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少年是國家的基礎,只有少年強盛、有抱負精神,國才會興旺強盛。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湧現出一批少年英雄,他們積極投身到奮勇抗敵的隊伍中,展現少年的英姿颯爽。就有一位少年,大敵當前時挺身而出,用生命為抗日大部隊爭取來了轉移的時間,他叫「王二小」。其放牛同伴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為他守墓六十餘年。
在烈士陵園中,經常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會神色悲傷的站在一座墓前,他是墓主人的「搭檔」,墓裡躺著的正是以一己之力與百餘敵軍周旋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儘管已經過去六十餘年,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仍會想起當時那個硝煙四起的年代,以及自己的同伴王二小。這位老人叫史林山,王二小和敵軍周旋的那天他也在場,他很後悔當初只留下了王二小一人面對危難,那個情景他終生難忘。
史林山出生在狼牙口村,而王二小出生在淶源縣一個貧困家庭,兩地相隔十幾公裡,他和王二小是在放牛的過程中相識的。王二小原名閻富華,父母由於沒有文化,只能在家靠種地維持生計,儘管家庭條件不好,但王二小從小活潑,於是便被人改取稱號「王二小」。幼年的王二小和村裡的孩子們一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平時為了幫家中減輕負擔,承擔起了放牛的擔子。
然而好景不長,寧靜平凡的生活被侵略者打破,父母在戰爭中慘死,只有11歲的王二小一夜間淪為孤兒。為了生存,他靠乞討為生,偶然間聽到有軍隊將駐紮在狼牙口村,為了能夠安全的活下來,他便一路跋涉前往了狼牙口村。村民們對這個外村人十分的友好,鄰居們見他孤苦無依,都很照顧他,不僅把自家不用的房間騰給他住,還給予他衣物糧食。
滴水恩,湧泉報,村民們所做的一切都被王二小看在眼裡,為了報答村民,便開始幫他們放牛,很快就和駐紮在此的抗日戰士熟絡起來,也因為如此,王二小耳濡目染,一顆愛國的種子就深深紮根心底。在一次放牛的過程中,和本地人史林山結識,兩個人經常一起做事、聽抗日戰士講故事,並且加入了自發組織的「兒童團」,成為了偵查周邊情況的搭檔。
來到狼牙口村的王二小,沒有過上多長時間的安穩生活,就陷入了危難中。1942年的一天,他和史林山一如既往地在山上放牛,然而此時卻遇到了一群一路掃蕩過來的日軍,於是王二小便讓史林山回村報信,到指定地點作好埋伏。兩人相交甚好,史林山不忍留王二小獨自面對一大批日軍,便拉起王二小一同回去,王二小卻拒絕了。
如果兩個人一同回去,駐紮在村裡的軍隊很可能來不及轉移,於是便強烈要求史林山一人回去,自己卻孤身去引開敵人。史林山的及時報信,使得村民及時轉移,駐紮軍隊也及時埋伏。不久後,只見王二小帶領一大批日軍進入了埋伏圈。此時的王二小不過才13歲,縱使害怕,也要保護更多人的安危。
槍炮聲響起,日軍才反應過來中了計,王二小被刺刀挑下了懸崖。而在埋伏區的所有人無能為力,只能看著王二小犧牲。正如所預料的,日軍被全員殲滅,但是王二小卻永遠躺在了冰冷的地方。人們都感慨如果不是王二小,可能整個村子和駐紮軍隊的人皆會被日軍殘忍屠盡。史林山跟隨人們一同將王二小的屍體安葬,也有很多村民前往祭拜。
但是一直為其守墓的只有史林山,每一個人前去祭拜,他都會為他們講述王二小的英勇事跡,只為報答王二小的救命之恩。年僅十三歲的孩子能夠挺身而出,將活著的希望留給大家,是一件極其偉大的事,王二小更是在抗戰時期無數少年英雄的縮影,如果沒有他們的拋頭顱灑熱血,也許現在的我們正處於水深火熱當中。
無論是王二小還是史林山亦或是其他的抗戰英雄,他們都是為我們後世美好生活開創者,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人,他們的精神也將會繼續在後世延續下去。
參考資料:
《小英雄王二小》
《少年中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