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使命 聚同心 促巨變】五營鎮龍頭山:生態綠起來 產業富起來

2020-12-22 秦安縣人民政府門戶網


       荒山綠化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更兼具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近年來,五營鎮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大力推進荒山荒坡綠化美化工作,積極做好增綠、管綠、護綠工作。如今的五營鎮龍頭山山塬巒峁間,大片的側柏、油松、花椒等樹木茂密生長,樹下金銀花、七月菊等競相爭豔,原本荒蕪的山體上一片新綠,展現出勃勃生機。
 


       五營鎮龍頭山東臨大地灣遺址,西接中山鎮,佔地5000多畝,由於該鎮外出務工人員多,勞動力短缺,加上傳統種植作物小麥、玉米等收益低,導致了龍頭山流域大量土地撂荒。針對這種現狀,五營鎮在交通相對便利的龍頭山流域近5000畝的區域,建設了高標準花椒產業生態示範區,栽植優質大紅袍花椒,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鎮果椒產業整體發展。
       自龍頭山綠化項目工作實施以來,五營鎮蔡仁村村民陳雙宗和其他護林員每天天亮出門,天黑回家。他親手栽種樹木,又親眼看著荒山披綠,他感慨萬千。
 


       五營鎮蔡仁村村民陳雙宗說:「龍頭山以前是荒地,老年人務不動地,年輕人也跑外面打工,家裡沒有勞動力,但是現在種產業、搞綠化後,這兒現在真箇好。」
       除植樹造林外,五營鎮還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三山一河」流域綜合治理的總體安排,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結合脫貧攻堅和龍頭山流域實際、以及群眾發展果椒產業需求,提出了「流域治理引鳳築巢,小花椒做成大產業」的工作思路,建設了高標準花椒產業生態示範區,栽植優質花椒5000畝,又在花椒園裡套種了金銀花、七月菊等短平快林下經濟,實現了花椒林結果前周期內的輔助經濟收入和閒散勞動力就近務工的目標。
 


       「龍頭山流域主要生產花椒,銷往成都、山東各地,還套種金銀花、七月菊、九月菊,人均收入每月增加300元到400元左右。」五營鎮蔡仁村支部書記馬雙喜告訴記者。
 


       為了確保產業園項目建設取得實效,針對後期管護力量薄弱的實際,五營鎮政府還成立了五營鎮龍頭山產業生態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花椒種植、儲藏、加工、銷售為主營業務,以金銀花、九月菊種植、加工為輔,實行多元化投入、市場化運作,確保產業園項目持續健康發展。
 

 
       五營鎮鎮長王智軍告訴記者:「接下來的工作目標是通過實施一年有變化、二年有收益、三年翻身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更好地解決老百姓長期收益的問題。」
       據了解,五營鎮採取「合作社+黨支部+黨員致富帶頭人+農戶」的運營模式,成立了秦安縣五營鎮龍頭山產業生態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花椒種植、儲藏、加工、銷售為主營業務,以七月菊、冬花種植、加工為輔,實行多元化投入、集約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確保產業園項目持續健康發展。
 


       同時,該產業園建設與流域綜合治理相結合,按照「山水田林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要求,新修產業路3條16公裡,在不適宜栽植花椒的區域生態造林,推動生態林與經濟林協調發展、相輔相成,著力走出一條符合區域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
       此外,五營鎮還立足將大地灣文化遺址、中國美麗田園—劉坪萬畝桃花基地—蘇峽水庫等旅遊資源串點成線、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圍繞旅遊大走廊建設,在蔡四路沿線高標準完成道路綠化8公裡,栽植櫻花、紅葉李、油松、白蠟等景觀樹種3萬餘株,有效提升了交通環境景觀,為加快發展旅遊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編輯:路淑娟 責編:楊建武 總編:武新平)
 
 

 

 

相關焦點

  • 擔使命 聚同心 促巨變 | 生態促脫貧 「綠色」惠民生
    擔使命 聚同心 促巨變 | 生態促脫貧 「綠色」惠民生 2020-12-07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脫貧攻堅】五營鎮:打造「產業+旅遊+生態」新格局 實現鄉村振興...
    一系列舉措讓五營鎮打造出了「產業+旅遊+生態」的鄉村振興新格局,真正實現了讓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的高質量發展。 」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打造鄉村振興示範點,千方百計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努力達到「栽下去、長起來,賣出去、富起來」的目標。
  • 秦安縣五營鎮:荒山上種出「綠色銀行」
    荒山上種出「綠色銀行」新天水·天水日報通訊員 覃梅近年來,秦安縣五營鎮大力推進荒山荒坡綠化美化,積極做好增綠、管綠、護綠工作。如今的五營鎮龍頭山山塬巒峁間,大片的側柏、油松、花椒等樹木茂密生長,樹下金銀花、七月菊等競相爭豔,原本荒蕪的山體一片新綠,展現出勃勃生機。五營鎮龍頭山佔地5000多畝,大量土地撂荒。針對這種現狀,五營鎮在該流域建設5000畝高標準花椒產業生態示範區,栽植優質大紅袍花椒,輻射帶動全鎮果椒產業發展。
  • 資源「轉」起來 產業「綠」起來 聚焦楚雄州生態文明建設系列報導...
    種下這些經濟林果,我們的山變得越來越綠、越來越美了,雨水感覺比原來多了。」村民楊光美介紹說。這片林地是8年前退耕還林後種上的橘子林,不僅增加了當地群眾收入,也讓這一方青山綠水得以保護,並繼續發揮生態效益,在這青山綠水的底色前,村民們一張張幸福的笑顏燦爛綻放。
  • 唐川:以「河長」制促河「長」治 以雙十萬促產業興
    唐川:以「河長」制促河「長」治 以雙十萬促產業興 2020-12-14 0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忘初心擔使命 凝心聚力促發展 | 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勝利閉幕
    不忘初心擔使命 凝心聚力促發展 | 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勝利閉幕 2020-06-05 03: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好山好水百姓富,龍陵走出「綠富美」
    近年來,保山市龍陵縣找準生態與富民的契合點,走出了一條「生態好、產業強、百姓富、可持續」的「綠富美」發展之路,鼓脹了農民「錢兜子」。 從山水綠到產業綠
  •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2020-12-05 14: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助力脫貧攻堅】五道溝村:讓資源活起來 讓村民富起來
    【助力脫貧攻堅】五道溝村:讓資源活起來 讓村民富起來 2020-12-25 1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定四送讓農民樂起來富起來
    原標題:三定四送讓農民樂起來富起來   冬季的安居區常理鎮棕樹坪村,沿途金絲皇菊競相綻放。
  • 「北京後花園」多倫:實現「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巨變
    多倫縣政府供圖中新網錫林郭勒7月6日電 題:「北京後花園」多倫:實現「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巨變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中國北方小城多倫縣,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盛夏時節,綠草如茵,行走在潔淨的大街上,空氣清新,這裡儼然一座小花園。
  • 魏老爸參加「同心網聚正能量」分享:網絡人士的內核應該是中國心
    11月30日,科普大V老爸評測創始人參加了「同心網聚正能量·引領時代新風尚」網絡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基地授牌儀式暨網絡人士圓桌分享會。在會上,他做了《網絡只是傳輸載體,網絡人士的內核是中國心》的演講。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網際網路+」等相關產業應運而生,也培養出了大批新時代網絡人士。授牌儀式,是為了勉勵所有杭州的網絡人士,要勤於修身,做正能量的傳播者;要開拓創新,做社會發展的助力者;要主動擔當,做清朗空間的守護者。希望活躍在杭州的網絡大咖們在網際網路上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用自身的力量助力城市發展。
  • 在紅色肌理、山河相依中,沙坪垻區鋪展出一條「攻堅戰汙染·綠色促...
    鐵骨錚錚紅梅贊,丹心一片正浩然……」從歌樂山紅色基因中的生態治理轉到梁灘河、清水溪、鳳凰溪等流域水環境治理,到三河村的文旅融合,最後開啟科創的綠色未來之門。走進10月26日的沙坪垻區「攻堅戰汙染·綠色促發展」主題短視頻徵集展示活動,走進這座全面發展的文化名城。
  • 安奮鬥 安出彩丨生態扶貧:富了農戶 綠了家園
    花卉苗木產業逐漸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產業。後來,吳金有擴大苗木種植面積,租種貧困戶畢天海等人的土地。金友盆栽苗木農業科技示範基地通過發展綠色產業帶動扶貧是我市生態扶貧的一個縮影。我市通過扶持貧困村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等產業,使貧困人員在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等方面增加收入。
  • 滄桑巨變 雲嶺夢圓
    點擊這裡查看發布會直播內容點擊查看《滄桑巨變 雲嶺夢圓》千年追尋,圓夢今朝!產業扶貧「富口袋」  產業扶貧方面,雲南以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為牽引,推動扶貧產業覆蓋建檔立卡戶達到168.53萬戶,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與168.03萬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
  • 秦安縣五營鎮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同推進
    原標題:【春耕春播正當時】五營鎮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同推進「桃李絢早春,百卉泛綠茵。人耕揚機聲,有道春來臨。」行走在初春的五營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他說,自己家裡有3畝果園,目前已經全部進入豐產期,他家原來是貧困戶,自己一家靠著發展產業脫了貧。在疫情發生以來,他也非常焦急,害怕疫情會影響生產。為此,他勇為人先,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抓緊投入到生產一線,目的是通過他的示範帶動,讓全村所有的貧困戶和有果園的人都行動起來,在做好防疫的同時不能貽誤生產。
  • 【你笑起來真好看】郭連兵:一人富了不算富 全村富了才叫富
    「雨鞋下崗了,路好了……」「我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富才是富……」元古堆村村民郭連兵自肩挑村委會主任這個重擔以來,從之前的低頭苦幹自己擺脫貧困,轉變到抱團發展帶動村民一起致富。「白天到處收藥材,晚上回家粗加工,早上5點起來又去挑水……」就這樣,勤勞的郭連兵沒有停止賺錢的腳步,一步一個腳印,靠著勤勞率先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