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過去多長時間,只要有大導演張藝謀的作品或與之相關的點滴訊息,他都很快成為公眾的焦點。無論是過去幾年的整個閉幕式表演,被張藝謀用八分鐘完美闡釋了,還是返璞歸真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每一部電影都彰顯出大導演的導演風範和對色彩的把握,演員演技的把關。幾乎是每一部電影都成為了「叫好又叫座」的票房黑馬,口碑不錯的大電影。
不是中國只剩下這麼一個高水準的導演,而是中國只有一個叫張藝謀的大導演。
在過去三十年多年來,被外界所公認的三大知名導演,張藝謀是其中之一,其餘的兩位分別是陳凱歌和馮小剛。可是,不管是從藝術成就,影史地位,影壇地位,甚至是為人處世的涵養上,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三位導演都各有千秋。當然,不可否認,其他導演(比如姜文,王家衛,徐克,徐崢,李安等)也同樣對中國商業電影的發展貢獻了自己一份綿薄之力。
他說:你要認真拍好電影,把它作為一件事情去做,確實一點也不輕鬆,我拍任何一部電影,從構思到完成都差不多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哪一個導演可以說這一年跟玩兒似的?我看不可能。
第一,你要帶著全體攝製組創造一種創作氣氛;第二,我們不能靠造型來講述故事,不能精雕細刻,不能什麼都追求盡善盡美,否則就會破壞演員的情緒。我把自己從一個攝影師變成導演,改變自己的觀念,這確實很難,但我以後還會努力改變自己,克服弱點,我把人的塑造擺在第一位。
作為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我希望不斷改變自己,不斷求新。
從事導演行業幾十年,想必張導已經悟出了它的真諦,也都達到了導演的最高境界。所以,才會只求質量不求數量,力求不辜負每一部電影,把每一部電影想要表達的傳遞的思想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人盡皆知。
馬雲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1988年,張藝謀已經是38歲了。從20歲到28歲,張藝謀在一家工廠工作,一幹就是八年的時間。人生能有幾個八年,38歲的他才開始真正接觸電影,學習攝影,併入讀北京電影學院。
人說男人四十而立,可張藝謀卻是將近四十歲才開始為自己夢想努力,從工廠出來,通過自己自身的學習與研究,加之貴人相助恩師吳天明的指點江山,把他帶在身邊,把他這塊金子培養成才。吳天明將畢生學到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張藝謀,言傳身教將他一步一步引進這條影壇之路。
張藝謀:當導演是我多年的夙願,所以我當攝影師對時也一直攢著想法等待著機會。我覺得當導演更能表現個性。創作者都想發言,發了言就希望有反應、有理解和共鳴。而當導演就是一個很好的發言席位。我對電影很迷戀,希望通過自己導演的電影來表達我對藝術的追求。
我常在想,人活著,總要做點什麼成績出來的吧?不然,光是吃喝拉撒吃喝玩樂地活著,多麼沒意思,那樣的人生和豬又有什麼區別?
一生何其短暫,稍不留神一天就過去了,一眨眼一個月就過去了,上個廁所從裡面出來一年又過去了。就像是米缸裡的米,一天吃一點,總會有吃完的時候。生命也一樣,過一小時少一小時;過一天少一天;過一周少一周;過一個月少一個月;過一年少一年。然後,一輩子就那樣過完了。
夢想是飛蛾撲火,至死不渝的信念,是實現人生價值所在的體現。
不管外面闖出了多大的天地,終歸是要結婚生子,組建家庭,以完成血脈相連。
張藝謀導演也不例外,然而似乎在婚姻上有些不太順利。有過兩任妻子,育有四個兒女,兩男兩女,剛好湊成了一對「好」字。
儘管平日裡很忙,到處飛,到處出差,但是他還是會每周抽一天時間陪伴他們,一起吃個飯。
張藝謀說:「自己會儘量多花時間去陪伴家人以及小孩,親情,家庭,孩子對我來說很重要。
因為,它是你的港灣吧。不希望把我的幹擾帶到他們的身上,希望他們在低調,平和,健康的環境中長大。」
字裡行間,我們可以聽出,他渴望做一個稱職的父親,渴望給孩子一個安靜,低調,普通的家庭幸福,沒有外界的關注,沒有媒體的報導,沒有狗仔隊的偷拍。能有這樣的想法,在他們那一代的父母身上是十分難得的。
因為,在他們那一代的人都是流傳著以事業為重,事業第一,事業為大,家庭可以放在第二。那個時期的人們只想著怎麼賺更多的錢,怎麼發展自己的事業,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以求儘快擺脫窮困潦倒的生活。
所以,多數人就會把事業放在了第一位,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自己努力拼搏打拼出來的事業。那時的人們,唯事業為尊,唯事業為主,唯事業為樂。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如今,許多人卻沒有了那樣的想法。現在的人們認為多半是認為家庭,孩子是第一,錢永遠是賺不完的,倒不如多花點時間陪伴自己的家人,老人,小孩才是明智之舉。尤其是老人,我們一天天長大,老人就會一天天變老。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死亡什麼時候會降臨在他們年邁體弱的身上。
就像央視主持人康輝,母親和父親去世時,他要麼還在機場上,要麼還在忙於手頭上的工作,到最後連他們最後一面都見不到。為此,他後悔不已,自責不已。每每回憶起這件事,他的眼淚就忍不住掉下來。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是最安穩的幸福,陪伴是最溫暖的孝敬。
無論多忙,請記得騰出時間常回家看看,陪陪家人,老人,小孩,說說話,吃吃飯,散散步。
親情,是人世間第一個擁有的感情,是心靈的港灣。
熟悉張導的人,或許多多少少都知道一點。那就是,他對斑斕的藝術色彩的偏執的熱愛。
他尤其擅長用色彩講故事,這項絕活雖不是張藝謀的首創,但毋庸置疑他算是做得最好的。一個。張導對色彩的處理方式,協調性,搭配度,吻合度,不僅體現出他對拍攝電影有獨特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 ,而且還將中國商業電影不知不覺推向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和高度。
紅色,是中國的一大色彩。每逢春節,全國各地就會掀起一股「紅色浪潮」。紅色的對聯,紅色的鞭炮,紅色的糖果,紅色的袋子,紅色的掛飾,紅色的利是封。在電影《紅高粱》和《大紅燈籠高高掛》兩部電影中,張藝謀更是把這種紅色發揮到極致。由此看來,中國紅,紅色是張藝謀拍攝電影的主色調。紅高梁、紅燈籠、紅肚兜、紅圍巾、紅棉襖、紅染坊 、紅辣椒,紅婚轎,紅棉被,紅枕頭,紅杯子等,由於他對紅色的偏愛和刻意追求,也因此張藝謀被外界稱為「偏愛紅色的導演」。這一點,倒是與我的喜愛不謀而合了。
紅色,的確是多數人喜愛的色彩,也是心情愉悅的一種色彩呈現。
幾乎是每一部電影,張藝謀對色彩的關注度不亞於在其他方面的關注度。想必對於他而言,電影色彩的處理與演員的演技,服裝,造型,劇情發展等佔有同等的地位。
因此,這也是他身為大導演的一個獨特風格所在。每個導演都有其獨特的拍攝風格,藝術風格,以及關注的焦點,張藝謀也不例外。
就像西部文化網對他的評價: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
對色彩的處理,對紅色的偏愛,對電影的執著,對親情的重視,對演員的挑選,對演技的標準,張藝謀導演都有自己的一套獨到的見解之處,一套可行的方法,一套完美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