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出軌」兩個字,世俗總習慣對之持批判態度,因為它違背婚姻中的忠誠誓言,是不道德的。
近日熱播劇《三十而已》中,許幻山遊走在妻子顧佳和「小三」林有有之間,追求刺激,體驗內心優越的平衡,於是引來一片罵聲。
而有這樣一部電影,同樣是婚外情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在僅有的四天時間裡,相識、相戀、到相知,雖觸碰了婚姻的紅線,但又止於責任,在抓與放間,藏愛於心,僅僅靠愛的回憶度過後半生,這份熱烈而又克制的愛情,令人動容。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廊橋遺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部電影。
—— 題記
詹森太太去世了,在她留給律師的信中,明確寫著想要火葬,然後將自己的骨灰從羅斯曼橋上撒下去。這讓她的兒子女兒很是費解。他們認為,媽媽理所當然要和逝世的爸爸葬在一起。
答案就隱藏在詹森太太留下的那個箱子裡,裡邊有三本日記,記錄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四天裡,和一個叫羅伯特男人的愛情故事。
短短四天的相戀,如何讓一個女人回味半生。可看著看著,我們就都懂了。這世上,愛情原來是一種奢侈品,有的人終其一生,可能也不曾真正擁有真正的愛情;倘若遇上,有那麼一刻,都想成為飛蛾,為愛撲火;可回過頭,卻發現除了愛情,現實的世界,還有婚姻以及那沉甸甸的責任。
初見悸動,欲拒還迎
時光倒轉,那是幾十年前的一個夏天裡。
40歲左右的主婦弗朗西斯卡(詹森太太),送完丈夫和一雙兒女去參加博覽會後,終於擁有4天閒暇時光。平日裡,她總是有忙不完的家務,現在難得有獨處時光,她感到十分輕鬆。
一輛皮卡車自路口徐徐開來,停到她家屋子前,車上下來一位中年男子,向他打聽羅斯曼橋在哪裡。
儘管弗朗西斯卡描述的很詳細,男子仍然一頭霧水的樣子,於是熱心的弗朗西斯卡答應親自帶他去。男子介紹自己是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專門來拍攝羅斯曼橋作為雜誌圖片。
到達橋後,男子選取合適的位置,開始拍攝。弗朗西斯科透過橋洞裡的縫隙,偷偷的看著他,心中莫名的有些慌亂。男子採了野花給他,她突然興起說:花有毒。嚇得男子立馬將花扔在地上。
她開心的笑起來,而這個玩笑也使兩個陌生人之間突然變得熟絡起來。返程的車上,兩個人聽著收音機放出的音樂,像朋友一樣聊天;到家後,她邀請羅伯特到家裡坐坐,喝杯涼茶避避暑,而後又熱情的留他吃晚飯。
飯桌上,羅伯特給他講和一頭長頸鹿相遇的故事,讓弗朗西斯卡笑得前仰後合。她和他談到自己和丈夫的初遇,為了愛情,她隻身一人從義大利來到美國愛荷華洲,現實和夢想中的並不一樣。
當她告訴羅伯特,為了家庭,她放棄了當老師的夢想,她已經好多年沒有旅遊,她一臉落寞。他們一起吟誦著葉芝的詩散步,心中泛起漣漪。
羅伯特講述自己的失敗的婚姻,和弗朗西斯卡探討美國的婚姻制度,束縛了多少人的靈魂。一句「你會離開你丈夫麼」,明顯冒犯到弗朗西斯卡,美好的氣氛頓時變得有些尷尬,羅伯特道歉後離開,臨走前,他對弗朗西斯卡說:你並不是個傻女人,不要妄自菲薄。
夜晚,弗朗西斯卡對著鏡子,看著自己雖生了兩個孩子,但依然平坦的小腹,突然一陣衝動,匆忙寫了一個便箋,開車前往羅斯曼橋,將其貼在了橋頭上。
上寫:如果你還想來吃晚飯,「當白色的飛蛾飛舞」(葉芝的詩),晚上結束後就過來吧。
弗朗西斯卡,雖然是一位家庭主婦,外表傳統,內心卻充滿現代意識。她既淳樸大方,也敏感羞澀,她仍然有著少女般浪漫的情懷,她喜歡聽藍調音樂,喜歡讀文學作品,骨子裡渴望自由,渴望實現自我價值,所以當這個週遊世界的羅伯特出現的時候,她的心悸動了,原本平靜的生活,起了波瀾。
廊橋赴約,靈肉交融
羅伯特仿佛一位天外來客,給弗朗西斯卡帶來小鎮外的世界,那個世界她曾在少女時代就心嚮往之。只不過,當她逐漸墮入生活的平凡,夢想終隱於平淡。
「雖然沒能實現,我仍慶幸曾懷有這些夢想」,羅伯特對著一臉落寞的弗朗西斯卡如是說。他懂她,她深深感動。
於是,當羅伯特打電話試探性的問她:是不是取消晚餐之約。鎮上一位女人因為和有婦之夫有了私情,遭到全鎮人的鄙視,羅伯特不想讓弗朗西斯卡也陷入這種尷尬的境地。
弗朗西斯卡聽從了自己的內心,她精心準備好食材,還特意到服裝店買了新裙子;按照之前的約定,開著自己的小汽車來到了廊橋,夕陽的餘暉中,她在橋上流連,羅伯特拍廊橋,以及橋上的她。當她驀然發覺閃光燈頻閃,羞得用手捂住了臉。
夜晚,她換上了新買的裙子,將髮髻高挽。燈光中的她,美麗得讓羅伯特驚為天人。音樂響起,兩人雙擁起舞,他們時而交頸相偎,時而耳鬢廝磨,時而含情脈脈,雙眼對視,迎合推脫間,能夠感受到弗朗西斯卡內心仍然掙扎。
可誰又能抵擋住愛情的魔力,羅伯特問她:是否停下來。弗朗西斯卡似乎那一刻,堅定了內心,他們在夜晚中繾綣,在愛情的海洋中流連。
多少人的婚姻,平淡如水,不但是飯桌上的無語,也許還有多少個難眠的夜晚,明明有一個人躺在你身邊,你仍會感到孤獨。倘若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人能懂得你的美麗與哀愁,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弗朗西斯卡碰到了羅伯特,終將是等到了她真正的愛情,成為了真正的自己
逃離小鎮,放飛自我
第三天,羅伯特開著車,帶著弗朗西斯卡遠離小鎮,逃離人群,以及那些讓她感到痛苦的現實。
他們隨意走,隨處停,感受風,感受美景,感受愛意在彼此心間緩緩流動。綠意盈盈的草地上,羅伯特按下快門,將弗朗西斯卡定格進自己的相機中;弗朗西斯卡讚嘆著他的照片,稱讚著:它們不是照片,而是故事。
她看出照片的靈魂,鼓勵羅伯特應該出版自己的影集。並且將自己隨身攜帶的印有自己名字的護身符,送給了羅伯特,鼓勵他應該相信自己。
相信很多看過影片的人,起初都會有此疑問:羅伯特,一個週遊世界的攝影師,可謂見多識廣,怎麼會喜歡一個安於偏遠小鎮的農婦。看到此,豁然開朗。
弗朗西斯卡,並不同於小鎮上那些普通的農婦,她依舊美麗,生活雖然平凡,她也想找出哪怕丁點的與眾不同;她喜歡葉芝的詩,用文學滋養心靈;當她從羅伯特的照片中看出了故事,讓我們看到,這個女人,有一顆豐富的靈魂。
吸引羅伯特的,不只是她那猶存的風韻,更是內心的豐盈。
在燈光搖曳的酒館中,羅伯特突然對弗朗西斯卡說:真想把這一生都塞進這幾天裡。
羅伯特,我們無從知曉這位飽經滄桑的中年男人,曾經歷過什麼樣的故事,有過何樣的情感,而在他目光灼灼的看著弗朗西斯卡,說出這句告白的話時,我們看到一顆漂泊的心,因久違的愛情而歡喜的跳動。
他們又一次淪陷在沉沉的暗夜裡,仿佛過完那一天,那一夜,便是一生。
雨中相望,離別半生
四天時光,飛速而過。
家人即將歸來,羅伯特也要離開。面對即將而至的分離,弗朗西斯卡異常痛苦,她迫切想知道,他們之間經歷的一切,到底算什麼?
自己是羅伯特走遍世界的「慣例」,是他的眾多段豔遇之一?多少年後,他會在任何一個地方的主婦家裡,以稀鬆平常的口吻,談論起這段經歷,而自己卻付出真情,靠回憶孤獨度過餘生。
她想知道,在羅伯特眼中,自己有何與眾不同。
「我不想擁有你,因為我無法擁有你」,羅伯特如是說。他告訴弗朗西斯卡,當他想到為什麼學拍照時,唯一的原因,就是為了能夠到這裡來,和她相見。
弗朗西斯卡收拾好衣物,想和羅伯特離開。但最終她還是沒有這麼做。她不想讓她的丈夫、孩子蒙羞,忍受流言蜚語。如果離開,她仍會想念這裡的一切,她會後悔,會心生抱怨,那時候,兩個人的愛情就會變質,會因內疚而變得不再純粹,不再美好。
可是弗朗西斯卡,卻遇到這樣的愛情,對很多人來說,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遇到真愛。它那樣的美好,弗朗西斯卡想讓它留存在心底,以它最美好的樣子,這種愛才是永恆。
她像往常那樣,迎接按時歸來的家人,誰也沒看出她內心正經受著痛苦的煎熬。
那天大雨,她和丈夫開車去鎮裡買東西,離她不遠處,她看到了羅伯特站立在雨中,一臉痛苦的望向她,她知道他在等候,她只要打開車門,衝進雨中,就可以和羅伯特遠走高飛,長相廝守,可是,她還是沒有那麼做。羅伯特的車停留了那麼幾秒,終於車燈亮起,離開。那一刻,她心痛如刀絞,不顧丈夫在身邊,她淚眼婆娑。
四天相戀,離別半生。而誰說這不是最好的結局。將最美好的愛請永遠留在心底,兩個世界彼此思念,世事變幻,唯愛永恆。
影片的結尾,孩子們都理解了媽媽。兒子打消了想要外遇的念頭,擁抱著妻子,說想讓她更快樂;女兒穿著媽媽留下的連衣裙,終於和丈夫提出離婚,結束了無愛的的婚姻。
回歸家庭還是重啟人生,都是為了追求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成為更快樂的自己。
現代烏託邦式的愛情神話
《廊橋遺夢》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1992年出版以來,被翻譯成25種語言,暢銷至今。自電影上映後,據說曾一度提高了美國社會的離婚率。
這部影片,並不是簡單的為婚外戀美化,將其看作為了家庭犧牲自我亦是膚淺的。它將筆觸探向人性深處,那更隱秘的欲望,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當自我被現實生活的重壓所裹挾,所異化,如何以充滿生命的狂熱激情去點燃委頓的人生灰燼。
它是一則當代的愛情神話,滿含著烏託邦式的愛情與婚姻的嚮往。偶然邂逅,一見鍾情,墜入情網,靈肉相融,短短四天就達到了狂熱情慾和刻骨銘心的精神戀愛的完美融合,情愛得以實現,婚姻和家庭仍得到尊重,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它引發了現代社會中,眾多囿於家庭的女性的共鳴。正如弗朗西斯卡一樣,多少女孩子不是在少女時代,對未來懷著美好的夢想,渴望享受真正的愛情;可無一例外的是,當遇到一個人,步入婚姻,一切都終將墮入瑣碎平淡。
從此,她是妻子,母親,她結束真正屬於自己的那部分生命,正如《三十而已》中顧佳所說:兒子出生後,那個真正的顧佳就死了,取而代之的是母親這個身份。為家庭,為愛人,為孩子,唯獨忽略的確是那個真正的自己,以及自己內心的熱望。
欲望凸顯之時,正是自我本真的回歸,愛情純粹而熱烈;為責任堅守半生,理性最終戰勝感情的衝動,亦是給婚姻尊嚴。
正如評論家所言:它「給相逢以情愛,給情愛以欲望,給欲望以高潮,給高潮以詩意,給離別以惆悵,給遠方以思念,給丈夫以溫情,給孩子以母愛,給死亡以誠摯的追悼,給往事以隆重的回憶,給先人的愛以衷心的理解」。
這是影片給人的溫暖和美好!
生活雖結出繭殼,願愛情永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