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被稱為「植物肉」,是我們最常見的豆製品。豆腐價格便宜、營養豐富且口感極好。不僅是大多數人喜愛的食材,也受到各大美食家、營養家的大力推薦。但是,我們經常會聽別人說什麼嫩豆腐、老豆腐的,是不是很疑惑這兩種豆腐不一樣嗎?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這就要說起都附的製作工藝了。相傳豆腐最早誕生於西漢時期,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所發明的。當時,在西漢初期,大家都講求黃老之術。而劉安的封地在生產優質大豆的淮南,因此淮南地區自上到下都喜喝豆漿,劉安也不例外。有一次劉安在煉丹的時候下人送上一碗豆漿,劉安邊喝豆漿邊煉丹。不料一個不小心,豆漿撒在了一塊石膏上,不一會兒,那塊石膏竟變成了白白嫩嫩的豆腐,劉安見了大呼奇怪,又吩咐下人們將石膏攪拌在豆漿中,同樣豆漿全變成了豆腐。大家品嘗後都覺得美味可口,豆腐也因此被進獻給皇室,又有皇室流傳至民間,這個大家喜愛的食材也因此流傳了下來。
如上面所說的劉安的豆腐的製作方法被就稱為嫩豆腐。即用石膏作為凝固劑使豆腐成型。
而我們現今所說的老豆腐則是用滷水做成的。都知道有一句俗語「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說的就是老豆腐的製作方法。這裡的滷水就是氯化鎂。氯化鎂中的鈣鎂離子遇到大豆中的大豆蛋白便會產生化學反應凝固,是豆腐成型。
那麼,這老豆腐和嫩豆腐除了製作工藝上的不同還有別的不同嗎?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嫩豆腐和老豆腐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凝固劑的不同,剩下的製作工藝都是一樣的。而由於使用的凝固劑不同,這兩種豆腐在形態、口感等方面也是有一些差別的。
首先,豆腐中的各種營養物質和礦物質的含量都很高,而且特別容易被人體吸收,屬於老少皆宜的食品。只是老豆腐中的營養成分含量較嫩豆腐來說更加的高,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在買豆腐的時候點名要買老豆腐了。
再就是它們的外在形態和口感。嫩豆腐之所以被稱為嫩,顧名思義就是嫩豆腐口感比較細膩嫩滑,含水量也比較足;而老豆腐在口感上則比較幹硬,它的含水量比較少,空隙也比較大。
那麼怎樣區別嫩豆腐和老豆腐呢?最簡單的就是看外形了。一般外面賣的那種看上去比較白,比較嫩,比較好看的豆腐就是嫩豆腐了;而那種顏色有些發黃,看上去比較幹硬的就是老豆腐,它的切面也不如嫩豆腐細滑。但是那種有雜質、容易破碎、表面還比較黏的豆腐則是不好的豆腐,大家分辨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哦~
而且,因為嫩豆腐和老豆腐的這些特性,導致它們在吃法上也有一些不同。老豆腐比較幹硬且含水量較少,所以我們煎炸的時候一般會選擇老豆腐;又因為老豆腐的孔隙比較大,容易吸收湯汁,所以我們燉湯的時候也更多的選擇老豆腐。而嫩豆腐口感細嫩,所以,一些涼拌豆腐、豆腐羹則可以選擇嫩豆腐。
還有一種內酯豆腐,是用內酯作為凝固劑的。它的含水量更高,口感更加細嫩,營養成分的含量卻不如老豆腐和嫩豆腐。這種內酯豆腐一般都是用來涼拌。
所以不是老豆腐好,也不是嫩豆腐不好,大家知道了它們的區別,以後買豆腐的的時候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