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最驚險一段:康熙大限將至,硬撐著一口氣說:「傳位四阿哥。」說完,昏迷不醒。老八出來攪局:「皇阿瑪,大位傳給誰?我們沒聽清!」老十允 也說:「我們都沒聽清,你們誰聽清了?」老四幹生氣沒辦法。
這時,一個稚嫩的聲音突然說:「我聽清了,是傳位給四阿哥。」說話的是誰呢?康熙最小的兒子,二十四阿哥胤袐(雍正繼位後,胤改允)。當時,允袐只有六歲。
這時,十六阿哥允祿也力挺四哥:「我也聽清了,是傳位給四阿哥」。一時允 語塞。老九允禟一看老十六也出來「搗亂」,開口說:「不錯,是有個四字,但是是傳位十四阿哥,不是四阿哥!」
老十允 這時反映過來了,馬上接口:「對,是十四阿哥」!十四阿哥允禵屬八爺一黨,這四個人穿一條褲子都閒肥。
老十六說是「四阿哥」,老十說是「十四阿哥」,你罵我胡扯,我罵你放屁,倆人越嗆火越大,乾脆支起架子打了起來,殿內立時大亂。
還是張廷玉老謀深算,不動聲色穩住了局面。等八爺等人感覺不妙,老九允禟想出去調兵時,十三阿哥允祥帶人來了,他已經解決了豐臺大營。
小說這樣說的,【這時,胤祥(允祥)氣宇軒昂大踏步進來,腳下馬刺碰得佩劍丁當作響,逕自當門站定。他的陡然出現,噤得多少人都不言聲。】
於是,大局已定,老四胤禛順利登基,是為雍正!
《雍正王朝》中,允袐只有這麼一個鏡頭,可能很多觀眾都不知道他是誰。可是,在老四和老八奪位的關鍵時刻,他卻發揮了「大作用」。
當時,康熙意識昏迷,老八利用這一點,故意把水攪混,說是「傳位十四阿哥」,其實是給自己翻盤贏得時間。那時候,十四阿哥帶兵在外,不可能馬上趕到暢春園。一旦老四無奈接受這個現實,就是中了他們的圈套。因為,老八進宮前,已經派人去聯絡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人馬一到,立刻就會強行上位。
雍正何嘗不懂他們的險惡用心,可是,他們是以三打一,自己孤掌難鳴,所以,雍正雖然憤怒,但是一點脾氣也沒有。
這時,誰都沒想到,6歲的允袐突然站出來,明明白白告訴眾位哥哥,皇上說的是傳位給四哥。允祿一看允袐發聲,也站出來力挺四哥。
這樣一來,一下打亂了老八的陰謀,把老八一夥逼到了牆角。允袐和允祿明確支持老四,老八就沒了渾水摸魚的空間,就是想背後搞小動作也難了。
由此,形勢一下逆轉,以前老四是一敵三,現在有了兩支生力軍,立刻變成三比三,大家勢均力敵,打成了平手。試想一下,如果允袐和允祿不攪進來,僅憑雍正一人之力,恐怕很難控制局面。
當然,雍正是懂得感恩之人。繼位以後,對允袐非常寵愛(允祿也是,本文不詳述),將他放在宮中與自己的兒子們一起養育,還親自過問他的學習。
允袐17歲時,雍正直接冊封其為諴親王。清史這樣記載:「朕幼弟允袐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之所鍾愛。數年以來在宮中讀書,學識亦漸增長,朕心喜悅,著封親王。」
十幾歲封親王,在康熙的兒子們當中,允袐可謂是獨一份。這不能不說,當年雍正危難之際,允袐「一語之功」實在太大了。
乾隆繼位後,對這個比自己還小5歲的小叔叔也是照扶有加。不但將京師重旅鑲白旗交由允袐掌管,還讓他管理宗人府事務,那份恩寵無人能及。
雖然,允袐也犯過小錯誤,被乾隆斥責過,但是,根本沒影響人家盡享富貴榮華。乾隆三十八年,允袐去世,年五十有八歲,被乾隆賜諡號「恪親王」。
——————————————————————
關鍵時刻,允袐為什麼支持四哥,而不是八哥?其實並不能簡單用「童言無忌」來解釋。小孩子雖然思想不成熟,但也知道誰好誰壞。他們判斷好人壞人的標準是什麼?誰對我好,誰就是好人!好,並不是你給他什麼好處,可能僅僅是抱抱他、親親他,給他一個笑臉,或者給他買一個小玩具。那麼,他就願意親近你,就會認為你是好人。
試想一下,如果雍正平常見了這個小弟弟,從來沒個笑模樣,允袐跟他一點也不親,甚至很反感、很害怕他,即便允袐聽清了康熙說「傳位給四阿哥」,他會出來澄清嗎?肯定不會!他雖然小,但並不傻!
老十三胤祥什麼對雍正那麼忠誠?就是因為老十三的母親出身卑微(滿洲鑲黃旗包衣,初為宮女,康熙朝時無冊封,為庶妃),而且又死的早,阿哥們都看不起胤祥,只有四哥胤禛關心他、疼愛他,所以十三對四哥忠心耿耿。
老八喜歡結交朝中大臣,而且和老九、老十、老十四結成一黨,貌似勢力很大,實則愚蠢至極。康熙是什麼人?那是千古一帝,深諳帝王之術,他能看不出老八的小把戲?
雍正比老八聰明多了,他拉攏小弟弟,比如十三、十六、十七、二十四,這是雍正的高明之處。試想,允袐是康熙最疼愛的小兒子,閒聊時沒準就問:「你覺得哪個哥哥好啊?」
「四哥好。」
康熙是非常重親情的,老四這一招,能不打動他?做事先做人。做人,不是八爺那樣以術御人,而是四爺這樣以情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