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1日05點43分,太陽到達黃經90°時,我們將迎來夏至節氣。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我國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14小時左右。據《恪遵憲度抄本》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我國古人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意為鹿角脫落,雄蟬鼓翅而鳴,一種名為「半夏」野生藥草開始生長。
21日,廣東大部晴間多雲,大部分市縣有(雷)陣雨。最高氣溫:南部沿海:30~32℃,其餘大部分市縣33~35℃,中北部的部分市縣有35℃左右高溫。
南方日報記者 梁文祥 攝
夏至時節已入盛夏,暑熱較盛,日曬較強,日間外出勞作活動容易中暑曬傷。
但是天氣越熱人們就越愛趨涼避暑,而貪涼過度又易損傷人體陽氣,引發感冒、咳嗽、胃腸不適、關節疼痛等疾病。
因此,夏至時期調理養生的重點是防暑降溫,護膚防曬,同時避免過度寒涼,以防寒證叢生。
《黃帝內經》云:「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說明夏至之後氣溫更高,氣候更熱,常呈暑熱高溫之勢,戶外工作應謹防中暑。
中暑的主要誘因是外界的高溫環境。
人體在高溫環境下容易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機體的熱平衡受到破壞,二是出汗過多引起水、電解質紊亂。
常見的中暑症狀是頭暈、噁心、胸悶、心慌、口渴、乏力、四肢發麻等;如未得到及時處理,則會進一步出現面色蒼白、脈搏細弱、血壓下降等重症;嚴重者還可出現高熱、意識恍惚、休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
南方日報記者 胡國球 攝
夏至時節安排室外工作或體育鍛鍊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特別是中午時分暑熱更重,應儘量避免外出,以防高溫中暑。
戶外工作者尤其注意防暑降溫,一旦出現中暑症狀,可採取以下措施:
1.迅速撤離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
2.採取物理降溫措施。如頭部冰敷,全身用溼涼毛巾擦拭,或在額部、顳部塗抹清涼油、風油精等。
3.及時補充水分,可適量飲用淡鹽水及其他清涼飲料。
4.服用治療中暑的藥物,如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水等。
5.如果出現虛脫、意識障礙等中暑重症,應迅速送往醫院救治。
夏至期間光照強烈,紫外線容易損傷人體皮膚,引起皮膚灼傷、色斑、紅疹等病變,過度照射還會引發皮膚癌,因此夏日外出要格外注意護膚防曬。
使用遮陽傘、遮陽帽、太陽鏡,塗抹防曬霜是外出防曬的常用措施。其實,選擇合適的衣服也同樣重要。
在炎熱的夏季,穿著深色衣服比白色衣服更能防曬。
南方日報記者 錢文攀 攝
雖然深色衣服比白色衣服吸熱多,但只要衣著寬鬆,吸收的熱量可以成為衣服內空氣對流的動力,就像夏季午後,地面受熱容易形成局部對流甚至帶來雷陣雨一樣,衣服內的空氣對流,也可將皮膚表面的汗液和部分熱量帶走,人體自然感覺涼爽。
淺色衣服在隔絕紫外線的作用上不如深色衣服,特別是那些白得耀眼的衣物,常常含有螢光增白劑,它會將紫外線反射到人們的臉部,加速黑色素沉澱。紅色、藏青色、黑色等深色衣服是較為理想的防曬服色。
南方日報記者 董天健 攝
在衣服的材質方面,亞麻、大麻等麻質衣物的防曬效果最好,可作為防曬衣著的首選。
滌綸化纖的衣服防曬效果也好,但皮膚的舒適度較差。
而人們平時常穿的棉質衣服,在防紫外線方面則略遜一疇。不過棉質衣服在吸汗透氣、乾爽舒適方面存在優勢,只要尺寸寬鬆,仍可作為夏季防曬衣物的選擇之一。
因此,選擇一身乾爽、寬鬆的深色衣服可以幫你度過炎炎的夏日。
夏至陽盛,暑熱較重,出汗較多,日常飲食可適當進食清涼瓜果、湯水、涼茶以消暑清熱,解渴除煩。
在夏季眾多的時令瓜果中,西瓜是首選的消暑水果。
南方日報記者 曾亮超 攝
西瓜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通利小便功效。
其瓜皮又名西瓜翠衣,性味甘涼,煎水煲湯飲用,可治暑熱煩渴、水腫溼困。
另外,冬瓜也是夏季消暑的常吃瓜果。
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有除煩止渴、祛溼解暑功效。
其瓜皮也能利水,瓜仁清熱化痰,均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冬瓜、薏仁、扁豆煲湯是夏日消暑利溼的常用湯水。
南方日報記者 曾亮超 攝
另還有綠豆湯,也是人們夏日消暑的喜愛飲品。
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消暑、利水、解毒功效,尤其清熱解毒之力較強,對熱毒內阻,瘡瘍癰腫效果較好。
至於涼茶方面,推薦廣東人常飲的五花茶。
五花茶是廣東傳統涼茶之一,由金銀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雞蛋花組成,此五花葯性寒涼,合而煎服有清熱解毒、消暑去溼功效,其清熱下火之力較綠豆湯更強,不適宜長期飲用。
南方日報記者 石磊 攝
其實大多數的瓜果及綠色蔬菜性質都偏寒涼,如黃瓜、絲瓜、苦瓜、香蕉、蘋果、梨、甘蔗、西紅柿、萵苣、茄子、菠菜、莧菜、芹菜、空心菜等,在暑熱天氣經常食用均有清熱祛暑效果。
但是荔枝、龍眼、榴槤、櫻桃等熱性水果則應少吃,以免助熱生火加重暑熱困阻。
夏至時節正值盛夏,此時氣候炎熱,陽盛於外,人體陽氣走於肌表,人們常感身熱難耐。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至養生就應順應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切勿貪涼過度。
一旦陽氣受損,陽虛生寒,則會引發各種寒證痛證。夏季傷陽,無以溫養,冬季來時機體抗寒無力,手足不溫,將會更加怕冷。《黃帝內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南方日報記者 王良珏 攝
夏至時期暑熱較重,人們喜歡趨涼避暑,如空調製冷、飲冷吃冰等,多又引起陽氣損傷。
夏日養生如何把握好尺度,既能消暑而不傷陽,又能降溫而不生寒呢?
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幾點:
1.空調製冷溫度不宜低於26℃,或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以免溫度過低、溫差過大損傷體表衛陽。
2.避免空調風口直吹頭背(人體陽位),以免風寒襲陽直損陽氣。
3.避免大量進食冷飲、雪糕等冰冷食品,以免寒涼直中損傷脾陽。
4.進食西瓜、冬瓜、綠豆湯等寒性瓜果、湯水時儘量避免冰鎮而吃,以免寒上加寒重傷脾陽。
5.服食清熱降火、消暑降溫的涼茶、湯水時應適可而止,以免下火過度傷人陽氣。
6.飲冷吃冰後胃腸不適,可適當喝點薑湯、熱茶以溫中散寒,扶陽暖胃。
7.空調受寒,手足不溫可適當增加活動,最好有微微汗出,以昇陽助氣,發汗祛寒,促進氣血流通。
8.避免炎熱高溫下運動勞作,既防中暑,也防汗出太多,氣隨汗洩而損陽傷陰。
銀菊飲
材料:金銀花10克,菊花10克。
製法:金銀花、菊花放茶缸內,沸水衝泡10分鐘,加糖調味,放溫飲用。
功效:消暑清熱解毒。適合暑熱天氣,目赤咽痛,口腔潰瘍之人飲用。
綠豆瓜皮粥
材料:綠豆100克,西瓜皮500克,白米150克。
製法:西瓜皮洗淨切塊,綠豆洗淨浸泡1小時,白米淘洗乾淨,在煲中加水2500ml,先煮綠豆至裂開,然後加入西瓜皮、白米,適時攪拌,煮至粥成,加糖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解毒,消暑利溼。適合暑溼困阻,舌苔厚膩,皮膚瘡癢之人食用。
消暑防曬湯
材料:西紅柿200克,胡蘿蔔200克。
製法:胡蘿蔔洗淨去皮切粒,西紅柿洗淨切塊。熱鍋,加油少許,倒入胡蘿蔔略炒,然後加水適量,放入西紅柿,大火煮開至熟透後關火,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生津,消暑防曬,益肝明目。適合暑熱天氣,戶外工作之人食用。
夏枯木棉脊骨湯
材料:夏枯草30克,幹木棉花30克,扁豆20克,陳皮5克,蜜棗3枚,生薑2片,豬脊骨500克。
製法:上述材料洗淨後放入煲內,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利溼,消暑解毒。適合暑溼困阻,煩熱難眠,目赤尿黃之人食用。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醫師 成傑輝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