,還有寶寶餐椅,餵奶的沙發,沙發前面竟然還放了可以調節高度的墊腳凳。哺乳過的媽媽們都知道這個墊腳凳有多麼貼心。

我跟同事帶著兩個小寶寶在母嬰室裡度過了愉快的時光。

在廣州,過馬路多數車會讓路,公交地鐵上讓座率非常高,走在前面的陌生人會幫忙扶門……好多在廣州紮根的外地人都很喜歡廣州,在這座語言和文化差異都很大的城市裡找到家的感覺。

有人說,在廣州活得輕鬆,不必求人託關係,廣州人會公事公辦公平合理地對待我們。雖然佔據關係和資源的人會活得更好,但是廣州,至少給普通人留下一線生機,即使無權無勢也沒多少錢,也可以有尊嚴地體面地生活。

有人說,一線城市都不太溫暖,但廣州不一樣。有這麼多窩心的廣州人,廣州自然成了一座最窩心的大城市。

最近,各地疫情嚴重,很多地方對武漢人很不友好。讓很多武漢人進退兩難,但是廣東人卻極溫厚,幫滯留在外的武漢人安排酒店,提供周到的服務。因為「我們是要隔離病毒,而不是隔離武漢人。」也許曾經在SARS期間遭受過冷眼的廣州人,才能感同身受,懂得漂泊在外的武漢人需要怎樣的對待。

在廣州當上帝久了,本來脾氣急躁很厲害的我,也變得溫柔耐心,更多的體諒他人,以前好勝好辯,現在有樣學樣學著廣州人包容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努力作一個讓人窩心的新廣州人。

相關焦點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莫言   當代頂尖作家如何將生活的故鄉變為文學的故鄉?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波  尋找作家的故鄉  關於創作緣起,作者張同道表示:「當瑞典國王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先生,那時我正客居洛杉磯,從電視屏幕上見證了這一時刻。我突然意識到應該為文學做點什麼。」
  • 快照故鄉
    不管如何,你是帶著一份好奇,在故鄉街頭「玩耍」,用相機收集你看到的一切。「 在編輯這些照片的時候,每一幅畫面都像是我們自己的紀錄片當中的一幀,似曾相識。這也許就是「家」,它是一個很私人的,又很公開的地方。私人是因為每個人對於自己家鄉的情愫都源於切身的生活經歷,公開則是因為我們的家鄉不管是從狹義還是廣義上都是生活的「聚落」。
  • 過年,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可是,沒有故鄉的人呢?
    特價機票稍縱即逝,火車票就更無需多言,每一個沒搶到票的人,都會把那個瀰漫著上世紀風格的網站罵上12306遍。當然,「年」這頭怪獸,照例將最無情的殘酷,全部饋贈給那些在外漂泊一年,迄今依然單身的大齡男女。眼瞅著你保溫杯都端上了,卻還是孤身一人。
  • 《文學的故鄉》故鄉
    雖說畢飛宇認為自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但他所待的每一個村子,我認為都是童年時光的愜意安身之所,是所有這些地方中我最喜歡的。阿來的言語之間透露出對故鄉的甚至有些憎恨是我沒想到的,雖然在他的作品《塵埃落定》之中,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來,但他的文學語言是我覺得很特別的一類,很有個人風格的那一類,總之給我留下了有些神秘、隱匿和道不明的這樣一種感覺。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故鄉是什麼 故鄉的定義
    在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中的第一段:「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而且在詩句、文章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描寫故鄉的,那麼故鄉是什麼呢?「故鄉」就是出生或者長期居住過的地方、家鄉、老家。
  • 低頭思故鄉
    為了這份寧靜,曾經有過的喧鬧凋零了,磚廠的轟鳴像秋天的樹葉一片片飄落。從凋敝的磚廠舊址走過,小草在斷壁上飄動,仿佛是在替故鄉看守著昨天的故事,看守著故鄉的一份眷戀。一隻鵝,不理會這些,依舊在村路上散步,鵝的叫聲讓小村更靜,靜得你甚至聽到了陽光掉在地上的聲音。鳥鳴山更幽,鵝鳴村也更幽。
  • 《文學的故鄉》文學人的故鄉
    ——賈平凹「我並不認為必須回到我老家,我出生那個村子,它才是我的故鄉。當我們日漸擴大的時候,我會把故鄉擴大。我現在可以說,整個川西北高原,如果我不能說是整個藏區的話,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故鄉。」——阿來
  •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故鄉行
    故鄉的老房子不但是我肉身棲息之地,也是我的心靈故鄉,精神家園。 父親看我不順眼,嫌我啥活不幹,每天長籲短嘆像個廢物,我嫌父親愚昧忠厚老實,每天就知道瞎幹,一點不知道投機取巧,淨幹一些填坑種樹的傻事。父親總看不上我幹活,說我幹活都是糊弄日本鬼子,應付差事。我是在父親的吼叫聲中長大的,導致我從小害怕厭惡一切吼聲。我暗暗發誓:等我有兒子我一定不朝兒子吼叫,等到兒子長大不聽話屢教不改,我情不自禁的吼叫時,發現吼叫是可以遺傳的。
  • 「中文歌唱得最好的外國人」的廣州生活〡主題月04「第二故鄉」專欄
    配合此次主題,本月我們將陸續採訪一些來自天南地北,但把廣州這座城市當做「第二故鄉」的人的故事。這個回答,頗像多年前張愛玲在一篇文章中所寫到的:「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著覺的。」對張愛玲,城市是上海。對Hazza,這個城市是廣州。從11年來到這裡,「去到其它地方的時候,總覺得缺點什麼,但也不知道是什麼。但是回到廣州,就會覺得,有了。對,回到家了。」
  • 「傑出公民」的故鄉
    男主角丹尼爾·曼託瓦尼是一位成名已久的作家,很年輕的時候就逃離了故鄉小鎮薩拉斯,移居國外。在此以後的幾十年裡,他以故鄉薩拉斯為創作素材和靈感,創作了他的全部作品,直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後的丹尼爾·曼託瓦尼好像喪失了靈感,五年內幾乎未能創作新的作品,他忙碌於全球各地來的演講邀請,最後他厭倦了這一切,一一拒絕了這些邀請,卻接受了故鄉薩拉斯小鎮的邀請。
  • 廣州珠江夜景燈火輝煌,看看我的第二故鄉多美麗
    我曾經在廣州生活過十多年,廣州就是我的第二故鄉。珠江,又名粵江,是廣州母親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 ,境內第三長河流 。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裡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著名的海珠島(石)而得名,後來逐漸成為西江、東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 。珠江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系馬雄山,流經中國中西部六省區及越南北部,在下遊從八個入海口注入南海。
  • 如果故鄉不能給你安慰,異鄉就更不能
    故鄉如同一個漩渦,你的歸來則像一顆水滴,很快被旋轉的速度帶了進去。回鄉遭到的第一個打擊是,每年此刻都要相聚,且聚了近二十年的同學聚會竟然取消了。沒人操辦和主持,僅有一位同學打電話問:「今年還聚嗎?」「不知道吶。」「那我等通知了哈。」
  • 大海•故鄉
    在《紫陽花音樂會》的演奏曲目中,有一首中日名歌聯奏《大海·故鄉》,這是我根據中國歌曲《大海啊故鄉》和日本歌曲《故鄉》編創的一首新的合唱合奏作品。顧名思義,該作品即可與合唱同臺,也可單獨演奏。八十年代初的1983年,王立平詞曲、朱明瑛首唱的《大海啊故鄉》風靡大江南北。作品表現了對大海、故鄉和祖國母親真摯的情感。有著一種嚮往新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這首歌曲也寄寓了作者對祖國的美好祝願。歌曲通俗易懂,格調高雅,優美動聽,感情真摯,是一首深受歡迎、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 人們都說:越是漂泊在外,越是思念家鄉。
  • 【專欄】華山論劍 莫言的故鄉,故鄉的莫言
    原創頻道|華山論劍專欄莫言的故鄉,故鄉的莫言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宣布後,全球矚目
  • 故鄉的秧歌隊
    1956年正月十五,義發泉大管理區舉辦鬧元宵秧歌隊表演賽,故鄉秧歌隊一舉奪得了第一名。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除了樣板戲能演外,其它的文娛活動都消停隱退了。故鄉的秧歌隊被當作四舊被破除解散了。那些服裝行頭險些被毀壞,幸虧有些好心腸人力阻,說留著能改拆其它用,才沒有毀掉。
  • 秋醉故鄉
    原標題:秋醉故鄉  走進淺秋的故鄉,仿佛融進了斑斕迷人的七彩畫卷,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葉啟田的那首《故鄉》:「有幾間厝,用磚仔砌砌,看起來普通普通,時常出現我的夢中,彼就是我的故鄉……」  秋季的故鄉,氣候不溼不燥,不熱不涼。
  • 《文學的故鄉》家鄉有餘,故鄉不足
    他們說話不緊不慢,待人也誠懇熱情,渾身身上下都散發著人情味,他們目光銳利但沒有鋒芒,像孩子一樣對所有事物懷有充沛的好奇心。 但可惜的是,這個片子並沒有講好關於他們的故事。 全片構架很大,立意很廣,但因為細節上表現的不足會給人一種只有軀幹而血肉不夠緊實的殘缺感。
  • 北上廣終將變成你的故鄉
    或者即便是他鄉,我們也不需要用一些看起來深情意切的文字和聽起來就要淚流滿面的音樂,來教育年輕人要有生活的勇氣,要把他鄉當故鄉。呵,太小瞧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了!我們早就被網際網路焦慮鍛鍊成金剛不壞了,早就在苟延殘喘還是甩手走人中有了堅定的選擇了;早就在果斷分手還是繼續糾纏中有了自己的主意了。至於他鄉是否是故鄉,故鄉讓你是否感覺是他鄉,已經不重要了。
  • 故鄉的雪
    童年的故鄉每年都會寂靜下來,迎接一場自己的雪。自從我離開故鄉河南,去外面上學,雪就見得少了。或者,見到的已經不是我想見的雪。也許我記憶中的雪太頑固了,拒絕一切新的元素進來。其實,何止是雪,各種事物最美好的光澤都停留在了過去。這似乎是一種疾病,它在我身上發作了。以至於我每年冬天回一趟家,似乎是為了找回丟失在故鄉的往事和舊物,這簡直是去療救記憶逐漸毀滅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