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迷畫色》從奧菲利亞到拉斐爾前派
(寫於兩年前,轉移位置以便保存,然鵝要不可避免地出現在動態中了)一、Ophelia「There's rue for you, and here's some for me;we may call it herb ofgrace o' Sundays; O, you must wear your rue with adifference.
-
《情迷畫色》歐洲版限制級唐伯虎
誰能想到一個中文名叫《情迷畫色》的電視劇有這麼猛的呢?況且還是一部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傳記,一開篇都是「19世紀中葉,一群年輕人撼動了藝術的基石」。於是當片頭赫然打出「本節目含有部分性場面」這一行小字的時候,只好欲蓋彌彰地「呵、呵」了兩聲,思忖著:顯然,這群年輕人撼動,可不光是藝術的基石。 所以說英語劇名的中文翻譯實在要命。
-
《情迷畫色》蛋妞在裡面似乎是個渣男呀……
推薦一部與美術有關的電視劇,英國BBC拍攝的<情迷畫色>是圍繞拉斐爾前派的三位創始人畫家的故事,對於這個在英國興起的獨特美術流派的具體內容及畫家我也不是很清楚,只記得有一張名畫<奧利維亞>,拉斐爾前派可說是寫實主義、自然主義與唯美主義互相結合所誕生的藝術。拉斐爾前派有三個代表人物:但丁•加布裡埃爾•羅塞蒂、威廉•赫爾曼•亨特、約翰•埃弗雷特•密萊。
-
《情迷畫色》是奧菲莉亞,也是伊莉莎白·西達爾
《奧菲利亞》畫奧菲莉亞的人很多,印象深刻的唯有米萊斯,或許正是一反拉斐爾反學院派而明亮、強聚焦的自然主義風格和更富戲劇性的表現手法,用色清新卻滿富憂鬱情調,無法不深入人心。大部分的故事走向和史實出入不大,但丁·加百列·羅塞蒂,這個有著詩人+天使的浪漫名字的才子,學識淵博,寫詩,風流且「瘋狂」,讓我想起了另一個寫詩的瘋子但丁,故下文均稱羅塞蒂為但丁。但當捧腹看完這幫「滿腹激情和男性浪漫」的PRB熙熙攘攘的藝術探索和名利追求,直到最後麗茲死去的時候,才愕然醒悟,這根本不是部讓人發笑的「喜劇」吧?而麗茲似乎成了真正的奧菲莉亞。
-
Pre-Raphaelite|拉斐爾前派:玫瑰殺人事件
在我看來,拉斐爾前派是藝術史的少女時期。玫瑰與殺人,就是拉斐爾前派永恆的主題,唯美與頹廢。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常譯為前拉斐爾派,是1848年在英國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繼承浪漫主義,並呼籲繪畫應該回到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之前藝術的樣子。形式極其唯美,內容(在當時看來)頹廢。
-
拉斐爾前派藝術的繆斯——伊莉莎白·希達爾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約翰·埃弗裡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和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都還在弱冠之年,卻將英國藝術引向了全新的方向。平淡無奇的一天,希達爾像往常一樣在女帽店工作時,被拉斐爾前派的擁躉瓦爾特·德維萊爾發現。
-
【藝賞】前拉斐爾派創始人之一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
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1829年6月8日- 1896年8月13日)是英國畫家和插畫,是前拉斐爾派(兄弟會)創始人之一。米萊斯出生於英國南安普敦 ,英國皇家學院畢業。
-
拉斐爾前派的詩和遠方——藝術上高度敏感的自然唯美主義
拉斐爾1516年作品《披頭紗的女子》 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譯為拉斐爾前派、前拉斐爾兄弟會,是1848年歐洲開始的一個藝術運動團體
-
從鏡子看揚·范·艾克對前拉斐爾派的影響
英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展覽「鏡像映射: 揚·范·艾克與前拉斐爾派」(Reflections: Van Eyck and
-
澳國家美術館舉辦拉斐爾前派藝術家作品展
↑12月12日,在澳大利亞坎培拉國家美術館舉行的「愛與希冀——拉斐爾前派傑作展」上,一名參觀者駐足欣賞名畫《夏洛特小姐》。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將於2018年12月14日至2019年4月28日期間展出英國泰特美術館的拉斐爾前派藝術家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奧菲利婭》和《夏洛特小姐》。
-
英國畫家弗蘭克·卡多根·考伯,被稱為最後一位拉斐爾前派的畫家
cadogan cowper),生於1877年10月16日,卒於1958年11月17日,或許是長壽的原因吧,他被稱為最後一位拉斐爾前派的畫家。油畫《vanityfrank》1907年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從1848年成立,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的藝術潮流,反對那些在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時代之後在他們看來公式化的學院風格主義
-
自始至終的前拉斐爾派:威廉·霍爾曼·亨特
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也是前拉斐爾派的創始人之一。1827年,亨特出生於英國倫敦一個富裕的家庭裡。
-
全球最大拉斐爾前派收藏家,藏品多到想要買下唐頓莊園當倉庫
《菲婭美達的願景》/但丁·加百列·羅塞蒂/1878年這幅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屬於當今一位名聲赫赫的音樂家,一位音樂劇界的傳奇締造者。他不僅是這一流派的超級擁躉,還低調坐擁成百上千件拉斐爾前派們的作品,成為世紀頂級藏家。他就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爵士。
-
拉斐爾前派最有才華的畫家 畫出了生動的女性
自畫像 約翰·埃弗裡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十九世紀英國 拉斐爾前派畫家,米萊的作品題材涉獵廣泛,尤以描繪浪漫歷史場景和孩童為主題的作品居多瑪格麗特·富勒梅特蘭的肖像
-
拉斐爾前派的「繆斯」,被「嫌棄」的西德爾的一生
19世紀中期,英國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藝術家們筆下的伊莉莎白·西德爾(1829-1862),時而成為莎翁喜劇《第十二夜》中的維奧拉,時而是水中的奧菲莉婭,但無論哪個形象,似乎都不如丈夫、畫家羅塞蒂筆下的紅髮女郎更接近真實的她——美豔、冷峻而哀婉。
-
當電視劇遇到史實(第一期):《雍正王朝》
在第一集中,河南遭遇旱災,康熙帝(焦晃飾)、四阿哥雍正帝(唐國強飾)、八阿哥(王繪春飾)都忙於正事,太子(徐敏飾)卻與康熙的一個妃子偷情。最終造成了雍正帝在最後除了十三阿哥(王輝飾)、李衛(趙毅飾)、田文鏡(賀生偉飾)這樣的親信和像張廷玉這樣忠於朝廷的忠臣以及乾隆帝(賈致鋼飾)之外幾乎眾叛親離,釀成了八王議政的全劇矛盾爆發最巔峰劇情也是最悲慘的劇情。
-
拉斐爾逝世500周年:讓我們以不尋常的方式,置身拉斐爾作品展中
其父喬萬尼·桑西是位默默無聞的畫家,在其唯一的兒子誕生後,給他起名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全名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常稱為拉斐爾,並堅持由孩子的母親親自撫養。所以,童年時代的拉斐爾受父母家庭環境薰陶,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而沒受到貧民家庭那種相俗、野蠻方式的影響。
-
關於拉斐爾的故事
在我們拜訪華南地區的義大利企業過程中,我們認識了拉斐爾·麥卡錫,江門意瑪克戶外動力設備公司的總經理,他跟我們講述了他的故事。
-
《情迷畫色》珍愛生命 遠離藝術男青年
ho no 全然不是那麼回事ho yes 這片也不是一無是處首先,看到藝術史中的畫作是如何誕生的還挺有意思的,更別提看到耳熟能詳的幾位畫家長得那麼活色生香,還有拉斯金、狄更斯、威廉莫裡斯等人作了大為添彩的客串了。雖然本人對拉斐爾前派的理念和行動的一致性有所懷疑,我的確還是喜歡他們的畫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