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造月亮」升空,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2021-01-17 嘚兒架在路上

在我國自古以來都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詩人李白通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來表達思鄉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更是人盡皆知,自始至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人類對月球和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似乎充滿了火藥味,1957年10月4號,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緊接著又發射了第二顆衛星,這使冷戰時期的美國慌了,為了在軍事上壓倒蘇聯,在太空展開軍技競賽,美國準備實施A119計劃炸掉月球,以此來體現美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實力,不過萬幸的是美國在深度思考之後取消了該計劃。打月球注意的不光有美國還有前蘇聯,不過俄羅斯人可不想破壞月球,他們打算複製出一個月球。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大部分地區都處於地球的高緯度,很多地方都會出現漫長的極夜現象,天寒地凍每天都是黑夜,這樣的環境另俄羅斯有了人造月球的想法。既然月光可以滿足照明的條件,為什麼不自己造一顆月球呢?隨後俄羅斯實施了代號為「旗幟」的人造月亮計劃,試圖用特製的鏡子在太空把陽光反射到地面,1993年,俄羅斯在「和平號」空間站上進行了人造月亮實驗,一艘名為「進步15」的飛行器與空間站脫離,開始快速的自轉,利用旋轉力展開了一個直徑二十米的平面薄膜鏡面,打算讓反射的陽光從大西洋橫穿歐洲的大片區域,最終實驗以失敗告終。

六年後,俄羅斯又再一次的進項了實驗,一艘代號為「進步M40」的飛行器攜帶了一枚反射鏡進入太空,按照預設,鏡箔裝置會在快速旋轉的作用下快速的展開,不幸的是巨大的反射箔片纏繞在天線上,反射鏡未能打開,由於陽光反射鏡膜發生了纏繞現象,迫使俄航天局決定取消了這次實驗。最終,「進步M40」飛行器帶著未打開的鏡膜墜入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這次計劃的失敗,再加上面臨蘇聯解體之後經濟崩潰的邊緣,俄羅斯取消了「人造月亮」的計劃。

2018年10,據四川成都天府系統科學研究會聲稱,該研究會參與人造月亮的計劃,打算在2022年初步實現「人造月亮」發射計劃,進行從展開到照明的整體系統驗證實驗,據說「人造月亮」的亮度將達到月光的8倍,可以通過發射利用太陽光與地面的路燈協同照明,這樣可以節省照明設備的用電損耗,以成都50平方公裡為例,每年可以節省電費開支12億元。

對於「人造月亮」很多人提出了質疑,對於光汙染的問題怎麼解決?在日常的生活中,光汙染能導致行人和夜間司機師傅產生眩暈感,以及給人體造成不適感,損害眼睛、誘發癌症和產生不利等情緒,如果人造月亮真的成功了,可以產生很大的負面效應,在大自然的進化中,萬物造就適應了自然的天道輪迴,很多動物的捕食、繁殖、遷移都通過月亮來進行導航,而人造光源會導致它們偏離航線,向著危險的地方飛行,據統計,每年有數不盡的鳥類死於碰撞高樓和高空等建築上,而這些建築都有照明裝置。

科學研究表明,人工光源對很多的動植物都有負面和致命的影響,人造月亮毫無疑問的會加重光汙染的問題,造福人類的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應該在尊重自然法則、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人類破壞自然產生惡果的案例還不夠多嗎?就拿這次的病毒來說,病毒對人類的危害將是持久的,人類對地球的開發已經到了該休息的時代。

相關焦點

  • 我國的第一顆人造月球何時升空?現在怎麼樣了?
    而人造月亮和這個超級月亮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關聯,人造月亮算是一種特殊的人造天體,目的就是想要實現月亮的功能,在夜晚的時候可以反射太陽光,並且據這個研究團隊稱,人造月亮的光照強度是月光的8倍多,到時候可能就會節省很多的電能。例如如果專門為一塊50平方千米區域進行照射替代光照,每年就會節約電費開支12億元。
  • 中國「人造月亮」提上日程,美國專家:又是一個科學壯舉
    而在人造太陽有了突破之後,我國又拿出了一項更偉大的工程,那就是我國的「人造月亮」工程,太陽有了,月亮也不能落下,這也是為了人類更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提出的一種科學假設,美國專家
  • 18年提出的「人造月亮計劃」,原打算2020年發射,沒下文了?
    外太空,對於人類而言是極其神秘的存在,也是人類最嚮往,最熱衷於探索的存在。那麼俄羅斯究竟是為了什麼要「人造月亮」呢?如果說人造太陽的話,大家似乎都還能顧理解,畢竟目前地球處於太陽系一個絕佳的位置,晝夜變化完全適合於生命居住,但其他行星卻並不如此。因此需要人造太陽的調節。
  • 月亮盈虧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爭論持續了2000年(附冥想音頻)
    蘇東坡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從人生的得失寫到自然的轉換,流露出了一種靜觀世事滄桑的灑脫和曠達的胸懷。人類是地球的產物,人體的生物節律不僅受太陽的影響,而且還受月亮盈虧的影響。
  • 人造太陽能夠代替太陽嗎?它有什麼用?
    不得不說,人類確實非常的厲害,就連太陽、月亮這些遙不可及的天體都可以製造了。就拿太陽來說吧,它是我們生存必不可少的存在,太陽光讓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而植物又能給食草動物提供食物,食草動物又能給食肉動物提供食物。正應了那句歌詞「萬物生長靠太陽」。
  • 俄羅斯造過人造月亮,並計劃每個城市都給一個,為何後來沒實施?
    儘管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天天晚上都能看到又大又圓的月亮,但是限制月亮發光的條件太多了,首先就是月亮繞著地球轉,所以面對太陽的角度會變化,每15天才能看到一次完整的月亮,要是遇上陰天烏雲遮住了月亮,我們也無法看到月亮,於是有人就提出了一個設想,我們有沒有辦法讓月亮在晚上一直都那麼亮呢?
  • 首個進入太空的生物是只狗,幾十年後科學家曝:升空不久就被熱死
    縱觀歷史,人類探索太空的時間並不算長,從1957年蘇聯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開始,有能力的國家就在研究送人上太空了。我們熟知的首位飛上太空的是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其實在他之前,已經有生命犧牲在太空。
  • 阿波羅11號升空!人類首次載人登月獲得圓滿成功
    由指揮官尼爾·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艙飛行員巴茲·奧爾德林組成的美國機組,於世界標準時間(UTC)1969年7月20日20:17乘坐阿波羅登月艙降落在月球表面。在之後的6小時39分鐘即7月21日(UTC)02:56,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在月面上行走的人類。奧爾德林在19分鐘以後也加入了他。他們一起在飛船外工作了2小時15分鐘,並收集了47.5磅(約21千克)的月球材料以帶回地球。
  • 《我要月亮》:人類登月50周年,給孩子的詩意太空科普
    1969年7月16日,全世界超過6億人緊張地盯著現場直播,包括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就在當天早些時候,裝載著阿波羅11號的火箭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三名太空人在環繞地球一圈半後,又被射入了地月軌道。
  • 《七龍珠》2022最新劇場版:最強人造人登場,野比飯終於崛起了?
    《七龍珠》2022最新劇場版:最強人造人登場,野比飯終於崛起了?萬眾期盼的《龍珠》2022年最新劇場版,終於也迎來了最新的消息。
  • 科學家預測地球自轉正在變慢,未來可能一天一千小時,會有何影響
    地球是人類生活了幾百萬年的家園,在漫長的幾百萬年裡,我們對它了解得越來越多。而我們真正開始了解地球開始的年代,是從人類進入科技時代開始。隨著人類進入科學技術時代,藉助科學技術走出地球,我們對地球有了更直觀的理解。那時,我們知道為什麼地球有白天和黑夜,為什麼一天有24小時,為什麼一年有365天。
  • 人類已在太空生活了 年
    2020年11月2日,國際空間站迎來載人飛行20周年。這座軌道實驗室是人類迄今建造的最昂貴、技術最複雜的物體之一:這個(加上太陽能板後)大小相當於一個足球場的空間站,以時速約27400公裡飛在地球表面以上400公裡的地方。連續20年的太空生活,使國際空間站成為了解地球以外社會如何運作的理想「天然實驗室」。在這20年裡,國際空間站迎來了多少客人?
  • 月球2號升空!首次探月開啟,人類正式進入天體空間探索1959年
    第一次天體空間探索第一個到達另一個天體的人造物體是1959年到達月球的月亮2號。第一個軟著陸在另一個天體上的登陸器是於1966年2月3日登月的月神9號。1966年4月3日,月神10號進入月球軌道,成為第一顆人造月球衛星。
  • 2022年延遲退休年齡表會實行嗎?延遲退休有什麼影響?
    焦點一:延遲退休有多大必要性?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歲左右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歲,但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的男性60歲、女幹部55歲、女職工50歲的法定退休年齡,近70年未有調整。  「與『十三五』相比,這次規劃建議強調實施,就是要真正『動』起來,從頂層設計到付諸行動,提高法定退休年齡是大勢所趨。」
  • 新東方與天儀研究院聯合發起「開學季升空計劃」
    為了給這個特殊的新學期製造別樣的儀式感,近日,新東方與天儀研究院聯合發起一項創意活動——「你好太空」2020開學季升空計劃。邀請全國中小學生用音頻講述地球故事,並篩選優質錄音製作成聲音紀錄片,把它放進衛星,隨一枚真正的火箭,送上太空。
  • 《自然》:今年人造物體質量首超活生物量 「人類世」來臨
    12月10日,一項刊登在學術期刊《自然》的研究指出,2020年或標誌著人造物體質量超過活生物量的轉折點。過去100年,建築、道路、機器等人造物體的質量每20年翻一番。平均而言,地球上每個人每周都會產生相當於其體重的人為質量。研究稱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加,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人造質量預計將在2040年超過3兆噸。
  • 細說人類61年艱辛探月史之一,第一架探月器竟被太陽引力拐跑了
    人類自古就對美麗的月亮有無限嚮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艱辛的漫長探月徵程。為了心目中的夢想進行了無數次測算,向38萬千米外的太空鄰居發送了一個個探測器,只為有一天她的資源能為我所用。
  • 中國太空人料2019年後再升空
    記者 劉凝哲 拍攝  大公網4月20日訊(記者 劉凝哲 文昌報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室副主任林西強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中國預計在2019年左右發射空間站的各個艙段,預計在2022年完成載人空間站的建設。對於外界關注的中國下一批太空人何時升空,林西強表示,根據任務安排,中國下一次載人飛行預計在2019年以後。
  • 距離旅行者號發射已經42年了,為何人類不再發射星際探測器
    從1957年人類有能力發射人造衛星開始到今天,人類的太空發射任務已經累計超過4000次了,我們發射了很多的探測器,但是真正被人們記住的卻沒有幾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旅行者系列,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旅行者1號,他已經發射升空持續飛行超過42周年了。他是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探測器。
  • 月亮的5個詭異之處,月亮是史前的宇宙飛船嗎?
    今天聊月亮。在中國西南瑤族地區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在遠古時代天上只有星星和太陽,那時的夜空漆黑如墨,每當夜晚降臨,大地上就被恐懼籠罩,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都得躲進自己的住處。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一個熱烘烘、七稜八角的像大山一樣的東西,它不方不圓像一塊巨大的石頭,放射著毒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