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生活雖結繭殼,愛情永在心底

2021-02-08 流淌的靜靜的時光

提到「出軌」兩個字,世俗總習慣對之持批判態度,因為它違背婚姻中的忠誠誓言,是不道德的。

 

近日熱播劇《三十而已》中,許幻山遊走在妻子顧佳和「小三」林有有之間,追求刺激,體驗內心優越的平衡,於是引來一片罵聲。

 

而有這樣一部電影,同樣是婚外情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在僅有的四天時間裡,相識、相戀、到相知,雖觸碰了婚姻的紅線,但又止於責任,在抓與放間,藏愛於心,僅僅靠愛的回憶度過後半生,這份熱烈而又克制的愛情,令人動容。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廊橋遺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部電影。

                                                              —— 題記      

     

   

詹森太太去世了,在她留給律師的信中,明確寫著想要火葬,然後將自己的骨灰從羅斯曼橋上撒下去。這讓她的兒子女兒很是費解。他們認為,媽媽理所當然要和逝世的爸爸葬在一起。

 

答案就隱藏在詹森太太留下的那個箱子裡,裡邊有三本日記,記錄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四天裡,和一個叫羅伯特男人的愛情故事。

 

短短四天的相戀,如何讓一個女人回味半生。可看著看著,我們就都懂了。這世上,愛情原來是一種奢侈品,有的人終其一生,可能也不曾真正擁有真正的愛情;倘若遇上,有那麼一刻,都想成為飛蛾,為愛撲火;可回過頭,卻發現除了愛情,現實的世界,還有婚姻以及那沉甸甸的責任。

                          初見悸動,欲拒還迎

時光倒轉,那是幾十年前的一個夏天裡。

 

40歲左右的主婦弗朗西斯卡(詹森太太),送完丈夫和一雙兒女去參加博覽會後,終於擁有4天閒暇時光。平日裡,她總是有忙不完的家務,現在難得有獨處時光,她感到十分輕鬆。

 

一輛皮卡車自路口徐徐開來,停到她家屋子前,車上下來一位中年男子,向他打聽羅斯曼橋在哪裡。

 

儘管弗朗西斯卡描述的很詳細,男子仍然一頭霧水的樣子,於是熱心的弗朗西斯卡答應親自帶他去。男子介紹自己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專門來拍攝羅斯曼橋作為雜誌圖片。

 

到達橋後,男子選取合適的位置,開始拍攝。弗朗西斯科透過橋洞裡的縫隙,偷偷的看著他,心中莫名的有些慌亂。男子採了野花給他,她突然興起說:花有毒。嚇得男子立馬將花扔在地上。

 

她開心的笑起來,而這個玩笑也使兩個陌生人之間突然變得熟絡起來。返程的車上,兩個人聽著收音機放出的音樂,像朋友一樣聊天;到家後,她邀請羅伯特到家裡坐坐,喝杯涼茶避避暑,而後又熱情的留他吃晚飯。

 

飯桌上,羅伯特給他講和一頭長頸鹿相遇的故事,讓弗朗西斯卡笑得前仰後合。她和他談到自己和丈夫的初遇,為了愛情,她隻身一人從義大利來到美國愛荷華洲,現實和夢想中的並不一樣。

 

當她告訴羅伯特,為了家庭,她放棄了當老師的夢想,她已經好多年沒有旅遊,她一臉落寞。他們一起吟誦著葉芝的詩散步,心中泛起漣漪。

 

羅伯特講述自己的失敗的婚姻,和弗朗西斯卡探討美國的婚姻制度,束縛了多少人的靈魂。一句「你會離開你丈夫麼」,明顯冒犯到弗朗西斯卡,美好的氣氛頓時變得有些尷尬,羅伯特道歉後離開,臨走前,他對弗朗西斯卡說:你並不是個傻女人,不要妄自菲薄。

 

夜晚,弗朗西斯卡對著鏡子,看著自己雖生了兩個孩子,但依然平坦的小腹,突然一陣衝動,匆忙寫了一個便箋,開車前往羅斯曼橋,將其貼在了橋頭上。

 

上寫:如果你還想來吃晚飯,「當白色的飛蛾飛舞」(葉芝的詩),晚上結束後就過來吧。

 

弗朗西斯卡,雖然是一位家庭主婦,外表傳統,內心卻充滿現代意識。她既淳樸大方,也敏感羞澀,她仍然有著少女般浪漫的情懷,她喜歡聽藍調音樂,喜歡讀文學作品,骨子裡渴望自由,渴望實現自我價值,所以當這個週遊世界的羅伯特出現的時候,她的心悸動了,原本平靜的生活,起了波瀾。

   

                            廊橋赴約,靈肉交融

羅伯特仿佛一位天外來客,給弗朗西斯卡帶來小鎮外的世界,那個世界她曾在少女時代就心嚮往之。只不過,當她逐漸墮入生活的平凡,夢想終隱於平淡。

 

「雖然沒能實現,我仍慶幸曾懷有這些夢想」,羅伯特對著一臉落寞的弗朗西斯卡如是說。他懂她,她深深感動。

 

於是,當羅伯特打電話試探性的問她:是不是取消晚餐之約。鎮上一位女人因為和有婦之夫有了私情,遭到全鎮人的鄙視,羅伯特不想讓弗朗西斯卡也陷入這種尷尬的境地。

 

弗朗西斯卡聽從了自己的內心,她精心準備好食材,還特意到服裝店買了新裙子;按照之前的約定,開著自己的小汽車來到了廊橋,夕陽的餘暉中,她在橋上流連,羅伯特拍廊橋,以及橋上的她。當她驀然發覺閃光燈頻閃,羞得用手捂住了臉。

 

夜晚,她換上了新買的裙子,將髮髻高挽。燈光中的她,美麗得讓羅伯特驚為天人。音樂響起,兩人雙擁起舞,他們時而交頸相偎,時而耳鬢廝磨,時而含情脈脈,雙眼對視,迎合推脫間,能夠感受到弗朗西斯卡內心仍然掙扎。

 

可誰又能抵擋住愛情的魔力,羅伯特問她:是否停下來。弗朗西斯卡似乎那一刻,堅定了內心,他們在夜晚中繾綣,在愛情的海洋中流連。

 

多少人的婚姻,平淡如水,不但是飯桌上的無語,也許還有多少個難眠的夜晚,明明有一個人躺在你身邊,你仍會感到孤獨。倘若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人能懂得你的美麗與哀愁,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弗朗西斯卡碰到了羅伯特,終將是等到了她真正的愛情,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逃離小鎮,放飛自我

第三天,羅伯特開著車,帶著弗朗西斯卡遠離小鎮,逃離人群,以及那些讓她感到痛苦的現實。

 

他們隨意走,隨處停,感受風,感受美景,感受愛意在彼此心間緩緩流動。綠意盈盈的草地上,羅伯特按下快門,將弗朗西斯卡定格進自己的相機中;弗朗西斯卡讚嘆著他的照片,稱讚著:它們不是照片,而是故事。

 

她看出照片的靈魂,鼓勵羅伯特應該出版自己的影集。並且將自己隨身攜帶的印有自己名字的護身符,送給了羅伯特,鼓勵他應該相信自己。

 

相信很多看過影片的人,起初都會有此疑問:羅伯特,一個週遊世界的攝影師,可謂見多識廣,怎麼會喜歡一個安於偏遠小鎮的農婦。看到此,豁然開朗。

 

弗朗西斯卡,並不同於小鎮上那些普通的農婦,她依舊美麗,生活雖然平凡,她也想找出哪怕丁點的與眾不同;她喜歡葉芝的詩,用文學滋養心靈;當她從羅伯特的照片中看出了故事,讓我們看到,這個女人,有一顆豐富的靈魂。

 

吸引羅伯特的,不只是她那猶存的風韻,更是內心的豐盈。

 

在燈光搖曳的酒館中,羅伯特突然對弗朗西斯卡說:真想把這一生都塞進這幾天裡。

 

羅伯特,我們無從知曉這位飽經滄桑的中年男人,曾經歷過什麼樣的故事,有過何樣的情感,而在他目光灼灼的看著弗朗西斯卡,說出這句告白的話時,我們看到一顆漂泊的心,因久違的愛情而歡喜的跳動。

 

他們又一次淪陷在沉沉的暗夜裡,仿佛過完那一天,那一夜,便是一生。

   

                       雨中相望,離別半生

四天時光,飛速而過。

 

家人即將歸來,羅伯特也要離開。面對即將而至的分離,弗朗西斯卡異常痛苦,她迫切想知道,他們之間經歷的一切,到底算什麼?

 

自己是羅伯特走遍世界的「慣例」,是他的眾多段豔遇之一?多少年後,他會在任何一個地方的主婦家裡,以稀鬆平常的口吻,談論起這段經歷,而自己卻付出真情,靠回憶孤獨度過餘生。

 

她想知道,在羅伯特眼中,自己有何與眾不同。

 

「我不想擁有你,因為我無法擁有你」,羅伯特如是說。他告訴弗朗西斯卡,當他想到為什麼學拍照時,唯一的原因,就是為了能夠到這裡來,和她相見。

 

弗朗西斯卡收拾好衣物,想和羅伯特離開。但最終她還是沒有這麼做。她不想讓她的丈夫、孩子蒙羞,忍受流言蜚語。如果離開,她仍會想念這裡的一切,她會後悔,會心生抱怨,那時候,兩個人的愛情就會變質,會因內疚而變得不再純粹,不再美好。

 

可是弗朗西斯卡,卻遇到這樣的愛情,對很多人來說,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遇到真愛。它那樣的美好,弗朗西斯卡想讓它留存在心底,以它最美好的樣子,這種愛才是永恆。

 

她像往常那樣,迎接按時歸來的家人,誰也沒看出她內心正經受著痛苦的煎熬。

 

那天大雨,她和丈夫開車去鎮裡買東西,離她不遠處,她看到了羅伯特站立在雨中,一臉痛苦的望向她,她知道他在等候,她只要打開車門,衝進雨中,就可以和羅伯特遠走高飛,長相廝守,可是,她還是沒有那麼做。羅伯特的車停留了那麼幾秒,終於車燈亮起,離開。那一刻,她心痛如刀絞,不顧丈夫在身邊,她淚眼婆娑。

 

四天相戀,離別半生。而誰說這不是最好的結局。將最美好的愛請永遠留在心底,兩個世界彼此思念,世事變幻,唯愛永恆。

 


影片的結尾,孩子們都理解了媽媽。兒子打消了想要外遇的念頭,擁抱著妻子,說想讓她更快樂;女兒穿著媽媽留下的連衣裙,終於和丈夫提出離婚,結束了無愛的的婚姻。

 

回歸家庭還是重啟人生,都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成為更快樂的自己。

 

                         現代烏託邦式的愛情神話

《廊橋遺夢》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1992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25種語言,暢銷至今。自電影上映後,據說曾一度提高了美國社會的離婚率。

 

這部影片,並不是簡單的為婚外戀美化,將其看作為了家庭犧牲自我亦是膚淺的。它將筆觸探向人性深處,那更隱秘的欲望,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當自我被現實生活的重壓所裹挾,所異化,如何以充滿生命的狂熱激情去點燃委頓的人生灰燼。

 

它是一則當代的愛情神話,滿含著烏託邦式的愛情與婚姻的嚮往。偶然邂逅,一見鍾情,墜入情網,靈肉相融,短短四天就達到了狂熱情慾和刻骨銘心的精神戀愛的完美融合,情愛得以實現,婚姻和家庭仍得到尊重,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它引發了現代社會中,眾多囿於家庭的女性的共鳴。正如弗朗西斯卡一樣,多少女孩子不是在少女時代,對未來懷著美好的夢想,渴望享受真正的愛情;可無一例外的是,當遇到一個人,步入婚姻,一切都終將墮入瑣碎平淡。

 

從此,她是妻子,母親,她結束真正屬於自己的那部分生命,正如《三十而已》中顧佳所說:兒子出生後,那個真正的顧佳就死了,取而代之的是母親這個身份。為家庭,為愛人,為孩子,唯獨忽略的確是那個真正的自己,以及自己內心的熱望。

 

欲望凸顯之時,正是自我本真的回歸,愛情純粹而熱烈;為責任堅守半生,理性最終戰勝感情的衝動,亦是給婚姻尊嚴

 

正如評論家所言:它「給相逢以情愛,給情愛以欲望,給欲望以高潮,給高潮以詩意,給離別以惆悵,給遠方以思念,給丈夫以溫情,給孩子以母愛,給死亡以誠摯的追悼,給往事以隆重的回憶,給先人的愛以衷心的理解」。

 

這是影片給人的溫暖和美好!

生活雖結出繭殼,願愛情永在心底!

相關焦點

  • 《廊橋遺夢》:最好的愛情,是愛而不得
    《廊橋遺夢》是1995年的一部經典影片。《廊橋遺夢》劇照弗朗西斯卡已婚已育,住在美國鄉下。《廊橋遺夢》劇照弗朗西斯卡四天後沒有跟隨羅伯特一起走,直到羅伯特死去,,結果最終過上第二種境界生活的層次相比,那種雜糅了時光,往事,故人,人事已非的風景,得未曾有的心境,活著就在感受,呼吸就是愛的愛情,是畢生難以忘懷也是世間一切都無可比擬的。
  • 分享電影:《廊橋遺夢》
    我最喜歡的一句電影臺詞是《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對羅伯特·金凱說的一句話:我才明白,我們瘋狂愛過的,和步入婚姻殿堂的,永遠不是一個人
  • 《廊橋遺夢》——愛情與道德的較量,放手只因尊重
    美國愛情影片《廊橋遺夢》,是導演兼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晚年的一部力作。電影用平實細膩的手法,通過演員的實力表演,展示了已婚村婦與四海為家的攝影師在偶然相遇中產生愛情、真摯相愛,卻無力掙脫道德底線。之後十三年彼此用心守望,死後把骨灰撒在一起作為遺願的悽美愛情故事。
  • 《廊橋遺夢》:最美的愛情,在路上
    原創首發《廊橋遺夢》,影片講述了中年男子、羅伯特為拍攝麥迪遜橋(即廊橋)與居住在此的弗朗西斯卡邂逅,寫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看過該片的人,都會看到影片的婚外戀,無數次的爭議,留下了無數的褒貶。我也看到了婚外戀,但我更看到了一種最美的愛情,它不存於婚內,也不存於婚外:它一直在路上。沒錯,《廊橋遺夢》,讓我看到了最美的愛情:在路上。
  • 《父母愛情》與《廊橋遺夢》,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沒有固定的答案
    《父母愛情》與《廊橋遺夢這部電影像我想起另一部經典文藝作品《廊橋遺夢》。廊橋遺夢》的愛情觀這兩個故事雖然在情節上頗為相似,表示的觀點卻不同,在《父母愛情》的作者眼中,更為認同陪伴是長情的告白,所謂在人生哲理上共鳴,以及對藝術的欣賞,人類在情感上的外在延伸,而非本質需求,當天荒地老時過境遷,你終會發現這些終究都是外物。
  • 《廊橋遺夢》中精彩的10句話,經典永恆,願你能遇到真愛
    《廊橋遺夢》中精彩的10句話,經典永恆,願你能遇到真愛這個電影在我小時候就經常聽到,它講述的是一個美國鄉村發生的愛情故事。故事裡家庭美滿的女主人公在丈夫和子女外出時邂逅了她從未預料到的刻骨銘心的愛情。1992年,沃勒寫出了《廊橋遺夢》,一舉成名。小說大獲成功之後,沃勒從默默無聞的作家搖身變成百萬富翁。1995年這本小說被美國華納兄弟公司拍成電影。電影一經播出,也立刻引起轟動。電影延續了小說的輝煌,曾獲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和第53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劇情提名,全球票房收入超過1.82億美元。
  • 《廊橋遺夢》:被囚禁的人生
    影片的結尾,即在愛情聖地拋灑骨灰、以及其他人被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所感動,立即給自己的妻子、丈夫打電話表達愛意的橋段,被馮小剛去年的新片《只有芸知道》幾乎一模一樣地搬演了。這證明了《廊橋遺夢》的影響力,也證明許多中國電影導演,不是到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去找素材
  • 《廊橋遺夢》:中年女人的愛情,就像鞋櫃裡的高跟鞋
    這是影片《廊橋遺夢》中最讓人動容,又最教人絕望的一句話。影片男女主人公,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他們一個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一個安居一隅、兒女繞膝,他們原是一組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卻在一個偶然的時空裡相知相愛,擁入愛河。這既是一段世俗的婚外情,又是一段反世俗的精神戀愛。那麼個人情感與家庭責任,究竟孰輕孰重?
  • 《廊橋遺夢》:淺析影片成為經典的三個要素
    《廊橋遺夢》的整個故事情節,我覺得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經典著作裡,解釋的恰如其分,或許人物性別設定不同,但其寓意的婚姻眾生相如出一轍。《廊橋遺夢》採用的是非線性的敘事結構,講述了在麥可與妹妹卡洛林紛紛陷入婚姻的煩惱之際,接到了母親弗朗西斯卡的去世的消息,二人回家整理母親遺物時發現其留下的一封信,從中得知了數年前母親埋藏於心底的一段感情往事。
  • 電影分享:《廊橋遺夢》
    當你身處一段愛情或婚姻,生活平平淡淡,與配偶相濡以沫,兒女正茁壯成長,但其實在你內心你對於這段愛情已經感到枯燥、無聊與無奈了,或者說你為了家庭割捨了自己
  • 佳片推薦 |《廊橋遺夢》
    事實上,婚姻關係中的倫理幾經變遷:四十年代的《魂斷藍橋》中,費雯·麗苦苦守候著戰場中杳無音訊的未婚夫歸來,卻因為無法忍受自己在等待中為了生存的被迫失身,主動選擇葬身車輪之下;而《廊橋遺夢》幾十年後的當下,社會提倡自由戀愛,出軌似乎再也不是一件需要多少成本的事。片中關於愛情抉擇的兩難境地自然而然地讓我想到了《午夜巴塞隆納》。
  • 《廊橋遺夢》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去世
    美國著名作家、電影《廊橋遺夢》原著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3月10日因病在美國德州家中去世,享年77歲。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39年生於美國愛荷華的洛克福特。羅伯特·詹姆斯·沃勒1992年,沃勒以中篇小說《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一舉成名,此書榮登美國1993年暢銷書排行榜第一。
  • 《廊橋遺夢》作者11天寫就經典 成百萬富翁
    「舊夢是好夢,沒有實現,但是我很高興我有過這些夢。」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過去中,人們會用一分鐘的時間去認識一個人,用一小時的時間去喜歡一個人,再用一天的時間去愛上一個人,到最後呢,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忘記一個人。」這句經典的話出自曾經暢銷一時的美國小說《廊橋遺夢》,至今仍在流傳。
  • 在愛欲之上——簡評電影《廊橋遺夢》
    讀到關於《手機》的一段評論,很有意思——「馮小剛把喜劇片拍成了愛情片,似笑非笑,可同樣是講述婚外情,《廊橋遺夢》卻看哭了很多人。」讀大學時看過《廊橋遺夢》,但不曾看哭過,於是我將其搜羅出來,重溫了一遍,不知道為什麼,看著看著就淚流滿面。古人云,「年少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這感慨同樣適用於電影作品。當觀者和電影文本之間的對話發生時,你知道,它不是在訴說一個和你毫不相關的故事,它就在講述你經歷或體驗的某個片段,它就在追問你腦海中曾經浮現或一直存在的困惑。
  • 重溫《廊橋遺夢》: 藍色的約定,永遠的廊橋
    《廊橋遺夢》是一部美國大片,九十年代曾風靡各大影院,記得那時看完直接淚奔,內心一直有一種無以言說的悲愴感,而且久久不能平靜。我平時比較喜歡藍色,藍色是天空的顏色,天空高遠而純淨,而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愛正是一種高遠而純淨的愛,他們跨越時空,永遠飄蕩在古老的廊橋上,我把他們的約定稱之為藍色的約定。
  • 《廊橋遺夢》虛假的情意,混沌的愛情
    01在《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金凱之間的愛情雖有唯美的部分,但其中卻也有令人噁心的部分。在《廊橋遺夢混沌愛情:人們常說,為了真愛是可以捨棄所有的,可相較於與羅伯特之間的愛情,弗朗西斯卡反而選擇了幸福的家庭與僅存的良知。
  • 重溫《廊橋遺夢》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重溫《廊橋遺夢》 2020-10-19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廊橋遺夢》你是否被經典感動?
    《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愛情電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該片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遇到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在經歷了短暫的浪漫和甜蜜後,嘗到了愛情的滋味。
  • 《廊橋遺夢》:天堂門檻的愛
    《廊橋遺夢》, 這個名字已經暗示著這將會發生一段令人遺憾的愛情。夢, 什麼是夢呢?是你日思夜想,是你常常幻想,是你早上起來對著鏡子無故地流淚的夢。那種無力的、痛入心扉的感覺並不是所有人可以承受得起,起碼作為觀眾的我是這樣想著。不過,它讓我知道,不要讓自己遺憾,千萬不要。每個女孩都會曾經憧憬著自己的愛情、自己的婚姻,但最後發現一切都不是自己心中所需要的時候,會怎樣做呢?
  • 《廊橋遺夢》,看懂已中年
    不知怎麼就翻到了《廊橋遺夢》。這麼多年的經歷,早已讓我明白了當年的自己很多認識是極其膚淺、片面甚至偏激的。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去讀,感觸和收穫大不一樣,電影也當如是吧!那麼,就重溫一次《廊橋遺夢》吧!對她來說,丈夫和孩子就是全部的生活,這屬於她一個人的幾天獨處時光,是平日生活中稀有的, 對她來說,也是一種特別的享受吧!她做著家務,看到一輛皮卡車從遠處駛來——五十多歲、滿頭稀疏華發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德(Clint Eastwood 飾,也是本片導演)迷路了,向她打聽羅斯曼橋(廊橋)怎麼走。她說不大清楚路,就乾脆坐他的車帶他來到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