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則「兒子活埋母親」的社會新聞上了熱搜,其中兒子的行為讓人感到冷血而難以理解,這種行為極其殘忍,然而在1983年,日本著名導演今村昌平的電影《楢山節考》中,卻也設置了這樣一幕令觀眾感到震驚的,兒子遺棄母親的情節。
電影中,老婦人阿玲被長子辰平活活拋棄在山頂上,不過卻是阿玲主動要求辰平這樣做,甚至是逼迫辰平這樣做,這又是為什麼呢?
貧窮而原始的生存法則影片開始,攝影機便盤旋在一個山內村莊的上空,攝影機內的場景遼闊、荒涼,與一般的文藝電影展現雪景下村莊的優美靜謐不同,在這部電影中,雪下的村莊裡,住著的是一群貧窮而愚昧的人們。
這個村莊極其貧窮,也極其原始,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因而食物和性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為了食物,人們可以用身體做交易,鹽和土豆則是村子裡貨幣一樣的通貨。因為貧窮,沒有食物,他們面臨的最直接的一個問題就是養活不起人口,男孩生下來就扔到土裡做肥料,女兒則可以嫁人換食物。
在這樣的背景下,故事圍繞著六十九歲的老婦人阿玲一家展開,她的老公很多年前就離家出走消失了,這讓她感覺在村子裡抬不起頭來,家裡剩下喪妻的大兒子辰平和孫子袈裟吉,還有一個三十五歲也沒和女人發生過關係的二兒子利助。
在這家中,老婦人阿玲是操持整個家庭的一家之主,面對這一大家子人,由於整個環境的貧窮,食物和性的缺乏,阿玲從電影開始便憂心忡忡,她開始思考如何讓一家人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繼續活下去。
她的第一步是先要讓長子辰平二婚,一個家中男人在外勞作,需要女人在家操持,很快,一個隔壁村莊的寡婦經人介紹嫁了過來,雖然長得一般,但是手大腳大,像是會幹活的樣子,阿玲很看中她,立刻把家中所有的家務逐步放手,交給她操持,新媳婦和辰平的感情也很好,阿玲感到很欣慰。
解決完長子辰平的婚姻大事,阿玲婆開始為小兒子物色可以發生關係的女人,無奈小兒子體味太重,沒人願意同他上床,無奈之下,阿玲婆只能去求助也是個老太太的好朋友,讓她幫幫自己的小兒子,實現心願,老太太也最終答應。
通過阿玲婆為長子和次子物色女人的標準,我們不難看出這部電影裡沒有我們所謂的現代思想,一切都以實用為主,電影中多次出現動物吞食和交配的鏡頭,全部暗示這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人和動物沒有任何區別,人體內最強烈的感覺,也無非是飢餓和性衝動的激蕩。
阿玲婆急於為長子和次子物色女人,或許就已經暗示著什麼,在電影的一開始,阿玲婆便和長子辰平有了一次衝突。而衝突來源於村莊裡一個自古流傳的規定,那就是每個70歲的老人無論健康與否,都要被自己的孩子背上山,回歸山神的懷抱,也就是「棄老」。
而阿玲婆身體健康,連牙也沒掉一顆,因此長子辰平對母親十分不舍,同時他也不能理解,明明母親身體健碩,為什麼還要被背上山頂遺棄呢?
與此同時,電影也解開了阿玲婆丈夫消失的伏筆,原來在多年前,阿玲婆的丈夫正是因為不忍背自己的母親上山進而遺棄,才離家出走,讓阿玲婆在村子裡抬不起頭,而長子辰平更是道出了一個秘密,那就是父親並非離家出走,而是被自己槍殺,他當年也不能理解父親為什麼不進行這項死亡儀式,事到如今,當要背自己的母親上山時,他才能理解那種生離死別的痛苦。
為了讓辰平放心地背自己上山,阿玲婆甚至主動將牙磕壞,以此表示自己老了。
長子辰平對母親的不舍,其實是一種人性的覺醒,按照馬斯洛心理需求理論,只有人在滿足了低級的生理需要之後,人才會有愛的需要,辰平捨不得母親,但阿玲婆知道,如果自己一直在家裡住下去,只吃飯卻逐漸喪失勞動力,對家裡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所以自己的死亡儀式必須進行,她已經準備好了平靜地面對這場死亡。
縱然有萬般不舍,辰平在逼迫下,終於踏上了「遺棄母親」的上山之路。在這樣的環境下,親情和愛情,似乎都不容許存在,而變「遺棄」為「回歸山神的懷抱」,也是村落為了生存下去所必須捏造的一個「信仰。」
辰平背著母親上山的鏡頭很長很長,相比起這部片子其他部分對食物、身體,赤裸裸接近殘暴的欲望展現,這一部分的畫面顯得靜謐而優美,儘管呼嘯的風雪渲染了死亡的冷酷,但母子之間的沉默和凝視,和母親雙手合十等待死亡的來臨的動作,渲染了一種無奈的、人性的悲悽。
在辰平送母親上山的過程中,他還遇見了另一個送父親上山的兒子,沒想到他沒有把父親送到山頂,而他的父親因為不想被遺棄而拼死掙扎,他在慌亂之下像父親鞠了一躬,直接將父親在中途丟到懸崖下。
與辰平相比,這個兒子的做法才是無限接近於動物,不能說他「喪失人性」,應該說他從未「擁有人性」。
辰平的「不忍」,在這部電影裡並不是用來被歌頌的,相反,它是用來襯託人類的渺小,讓我們明白,所謂現代化的人性的一切,在原始的生存環境下是多麼的不值一提,可觀看這份人性在大自然面前的「螳臂當車」,這是這部電影存在的意義。
辰平在那樣的原始的環境下,尚且不忍拋棄自己的母親,而近來熱搜上那位坦然活埋自己母親的男子,雖然從小生活在已經道德相對完善的現代社會裡,他的心也恐怕早已獸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