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綠化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更兼具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近年來,五營鎮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大力推進荒山荒坡綠化美化工作,積極做好增綠、管綠、護綠工作。如今的五營鎮龍頭山山塬巒峁間,大片的側柏、油松、花椒等樹木茂密生長,樹下金銀花、七月菊等競相爭豔,原本荒蕪的山體上一片新綠,展現出勃勃生機。
五營鎮龍頭山東臨大地灣遺址,西接中山鎮,佔地5000多畝,由於該鎮外出務工人員多,勞動力短缺,加上傳統種植作物小麥、玉米等收益低,導致了龍頭山流域大量土地撂荒。針對這種現狀,五營鎮在交通相對便利的龍頭山流域近5000畝的區域,建設了高標準花椒產業生態示範區,栽植優質大紅袍花椒,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鎮果椒產業整體發展。
自龍頭山綠化項目工作實施以來,五營鎮蔡仁村村民陳雙宗和其他護林員每天天亮出門,天黑回家。他親手栽種樹木,又親眼看著荒山披綠,他感慨萬千。
五營鎮蔡仁村村民陳雙宗說:「龍頭山以前是荒地,老年人務不動地,年輕人也跑外面打工,家裡沒有勞動力,但是現在種產業、搞綠化後,這兒現在真箇好。」
除植樹造林外,五營鎮還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三山一河」流域綜合治理的總體安排,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結合脫貧攻堅和龍頭山流域實際、以及群眾發展果椒產業需求,提出了「流域治理引鳳築巢,小花椒做成大產業」的工作思路,建設了高標準花椒產業生態示範區,栽植優質花椒5000畝,又在花椒園裡套種了金銀花、七月菊等短平快林下經濟,實現了花椒林結果前周期內的輔助經濟收入和閒散勞動力就近務工的目標。
「龍頭山流域主要生產花椒,銷往成都、山東各地,還套種金銀花、七月菊、九月菊,人均收入每月增加300元到400元左右。」五營鎮蔡仁村支部書記馬雙喜告訴記者。
為了確保產業園項目建設取得實效,針對後期管護力量薄弱的實際,五營鎮政府還成立了五營鎮龍頭山產業生態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花椒種植、儲藏、加工、銷售為主營業務,以金銀花、九月菊種植、加工為輔,實行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確保產業園項目持續健康發展。
五營鎮鎮長王智軍告訴記者:「接下來的工作目標是通過實施一年有變化、二年有收益、三年翻身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更好地解決老百姓長期收益的問題。」
據了解,五營鎮採取「合作社+黨支部+黨員致富帶頭人+農戶」的運營模式,成立了秦安縣五營鎮龍頭山產業生態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花椒種植、儲藏、加工、銷售為主營業務,以七月菊、冬花種植、加工為輔,實行多元化投入、集約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確保產業園項目持續健康發展。
同時,該產業園建設與流域綜合治理相結合,按照「山水田林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要求,新修產業路3條16公裡,在不適宜栽植花椒的區域生態造林,推動生態林與經濟林協調發展、相輔相成,著力走出一條符合區域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
此外,五營鎮還立足將大地灣文化遺址、中國美麗田園—劉坪萬畝桃花基地—蘇峽水庫等旅遊資源串點成線、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圍繞旅遊大走廊建設,在蔡四路沿線高標準完成道路綠化8公裡,栽植櫻花、紅葉李、油松、白蠟等景觀樹種3萬餘株,有效提升了交通環境景觀,為加快發展旅遊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編輯:路淑娟 責編:楊建武 總編:武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