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或將加強對作品特定元素的著作權保護? ——論作品角色的可版權性

2021-02-18 智慧財產權界

     IPRpark:這就是智慧財產權的圈子   

最近「倩女幽魂」手遊在二審中被判侵犯《微微一笑很傾城》小說著作權案再次提出「作品中角色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問題。該問題並非新問題。借鑑使用在先作品中的角色進行再創作的現象在我國古代即有。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已出現以該問題為爭議焦點的判例。在網際網路時代,通過新的傳播媒體、科技手段以及新的作品類型對知名作品中的角色進行商業化利用較大可能發生在涉及各種真實或虛擬形象的動漫、文學、影視、遊戲軟體等類型作品的創作中。本文將上述問題的研究客體限定為著作權法上作品涉及的虛擬角色,因為真實形象本質上屬於客觀事實層面,其存在並非由於著作權法上的創造,且真實形象可能涉及現實人物的肖像權、人格權等其他民事權利而超出著作權的討論範圍。例如最近的「肖戰227事件」,由於網絡作家MaiLeDiDiDi發表的同人小說《下墜》中的主人公「肖戰」「王一博」和現實中演員肖戰和王一博的姓名完全一致,此類人物形象容易使人認為真實形象或根據真實形象進行的創造,由此引起的法律爭議已不再是著作權問題。法院在手遊「倩女幽魂」案中將使用他人作品中部分元素的行為認定為著作權案侵權,是否意味著未來司法裁判將加強對作品特定元素的著作權保護?未來創作中對他人作品角色的借鑑使用是否因此將受影響?

(一)作品的概念


著作權法上「作品」既不是「物」,也不是創作行為,而是那些有形媒介上負載的特定表達形式的組合。有學者稱其為能表達一定思想內容的信號集合。[1]例如,文學作品有語言、文字、標點符號等表達形式的組合,音樂作品有音樂符號、調性、曲式等表現組合,美術作品有線條、色彩、光影等表現組合。著作權保護的是特定的表達形式組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給作品下的定義是「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複製的智力成果」。從字面含義看,構成我國著作權法上的作品要符合二個要件,即獨創性和可複製性。


(二)作品的組成元素


作品的組成元素並非都不能成為作品。整體上看,作品由多種表達形式組合而成,作品整體具有的創造性由各組成元素所含的獨特的表達特徵和/或具有獨創性的元素組成綜合體現。因此,一部作品中的相關表達上也可有著作權。[2]一部作品可包含多個獨立的著作權客體,但必須符合作品的法定要件,其中核心要件是獨創性。獨創性要求的創作高度雖不高,但要求作品體現出實質性差異,即與公有領域中元素或元素集合有本質區別。判斷是否有本質區別,應分析「作品」的具體表達與整體效果是否區別於公有領域資源。基於自然造型的寫實可能不受著作權保護,因為描述某主題或事物需用到有關該主題或事物密不可分的慣常的、一般性表達甚至是唯一表達形式,此類慣常表達方式即屬於公有領域知識,不在著作權保護之列。[3]若脫離故事情節、背景設定等表現元素,作品中虛擬的人物、動物等形象一般情況下因缺乏具體、獨特的表現形式而與公有領域中同類無實質差異。反之,假如作品中相關人物或動物形象具有特定的表達形式符合作品要件,亦可成為著作權客體。


(三)角色的概念


角色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作品的一種組成元素根據角色的塑造方式,虛擬角色主要分為純粹角色、文學角色、視覺角色以及卡通角色。[4]一般認為角色的構成要素包括角色的名稱、外貌或身體特徵、性格、習慣、風格(主要指角色裝扮、言行舉止等的風格)等。[5]性質上,角色一般屬於概念事實層面的信息要素,為公有領域元素,除非該角色構成獨特表達,否則不獨立於所在作品之外受著作權法保護。


把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分解為「思想」和「表達」兩大部分源於美國版權法對著作權客體的規定。[6]《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協定)中亦有類似規定。[7]「思想」指創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主題、概念、原理、方法等抽象意義的元素。「表達」指作品體現思想領域抽象意義元素的具體表現手法和形式,是具象化的要素。思想表達二分法原理確立了著作權法的基本原則——著作權所保護的不是思想本身,而是思想的表達形式。表達是著作權法上「作品」不可或缺的要件。如果脫離於具體特定的表達形式,思想領域的要素則是抽象、籠統、空洞的,因而無法具體、形象地向人傳達特定的確切的含義。同時,分析比較具體特定的表達形式是區分「此作品」與「彼作品」的關鍵途徑,因為具體獨特的表達是作品獨創性最核心的體現。思想表達二分原則對於確定著作權客體有重要指導意義。


該原則亦符合思想自由的憲政原則。[8]如果把思想領域的要素列為法定保護範圍內,則意味著思想、觀點、概念等要素須受法律審查與控制,顯然不符合思想自由的憲政精神。此外,如果將著作權的保護範圍擴展至思想和事實層面,無疑是將原本屬於公有領域的客觀事實、原理規律和思想觀點等置於個體的壟斷與控制之下,不利於公有領域資源的共享使用,這與促進文藝科學作品的創作和傳播的立法宗旨背道而馳。可見,在著作權法語境中區分思想與表達有深厚的憲政和法理基礎。


(一)強調表達層面的獨創性


一般而言,對於在先作品相關人物名稱及性格特徵的使用,未包含具體的單部涉案小說的基本內容和表達,而僅僅使用原有作品的思想或創意,如人物角色的名稱及性格特徵,不構成侵犯原作改編權。[9]人物名稱與關係等要素一般需結合作品情節才可能成為表達,方能受著作權法保護。同時,也要承認人物角色及特徵塑造、人物關係展開、情節橋段設計等是文字作品獨創性表達的核心要素這一事實。[10]對於影視、遊戲改編涉及到的角色、情節、場景等作品元素,應作具體分析。從思想到具體表達,創作要素體現了抽象與具體的區分。具體創作要素如結構、人物角色等,其選擇、取捨、安排、設計等具備獨創性的,則應受著作權法保護。[11]對特定主題或媒介而言是標準的、一般的、慣常的表達元素,由於客觀上無既定的設計組合規則,因而對此類慣常元素的選擇和組合亦可構成獨創性表達。[12]


(二)強調具體清晰的表達


針對角色的可版權性問題,美國判例法先後發展了三種裁判標準。一是「清晰描述標準」(Nichols標準),認為具有可版權性的作品角色應被獨創地構思(originally conceived)並充分地描述(presented sufficiently)。角色越被充分描述,其特徵越被深入挖掘,它的表達性就越強,思想性就越弱,就越可能獲得著作權法保護。[13]二是「角色即故事標準」(Sam Spade標準),認為受著作權法保護的角色必須構成了「正在講述的故事」(Story being told),而不能僅僅是故事講述過程中像棋子一樣任人調遣的工具。「角色即故事標準」基於「清晰描繪標準」進一步提供了角色清晰描繪的程度標準——角色已被描繪為故事本身,並已影響了故事的全貌。[14]三是「三部分檢驗標準」:(1)角色通常要有外在和概念上的特徵;(2)角色應當被足夠描述因而可識別為同一角色;(3)角色應當是特別顯著的,且包含一些獨特的表達。[15]


我國一些法院亦適用類似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案確立的「角色即故事標準」,認為「文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等要素往往只是作品情節展開的媒介和作者敘述故事的工具,難以構成表達本身。只有當人物形象等要素在作品情節展開過程中獲得充分而獨特的描述,並由此成為作品故事內容本身時,才有可能獲得著作權法保護。」[16]


(三)區分特定作品類型的虛擬角色


不同作品類型的虛擬角色有不同的特性,應作具體分析。文學作品的表達,不僅表現為文字性的表達,也包括文字所表述的故事內容,當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情節選擇、場景設計等反映出作者獨特的選擇、判斷、取捨,即可成為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17]對於文字作品的虛擬角色,應從作品的宏觀結構、故事情節、場景設定、人物特徵等方面考量其是否有足夠的描述性。[18]相比文字類作品的虛擬角色,視覺類作品形象較易單獨受著作權保護的原因是這種形象的物理或觀念性特徵使之包含了獨特的表達性元素。[19]


不論美國判例法確立的「清晰描繪標準」、「角色即故事標準」或「三部分檢驗標準」,也不論中國法院的裁判立場,抑或中國學者提出的「思想表達統一性、整體性原則」,[20]角色可否獨立作為著作權的客體,歸根結底在於角色除了思想層面的要素外是否還存在具體的獨創性表達成分。


角色是包含角色名稱、個性、習慣以及風格等思想與事實層面要素的整體概念,為體現作品主題,必然與故事情節、背景設定、宏觀結構等表達層面的要素發生或緊或松的聯繫,這種不同緊密程度的「粘連」關係微妙地影響著角色內部的結構。當某些具有獨特風格的表達與角色產生特定甚至唯一的指向關係時,則可以認為該種表達已經被其對應的角色吸收為自身的組成部分,體現為角色的具體、形象的表達形式。視覺類作品為這方面的典型。基於視覺類作品的虛擬角色較為直觀、形象,其本身包含較易識別或感知的表達性要素——外觀或觀念性特徵,因此可獨立作為著作權的客體。相比視覺類作品,文學作品、音樂作品等其他作品類型表現角色的形式與角色的聯繫、對應程度及其可識別感知度不高,這些作品中的角色獨立受著作權保護的難度較大。至於角色要體現的獨創性表達是否需體現「特別顯著」的特徵,或達到一定的知名度,則不應當是著作權法苛求的。


一個作品若包含具有獨立著作權的角色,性質上相當於「大作品」裡套「小作品」,而侵犯「小作品」的著作權不一定侵犯「大作品」的著作權,反之亦然。因此,美國學者尼莫提出的「實質性相似的程度」判斷思路,[21]即從作品整體進行實質性相似判斷並不能解決作品角色的可版權性問題。


在討論使用作品角色的著作權侵權問題時,法院裁判的標準在於相關角色本身是否構成具體的獨創性表達,該形象是否得以具體、充分地描述。剖析角色的表達層面是關鍵。無論未來法院採取何種立場,終究要遵循該標準。這也提醒人們在未來的創作中,若要借鑑使用他人作品中的虛擬角色應把握好「度」。

注釋:

【1】張俊浩主編,劉心穩、姚新華副主編:《民法學原理》(修訂第三版)(下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55頁。
【2】袁秀挺:《同人作品智慧財產權問題迷思——由金庸訴江南案引出》,載《電子智慧財產權》2017年第1-2期,第57頁。
【3】鄭成思:《版權法》(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46-47頁。又見Satava v. Lowry 323 F. 3d 805 (9th Cir. 2003).
【4】Gregory S. Schienke, The Spawn of Learned Hand -- A Reexamination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and Fictional Characters: How Distinctly Delineated Must the Story Be Told? 9 Marq. Intell. Prop. L. Rev. 63. 66 (2005). 轉引自盧海君:《論角色的版權保護——以美國角色保護為視角》,載《智慧財產權》2008年第6期,第43頁。
【5】Hill v. Whalen & Martell, 220 F. 359 (S.D.N.Y. 1914). 轉引自魯甜:《美國虛擬角色的版權保護》,載《環球瞭望》2016年第4期,第65頁。
【6】美國1976年《版權法》第102條(b)規定: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論作者在作品中是以何種方式加以描述、表達、展現或顯現的,對原創作品的版權保護都不擴及作品中的一切屬於想法、程序、過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及發現的部分。思想表達二分法在美國判例法中不斷發展。
【7】TRIPs協定第9條第2款規定:版權保護應延及表達,而不延及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數學概念本身。
【8】張俊浩主編,劉心穩、姚新華副主編:《民法學原理》,第555-556頁。
【9】完美世界(北京)軟體有限公司、明河出版社有限公司與北京崑崙樂享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崑崙在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2014)一中民初字第5146號。
【10】完美世界(北京)軟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杭州遙望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等侵犯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2017)京0108民初11754號。又見北京暢遊天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與上海月球漫步遊戲網絡有限公司等著作權侵權案,(2016)京0108民初24848號。
【11】崑崙萬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侵犯改編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二審案,(2018)京民終226號。又見溫瑞安與北京玩蟹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改編權糾紛案判決書,(2015)海民(知)初字第32202號。
【12】廣州網易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等與北京大神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二審案,(2019)京73民終1410號。
【13】Nichols v. Universal Picture Corp. 45 F. 2d 119 (2d Cir. 1930).
【14】Warner Bros. Pictures v.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Inc. 216 F. 2d 945 (9th Cir. 1954).
【15】DC Comics v. Towle, 989 F. Supp. 2d 948 (C.D. Cal. 2013).
【16】上海玄霆娛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新華先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新華先鋒出版科技有限公司等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2015)浦民三(知)初字第838號。
【17】廣州網易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等與北京大神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二審案。
【18】Salinger v. Colting, 641 F. Supp. 2d 250, 254 (S.D.N.Y. 2009).
【19】Walt Disney Productions v. Air Pirates, 581 F. 2d 751, 755 (1978).
【20】宋慧獻:《同人小說借用人物形象的著作權問題芻議——由金庸訴江南案談虛擬角色借用的合法性》,載《電子智慧財產權》2016年第12期,第20-22頁。
【21】M. Nimmer & D. Nimmer, Nimme on Copyright, 2.12 (1997). 轉引自宋慧獻:《同人小說借用人物形象的著作權問題芻議——由金庸訴江南案談虛擬角色借用的合法性》,第21頁。


來源:智慧財產權界

作者:童心 國際法碩士

編輯:智慧財產權界-西


相關焦點

  • 短視頻可版權性分析與版權保護和監管研究
    關鍵詞:短視頻;內容生產;版權侵權版權監管2020年8月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進行了審議,將「視聽作品」改為「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及其他視聽作品」。這是作品類型規定中的第三條第(六)項「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第二次修改。
  • 探討體育賽事直播畫面的著作權保護
    針對體育賽事直播版權話題,楊巖滔律師認為,在新媒體技術日益興起的背景下,體育賽事直播的商業價值不斷激增,體育賽事直播行業發展迅速,未來此類案件將急劇增多,然而體育賽事直播畫面的可版權性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存在著質疑。故明確體育賽事直播畫面作品屬性,將其作為類電影作品予以保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 .| 作品名稱、作品中的角色名稱保護路徑再探索——兼述冰雪奇緣...
    01# 著作權保護模式如前文所述,作品名稱、角色名稱不能按照著作權保護的觀點,基本上是我國學理上的通說。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商標授權確權司法解釋中,將「著作權保護期限內的作品」 作為此類作品名稱、作品中的角色名稱等受保護的前提條件,實際上仍是將其當成從屬於著作權或者由著作權派生的權利。
  • 作品名稱、作品中的角色名稱保護路徑再探索 ——兼述「冰雪奇緣」系列商標確權案
    由於根據司法界的普遍認知,作品名稱、角色名稱不應受著作權法保護[3],故一批主張侵犯上述名 稱「在先著作權」的案件均被法院駁回。因此,權利人特別是涉外權利人,開始引入美國司法實踐中比較流行的「商品化權」這一概念,並以此為理由尋求救濟。
  • 最高法:知名影視、文學作品及角色名稱受法律保護
    這份司法解釋對社會普遍關注的作品名稱、角色名稱的保護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對於著作權保護期限內的作品,如果作品名稱、作品中的角色名稱等具有較高知名度,將其作為商標使用在相關商品上容易導致相關公眾誤認為其經過權利人的許可或者與權利人存在特定聯繫,當事人以此主張構成在先權益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按照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作品名稱、角色名稱通常不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 研究思考|作品名稱、作品中的角色名稱保護路徑再探索——兼述冰雪奇緣系列商標確權案(下)
    [1]由於商品化權概念的提出尚停留在理論層次,到將「商品化權」創設為一種新的民事權利路途尚遠,而且有學者認為創設商品化權,將與商標權、著作權相互衝突,破壞現有法律體系確立的利益平衡機制和競爭規則。[2]因此,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在現有法律框架內尋求解決途徑。如前文所述,作品名稱、角色名稱不能按照著作權保護的觀點,基本上是我國學理上的通說。
  • 孔祥俊:作品名稱與角色名稱應如何進行保護? | 前沿
    「對於著作權保護期限內的作品,如果作品名稱、作品中的角色名稱等具有較高知名度,將其作為商標使用在相關商品上容易導致相關公眾誤認為其經過權利人的許可或與權利人存在特定聯繫,當事人以此主張構成在先權益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作品名稱、作品中的角色名稱等」的表述意味著,受保護的對象還可以包括兩類名稱以外的其他作品元素。
  • 以「視聽作品」取代「電影作品」後,網遊行業將「幾家歡喜幾家愁」?
    社會普遍認為,借著「視聽作品」的概念,大遊戲公司將會繼續在遊戲市場中壯大,逐漸壟斷某些特定遊戲品類的玩法;中小遊戲公司的發展將愈加艱難。  「視聽作品」的保護範圍  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著作權與鄰接權法律術語彙編》 中,「視聽作品(Audiovisual Work)」指的是同時引起聽覺和視覺並包含一系列記錄在適宜的物質上的相關圖像和伴音。
  • 論影視作品的著作權歸屬
    「雙重權利、雙重許可」的適用限制但問題在於,如果我們將影視作品定位為普通的演繹作品,則需要適用「雙重權利與雙重許可」的規則,這就意味著在影視作品著作權約定不明的情況下,對影視作品的任何利用行為都需要經過原作品著作權人與影視作品著作權人的雙重許可,並且影視作品著作權人本人也不能在約定不明的情況下利用影視作品,這本身不利於影視作品的傳播與利用
  • 同人作品的著作權分析|娛樂法專題 Vol.9
    法院經審理認為,《此間的少年》雖使用了金庸原作的許多元素,但在新背景下創作出了與原作故事情節完全不同的內容,不構成著作權侵權。而後者為原作品和原人物在新設定下發生的新故事,這種情況是借用原作品的人物設定來創作與原作無關的新故事,江南《此間的少年》可歸入此類。非演繹類同人作品是否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權,關鍵在於其與原作相關聯的要素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若不受保護,則同人作品必然不會構成侵權;若受保護,而同人作者又未經原作者授權使用了這些關聯要素,就會構成侵權。
  • 同人作品人物形象的保護範圍
    《鬼吹燈》系列作品(二部八卷)(以下簡稱權利作品)的作者為張牧野。2007年1月,張牧野將涉案作品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全部轉讓給原告,並許可原告進行再創作和開發外圍產品。[②]只要借用了其他作品的人物形象或其他設定,一般都認定為同人。本案被控侵權圖書雖與通常意義的同人作品略有區別,即被控侵權圖書的作者並非原作愛好者而系原作作者本人,但因作者已將原作著作權轉讓給他人,因此,其在創作新作時對原作元素的利用與同人小說並無多大差異,由此產生的法律問題與通常意義的同人小說是完全相同的。
  • 拍案說法 | 從電影作品情節獨創性看遊戲皮膚著作權保護
    北京某影業公司主張涉案遊戲《夢塔防》宣傳文案、遊戲角色介紹使用了電影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情節,偏離了作品分類的基本規則—將性質完全不同的獨創性表達作為同一作品對待。綜上,對北京某影業公司訴請侵犯電影作品改編權的主張不予支持。
  • 同人文學作品的是與非——從著作權角度看待同人文《下墜》引發的網絡爭議
    在我國,對原作品進行改編並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要獲得原作品著作權人的同意,並且支付相應報酬,否則可構成侵權。在對原作品進行改編時,如果獨創性不強,客觀上只是對原作進行了修改,還可能落入修改權的保護範圍,侵犯原作者的修改權。同時在修改中如果出現了「惡搞」等行為,歪曲了原著作權人的表達,可能侵犯原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
  • 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保護之道探析
    綜藝節目模式是否構成版權保護的作品?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需要符合可複製性、獨創性、智力成果三個要件,且基於思想表達二分法,著作權法不保護思想,僅保護表達。判斷綜藝節目模式是否構成作品的關鍵,即結合綜藝節目模式的性質,考察其是否屬於具有獨創性的表達。
  • 海澱法院關於影視作品著作權案件署名問題的調研報告
    而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法律層級較低,且其制定目的通常是為了加強對電影和電視劇的製片、進口、出口、發行放映播放的行政管理,與著作權法促進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作品的傳播之立法目的並不一致,二者之間難以避免不相銜接、不相配套的情形。如此,造成了法院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是否可以參照上述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中關於署名的規定進行權屬判斷,存在一定困惑。
  • 廣州網際網路法院發布網絡著作權糾紛十大典型案例
    遊戲整體畫面能否納入著作權法體系進行保護,在實踐中存在爭議。法院結合網路遊戲特徵,根據其表現形式和傳播利用方式,明晰了類似本案的角色扮演類網路遊戲掛機畫面構成類電作品,按類電作品著作權保護規則審理相關問題,回應了此類遊戲畫面如何保護的問題,對於激發網際網路企業創新活力、促進網路遊戲行業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 5161份判決書揭示卡通形象著作權保護問題
    《著作權法》第十五條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中的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因此,卡通形象能否成為獨立的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關鍵在於其能否從原卡通故事片中分離出來。對此,目前的理論和司法實踐均認為卡通形象可歸類於美術作品,並可從原卡通故事片中分離出來單獨使用。
  • 角色扮演類遊戲整體畫面是否構成類電影作品:《奇蹟MU》訴《奇蹟神話》網遊著作權侵權糾紛案
    該連續活動畫面是唯一固定,還是隨著不同操作而發生不同變化並不能成為認定類電影作品的區別因素。《奇蹟MU》遊戲整體畫面構成類電影作品。近年來,以類電影作品定性網路遊戲連續動態畫面並加以著作權保護的裁判思路獲得認可,諸如之後的《夢幻西遊》案、《守望先鋒》案、《王者榮耀》案,涉案遊戲類型也涵括了角色扮演類、在線射擊類、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遊戲。
  • 娛樂法|淺析動漫角色商品化權的保護
    當事人主張的『商品化權益』內容可作為姓名權、肖像權、著作權、一定影響商品(服務)名稱等法律明確規定的權利或者利益予以保護的,不宜對當事人所主張的『商品化權益』進行認定。此前,電影《捉妖記》的出品方就因某電商平臺上的商戶擅自銷售帶有「胡巴」形象的商品,將電商平臺及其商戶訴至法院。在實踐中,與動漫角色商品化權相關的糾紛多涉及角色形象的商業性使用,較為常見的侵權形態如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將動漫角色的形象製作成各種商品進行使用、銷售;或利用知名動漫角色的形象註冊商標等等。法院在解決這一類糾紛時,一般會援引民法總則、著作權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規定進行規制。
  • 宋魚水:作品名稱在先權益保護應考量這四大因素
    一、2019年度至今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審理涉及作品名稱在先權益保護的案件情況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共受理商標行政案件20172件,審結20392件。在審結的商標行政案件中,涉及作品名稱及作品中的角色名稱在先權益保護的案件為67件,佔比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