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者陰山,師長廖錫龍站在馬排長墓前,淚流滿面,種下青松

2021-01-18 騰訊網

雲南西疇縣城不遠的花果山烈士陵園,青松翠柏,昂然挺立,如同一個個鋼鐵戰士,守衛著祖國的西南邊疆。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走來一支隊伍。他們剛從戰場下來,個個徵塵未洗,領頭的人,是11軍31師師長廖錫龍。

廖師長逐祭奠烈士,在立著「馬平烈士之墓」的墓碑前,他脫帽致哀,臉上淚水滾落。他在馬平烈士墓前,特意栽種了一顆從者陰山移來的青松,永遠懷念這位年輕的英雄。

【收復者陰山後,西疇縣城邊的花果山烈士墓園,11軍31師師長廖錫龍(左)沉痛泣送收復者陰山犧牲的烈士。在馬平烈士墓前,廖師長非常動情,淚流滿面,幾度哽咽(艾宗升攝)】

1962年11月,馬平出生於貴州貴陽一個幹部家庭,父親是一名老軍人。受父親影響,馬平從小欽佩嶽飛、霍去病等英雄人物,崇尚在烈火硝煙中視死如歸的勇士,他立下宏願:「只要有戰爭,我一定要成為戴勳章的英雄。」

1979年,馬平高中畢業,考入昆明陸軍學校。在校期間,他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訓練,經過三年的鍛造,成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1982年7月,馬平分配到31師93團5連任排長。1984年部隊奉命參加「兩山」作戰前,馬平剛好回家探親了。他剛回家三天,母親便收到了部隊通知歸隊的電報,但母親念子心切,希望兒子能在家裡多住一些天,就悄悄地把電報藏了起來。馬平後來才得知電報被母親扣了,又急又氣,平生第一次對母親發了火,吼道:「這是軍事行動,是要誤大事的!」隨即,他立即收拾行李,連夜出發趕往部隊。

馬平歸隊後,隨即赴南疆參戰。部隊在途中組織休息時,他看到有名老兵衣衫不整,還在路邊解手。他生氣地批評道:「你給我站住,把軍裝穿好!」老兵卻不服:「啥子這麼兇哦,這是路上行軍嘛,哪有那麼多講究嘛!」馬平很生氣,罵道:「扯淡,這個樣子還像軍人嗎?」老兵一聽,也火了:「你幹嘛罵人?排長了不起啊?」

指導員聞訊趕來,當場批評了老兵,把他倆勸開。隨後,指導員跟馬平講了管兵帶兵的一些方法和體會,馬平聽了指導員一番話,很受觸動。晚上,他找到那名老兵,說自己不該罵人。老兵也向排長道歉,說自己確實軍容不好、行為不當。

馬平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同時也是個爭強好勝的人。在邊境地區備戰期間,廖師長下團檢查各級的作戰方案,問得特別細。輪到馬平發言時,他一連使用了幾個「因為、所以、然後」等用語。廖師長一向講究雷厲風行、乾脆利落,聽了這種語言,很不高興,打斷了他的發言:「停下停下,你哪個學校畢業的?」

馬平倒也不慌,答:「昆明陸軍學校。」廖師長有點懷疑:「學軍事的?」馬平回答說是。

廖師長毫不留情地批評:「打仗不是寫詩歌,做文章,慢條斯理的,要有軍事幹部的樣子!」他要求各級幹部說話辦事特別是作戰指揮,必須果斷乾脆,不能含含糊糊,優柔寡斷。

當著全團幹部的面,馬平挨了批,這是很大的打擊。他隨即請求再次匯報,廖師長說:「好,你準備好,三天之後我再重點抽查你馬平。」

1984年4月,31師師長廖錫龍(站立者)在作戰會上進行沙盤推演

而另一個排長在發言匯報時,也挨了師長的批評,當場抹了淚。師長一看,更是不留情面:「要是能把敵人哭倒的話,那我們就不用打仗流血了!都去哭個夠!有能耐的,回去重新準備,下次補及格。我有言在先,誰要下次通不過,我就撤誰的職!」

馬平冷靜下來,仔細思考認為,有的連隊準備的作戰方案有30多套,而自己確實準備不充分,語言組織也不好。他回到連隊,和骨幹們一起圍著沙盤討論,反覆予以完善。

3天后,他制訂了更加翔實的作戰方案。廖師長再次聽取匯報時,特別關注馬平的發言。馬平站了起來,發言條理清晰,見解獨到,乾淨利落,廖師長聽得很認真,露出讚賞的笑容。看到這個年輕的排長眼睛裡布滿血絲,廖師長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對馬平特別予以表揚。

4月2日,炮兵對越軍開始炮擊,馬平所在連隊受命擔任炮兵陣地警戒任務。4月的雲南邊疆,晝夜溫差大。白天,戰士們被烈日曬得頭昏眼花,夜晚寒氣逼人,條件十分艱苦。戰士們蹲在貓耳洞裡,為了不暴露目標,一天只能吃一頓熱飯。叢林裡蚊蟲多,戰士們身上叮了大包,也必須強忍疼癢。馬平以身作則,始終堅守在戰位。

越軍在邊境地區埋設的竹籤和地雷陣

戰鬥發起前,馬平帶著4班長黃玉林和通信員高仁久,前往前沿偵察地形,發現濃密的草叢中埋著了很多地雷和障礙物,雷區長達50多米。馬平帶著2名戰士,借著濃霧的掩護,排除了26顆地雷,為發起攻擊掃除了隱患,受到通令嘉獎。

4月30日凌晨,收復者陰山的戰鬥打響了,31師按照戰鬥部署,開始向盤踞者陰山的越軍發起進攻。馬平手握衝鋒鎗、身背指揮機,帶領全排迅速越過敵人鐵絲網、塹壕。越軍的炮火向我軍襲來,馬平和戰友們衝破敵人火力封鎖地段,迅速組織機槍、火箭筒壓制越軍火力,率先奪取了28號高地西北側。

1984年9月4日,軍委授予馬平「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按照戰鬥計劃,攻佔這一高地後,應由1排主攻,馬平帶領的2排助攻26號高地。但由於敵人的炮火阻擋,1排被壓制住了,馬平向連長請戰:「連長,讓我們上!」得到連長的批准,2排成為主攻排。馬平帶領一個班和火箭筒手,實施中路突破。守衛26號高地的越軍見馬平帶人從背後包抄過來,嚇得驚慌失措、拼命逃竄。馬平和戰友們僅用9分鐘,就攻下了26號高地。

隨即,馬平再次請求攻打24號高地,再次得到連長批准,馬平和副連長張國平帶領4班衝向高地。高地上有越軍一個加強班防守,見我軍衝了上來,試圖負隅頑抗,馬平眼疾手快,首先開火,將2名越軍擊斃。戰士們奮勇衝上,越軍落荒而逃。我軍迅速控制了高地,截斷了兩個高地越軍潰逃之路。

這時,馬平已經帶領二排連續攻克了3個高地,逐漸逼近越軍柴山堡營部老巢。這裡背靠23號高地,連接者陰山主峰,南接53號高地,位置十分重要。越軍還在這裡儲存了大量彈藥和軍用物資,構設了多重防禦體系,攻打難度很大。

馬平與副連長張國平一起觀察地形,現場調整了進攻方案。隨後,他端著衝鋒鎗一馬當先,帶著戰士們開始衝擊。當他和戰士們衝到離越軍不遠的公路轉彎處,他透過濃霧隱隱約約看見右側高地上有兩個山洞,提醒大家注意隱蔽。不出所料,馬平話音剛落,越軍的火箭彈便朝他們飛來。馬平當即命令3具火箭筒同時開火,將越軍火力點全部打啞了。

接近營部目標時,越軍發起了猛烈的火力反擊。馬平奪過一名戰士手中的火箭筒,迅速瞄準射擊,第一發擊中敵人的一間倉庫,第二發擊中敵人的營房,兩名越軍被當場炸死。馬平趁著這一時機,帶著戰士虎紹青衝向柴山堡越軍營部門口,端起衝鋒鎗向屋內掃射,接著閃身衝了進去。他腳步剛落,就一聲巨響,原來是越軍提前布設了地雷,地雷又引爆了屋內的炸藥,頓時濃煙滾滾,馬平和虎紹青兩人壯烈犧牲。戰友們隨即衝了過來,全殲越軍指揮所24人,俘虜1人

越軍布置在門後的詭雷,只要一開門,詭雷就會立即爆炸(資料照)

馬平英勇戰鬥、壯烈犧牲的噩耗傳到指揮所,廖師長久久佇立。戰友們在清理馬平的遺物時,發現有兩個寫好地址和姓名的空信封,一個是給父親的,另一個是給母親的。

他想告訴父母什麼呢?

也許,他是想告訴母親,自己走的時候不該發火,想請媽媽原諒。也許,他是想告訴戎馬半生的父親,自己會不負期望,在戰場上當個好兵……

馬平烈士的父親參加昆明軍區「兩山」作戰慶功大會

相關焦點

  • 魂系者陰山(五)——凝視者陰山
    這是大戰前的彈藥臨時儲存點。        每人一次背兩箱彈藥,重90斤。從楊萬鄉邊境站出發單邊就十多裡,儘是山路,不準打手電,摸黑進行。……「男高音」還高興地與哨兵合了張影……「男高音」下山後他才得知:那位喊話的身著迷彩服、高大而挺拔的中年軍官,就是原11軍31師師長,現任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前不久指揮官兵橫掃者陰山之敵,取得「代價小戰果大」輝煌戰績的廖錫龍將軍!          ……敵人不甘心丟失了老山、者陰山,瘋狂報復,不斷在老山地區對我方陣地發起攻擊,並對者陰山地區進行襲擾或炮擊。
  • 他是紅軍長徵中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開國中將曾親自到天水祭奠!
    上午10點多鐘,陽光灑滿了整個陵園,站在「張輝烈士之墓」的墓碑前,高維漢老人一下子找到了熟悉的感覺,他一字一句地給大家介紹烈士事跡:「張輝,男,湖南人,1935年11月由湖南桑植出發北上長徵,後任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位於牡丹山半山坡的張輝烈士陵園簡潔肅穆,面積不大,佔地只有300平方米。
  • 1948年淮海戰役,發動起義的110師師長廖運周,後來的結局如何?
    廖運周就是其中一人。他本性不壞,甚至可以被稱作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愛國青年。他先後在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中表現出色。為趕走外來侵略者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於是在1948年的淮海戰役中,他身為第110師的師長,毅然決然地帶領自己的部隊發動起義。
  • 敕勒川,陰山下,一曲民謠,一曲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蒼蒼,野茫茫,風吹早低見牛羊」這是我們在小學課本裡背過的在有了地理的概念之後,會開始注意這首民歌的前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也更想身臨其境去看看「風吹早低見牛羊」的遼闊景象。大學的時候,一直覺得內蒙的同學都是在草原上騎著馬長大的。
  • 一座紅軍烈士的墓,三代人為了信守同樣的諾言,把墓守了80年
    他是紅七軍團的主力師長,在粵桂遭遇敵四團,不幸死在一個老鄉家裡,老鄉答應好好照顧師長的遺體,一家三代八十年守著老師的墳墓,老師是李謙,守陵人是廖家祖的孫三一代。同志們把李謙送到獅子壩一個叫廖文成的老農家裡治病,廖文成看到血淋淋的李謙,嚇得要死,他得知是紅七軍的領導,連夜帶了一位著名的老中醫來到鎮上,看到李茜的傷勢後,這位老中國醫生搖搖頭說,除非他被送往大醫院,否則他無法治癒傷口。他面對的是敵人的「圍剿」,到處都在通緝他們,再說了,在這裡的窮鄉僻壤,堵車哪裡找大醫院?
  • 三寶|《陰山尋蹤》讀後感: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陰山尋蹤》讀後感文/三寶(馮永平)每每站在樓高處,北望綿延的陰山,一種蒼茫的感覺油然而生。該書「以陰山南北的包頭為歷史主體,將新石器時代以來6000年間,9個輝煌時期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歷史遺存等方面,站在更高的歷史視點進行深入剖析,儘可能還原每個歷史年代的盛況和對後世特別是對中國大歷史的影響。」
  • 不教胡馬度陰山,陰山在哪裡?
    陰山山脈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南北坡度非常不對稱,北坡緩緩滑向內蒙古高原,南坡卻陡降至河套平原,落差約千米。我國著名的稀土礦-白雲鄂博礦區就位於陰山以北。陰山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是溫帶半乾旱和乾旱氣候的過渡地帶,在歷史上亦為農牧分界線。陰山南北氣候差異比較大,陰山以北降水少,以牧業為主;陰山南部較溼潤,又有黃河之水滋潤,農牧皆宜。
  • 「不教胡馬度陰山」!千裡陰山居然是這樣的「分界線」?
    而在眾多美麗又涼爽的地方中「內蒙古」一定榜上有名想像這樣一副場景:你行走在無垠的草原上抬起頭,是仿佛觸手可及的天空,以牛羊為伴,與輕風共舞……這時你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首傳唱千古的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 【丘北故事】螢火蟲之墓
    我的記憶裡,母親既是母親,也是父親。今天,我只想回到十一歲那年,我代表學校去縣一小參加數學競賽,我走到丘北電影院的時候,母親依然站在路邊,笑眯眯地遞給我兩個肉包子,永遠,站在那清涼的晨光裡……前幾日有個朋友過生日,回家路上問我家母身體如何。我說病情不見好轉。有一天夜裡,我夢見回到過去,去到了五十年前的外婆家,我看見一個姑娘穿著樸素,皮膚黝黑,眼神明亮,挑著一擔水走在河埂上。
  • 敕勒川 ,陰山下,今宵月色應如水
    即使有時在更遠處真的有比較高大的山脈,那和草原連接起來的山坡坡度也不大,無論是步行或是騎馬,都可以從山下從從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鋪著有如地毯一般的綠草。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已,而是混合著好幾種香草的草葉被壓折碰觸後所發出的香氣。在剛剛站定時還不太顯著,不過,只要一開始往前走,每過一步就會馬上有一股翻騰而起的獨特的芳香,瀰漫在四周。
  • 馬站之歌(閩南話歌詞)
    馬站之歌(閩南話歌詞) 發布時間:2012年07月03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秋遊還得去漁寮大沙灘十八孔,八個橋洞牛眠山一塊滾不下來的石頭公鮮羹,浮油熹煎包一個一塊越做越小器(真也麼真貓精)蘑菇篷,四季柚風痴一來農民目屎流了(躲被窩裡哭)金山花古井(造洗水池)水冷冰冰(蠻幹淨)古井邊上大樹整百年(樹葉青青)鐵場水庫(天黑黑)彎彎山路(邊生有墓)
  • 新排長,班長的第一課您收好
    下面我們一起去探個究竟吧套餐一:站軍姿 練隊列 樹形象走齊步,踢正步,邁好軍營第一步。當兵的都知道,「兵之初」從隊列著手,即將走馬上任的新排長也不例外。套餐三:練技能 強素質 保打贏「軍人只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打仗,另一種是準備打仗。」任何時候,練兵備戰都是軍人的主責主業。為激發新排長的血性虎氣,鍛造過硬的戰鬥作風和練就克敵制勝的過硬本領,此次集訓突出指揮、400米障礙、戰術、攀登等重難點課目訓練,旨在幫他們成長為敢於在戰場上叫板的指戰員。
  • 青松與柳杉
    退還時柳杉讓那位同學帶話給青松:「馬上要高考了,我們的成績也都不穩定,先好好應對考試吧。」聽到柳杉的話,青松並沒有表現得很難過,只是悄悄地做了一件事。他找來一隻玻璃瓶,仍然小心翼翼地把退回的手鍊放在裡面蓋好,然後走到校園裡一顆最大的樹下,挖了一個坑,把這隻玻璃瓶埋了起來。
  • 從電影《喋血孤城》去看餘程萬師長
    「澧水清清,阮水長,常德是個好地方,桃源的米酒,陬市的糖,陬市的糖,河洑的油條一排長.作為守城主帥,37師師長的餘程萬,卻穩坐茶樓,細細品味欣賞著。殊不知,此等貪生怕死之徒,早已沒了與日寇決一死戰的勇氣和決心,反而鬧起來內訌,為後續臨陣脫逃、德山失守埋下了伏筆。餘程萬師長的一時心軟,釀下了大錯。
  • 魂歸於墓:中古招魂葬略論
    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降衣於前。受用篋,升自阼階,以衣屍。復者降自後西榮」。鄭玄註:「復者,有司招魂復魄也。北面招,求諸幽之義也。皋,長聲也。某,死者之名也。衣屍者覆之,若得魂反之」。 這是基於魂魄二元觀的一個喪禮環節。
  • 遠徵軍老兵回憶穿越緬北野人山 戰士請求排長打死自己
    閆廷春回憶,河上搭著一座兩丈長的木橋,「有一匹馬眼看要過橋了,結果一個趔趄,掉到河裡了。當時有四五個人拉著馬的韁繩,有個人說,下去幫一把,結果他正要下去的時候,韁繩一斷,他就被砸在那兒,砸死了。」 5月下旬,從臘戍方向突圍的第200師剩餘數千名官兵,正帶著師長戴安瀾的骨灰,與大批掉隊的遠徵軍殘兵一起
  • 滄桑澹臺墓
    據村裡老人講,澹臺滅明墓是一個高十餘米的土堆,墓前有石碑,墓和石碑均毀於「文革」中。「文革」毫無疑問是一次精神和文明的洗禮,先賢的墓地被摧毀,只剩下一個只供心靈祭奠的孤獨的名諱。可現在的澹臺墓更是經歷了一次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洗禮。為了採煤,整個村莊已經搬遷。不遠處的現代化礦井正在剛武勇猛地從幾百米地下提升煤炭,近處的原澹臺墓村已是在水中消失著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