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一個作家,那當然要看過全部的作品
文/林奕含
節選/林奕含的臉書
編輯·配圖/小森林
2016年1月5日
2016年末,許多權威媒體又選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書
問我,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書必定是費茲傑羅的《夜未央》
妮珂給狄克的那封信
「我但願有人愛上我,就像好久好久我生病以前那些男孩子那樣。我過我想大概要過很多年我才能想那樣的事。」
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會痛哭失聲
……
小森林按:大陸簡體版一般將作者譯為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夜未央》譯為《夜色溫柔》。
2016年2月10日
生病失學多年間有一年獨自住在臺北
每天我都會走路去敦南誠品書店買書
從耳熟能詳的買起
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不知道此後託爾斯泰、福樓拜、勞倫斯他們是唯一不會死當我的老師
一日買了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我讀書並不快
看完了隔天走同樣的路又買了《可笑的愛》
看完了隔天走路去買了《不朽》
看完了走路去買了《生活在他方》
就這樣來來回回第一次看完了昆德拉全集
2016年4月13日
我的天啊,法蘭克·麥考特《安琪拉的灰燼》二十周年
全新翻譯要出版了
這本書是我最早讀到的偉大的書
也是唯一長大了回頭看依舊喜歡的書
(是的,我小時候還喜歡過餘秋雨,完是黑歷史)
我喜歡它對白可以當作白話詩
作家六十歲的第一本書怎麼記得童年與人的對話呢?
現實不重要,藝術家創造的這才叫真實
麥考特的自傳有但丁式「永遠思念天堂的詩人態度」
而這天堂是可愛的,是性的,是以詩化解現實,以現實入詩
……
毫無疑問是偉大的書,同學們快去買吧
4月15日
我其實對藝術開竅蠻晚
大約是中學時期專注課業的關係
第一次靈光是高中剛畢業
那時我正躁期,老抱著胖筆電亂看電影
安哲羅普羅斯《永遠的一天》
看五分鐘,還沒有情節推展,便大哭了
端著電腦在外婆家走來走去
媽媽愕然問怎麼哭成這樣
我說這拍的太好了
這兩天讀韋勒貝克《誰殺了韋勒貝克》,途中
一直掉眼淚
不因為情節,這書寫的實在太好了
我習慣登記讀過的書
上一次有這個感覺
是一百一十九本書之前,奈波爾的《魔種》
想要活到下一本、再下一本的時候,僅此而已
小森林按: 《永遠的一天》,希臘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Angelopoulos)作品,榮獲1998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小森林按:《誰殺了韋勒貝克》是2013年大塊文化出版的圖書,作者是Michel Houellebecq榮獲二○一○年龔固爾文學獎
小森林按:《魔種》是奈保爾的上一部小說《半生》的延續。V.S.奈保爾(V.S.Naipaul),英國著名作家。2001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2004年《魔種》出版,奈保爾宣布這是他的最後一本小說。
2016年9月2日
我已經多的沒有讀張愛玲一字
大可以說,大量閱讀翻譯書籍,就是在逃避張愛玲。
但張愛玲依舊是我的宗教
2016年9月3日
昨天去看了是枝裕和的新片
《比海更深》
我非常喜歡選角
阿部寬
飾演一失意就到了中年的小說家
……
2016年9月5日
……
今天不知道哪來的傻想
拿了《太陽照常升起》重讀
每讀一個段落 起來倒水喝
都被藥物的副作用,姿勢性低血壓
給推拿在巢巢的書架上
2016年9月21日
我小時候竟然喜歡過余光中跟餘秋雨,完全是黑歷史
2016年9月21日
正在籌備一部新小說。最喜歡:大江健三郎,張愛玲,菲利浦羅斯,託爾斯泰,莎岡,費茲傑羅,高行健,錢鍾書,杜斯陀也夫斯基
2016年9月21日
我始終最喜歡的電影之一是胡立歐麥登的《安娜床上之島》
說喜歡二字忒輕佻了
……
2016年10月2日
我認同的看書方法是全集式的
喜歡一個作家 那當然要看過全部的作品
就像在公交上看見一隻美麗的手
也必須有欲望看看那臉長什麼樣子
2016年10月5日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當日
我便跑去國賓看了
今天又花了800票價
在京站威秀看了「未來3D」一次
……
李安永遠是自己的體溫還以為是溫存的餘溫
刻舟求劍
刻痕標誌劍之失落之失落
李安一刻下去,刻個沒完,又刻去個大作
2016年10月8日
許多喜歡的作家都是諾貝爾獎介紹給我的
高行健還寫,還畫畫
等不到柯茲、摩裡森的新作
大江健三郎不寫了
奈波爾也不寫了
萊辛死,也馬奎斯也死了
爭議葉利尼克,還不爭議帕慕克
討厭村上春樹
總有人說他沒拿獎是因為年紀,因為名氣
剛進中文系,聽到那種論調
我心裡只想你真的有看過哪怕一本得獎作品嗎?
事後恨透了本能掛在自己臉上的微笑
大江說,他在村上直白的文字中讀不出深意
——連大江都讀不出,我又何必讀出
……
菲利普·羅斯好老了,八十三歲,還沒得獎
小森林按: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1933年3月19日—),美國作家。以小說《再見吧,哥倫布》(1959)成名(該書獲1960年美國全國圖書獎)。羅斯曾多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2016年12月1日
《終極追殺令》裡
中年殺手裡昂問小女孩瑪蒂達:你幾歲?
十二歲的瑪蒂達裝出風塵的樣子:我十八歲了。
裡昂圓著眼睛說:你看起來好年輕啊。
瑪蒂達昂起眉毛,煙視媚行地說:謝謝。
……裡昂和瑪蒂達的愛是多麼根深的孤獨啊
每次進電影院,四周在沸笑,而我在流淚
我會意識到身體裡有個小孩,從來沒被善待
……
2006年12月12日
Bob Dylan 雖沒有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
但仍然去致了辭
看完了
我有一個種午睡醒來發現自己睡糊了一整張鉛筆稿的感覺
致辭內容幼稚
且顯然不善散文
高中生寫「我的夢想」似的
想到我翻天覆地看的
2004年葉利尼克的的獲獎辭
2007年萊辛的獲獎辭
還有我最喜歡的2009年穆勒的獲獎辭
那都是單篇掇拾起就光豔照人、纏綿得鏗鏘的第一流散文
到底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給予所謂普世一個形式而非意義上的肯定?
給一個傳唱普世的歌手而不是內容普世的作家?
不說了
森林按:赫爾塔·穆勒(HertaMüller),羅馬尼亞籍的德語女作家,獲2009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公告中評價穆勒「以詩歌般的洗鍊與散文般的平實,呈現了被剝奪者的處境。」
2016年12月18日
以前嚷嚷著爸媽不了解我
他們說好啊,我們一起看你在看的東西
我便放了《鋼琴教師》和《安娜床上之島》給他們
看完以後
他們說:
你就是太早開始看「這些東西」才會變成「這個樣子」
我從此再也不跟他們說我在看什麼讀什麼寫什麼了
《鋼琴教師》電影劇照
林奕含,臺灣女作家,1991年出生,發表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簡介中寫道,「所有的身份裡最習慣的是精神病患,夢想是一面寫小說,一面像大江健三郎所說的:從書呆子變成讀書人,再從讀書人變成知識分子」。她生前接受採訪曾說:「這個故事折磨、摧毀了我一生。」2017年4月27日傍晚於自家臥室上吊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