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活埋母親」讓人憤慨,與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劇情有些雷同

2021-01-10 松子電影

今日,一則「兒子活埋母親」的社會新聞上了熱搜,其中兒子的行為讓人感到冷血而難以理解,這種行為極其殘忍,然而在1983年,日本著名導演今村昌平的電影《楢山節考》中,卻也設置了這樣一幕令觀眾感到震驚的,兒子遺棄母親的情節。

電影中,老婦人阿玲被長子辰平活活拋棄在山頂上,不過卻是阿玲主動要求辰平這樣做,甚至是逼迫辰平這樣做,這又是為什麼呢?

貧窮而原始的生存法則

影片開始,攝影機便盤旋在一個山內村莊的上空,攝影機內的場景遼闊、荒涼,與一般的文藝電影展現雪景下村莊的優美靜謐不同,在這部電影中,雪下的村莊裡,住著的是一群貧窮而愚昧的人們。

這個村莊極其貧窮,也極其原始,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因而食物和性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為了食物,人們可以用身體做交易,鹽和土豆則是村子裡貨幣一樣的通貨。因為貧窮,沒有食物,他們面臨的最直接的一個問題就是養活不起人口,男孩生下來就扔到土裡做肥料,女兒則可以嫁人換食物。

在這樣的背景下,故事圍繞著六十九歲的老婦人阿玲一家展開,她的老公很多年前就離家出走消失了,這讓她感覺在村子裡抬不起頭來,家裡剩下喪妻的大兒子辰平孫子袈裟吉,還有一個三十五歲也沒和女人發生過關係的二兒子利助

在這家中,老婦人阿玲是操持整個家庭的一家之主,面對這一大家子人,由於整個環境的貧窮,食物和性的缺乏,阿玲從電影開始便憂心忡忡,她開始思考如何讓一家人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繼續活下去。

她的第一步是先要讓長子辰平二婚,一個家中男人在外勞作,需要女人在家操持,很快,一個隔壁村莊的寡婦經人介紹嫁了過來,雖然長得一般,但是手大腳大,像是會幹活的樣子,阿玲很看中她,立刻把家中所有的家務逐步放手,交給她操持,新媳婦和辰平的感情也很好,阿玲感到很欣慰。

解決完長子辰平的婚姻大事,阿玲婆開始為小兒子物色可以發生關係的女人,無奈小兒子體味太重,沒人願意同他上床,無奈之下,阿玲婆只能去求助也是個老太太的好朋友,讓她幫幫自己的小兒子,實現心願,老太太也最終答應。

通過阿玲婆為長子和次子物色女人的標準,我們不難看出這部電影裡沒有我們所謂的現代思想,一切都以實用為主,電影中多次出現動物吞食和交配的鏡頭,全部暗示這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人和動物沒有任何區別,人體內最強烈的感覺,也無非是飢餓和性衝動的激蕩。

平靜而殘酷的死亡儀式

阿玲婆急於為長子和次子物色女人,或許就已經暗示著什麼,在電影的一開始,阿玲婆便和長子辰平有了一次衝突。而衝突來源於村莊裡一個自古流傳的規定,那就是每個70歲的老人無論健康與否,都要被自己的孩子背上山,回歸山神的懷抱,也就是「棄老」。

而阿玲婆身體健康,連牙也沒掉一顆,因此長子辰平對母親十分不舍,同時他也不能理解,明明母親身體健碩,為什麼還要被背上山頂遺棄呢?

與此同時,電影也解開了阿玲婆丈夫消失的伏筆,原來在多年前,阿玲婆的丈夫正是因為不忍背自己的母親上山進而遺棄,才離家出走,讓阿玲婆在村子裡抬不起頭,而長子辰平更是道出了一個秘密,那就是父親並非離家出走,而是被自己槍殺,他當年也不能理解父親為什麼不進行這項死亡儀式,事到如今,當要背自己的母親上山時,他才能理解那種生離死別的痛苦。

為了讓辰平放心地背自己上山,阿玲婆甚至主動將牙磕壞,以此表示自己老了。

長子辰平對母親的不舍,其實是一種人性的覺醒,按照馬斯洛心理需求理論,只有人在滿足了低級的生理需要之後,人才會有愛的需要,辰平捨不得母親,但阿玲婆知道,如果自己一直在家裡住下去,只吃飯卻逐漸喪失勞動力,對家裡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所以自己的死亡儀式必須進行,她已經準備好了平靜地面對這場死亡。

縱然有萬般不舍,辰平在逼迫下,終於踏上了「遺棄母親」的上山之路。在這樣的環境下,親情和愛情,似乎都不容許存在,而變「遺棄」為「回歸山神的懷抱」,也是村落為了生存下去所必須捏造的一個「信仰。」

辰平背著母親上山的鏡頭很長很長,相比起這部片子其他部分對食物、身體,赤裸裸接近殘暴的欲望展現,這一部分的畫面顯得靜謐而優美,儘管呼嘯的風雪渲染了死亡的冷酷,但母子之間的沉默和凝視,和母親雙手合十等待死亡的來臨的動作,渲染了一種無奈的、人性的悲悽。

人因「不忍」而為人

在辰平送母親上山的過程中,他還遇見了另一個送父親上山的兒子,沒想到他沒有把父親送到山頂,而他的父親因為不想被遺棄而拼死掙扎,他在慌亂之下像父親鞠了一躬,直接將父親在中途丟到懸崖下。

與辰平相比,這個兒子的做法才是無限接近於動物,不能說他「喪失人性」,應該說他從未「擁有人性」。

辰平的「不忍」,在這部電影裡並不是用來被歌頌的,相反,它是用來襯託人類的渺小,讓我們明白,所謂現代化的人性的一切,在原始的生存環境下是多麼的不值一提,可觀看這份人性在大自然面前的「螳臂當車」,這是這部電影存在的意義。

辰平在那樣的原始的環境下,尚且不忍拋棄自己的母親,而近來熱搜上那位坦然活埋自己母親的男子,雖然從小生活在已經道德相對完善的現代社會裡,他的心也恐怕早已獸化了吧。


相關焦點

  • 「兒子活埋母親」讓人氣憤,與電影《楢山節考》劇情有些雷同
    今日,一則「兒子活埋母親」的社會新聞上了熱搜,其中兒子的行為讓人感到冷血而難以理解,這種行為極其殘忍,然而在1983年,日本著名導演今村昌平的電影《楢山節考》中,卻也設置了這樣一幕令觀眾感到震驚的,兒子遺棄母親的情節。
  • 《楢山節考》—— 一部悲涼的日本電影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陝西靖邊一男子,將自己79歲癱瘓在床的母親,用三輪車從家裡拉走,拋棄在廢棄的墓地裡活埋了。幸運的是母親幾天後被救出,目前生命體徵平穩,犯罪嫌疑人兒子馬某因涉嫌故意殺人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這個發生在當下的真實故事,讓我想起一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
  • 從「活埋母親」事件說到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
    在這裡不想做太多的評判,就分享一部老日本電影,看看兩者之間有沒有一些聯繫,希望能引起讀者的思考。日本古代的信州,一個群山環繞、與世隔絕的貧窮小山村。貧瘠的山地,即使每家每戶都種了水稻,土豆,但是還是不夠吃。
  • 《楢山節考》——母親帶著一世的慈悲進入輪迴
    一位久病癱瘓的老母親被自己親生兒子活埋。案件背後也許有諸多因素和故事。但當看到這個新聞時,讓人不禁想到了一部同樣講述遺棄老人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楢山節考》片段-兒子背著阿玲婆上山故事發生於日本,一個坐落在楢山腳下的貧窮的村莊。村子有個可怕的習俗,凡是到了70歲的老人都要上山參拜楢山。
  • 人性之外的《楢山節考》
    他一步三回頭的往回走,路上看到了鄰居正準備把老父推下山--這個71歲的老頭已經從楢山逃回來許多次,被全村人嫌棄,被兒子一次次的綁著再次送上山,辰平眼見他推父親下山(從此處推落山可以省事兒不用背那麼遠,老人也可以少受痛苦,是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上去責備他怎麼做出這種事,扭打中他不小心也把鄰居推下山。
  • 母親節前上演現實版《楢山節考》:陝西58歲男子活埋79歲老母親!
    母親節將至,可是在昨天卻聽到一則讓人覺得喪盡天良的事情,仿佛看了一出現實版《楢山節考》。據中共陝西省委政法委員會官方微博「@陝西政法」的消息,平安靖邊發布警情通報稱:5月5日,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公安局偵破一起故意殺人案,並成功營救被害人。
  • 陝西活埋親母的電影翻版:今村昌平代表作《楢山節考》
    5月10日即母親節,可是在5月6日卻發生了一件喪心病狂的事情,陝西榆林破獲了一起涉嫌殺人的案件,涉案人員馬某將自己的母親王某活埋,3天之後經民警解救,這位老母親才獲救。馬某已被刑拘。馬某12歲時母親改嫁,留下他由叔父養大。母親此前一直和身體不好的二兒子生活,照顧二兒子,19年搬到馬某家。
  • 《楢山節考》
    「我將書寫蛆蟲,至死方休」——今村昌平談到日本電影甚至東亞電影,不得不談今村昌平,兩奪坎城金棕櫚,五次提名,這在亞洲範圍內是絕無僅有的
  • 從「活埋母親」到《楢山節考》中的「棄老」及「長子成婚制」
    最近,「活埋癱瘓母親」的連結不時地擠入眼帘。一直不忍點開。除了文章說些什麼能猜出個大概以外,主要也是不想無端去接受一次靈魂的拷問。也是巧,前幾天剛看了一個日本電影的介紹,片名為《楢山節考》,講得是日本古代的一個窮苦小村,因食物嚴重匱乏,規定村裡的老人到了七十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去參拜楢山神等死的故事。這種題材不用問,定是一部必看的好電影。但想來自己以後應該也不忍去尋個完整版細細看吧。人類社會中道德約束的起源,最初準是為了族群中大多數人都能享受到這個習俗所帶來的利益。
  • 格桑花電影|| 《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一部能讓你流淚後痛到內心的關於人性、欲望與養老的高評電影該片豆瓣9.0的高分,獲第3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第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 《楢山節考》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斷句是「楢山節 考證」,就是一個窮鄉僻壤的棄親習俗。木下惠介版的沒有今村昌平版的知名度那麼大,但也足夠震撼和催人淚下。1958年日本上映時,用「美しくもいたましい親と子の愛のきづな! 萬人の心を洗う感動の涙!(美好又痛苦的母子羈絆,感動萬人的洗滌之淚)」來評價這份強烈的情感。電影作用了大量歌舞伎和淨琉璃的手法。由於時代所限布置顯得簡單樸實,導演自有高明彌補之處。
  • 中國版的《楢山節考》,陝西榆林馬某,活埋母親後的反思
    5月10日即母親節,可是在5月6日卻發生了一件喪心病狂的事情,陝西榆林破獲了一起涉嫌殺人的案件,涉案人員馬某將自己的母親王某活埋,3天之後經民警解救,這位老母親才獲救。這種泯滅人性的做法,違背了傳統道德倫理的底線,確實讓民眾難以接受,那麼在古代有沒有類似事情發生呢?
  • 看電影《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楢,you,二聲),是根據日本作家深澤七郎1956年創作的同名小說拍攝的影片
  • 現實版《楢山節考》陝西靖邊79歲的老母被自己的親兒子活埋
    經過救治,老人恢復了生命體徵,但因為在暗無天日的墓穴內度過了幾天,救出時有些頭腦不清,現在還在治療當中。此時再回頭看這起「活埋母親案」,細節仍令人髮指。活埋之前,馬某就曾踩過點,這個廢棄墓坑就算有人經過,不靠近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
  • 《楢山節考》的寓言
    有一部電影,我看過很多遍,叫《楢山節考》。
  • 《楢山節考》人間何處不楢山
    日本電影常以探討人性著稱,這裡的人性既可以是普世性的泛指,亦可作為民族性的特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了一批以古裝歷史為內容表象而以民族性為主題對象的日本電影,其中甚至不乏經典名家之作之間的並峙:武士道精神既被黑澤明《七武士》賦予了道德價值,也被小林正樹《切腹》予以人道主義的解構;女性處境既從小津安二郎的父系視角被凝視,也從溝口健二的女性視角來考察自身......至於《楢山節考》,從片名中的「考」一字即可發現某種民族志的影子,楢山節作為存在於日本歷史中的事件,對它的「考」即是對某種日本民族性的範式之
  • 《楢山節考》:荒誕寫實的生存法則
    在日本信濃的一座小山村裡,有著一個不成文的習俗:凡是到了七十歲的老人必須由兒子背上楢山去參拜山神。
  • 《楢山節考》楢山節考 | 活著就是為了循規蹈矩的死去
    《楢山節考》共兩個版本,其一是1958年的木下惠介版本,其二是1983年的今村昌平版本。該電影改編自深澤七郎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日本深山中的某處村落,還沿襲著古老而又泯滅人性的傳統,由家中的長子將年滿70的老人背入楢山丟棄。(科普:「節」:規矩,儀式;「考」:考證,推斷。)主人公阿玲婆已經年滿69了,身體依然健康,可以十分輕鬆的咬斷草繩下地幹活,這卻讓她飽受嘲諷。
  • 《楢山節考》引領我們思考,現實卻帶給我們驚恐
    《楢山節考》(也翻譯做《棄母山》)引領我們思考這是一部根據深澤七郎同名原作和另一部短篇小說《東北的神武們》改編而成電影。1983年第36屆坎城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最佳女配。
  • 顛覆三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人性與現實到底該如何選擇?
    這個選擇題不禁讓人聯想到一部上世紀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楢山節考》由今村昌平執導,是於1983年在日本上映的經典電影。改編自深澤七郎的短篇小說《楢山小調考》,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而導演今村昌平則是與黑澤明同時代的大師,他將視角著眼於小人物,以人類學的眼光展現出超越善惡的殘酷生存邏輯。《楢山節考》這部劇是他的巔峰之作,拿下了36屆坎城金棕櫚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