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最讓人期待的戰爭場面,以及中場秀並沒有想像中的多,卻帶來了超乎想像的震撼感。
主角比利和敵人貼身肉搏時,那種共鳴感就仿佛一切發生在你面前,汩汩而出的鮮血淌到了你的身邊。
本片監製之一的本·熱爾維在接受採訪時就說了:
「參加測試的觀眾看了一部分鏡頭,他們說,看過戰爭場面的40分鐘之後,他們還在顫抖。」
為了改變觀眾的觀影習慣,他也曾將自己進行抽筋剝骨般的改變。
可以親自上陣,給特技人員畫出受力分析圖、講解大船沉沒原理。
做出讓觀眾張大嘴巴的液體金屬人T1000,用《終結者2》宣告「電腦生成影像時代」的來臨。
李安……一直連iPad和電腦都不會用。
他以往的電影,總在用細膩微妙的情節製造一次又一次的情感衝擊。
《理智與情感》《斷背山》《臥虎藏龍》
特效和電腦製作的極客般的追求,不是李安的專業。
在拍《色,戒》時,他才第一次用上後期調色。
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第一次用上3D數據拍攝技術。
當然,這兩部也成為他對技術追求的起點。
因為不滿意。
24幀標準下,攝像機移動時會出現震動和閃頻,而3D加劇了這種閃頻。
你看,鏡頭從大船搖到小船再回到大船,這個三角路線中出現了震動和閃頻
再配上不高的解析度,整個屏幕看起來,那叫一個暗淡。
在接受《綜藝》專訪時李安說:
24幀的3D根本沒法看。
但那時這已是整個行業的普遍技術標準,李安只能妥協。
技術狂人卡梅隆的一個測試,讓他看到了更高標準的電影——60幀每秒。
一場冒險就這樣開始了。
我已經看到了更清晰的電影。而我一旦看過它,就再不能假裝從來沒看過。(來源於《綜藝》,翻譯@商業中文周刊)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他看來是一次絕佳的技術實驗。
在前線經受過戰爭創傷的軍人回到家鄉,和普通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醫學上稱之為「創傷後應激障礙」,簡稱「PTSD」。
他們會害怕、緊張、恐懼、敏感……在墓地聽到槍聲,似乎又再次回到了戰場,肩膀都嚇得一抖。
聽到和炮聲相似的煙花聲也會感覺異樣,平常不注意的東西都顯得異常清楚。
而這,就像是「用高清晰度的電影新技術來觀看」。
就像高畫質電視紀錄片那樣清晰,極度真實。
BBC紀錄片《隱秘王國》
整部影片,就是這樣透過軍人比利的視角,去體驗「創傷人群的特別一日」。
主演克裡斯·塔克說:
「你將看到比利看到的所有東西,你身處電影之中,你就是比利·林恩。」
唉,可是技術革命從來都是一場冒險。
當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1895年第一次在巴黎公開放映之時,觀眾被嚇得驚慌失措,人們尖叫著跑到放映室後面。
……以為火車真的會迎面軋過來。
1928年出現的第一部百分百有聲電影——華納公司的《紐約之光》,默片時代被挑戰。
剛開始,大部分影院都沒有適合放映的統一錄音系統。
而在八十八年之後,李安迎來了新的挑戰。
這次他挑戰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跨越式革新,更是對100多年來,人類觀影習慣的挑戰。
用他的原話說就是:你被那個世界整個吞噬了。
你來看看這些改變都是什麼——
首先,觀眾不再是旁觀的「觀」眾,而是像真人實戰一樣,成為局內人。
《硬核亨利》
然後,在最高幀速率和極高的4K像素麵前,演員不能化妝……化妝師換成了營養師。
暮光女在開拍前,進行了三個月的食療,為了保證好氣色。
再次,他們還可能要重新學習表演,因為——超高的清晰度會讓觀眾看到演員臉上哪怕是最微妙的表情。
舉個例子,以往演員要表演害羞,可以依靠化妝加兩團紅,但現在不行。
一定要真的臉紅!
如果需要演出很冷,那也不能光靠給臉上白妝……他必須看起來真的冷。
不然,鏡頭會分分鐘捕捉到「假冷」與「真冷」的細微差別。
「我只是用新技術來嘗試拍攝了一部電影,只是一個開始,對未來也是抱著一種希望的態度。但我有信心說的是,無論大家喜歡與否,我們正處在一個數字電影的時代。那種用數位技術來模仿膠片質感的方式,對於我來說,是一種荒謬的做法。我預料到大家對新技術的反饋會是比較兩極分化的,但我願意和整個劇組一起做這一次跨越式的嘗試,只希望大家給電影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