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82天的衝繩島戰役有多殘酷?美軍8萬人傷亡,2萬人精神失常

2020-12-26 排頭文化館

衝繩島位於日本本土和中國臺灣之間,北距九州約340海裡,南北長105公裡,寬3~31公裡,面積約1176平方公裡。人口約四十六萬,主要城市有那霸、首裡和本部町,衝繩島北部多山地,南部則是開闊又平坦的丘陵地帶,島的東海岸有兩個天然港灣,金武灣和中城灣,日軍建有那霸軍港,島上還有那霸、嘉手納、讀谷和與那原四個機場,是日本在本土西南方向的重要海空基地。

衝繩島上有一種特別的建築,就是圓形的家墓,用堅固的石料建成,在島上隨處可見,日軍稍加改裝,就成為堅固的防禦工事,在後來的戰鬥中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困難。衝繩島因其在日本本土防禦中的重要的戰略位置,被譽為日本的「國門」。

對於日本而言,衝繩島一旦失守,制空權將悉數喪失,日本賴以維持生存的通往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線將被徹底切斷,因此美軍在進攻日本本土之前,必先在衝繩島登陸,所以日軍對衝繩的防禦極其重視。自1944年7月馬裡亞納群島失守後,就開始重點加強衝繩島的防守兵力和防禦工事。

1945年春,美軍佔領硫磺島後,為掌握琉球群島附近海域的制海制空權,決定攻佔衝繩島。其實早在1944年10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就向太平洋戰區下達了攻佔衝繩島的指令,遵照這一指令,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就立即組織有關人員籌劃這一作戰。

參加此次作戰計劃制定工作的,有第5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太平洋戰區兩棲部隊司令特納海軍中將、陸軍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布蘭迪海軍少將、賴夫斯奈德海軍少將和霍爾海軍少將等。

1945年2月9日美方批准了具體的登陸計劃。當時日軍的首相是牛島滿中將,他並沒有將兵力分布到全島,而是集中在縣府,利用陡峭的山崖建立防守線。

美軍此次的參戰兵力幾乎包括了太平洋戰區所屬的全部陸海軍。投入總兵力達54.8萬人,各種艦艇1500餘艘,飛機2000餘架,戰役總指揮是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戰役代號「冰山」,意為如此龐大的參戰兵力,僅僅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猶如冰山水下部分的更大規模的部隊,將在登陸日本本土時出現。

1945年3月26日,美軍的先鋒隊率先在附近的群島登陸,之後又接連佔領幾個小島,戰事的順利讓美軍十分意外。到了1945年4月1日時,美軍在衝繩島上沒有遇到什麼反擊,這讓美國軍官高興不已,不過4天後日軍開始了反擊,美軍每向前一步都十分困難,遇到了日寇的自殺式反擊,當時日軍就沒有打算此戰會贏,他們只是在負隅頑抗,想要為本土爭取更多的時間。

儘管此戰美軍佔據人數上的優勢,但還是打了82天才贏得戰爭勝利,美軍死傷的人數高達8萬多人,是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最多的一次,日軍的自殺襲擊,讓美軍士兵的精神壓力倍增,幾千人戰後自殺,有超過2萬人精神失常,14,000人被迫退役,而日軍的死亡人數大於10萬,而琉球的民眾死傷也高達十多萬,可見此戰役有多激烈。

此戰是美日兩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規模最大、損失最重,同時也是最後一次戰役。美軍佔領衝繩島後,打開了通往日本的門戶,達到了為以後進軍日本本土建立戰略基地的目的。衝繩戰役和前不久進行的硫磺島戰役,使美軍深深明白,如果要在日本本土實施登陸,將面對怎樣的瘋狂抵抗,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估計,登陸日本本土,美軍將付出一百萬人的傷亡。

相關焦點

  • 衝繩島戰役丨鋼鐵暴風中的殘酷數字
    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大概無法體會戰爭到底有多麼殘酷,我們只能從歷史資料中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血腥窒息。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不過再多的語言也無法重現當時的景象,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的衝繩島戰役,去一窺戰爭的殘酷。
  • 在衝繩島戰役中,美國為何損失慘重?短短82天的戰鬥發生了什麼?
    在二戰的後期有一系列的戰爭,而對於當時的美國和日本而言,有一場戰爭似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錯,它就是衝繩島戰役。衝繩島戰役是從公元1945年的4月份上旬開始的,一直到1945年的6月份中旬結束。這中間的間隔時間達到了82天,而這一次戰役幾乎可以稱之為第2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在此次戰役結束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面,美國直接用原子彈轟炸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而最終的結果則有目共睹。
  • 衝繩島戰役
    衝繩島戰役,代號為「冰山行動」,是美國和日本在琉球群島中的衝繩島進行的一場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也是太平洋戰場最為血腥的戰役。為期82天的戰役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直至6月中旬結束,徹底消滅了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為二戰勝利奠定了基礎。
  • 看完牛逼的《血戰鋼鋸嶺》,感受一下真實的衝繩島歷史照片
    直到如今梅爾吉布森十年磨一劍的《血戰鋼鋸嶺》出現,才總算有了一部全新的二戰電影能與「拯救大兵」一較高下,甚至在眾多地方將其擊敗,並一舉拉下神壇。影片中的鋼鋸嶺,就是日本的衝繩島上的一個小斷崖,在71年前,這裡曾經發生了一場慘絕人寰的血腥戰役。我們現在所談論的衝繩島戰役,在當時的代號為「冰山行動」, 是在琉球群島中衝繩本島進行的一場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
  • 新民晚報數字報-血戰衝繩:美軍的「破門之役」(下)
    在日軍頑強的抵抗下,美軍在4月5日以後的8天時間內傷亡高達4000餘人,苦戰到24日才突破日軍的第一道防線。在伊江島市的「中央高地」爭奪戰中,美軍向前推進的單位是以屍體來丈量的,用了整整6天才拿下此高地,並將其命名為「血嶺」。4月21日,美日在峰城山島展開血戰,日軍死亡4700人,美軍傷亡超過1100人。針對島上堅固的防禦工事,美軍司令不禁感嘆:「這仗實在太難打了。
  •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那麼慘?20平方公裡,10萬人爭奪,5萬人死傷
    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19日-1945年3月26日,前前後後打了一個多月,最後美國因為佔據絕對優勢而取得最終勝利,但是這場戰役是美國最不想回首的一場戰役,因為這場戰役是美軍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唯一一次傷亡人數超過日軍的戰役,而且整個戰役的過程非常殘酷,導致很多美國士兵戰後幾十年仍然有心靈創傷。
  • 血戰衝繩島,盟軍打開進攻日本本土門戶
    1945年3月26日,位於日本和馬裡亞納群島之間的硫磺島被美軍攻佔,衝繩島成了掩護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南部屏障。衝繩島戰役(代號「冰山行動」),是盟軍為進攻日本本土所實施的「破門之戰」,被邱吉爾稱為「戰爭史中最激烈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一、預先壓制性轟炸,日軍失去衝繩島海空權。
  • 同樣抗日:為什麼別人《血戰鋼鋸嶺》;我們卻「手撕鬼子」?
    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講情懷的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在內地上映5天後開始逆襲,終於超過日本唯美小清新的動畫片《你的名字》。《血戰鋼鋸嶺》血肉橫飛、殘酷而真實,帶來人性內省的震撼,讓我們反省「手撕鬼子」國產抗日神劇的巨大差距。
  • 同樣抗日:為什麼別人《血戰鋼鋸嶺》,我們卻「手撕鬼子」?
  • 2016年最慘烈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
    本以為二戰題材再沒有當年的號召力,然而《血戰鋼鋸嶺》再次用強大的荷爾蒙拯救了電影市場。也不怪梅導如此真實的將大陣仗還原,因為在這場戰役中,日軍傷亡10萬人,美軍傷亡人數也高達7萬人,說是人間煉獄一點不為過。
  • 這5名日本陸軍大佐,造成美軍近10萬人傷亡,卻有一人活到戰後
    8月7日,美軍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一木支隊轉調南太平洋。8月16日,一木率先遣隊916人乘坐6艘驅逐艦先行開赴瓜島,第二梯隊約1500人乘坐運輸船出動,預定晚四天登陸,屆時發起進攻,奪回機場。
  • 殺戮還是拯救:大片《血戰鋼鋸嶺》中的人物和戰爭
    1945年4月1日,衝繩戰役開始。道斯所在的第77師首先擔負攻佔琉球群島外圍的慶良間列島和伊江島的任務,沒有參加進攻衝繩島的作戰。4月30日,由於衝繩島上的作戰陷入膠著,77師奉命上島接替已經傷亡過半的96師。他們第一個進攻目標就是鋼鋸嶺,也就是在戰史上所稱的前田高地,這是一個位於陡峭懸崖之上的臺地,地形險峻易守難攻。
  • 《血戰鋼鋸嶺》中的日軍第62師團竟是組建於中國太原炮樓守備隊
    2016年12月8日,一部由梅爾·吉勃遜導演的二戰電影《血戰鋼鋸嶺》在中國上映,引發了人們對太平洋戰爭衝繩島戰役中這場「鋼鋸嶺」(日軍稱前田高地)戰鬥的濃厚興趣。,日軍就改變了以往島嶼防禦作戰中的陳舊思想,不再把士兵擺在攤頭當靶子,而是依託坑道碉堡實行縱深防禦,在硫磺島戰役中,23000日軍依託還並不完善的防禦體系,將美軍殺得血流成河,美軍小小的硫磺島上陣亡超過7000人,負傷者近2萬人,這也是太平戰爭中唯一一場美軍傷亡超過日軍的戰役。
  • 鐵原血戰:5萬美軍突不破志願軍2萬人的防線,宣告磁性戰術失敗
    一、李奇微的發明磁性戰術 李奇微在反思前三次大的戰役時,從一項作戰記錄中看到一組蹊蹺的數字: 第一次戰役(為便於理解,均採取我方通稱,即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1950年10月25日誌願軍發起雲山戰役痛殲美軍,至11月2日美軍潰退,歷時8天。
  • 鐵原血戰即使5萬美軍,也沒能突破志願軍2萬人的防線,宣告磁性戰術...
    一、李奇微的發明磁性戰術 李奇微在反思前三次大的戰役時,從一項作戰記錄中看到一組蹊蹺的數字: 第一次戰役(為便於理解,均採取我方通稱,即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1950年10月25日誌願軍發起雲山戰役痛殲美軍,至11月2日美軍潰退,歷時8天。
  • 為什麼衝繩島戰役中,美軍付出了慘重代價?
    衝繩島是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在取得了一系列戰爭勝利之後,進軍日本本土的一次重要戰役。自19世紀末,日本吞併琉球王國之後,在琉球當地廢藩置縣設立了衝繩縣。衝繩自此之後就是日本的南部大門。而美國在中途島大戰取得了勝利後,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無論是擊斃山本五十六還是奪回太平洋島嶼的相關戰役,美國的戰爭損失一直都比較少。但是越靠近日本的領土,美國的戰爭損失就越大。衝繩島、硫磺島等戰役中,美軍都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也正是這樣的一系列損失,使得美國最終打消了直接攻入日本本島的策略,轉而使用原子彈進行打擊威懾。
  • 原來他才是《血戰鋼鋸嶺》真正的男主
    故事背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衝繩島戰役,改編自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他堅定地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赤手空拳救下75人的生命,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勳章。海報中加菲孤身一人衝進漫天炮火的背影,正是對那一場發生在鋼鋸嶺的驚人戰役的寫實表現。
  • 血戰衝繩島 日軍強迫衝繩居民自殺之謎
    1945年3月,54.5萬美軍攻打堅守衝繩島的日軍,這是二戰中最後一次大型戰役,持續了3個月,共有20萬人喪生,包括約1.2萬名美軍官兵、9.4萬名日軍和9.4萬名衝繩平民。在此次戰役中遇難的日本平民,多數人是被日軍屠殺或強迫自殺,而不是死於美軍的炮火之下。分發手榴彈鼓勵居民自殺1945年3月,美軍開始攻打衝繩島。
  • 小編今日終於知道為什麼《血戰鋼鋸嶺》中日軍不割斷美軍的繩梯了
    事實上,看完《血戰鋼鋸嶺》,許多人都有這個疑惑,費那麼大勁來回拼殺,日軍既然一開始佔據主動,割斷美軍攀登繩豈不乾脆?要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日軍也是有苦說不出,不得已而為之!電影劇照其實,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衝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
  • 《微感悟14》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血戰鋼鋸嶺》的故事背景是1945年的衝繩島戰役。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也是日軍宣布投降前的最後一場戰役。美軍第十集團軍集結了8個師發動登陸戰,準備攻克衝繩之後,以衝繩為基地進攻日本帝國本土。負責守島的是日軍第三十二集團軍,他們也明白,衝繩島是必須死守的海空要塞,也是被譽為日本「國門」的最後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