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曾在工廠工作過近8年

2020-08-08 文字空間

無論過去多長時間,只要有大導演張藝謀的作品或與之相關的點滴訊息,他都很快成為公眾的焦點。無論是過去幾年的整個閉幕式表演,被張藝謀用八分鐘完美闡釋了,還是返璞歸真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每一部電影都彰顯出大導演的導演風範和對色彩的把握,演員演技的把關。幾乎是每一部電影都成為了「叫好又叫座」的票房黑馬,口碑不錯的大電影。

不是中國只剩下這麼一個高水準的導演,而是中國只有一個叫張藝謀的大導演。

在過去三十年多年來,被外界所公認的三大知名導演,張藝謀是其中之一,其餘的兩位分別是陳凱歌和馮小剛。可是,不管是從藝術成就,影史地位,影壇地位,甚至是為人處世的涵養上,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三位導演都各有千秋。當然,不可否認,其他導演(比如姜文,王家衛,徐克,徐崢,李安等)也同樣對中國商業電影的發展貢獻了自己一份綿薄之力。


他說:你要認真拍好電影,把它作為一件事情去做,確實一點也不輕鬆,我拍任何一部電影,從構思到完成都差不多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哪一個導演可以說這一年跟玩兒似的?我看不可能。

第一,你要帶著全體攝製組創造一種創作氣氛;第二,我們不能靠造型來講述故事,不能精雕細刻,不能什麼都追求盡善盡美,否則就會破壞演員的情緒。我把自己從一個攝影師變成導演,改變自己的觀念,這確實很難,但我以後還會努力改變自己,克服弱點,我把人的塑造擺在第一位。

作為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我希望不斷改變自己,不斷求新。

從事導演行業幾十年,想必張導已經悟出了它的真諦,也都達到了導演的最高境界。所以,才會只求質量不求數量,力求不辜負每一部電影,把每一部電影想要表達的傳遞的思想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人盡皆知。

一【夢想是飛蛾撲火,至死不渝的信念】

馬雲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1988年,張藝謀已經是38歲了。從20歲到28歲,張藝謀在一家工廠工作,一幹就是八年的時間。人生能有幾個八年,38歲的他才開始真正接觸電影,學習攝影,併入讀北京電影學院。

人說男人四十而立,可張藝謀卻是將近四十歲才開始為自己夢想努力,從工廠出來,通過自己自身的學習與研究,加之貴人相助恩師吳天明的指點江山,把他帶在身邊,把他這塊金子培養成才。吳天明將畢生學到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張藝謀,言傳身教將他一步一步引進這條影壇之路。

張藝謀:當導演是我多年的夙願,所以我當攝影師對時也一直攢著想法等待著機會。我覺得當導演更能表現個性。創作者都想發言,發了言就希望有反應、有理解和共鳴。而當導演就是一個很好的發言席位。我對電影很迷戀,希望通過自己導演的電影來表達我對藝術的追求。

我常在想,人活著,總要做點什麼成績出來的吧?不然,光是吃喝拉撒吃喝玩樂地活著,多麼沒意思,那樣的人生和豬又有什麼區別?

一生何其短暫,稍不留神一天就過去了,一眨眼一個月就過去了,上個廁所從裡面出來一年又過去了。就像是米缸裡的米,一天吃一點,總會有吃完的時候。生命也一樣,過一小時少一小時;過一天少一天;過一周少一周;過一個月少一個月;過一年少一年。然後,一輩子就那樣過完了。

夢想是飛蛾撲火,至死不渝的信念,是實現人生價值所在的體現。

二【褪去身上的各種標籤,他其實也只是」中國傳統式家庭」的父親】

不管外面闖出了多大的天地,終歸是要結婚生子,組建家庭,以完成血脈相連。

張藝謀導演也不例外,然而似乎在婚姻上有些不太順利。有過兩任妻子,育有四個兒女,兩男兩女,剛好湊成了一對「好」字。

儘管平日裡很忙,到處飛,到處出差,但是他還是會每周抽一天時間陪伴他們,一起吃個飯。

張藝謀說:「自己會儘量多花時間去陪伴家人以及小孩,親情,家庭,孩子對我來說很重要。

因為,它是你的港灣吧。不希望把我的幹擾帶到他們的身上,希望他們在低調,平和,健康的環境中長大。」

字裡行間,我們可以聽出,他渴望做一個稱職的父親,渴望給孩子一個安靜,低調,普通的家庭幸福,沒有外界的關注,沒有媒體的報導,沒有狗仔隊的偷拍。能有這樣的想法,在他們那一代的父母身上是十分難得的。

因為,在他們那一代的人都是流傳著以事業為重,事業第一,事業為大,家庭可以放在第二。那個時期的人們只想著怎麼賺更多的錢,怎麼發展自己的事業,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以求儘快擺脫窮困潦倒的生活。


所以,多數人就會把事業放在了第一位,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自己努力拼搏打拼出來的事業。那時的人們,唯事業為尊,唯事業為主,唯事業為樂。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如今,許多人卻沒有了那樣的想法。現在的人們認為多半是認為家庭,孩子是第一,錢永遠是賺不完的,倒不如多花點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老人,小孩才是明智之舉。尤其是老人,我們一天天長大,老人就會一天天變老。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死亡什麼時候會降臨在他們年邁體弱的身上。

就像央視主持人康輝,母親和父親去世時,他要麼還在機場上,要麼還在忙於手頭上的工作,到最後連他們最後一面都見不到。為此,他後悔不已,自責不已。每每回憶起這件事,他的眼淚就忍不住掉下來。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是最安穩的幸福,陪伴是最溫暖的孝敬。

無論多忙,請記得騰出時間常回家看看,陪陪家人,老人,小孩,說說話,吃吃飯,散散步。

親情,是人世間第一個擁有的感情,是心靈的港灣。

三【對色彩有偏執的熱愛,對電影近乎瘋狂的迷戀】

熟悉張導的人,或許多多少少都知道一點。那就是,他對斑斕的藝術色彩的偏執的熱愛。

他尤其擅長用色彩講故事,這項絕活雖不是張藝謀的首創,但毋庸置疑他算是做得最好的。一個。張導對色彩的處理方式,協調性,搭配度,吻合度,不僅體現出他對拍攝電影有獨特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 ,而且還將中國商業電影不知不覺推向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和高度。

紅色,是中國的一大色彩。每逢春節,全國各地就會掀起一股「紅色浪潮」。紅色的對聯,紅色的鞭炮,紅色的糖果,紅色的袋子,紅色的掛飾,紅色的利是封。在電影《紅高粱》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兩部電影中,張藝謀更是把這種紅色發揮到極致。由此看來,中國紅,紅色是張藝謀拍攝電影的主色調。紅高梁、紅燈籠、紅肚兜、紅圍巾、紅棉襖、紅染坊 、紅辣椒,紅婚轎,紅棉被,紅枕頭,紅杯子等,由於他對紅色的偏愛和刻意追求,也因此張藝謀被外界稱為「偏愛紅色的導演」。這一點,倒是與我的喜愛不謀而合了。

紅色,的確是多數人喜愛的色彩,也是心情愉悅的一種色彩呈現。

幾乎是每一部電影,張藝謀對色彩的關注度不亞於在其他方面的關注度。想必對於他而言,電影色彩的處理與演員的演技,服裝,造型,劇情發展等佔有同等的地位。

因此,這也是他身為大導演的一個獨特風格所在。每個導演都有其獨特的拍攝風格,藝術風格,以及關注的焦點,張藝謀也不例外。

就像西部文化網對他的評價: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


對色彩的處理,對紅色的偏愛,對電影的執著,對親情的重視,對演員的挑選,對演技的標準,張藝謀導演都有自己的一套獨到的見解之處,一套可行的方法,一套完美的標準。

相關焦點

  • 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誰是你心目中狀元
    ,他們的作品特點有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而且十分的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黃建新,霍建起,吳子牛等。 姜文一般被稱為第五代或第六代導演均可,沒有明確的界限,再一個就是他自己曾經說,」我自己的主業是演員副業才是導演「,所以不在這個分類中,而且他也沒有上過北京電影學院,同樣,馮小剛因為也沒上過北京電影學院,所以也不在此次比較中,但是他也應該算作第五代導演當中。
  • 中國著名電影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你知道是誰嗎?
    記得小時候電視上就說,中國大陸三大導演是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說法依然沒有改變。在影視圈中裡依然沒有人可以撼動這三位大碗的地位。各種獎項拿到手軟,在中國票房總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 那麼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一定是: 陳凱歌
  • 第五代導演只有張藝謀高產出?馮小剛代言手遊陳凱歌上綜藝
    馮小剛、田壯壯等為代表的第五代電影導演了。這批導演的人生經歷十分豐富,都曾在少年時代捲入過社會大動蕩的漩渦之中,也曾下過鄉、當過兵,經受了十年浩劫的磨難,但他們也遇到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這使得他們的創作極具激情、標新立異,曾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
  • 同為第五代導演的他,為什麼沒有張藝謀陳凱歌那麼出名
    說起中國影視界的「第五代導演」,大部分人可能都會想起張藝謀、陳凱歌。這也難怪,這兩位自上世紀80年代起至今,都拍攝了幾十部影視劇作品了,應該是第五代導演中拍攝影視作品最多、也是拍精典作品最多的導演了。,80年代初期他就拍攝了《一個和八個》、《老井》、《紅高粱》,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他又執導並參演了《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進入新世紀後,張藝謀又執導拍攝了商品電影《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釵》等,這些電影都是張藝謀的代表作品,也奠定了他在第五代導演中當之無愧的霸主地位,加之他還是08年奧運會的開閉幕式的總導演,
  • 張藝謀這些「第五代導演」們,似乎已經江郎才盡了
    中國老輩導演的商業掙扎張藝謀等內地第五代大導演沒有商業片基因中國第五代導演有哪些人?我們都知道有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顧長衛,黃建新等等,還能加上個搭上末班車的馮小剛。他們都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出生,童年經歷過新中國建國後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尤其對他們「三觀」影響極其深刻的特殊時代。
  • 「第五代導演」張藝謀
    我除了超生被罰745萬,還得讓你們曉得我一下提到第五代,張藝謀肯定是首先進入腦海的名字之一。以張藝謀為首的這一代導演,主要是指1978年入學的北電導演系學生,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的作品都試圖銳意創新,從形式和內容上都有突破。張藝謀這些第五代導演的早期作品,和前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表現性、象徵性、主觀性。簡單來說,以前的導演就是踏踏實實講故事,而他則會想辦法怎麼把故事給講得漂亮。如果仔細給他的《紅高粱》做拉片,會發現他對色彩、構圖、剪輯的運用都是很講究的。
  • 第五代導演「鴛夢重溫」
    「鴛夢重溫」2001年06月28日09:57:14 中新社    今年上半年,除了一部馮小剛的《大腕》,拍攝中的影片寥寥無幾,到年中慘澹的影壇終於出現了些許轉機,幾位第五代導演不約而同,都在進行新片的籌備工作,其中包括張藝謀的《英雄》,田壯壯的《小城之春》,何平的《天地英雄》和李少紅的《寶貝兒》
  • 張藝謀獲金馬獎:我其實是在「第五代」中被誤會的一個人
    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影》獲得包括最佳導演、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造型設計、最佳美術設計在內的四項大獎,成為當晚最大贏家。拍片四十年,首度提名即獲最佳導演獎。在中國電影現代化的幾十年中,張藝謀和他的「第五代」的同學們,是開拓者,也是中堅力量。一個月前,本刊記者在做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專刊時採訪過張藝謀,今日刊發此文,聽「老謀子」聊他與時代的故事。
  • 他是被人遺忘的第五代導演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之一,68歲的張藝謀為影迷獻上了一份滿意答卷。第五代導演,崛起於80年代,用獨樹一幟的風格,將中國電影推向了全世界,名聲顯赫。像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田壯壯。有人曾這樣形容第五代導演:十年憂憤,四載攻讀,而後一瀉千裡,能不令「六宮粉黛無顏色」。這話放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幾度成功,幾度慘敗,後來憑藉一部文藝片被載入影史。今天,就來聊聊周曉文和他的電影人生。
  • 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如何排名?陳凱歌能算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嗎?
    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同樣是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領軍人物,張藝謀是國師,陳凱歌和馮小剛只能稱之為大導演。 張藝謀的經典作品很多,《紅高粱》、《歸來》、《山楂樹之戀》、《大紅燈籠高高掛》、《金陵十三釵》......
  • 陳凱歌的白晝與流星,第五代導演的高光與錯位
    兩者雖是不同的維度和剖面,但圍繞在陳凱歌左右的肯定與質疑,似乎也映現了第五代導演與當代觀眾間的錯位和斷層。電影哲人。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學的思辨性、深入內涵的發掘、藝術的極致,以及對過往歷史的信手拈來,令陳凱歌的電影一向偏於對藝術性的考究和現實性的深思。
  • 這是一個被忽略的第五代導演
    :周曉文第五代導演,一直是中國電影的標杆兒。周曉文影視作品同為第五代導演,他比張藝謀們早幾年進入電影界,道路卻坎坷曲折的多。1994年9月11日。第十八屆多倫多電影節上,憑藉文藝片[二嫫]他的名字進入影史。有人曾這樣形容第五代導演:十年憂憤,四載攻讀,而後一瀉千裡,能不令「六宮粉黛無顏色」。
  • 張藝謀講故事不行,陳凱歌空架子太多,第五代導演誰能抵擋後浪?
    不過後浪們再如何馳騁影壇,也沒法讓觀眾們忘記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這批第五代導演們。如今他們有的還活躍在影壇貢獻佳作,有的逐漸淡出,不時有佳作。張藝謀老謀子的影片毀譽參半。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張藝謀的事跡數不勝數。
  • 都生於1950年,徐克和張藝謀,同樣是導演,張藝謀卻更勝一籌
    導演用盡他所能,把製作人員、工作人員、演員串聯起來,去演繹他心中的世界,去表達他的想法,最後呈現出來的作品,就是與觀眾的共鳴,讓觀眾從中窺探他的世界。有很多人覺得,一部影視劇好與不好,質量的高低,除了演員的演技之外,更取決於一個導演的素養;相同的,一部影視劇所呈現出來的風格,也能反映一位導演的行事風格和他的價值觀。這兩者是有關聯的。
  • 中國五大導演排名,陳凱歌墊底,張藝謀第二,第一享譽世界
    中國五大導演排名,陳凱歌墊底,張藝謀第二,第一享譽世界。中國新生代導演層出不窮,徐崢和寧浩導演的作品都有很強的票房號召力,但是中國也有一些業已成名的大導演。第五名是陳凱歌,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一位有很深文學素養和思想深度的電影詩人,雖然導演過很多作品,但一部《霸王別姬》足以讓它名動亞洲,躋身一流。
  • 馮小剛新片票房慘澹,「第五代導演」山窮水盡了嗎?
    張藝謀了。作為「國寶」級的導演,馮氏幽默還是給觀眾帶來過很多樂趣的。現如今,即便是這位曾經的大腕導演,似乎也遇到了瓶頸,無論你當初有多麼優秀,無論你的造詣達到過什麼樣的高度,當沒有人在喜歡你的作品時,當你的作品不再被「視若珍寶」的時候,也許你離神壇的位置已經很遠了。
  • 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為成就鞏俐拋妻棄子,娶陳婷只是為了上戶口
    張藝謀是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只要提及中國電影,必定會提到他的名字,一生執導了執導了《紅高粱》、《活著》、《影》等一系列讓人嘆為觀止的佳作,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在國際上也闖出了極大的名頭。
  • 張藝謀,逃離邊緣
    張藝謀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進工廠算特招,進工藝室算借調,上大學是破格,我好像從來都是一個編外的身份,一個不那麼理直氣壯的角色。除了我的家庭背景之外,這也是我壓抑的原因。」好在命運節點在此發生。張藝謀成了第五代導演隊伍中的一員。第五代導演狹義上是指1978年入學,1982年以後陸續畢業於北電的導演系學生,後來又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
  • 她是張藝謀髮妻,曾默默陪伴二十年,最終張藝謀卻給了鞏俐女皇夢
    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人物。他曾是陳凱歌的攝影師,又成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憑藉《英雄》、《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三次提名奧斯卡。《我的父親母親》、《秋菊打官司》、《搖啊搖,遙到外婆橋》在國際三大電影節坎城、柏林、威尼斯均獲得大獎。
  • 臺灣電影導師焦雄屏:第五代導演不了解類型片
    對於電影界「教母」的頭銜,她往往認為不準確,但三十年來對華語電影的守望相助,從對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合作聲援到與內地影人的相識相知,她與華語電影圈的休戚相關卻從來毋庸置疑。踏入21世紀已逾十年,如何看待識於微時的第五、六代導演的轉型瓶頸?曾經隔海相望的兩岸電影,融合發展後將呈現怎樣的力量對比?這一切的背後依然有她敏銳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