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懷皇帝劉禪天資愚鈍昏庸無能?其實不然,他帶著面具騙過所有人

2020-12-19 荒郊野史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的勢力被各種諸侯瓜分完畢,劉備那時候只是一個破落的平民,劉備的祖先就算是追溯到三代上面,也只能和皇室的血脈有一點點關係,但是他後來卻一路打著光復漢室的名號,和天下的諸侯一起爭奪天下。不過後來劉備的一生也算是非常的傳奇的。可能是因為他能夠吃苦的性格,後來的他真的建立了蜀漢政權,和孫吳還有曹魏等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勢。但是在後來的白帝城中,一場戰爭帶走了劉備的性命,在他去世之前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劉禪了,所以對諸葛亮說了好多,希望他能夠多加照顧劉禪。

劉禪,是劉備的兒子,蜀國後來的君主,字公嗣,小名叫做阿鬥。這個名字是不是非常的耳熟呢?有一個諺語叫做「扶不起的阿鬥」裡面說的就是他啦,可能是因為他的政績不行,在歷史上面對他的定義也是一屆昏君,後來還成為了亡國之君,所以才有了這麼一個典故。根據歷史書籍記載。劉禪的情商和智商都不是很高,而且還膽小懦弱。即使是成為了一個國家的君主,都沒有任何任何的改變,哪怕是諸葛亮在他的身邊輔佐他,都沒有把他改變。可想而知劉禪的天資實在是太差勁了。不過這些都是世人描述的樣子,那麼真正的劉禪真的是這樣天資愚蠢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其實如果我們拋開現在對劉禪的評價,單純是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他,就會發現其實他沒有那麼的不堪。劉禪在位了40年,如果真的是沒有一點聰明的地方,可能連十年都坐不下來吧,更何況40年的安穩時間呢?事實上,劉禪不僅有聰明的天資,對人的禮儀也是十分周到。諸葛亮曾經向別人介紹劉禪的時候是這麼形容他的「十八歲的劉禪,不僅天資聰慧,還禮賢下士。」這句話對劉禪的評價算是比較高的了,諸葛亮的性格不是那種會過度讚譽別人的人,所以這句話的可信度還是可以的。

劉備在死之前把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所以後來的諸葛亮對待劉禪是像是培養自己的孩子一樣。在劉禪的心中也是把諸葛亮當作父親對待。雖然他們兩個之間也會有矛盾的產生,有時候兩人還會爭吵,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的感情。所以說劉禪絕對不會像是我們現在認識的那樣愚鈍不堪。

很多人都說劉禪是非常愚鈍的,不但不會處理朝廷的事物,有時候還小肚雞腸,一點都不知道以大局為重。但是有一次楊儀魏延兩個人都向劉禪告密,說對方要發動戰爭。劉禪在經過思考以後處理了魏延,避免了一場內戰的發生。一個天資愚鈍的人怎麼能做出這麼理性的思考,在衡量了雙方的勢力優缺之後做出的決定,避免內戰更加體現了以大局為重。後來在魏延死後,劉禪下令要厚葬魏延,說明劉禪是一個想得比較周全的人,也知道維護自己的形象。

如果仔細地去了解劉禪的話,就可以明顯發現劉禪這個人對政治其實還是很有天賦的。在諸葛亮去世以後,許多人都盯著宰相這個位置,但是劉禪一直都沒有表態,而是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整以後,劉禪整理了朝綱,廢除了宰相制度。為了避免臣子的權力過大,他還增加了很多其他的職位,以達到朝堂中的大臣權力和權力之間的制約。後來大司馬蔣琬去世,劉禪乾脆就趁著這個機會吧蜀國以來宰相的權力都收回到了自己的手中,這種想要掌握權力的樣子,可不像是一個愚笨之人呀。在歷史書籍中對劉珊的記載是這樣的,劉禪投降之後就整天在魏國裡面吃喝玩樂,有時候還直接說在魏國過得很開心,一點都不像蜀國了的話語。後人也是在看到這段話以後覺得劉禪這個人真的是懦弱,無能。但是如果把自己的處境和他的處境換一下,就能夠理解劉禪為何說出這番話了。

那時候的劉禪在敵國的眼皮子底下,看起來是吃喝玩樂,實際上一舉一動都沒他們監視著。當時的蜀國也是被魏國不斷的打壓。國內的百姓都已經到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潦倒地步了。這樣的國情更加不允許蜀國和魏國之間發生戰爭。不管是軍事的實力還是從物資上面考慮,如果打起來是一點勝算都沒有。劉禪正是明白了這些,所以選擇了投降,這個是對百姓最好的方式了。劉禪在投降以後的確是背上了千古罵名,但是他卻保護了他的子民可以免於受戰爭的顛沛流離,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劉禪,他也算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國君。後來在魏國生存的劉禪,裝瘋賣傻,尋歡作樂,一副昏庸的模樣給敵人看,才能讓自己的生命留著,這樣的劉禪就算不是擁有大智慧的人,也絕對和愚鈍沾不著邊。

雖然有很多人說劉禪昏庸,無能,但是如果真正地去了解他,就會發現我們所知道的都是他所展現的表象。《三國志》作者陳壽就是蜀漢舊臣,他對劉禪的評價是「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也更加肯定了劉禪的大智。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三國昏庸皇帝,因為他還有了一個成語
    劉備作為蜀漢的開國君主,其領導力,以及駕馭人心的能力皆堪稱一流,但是他的兒子劉禪卻因為弄丟了父親辛苦打下的蜀漢江山,被後世稱為「扶不起的阿鬥」,那麼,阿鬥真的是昏君嗎?都說「虎父無犬子」,為何劉禪如此差勁?劉禪是劉備的兒子,如果按照一般的邏輯來分析,劉禪絕不會是一個青銅級別,因為他的老爸的級別本來就是王者,但偏偏劉禪還就是玩輸了。並且輸得很徹底,連自己都成了俘虜。表面上看劉禪的確是一個無能的昏君,但是如果你仔細分析一下當年蜀漢的局勢,就會發現蜀漢的滅亡絕不僅僅只是劉禪昏庸這麼簡單,而是種種原因累積的結果。
  • 魏明帝曹叡有多昏庸?被電視劇過度美化,劉禪稱他再世秦皇
    但在他成為皇帝,也就是魏明帝之後,卻做出了很多昏庸之事。魏明帝曹叡有多昏庸?被電視劇過度美化,劉禪稱他再世秦皇。他的第一點昏庸便是淫奢。在他上位後不僅吃穿用度都很奢華,而且他還金屋藏嬌,養了很多女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好色。最為關鍵的是,他不僅養女人,還養男寵,這在古代自然是不成體統的事。
  • 三國最厲害的官二代,在位長達31年,後人卻說他昏庸低能
    他在位31年,在三國時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現在大家普遍的印象中他卻是要能力沒能力,要品德沒品德的昏庸低能之輩,更有「樂不思蜀」的典故流傳至今,沒錯他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而且劉禪繼位11年之後諸葛亮就在五丈原歸西了。那麼究竟劉禪這個人能力如何,又如何在亂世中保持政權穩定了31年呢?且聽歷小史慢慢給大家道來!
  • 諸葛亮去世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讓他直冒冷汗:原來你是裝傻
    他最精彩的出場當屬第41回了,趙雲帶著劉禪與曹操的軍隊廝殺,卻不小心與劉禪和劉備的夫人失散。這時候只有三四十騎兵跟在趙雲背後,不過他毫不畏懼,帶著幾個人就衝進了長坂坡無數的曹軍之中。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地,不僅救出阿鬥,還創下了個人殺敵最瘋狂戰績: 「這一場殺: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這阿鬥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這句俗語講的是劉禪儘管有諸葛亮、姜維這樣優秀的人忠心耿耿地輔佐,但最後還是把蜀國給弄丟了,意思是他不思進取,昏庸無能,再怎麼扶也扶不起來。 其實,這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廣為流傳後而帶來的民間效果。
  • 琅琊榜:昏庸無能的蕭景宣為何能被大梁皇帝選為繼承人?
    《琅琊榜》是一部男人間的權力爭鬥大戲,大梁國的皇帝蕭選不是蠢笨之人,也明白自己當初坐上帝位有多麼不容易,所以才會處心積慮害死功高震主的林燮家族,即便是虎毒不食子,也殺了賢明的皇長子蕭景禹,那麼後來選來選去怎麼就選了昏庸無能的蕭景宣為太子了呢?這蕭景宣雖是皇子,但非嫡非長,而且資質平平,蕭選不是傻子,為何選來選去立了這樣一個皇子做太子呢?
  • 早期英明,後期卻昏庸無能,是什麼導致了唐玄宗判若兩人
    在李隆基早期執政時,前期可謂是非常開明,後期卻因為昏庸導致了叛亂,其中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唐玄宗執政時間太長,一直以來,沒有外來因素威脅,國家富裕,同時也沒奸臣的政事幹擾,所以他逐漸剛愎自用。隨著年歲的增長,唐玄宗認為自己已經可以開始發展自己的喜好了,於是對朝政逐漸懈怠開始貪圖享樂。
  • 劉備為何殺掉能獨當一面的劉封, 選擇暗弱的劉禪繼位? 原因不簡單
    說起他的一生,大多數人都會感覺比較勵志,稱讚他為雄才。可是,他到了晚年之後,卻做了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舉動,那就是殺害了能力較為卓越的長子劉封,並傳位給了較為暗弱的劉禪。他為什麼這樣選擇呢?是因為年老昏庸嗎?
  • 歷史的可憐蟲:中國末代皇帝難逃悲慘命運
    中國自古就存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劉邦、朱元璋等底層百姓在時機合適時也能稱王稱帝,身居高位的皇帝要提防那些具有野心的臣民。即便是在王朝統治穩定時,皇帝也面臨著官僚體系的制約,並非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無能的皇帝受奸臣、宦官蒙蔽,治理國家的基本信息就得到,何談什麼自由呢?遇到亂世和權奸,皇帝甚至有性命之憂。
  • 劉禪並非昏庸帝王,諸葛亮為何遲遲不肯還權?
    但他的確是個成大事的人,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對他有所稱讚,如果一個人當不成像樣的男子漢,那就去做一個像樣的太監,劉備的成功之道就如後者所走的路。  劉備的皇帝之路無疑是成功的,靠著臉皮厚,肯下工夫在別人臉色下行事,最終獲得了一個皇帝的職位。但討伐東吳,他卻敗得一塌糊塗。不但帶去的將士死傷慘重,連他自己也只剩下半條命了。當他帶領殘兵敗將退到白帝城時,大限已到。
  • 諸葛亮離世時,為何劉禪一口氣連殺了3位重臣?1年後才知他多高明
    我們現在常常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一個人無能,這個「阿鬥」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劉禪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他之所以做上皇帝,完全是依靠著他父親的遺澤和諸葛亮的鼎力相助。
  • 三國歸晉後,劉禪封公、曹奐封王、孫皓封侯,待遇為啥差這麼大?
    晉朝皇帝則給他們分封了封號,不過三個國家的皇帝得到的封號卻完全不一樣。曹奐封王,劉禪封公,孫皓封侯,從這可以看出來,曹比劉地位高,劉比孫地位高。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劉禪作為蜀國後主,他算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在魏國進攻蜀國的時候,他本來是可以不投降等到姜維的支援,但是由於害怕和沒有主見,他選擇了投降。
  • 為什麼明朝皇帝多昏庸,清朝皇帝最勤政?
    圖片來源於故宮博物院例如《清史稿》中記載,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道光皇帝曾特意在奏摺裡提到,希望大臣姚瑩代他詢問英軍戰俘幾個問題:首先,英國的具體位置,有哪些藩屬國?居民有多少人?其實之所以會造成大多數人印象中,清朝皇帝比明朝能幹的原因,多半來源於勤於政事的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在位時間都很長,因此加深了人們的好印象。
  • 推文 | 小虐 | 天資愚鈍—九月買的餅乾.
    這是我的第5篇推文●《天資愚鈍被爸爸接回別墅之後一直放在保姆室,被保姆虐待,被同父異母的弟弟討厭,還被造謠偷東西在班上被人排擠。受是攻繼母的侄子,父母感情不和,母親在他小時候抑鬱症去世,攻總覺得母親也是自己間接害死的,從小沉默寡言,性格孤僻。
  • 《雍正王朝》中太子真的是昏庸無能嗎?為何兩次被廢?
    《雍正王朝》作為20年前的老劇,至今還能在各大衛視重播,可以說和裡面精彩的劇情以及演員精湛的演技息息相關,裡面的最精彩的就是貫穿前面劇情的九子奪嫡,作為九子奪嫡中最先被淘汰出局的太子胤礽在電視劇中給人一種昏庸無能,爛泥扶不上牆,而且還與康熙的妃子鄭春華有染,但是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 劉禪:我可不是「扶不起的阿鬥」,蜀國亡了,真不能全怪我
    受清朝專制獨裁式君主的影響,我們總是將歷代的皇帝,都放在了一個「大權在握、為所欲為」的位置上——好處皇帝拿,出事了責任自然都是皇帝的,所以也習慣性把蜀國滅亡的責任,歸結到劉禪頭上。蜀國的滅亡,是所有蜀國人一起努力的結果,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劉禪只是出現在了在最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和地方,默默接下了這一口「亡國之鍋」。
  • 皇帝想要殺一功臣卻找不到藉口,功臣:謝主隆恩,皇帝大喜:殺了
    皇帝想要殺一功臣卻找不到藉口,功臣:謝主隆恩,皇帝大喜:殺了說起皇帝,萬人之上,手中掌握著最大的權力,我國古代的朝代更迭可以說很快,除去唐宋元明清這樣的大朝代,還有著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這樣的小朝代,雖然存在時間並不長,但是還是有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今天我們所說的就是南北朝時期的故事
  • 劉禪不是扶不起的劉阿鬥,一代明君被冤枉了千百年
    真實歷史中的劉禪,在位四十一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實際執政三十年,他在位的絕大多數時期,具備充分的自知之明,選賢任能,君臣同心,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強邦,敢與中原爭鼎立,國家安定,百姓樂業。唯一遺憾的,就是沒有早死數年,以至於遭受亡國之辱了。蜀漢皇帝:劉禪(少年)蜀漢繼承了漢朝體制,天子五日一朝,三公坐而論道,事務決於臺閣即尚書臺。
  • 天資愚鈍,倒黴死勒x仲儀,雙向暗戀/破鏡重圓/隱忍腹黑攻x執拗痴情受
    受的母親靠不齒的手段懷上並且生下受,受跟著母親顛沛流離生活到8歲,母親被關起來,所以受被父親帶回原配夫人家,被扔在黑暗的傭人房裡,不允許他在別墅走動,連傭人都可以隨意使喚欺負他,生活過得很艱辛。攻是豪門少爺是受父親正妻的侄子,因為弟弟(父親正妻兒子)的身體不好,經常去別墅陪伴弟弟,經常把弟弟抱到院子玩,對弟弟非常寵愛。
  • 三國四大神童, 有兩個做了皇帝, 一個名留青史, 一個遺臭萬年!
    為什麼會第一時間想到曹衝呢,其實與他的一個典故有關《曹衝稱象》,對於曹衝稱象的故事,其實早就寫進小學課本裡面(對於這一點,我們絕對不能否定),曹衝是曹操和環夫人之子,天生聰慧!在很小的時候便能與曹操交談軍事!一次有刺客前來刺殺曹操,不過未曾得手,曹操問所有的兒子此時應該怎麼做?其他兒子都說應該將刺客抓起來,然後殺掉他!不過曹衝卻說,此時應該大開城門,將刺客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