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廣州生活的北方人,對南北差異的理解絕不僅限於豆花是甜的還是鹹的,西紅柿炒蛋應該放鹽還是放糖,過年吃不吃餃子這類眾所周知但很表面的差異。
我發現,雖然現在大家都講普通話,但有時還會存在不少誤解。
比如下面這個詞,在北方的意思是很鬱悶很委屈,在廣東竟然是另外一個意思。
今天看到校友群裡一位校友發的福建與山東農村大喇叭防疫情廣播詞,福建是好聲好氣哄著來,山東是罵罵咧咧罵著來。未找到原出處,所以不能證實是真的如此,還是網友創作。但是這種差異倒是符合雙方的特點。
以往的春晚小品裡往往會有個講著蹩腳普通話的廣東人當配角,供大家一樂。據說因為這種醜化南方人的角色,導致很多南方人根本不看春晚。
真實的廣東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耳聽為虛,下面還是以我個人的親身經歷聊一下,廣州和廣州人是如何讓人窩心。
外地人學粵語難?都怪廣州人
十年前剛來廣州,猛然之間的感覺還不如到了國外,為啥?
到國外至少可以聽和講幾句英文,可是粵語卻是一句聽不懂,也不會說。
去商場、菜場或其他公共場所,經常遇到的情況是,對方笑容滿面,衝我來一通粵語,我一臉茫然,回一句:「不好意思,聽不懂,請講國語。」
對方繼續笑容滿面,切換到國語頻道再講一次。
廣州公共場所的廣播都用三種語言播報:國語、粵語、英語。這是我去過的諸多城市中,唯一一個把方言置入官方語言的城市。
不僅如此,電視臺和電臺都有粵語頻道,電影院部分影片有粵語配音,每每讓我驚訝不已,真是有錢啊,什麼都多費一道工序不用錢的啊?
儘管如此,來廣州十年,我還是不會講粵語,聽也只能聽懂一點點?
為什麼?都怪廣州人,他們太窩心了。
無論我跟幾個廣州人一起聊天,廣州人本來互相都講粵語,一看到我茫然的眼神,或是應該笑的時候沒有笑,甚至有時候只是笑得不到位,立馬切換到國語問我:你剛剛是不是沒聽懂?是這樣子的……用國語再講一遍來龍去脈,有些詞在粵語中很搞笑,但是找不到對應的國語詞,他們會幾個人商量一下努力找出國語中匹配的表達,然後在我終於聽懂之後,大家重新再笑一次。
無論是同事、朋友、上司還是陌生人,都有這種讓人窩心的素質。
有些正式場合,比如採訪、開會等,講話的人如果是廣東本地人,會先用國語問一下,我國語不太好,在座的如果都能聽懂粵語,我就講粵語,如果有人聽不懂國語,我就努力一下講國語。只要在場有一位舉手表示聽不懂粵語,那麼大家就會儘量全場使用普通話。
所以,被這些窩心的廣州人慣壞了,我至今不會講粵語。
讓海底撈毫無優勢的廣式服務
海底撈以超級貼心的服務著稱,在中國大中城市遍地開花,廣受讚譽。然而在廣州卻沒有掀起什麼浪花。僅僅開了兩三家店,也沒有像在別的城市那麼受追捧。
因為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在廣州並無多少優勢。
廣式服務有多周到?這麼說吧,以前「顧客就是上帝」在我眼裡只是一句誇張的口號,而來廣州之後,才感受到,我原來就是上帝本帝。
多數餐廳酒樓裡的服務生永遠笑容可掬,在合適的時候上茶倒茶,在你點多了菜的時候提醒你別浪費,吃完再點。叫一聲靚仔靚女,馬上小跑過來,能辦的馬上安排,辦不到的耐心柔聲說不好意思。
回想在北京某五星級酒店,茶水沒了,每次喊半天,服務員都不過來。喊的聲音大了,她還不耐煩地給你個白眼。
在北方好多服務場所,只有當你脾氣上來,罵服務員一通,他們才會好好服務。
我媽來廣州,去菜場買菜,回來特別開心,說她去每個菜攤只買了一點點菜,每個老闆都跟她說謝謝。
我每次去買菜,只買一頓最多買兩頓的,所以份量都很小,但是賣菜的從不嫌麻煩,一頭蒜,兩根蔥,三棵香菜,兩個西紅柿,全都可以買。而且山藥、土豆等可以幫忙削皮,雞鴨魚海鮮都可以幫忙處理得乾乾淨淨,問你準備清蒸還是炒,根據做法按要求現場改刀。
我去菜場買肉,每次都是魯提轄附體。「老闆,我要兩根肋排,切小塊。兩份純瘦肉,一點兒肥的不要,一份剁碎,另一份切薄片。」「老闆,這塊豬肝切薄片,帶皮五花肉切小塊。」每次,賣肉的小哥或大姐都會非常開心地雙刀翻飛,幫我切好剁好分裝好,再跟說我謝謝。
就在前幾天,年三十,我去超市,豬肉專櫃的大姐在百忙之中,仍然幫我剁好餃子餡。
這些要求,我在北方是萬萬不敢提的,否則老闆的雙刀估計會向我削來。
所以,在這裡我愛上了做菜,因為前面我不擅長的那些流程都可以在菜場讓賣菜的老闆幫忙解決。餘下的步驟,不過是回家再清洗一遍,然後直接下鍋。
服務意識很強的政府
在老家時很怕去政府部門辦事,一般情況下,態度不好不說,經常還要因為莫名其妙的奇葩規定跑好幾次,某朋友就遇到了結婚開單身證明卻多次開不出來的情況。
我來廣州後也擔心這些問題,無親無故,只有背影沒有背景,真有個事兒上哪兒找人去?
後來事實證明這完全是杞人憂天。
因個人原因去政府辦事的時候屈指可數,而且好幾次都讓人特別暖心。
懷孕時去辦準生證,街道需要老家開的證明,街道工作人員把需要提供的資料一個個列出來,告訴我每一個需要去哪裡辦,其中一份是要寄回老家,讓家裡派出所還是哪個部門寫上一句話,籤字蓋章。那句話不能寫錯。她一開始說給我聽。後來自己用鉛筆把那句話寫在上面,後面打了括號寫上讓對方原句一字不差抄寫下來再把鉛筆的擦掉。
她跟我說:「我擔心你轉述的不準,到時候大著肚子還得再跑一趟。我幫你把內容用鉛筆寫上。你打電話跟家裡人說一下,一定讓那邊對接的部門按我鉛筆寫的內容原封不動的寫,再蓋章寄回來。」
窩心。
後來去遷戶口,按照官網列的清單準備材料遞交,記得是十五個工作日出結果。後來提前幾天簡訊通知我已籤發。我就沒著急去取。
周六中午接到辦證大廳負責戶政工作的工作人員電話,告訴我戶口已經籤發,裡面有學歷認證等各種原件,怕我著急用,問我如果有空過去取的話,她就下班後稍微等我一下,別太晚就好。
窩心,非親非故為何如此周到?以前的辦證中心離我家不遠,我馬上跑過去取回來,不讓人家等太久。
去辦社保,工作人員非常耐心地回答了我所有的疑問,還主動提示了部分我沒有問到的信息。辦好後,請我幫他在旁邊的評價器上按鍵打分。當然是非常滿意。
後來,廣州幾乎所有個人窗口業務幾乎都可以在網上自助辦理,沒什麼機會去政府窗口。直到前年生了小女兒,去給她辦護照等出入境證件,首次需要帶她去。才又一次去了辦證大廳,跟前同事約著預約了同一天,順便一起聚聚。
兩個哺乳期媽媽帶著剛出月子不久的小寶寶,去了辦證大廳,發現裡面有設施齊全的母嬰室,護理臺、隔尿墊、溼巾、棉柔巾等一應聚全,還有寶寶餐椅,餵奶的沙發,沙發前面竟然還放了可以調節高度的墊腳凳。哺乳過的媽媽們都知道這個墊腳凳有多麼貼心。
我跟同事帶著兩個小寶寶在母嬰室裡度過了愉快的時光。
在廣州,過馬路多數車會讓路,公交地鐵上讓座率非常高,走在前面的陌生人會幫忙扶門……好多在廣州紮根的外地人都很喜歡廣州,在這座語言和文化差異都很大的城市裡找到家的感覺。
有人說,在廣州活得輕鬆,不必求人託關係,廣州人會公事公辦公平合理地對待我們。雖然佔據關係和資源的人會活得更好,但是廣州,至少給普通人留下一線生機,即使無權無勢也沒多少錢,也可以有尊嚴地體面地生活。
有人說,一線城市都不太溫暖,但廣州不一樣。有這麼多窩心的廣州人,廣州自然成了一座最窩心的大城市。
最近,各地疫情嚴重,很多地方對武漢人很不友好。讓很多武漢人進退兩難,但是廣東人卻極溫厚,幫滯留在外的武漢人安排酒店,提供周到的服務。因為「我們是要隔離病毒,而不是隔離武漢人。」也許曾經在SARS期間遭受過冷眼的廣州人,才能感同身受,懂得漂泊在外的武漢人需要怎樣的對待。
在廣州當上帝久了,本來脾氣急躁很厲害的我,也變得溫柔耐心,更多的體諒他人,以前好勝好辯,現在有樣學樣學著廣州人包容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努力作一個讓人窩心的新廣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