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兒還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
不是他貪玩丟了牛,
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歌唱二小放牛郎》
你一定熟悉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
但是,你真的熟悉王二小麼?
王二小究竟是一個藝術形象?
還是真有其人?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王二小,也叫王樸。
1929年1月22日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蕩」。王二小是村裡的兒童團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
1942年10月25日(農曆9月16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來掃蕩,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們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
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們,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鬼子發現上當後,先是殘忍地斬去二小右手的五個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弱小的身軀摔在一塊大石頭上……
八路軍一舉全殲此股日寇,戰鬥結束後,幾個戰士撲向流著鮮血的二小,當時他還活著,大家把他和另外兩名受傷八路軍戰士一起送到劉家莊。可惜傷重無治,為國犧牲。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劉家莊的山坡上。犧牲時年僅13歲。
河北平山縣滾龍溝山上的王二小紀念碑碑記上是這麼寫的:
王二小,原名閻富華,乳名二小,1929年5月18日生,生前居河北省平山縣滾龍溝村,任兒童團長。
1941年9月16日,日軍向晉察冀日報社駐地滾龍溝掃蕩,正在站崗放哨的王二小看到「消息樹」倒下,馬上叫夥伴通知報社人員轉移,自己佯裝給日軍帶路,拖延時間掩護報社人員轉移撤退,二小把敵人帶路伏擊圈後,欲抱住一日軍跳崖同歸已盡,卻被背後敵人敵人刺中,跳下懸崖而犧牲。
這時,武工隊發起衝鋒,將日軍全部殲滅。犧牲時,年僅12歲。
無論是淶源版還是平山版「王二小」,他們的事跡都有《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影子。
兩個地方都聲稱方冰、李劫夫是為自己的英雄創作了歌曲。
兩地也都為自己的英雄「王二小」建立了紀念碑、烈士墓等。
淶源縣建有王二小塑像、紀念碑,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在二小的家鄉上莊村還建設了「王二小希望小學」。而平山滾龍溝的「王二小」紀念碑、墓地、雕像俱全,包括舊居、牛棚都較好地保存下來。
《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詞作者方冰曾這樣回憶這支歌寫作時的情景:「反掃蕩以後,我們又回到原來的駐地。」
「我和劫夫坐在房東家已被燒破了的房前的臺階上。劫夫說:『我們寫點故事歌頌不好嗎?歌頌那些在敵人面前不屈的英雄們,使他們的事跡得以流傳,教育後來的人。』我與他有同感。」
「於是我在兩小時之內,寫出《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詞來。劫夫很快就譜出來了,很快就傳唱開去。」
其實在方冰的腦子中,當時並沒有一個真名實姓叫「王二小」的孩子,但是卻有不少叫「二小」的。
所謂「二小」就是指當地的那些孩子。
在中國人民進行的艱苦的抗日戰爭中,中華兒女不分男女老幼、團結一致抗擊外敵,隨著抗日根據地和各種群眾抗日組織的建立,廣大兒童也有了自己的抗日組織。
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到處都活躍著兒童團員的身影,最小的七歲,最大的不過十五六歲。
他們當中有嚴格的紀律:不給敵人帶路,不給敵人送信,不吃敵人的糖,不念敵人的書,不告訴敵人藏糧的地方。
除了這「五不原則」,還有許多兒童團員為執行任務或者保護老鄉而犧牲,正是他們的英雄事跡給了方冰和劫夫創作這首歌的靈感。
至於為什麼要寫放牛的「二小」,是因為在反掃蕩中,冀中的老百姓為了對付敵人,保護自己,發明了一種消息樹,如果消息樹立在山頭上,就說明沒有敵人,如果消息樹倒了,就說明有敵情,得趕快轉移。
而看護和掌管消息樹的,一般都由放牧的孩子來擔任,這些「二小」一邊看護牛羊,一邊看守消息樹。
至於歌中的「二小」為什么姓王?
河北順平縣野場村兒童團長王璞
1943年5月在日軍逼迫他說出藏糧地點時,喊出「知道也不說,死了也不告訴你們」,被敵人殺害,年僅14歲,晉察冀邊區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稱號。
1942年1月元旦。
"Duang"的一聲!方冰作詞、李劫夫作曲的《歌唱二小》在《晉察冀日報》第83期「老百姓」副刊閃亮登場。
方冰先生出生於安徽淮南人。原名張世方,到延安後取了個文藝範的筆名:方冰。
對「方冰」這個筆名的由來,他自己解釋說,一是有楞角,二是堅硬,同時也是純潔、透明的。
生活中的方冰很正直,甚至有點俠士精神,敢於伸張正義。
冰中藏火你怕不怕!
一次,省作協組織老幹部去外地旅遊,在公共汽車上,「冰哥哥」竟然與幾個當地的地痞動起拳腳來。
誰能想到,這麼個有名氣的大作家、國家的高級幹部,並且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竟與幾個害群之馬鬥起來。
方冰還有個習慣,就是用饅頭蘸盤子裡剩下的菜漬吃。他的這個動作十分自然,不在意什麼場合。在家裡肯定是家常便飯了。
可不只是因為在路上圖方便!在宴會上有時候「冰哥哥」也會這樣,讓陪同他的親屬和部下都感到不好意思。可他照樣我行我素。他說,這是反對鋪張浪費呢!
李劫夫原名李雲龍
人長的帥,還辣麼有才華!
情真意切的歌曲,激勵著革命群眾,不畏強暴堅持鬥爭。歌最能說明問題的,莫過於著名音樂家安波的一段回憶!
1946年,安波曾訪問當年的「無人區」,一位村幹部講起他對敵鬥爭的經歷:他被捕後,敵人給他坐過三次「老虎凳」,灌了六次「辣椒水」,他幾次「死去活來」,但始終沒有吐出一字秘密。安波在感動之餘問這位村幹部,是什麼力量在支持他?村幹部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有一首歌曲激勵著我,那就是《歌唱二小放牛郎》。」
安波當夜就寫信給劫夫:
「昨天晚上我們聽到了世界上最美好,最高尚,也是最動情的歌聲……就是你與方冰合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你應該從這件事中得到安慰,得到鼓舞與力量,你應該緊握你的筆桿,不,不是筆桿,而是一挺千金難買的重機槍!
我相信在新中國成立後,你在我們之中是最有資格大笑幾聲的!」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
這首歌陪伴幾代人走過童年,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湧現出一大批少年英雄,王二小就是他們中的一個化身。
王二小對於我們來說,永遠都是那個勇敢、機智、為了保護幹部和鄉親不怕犧牲的十三歲的放牛娃,如果真的有「王二小」這個人,到現在他應該有86歲的高齡了。
究竟誰是真實的「王二小」?我們誰也說不清楚。可以說,他們都是,又都不是。
但是,無論是真實的人物,還是藝術的形象,七十多年前那個英雄少年「王二小」至今還被全國人民所銘記,都是因為有了這麼一首歌。而這首歌當時寫作的意義也就是為了通過傳唱、通過一個生動真實的故事,讓更多的人記住這首歌,進而銘記那些英雄和那段歷史!
從8月10日起到8月2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將連續推出20集大型系列報導《歌聲中的抗戰傳奇》,融合音樂、影像、文物、講述等全媒體元素,由歌曲和細節切入,展現恢弘的抗戰畫卷。這組報導將在中央臺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都市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文藝之聲、中國高速公路廣播、中國鄉村之聲等八套頻率播出,中國之聲的播出時間是《新聞縱橫》節目。同時歡迎您下載喜馬拉雅音頻客戶端收聽節目,並通過愛奇藝網站收看同名視頻內容。來源:微信公號「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