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珍老人的《私房菜譜》。
傳統醬方、蘇式叉燒、荷葉八寶鴨、田螺塞肉、白什盤……提起這些特色蘇幫菜,79歲的蘇州阿婆如數家珍。老人名叫陳巧珍,幾十年來「偷師」學了一肚子烹飪秘訣,日前,根據老人口述記錄、由社工整理而成的《老蘇州私房菜譜》完成編印,其中收錄了20多道傳統蘇幫菜的地道做法。
通訊員徐佳豔
揚子晚報記者周曉青
阿婆私房菜譜重出江湖 傳授傳統蘇幫菜秘訣
4月20日蘇州雙塔街道百步街社區舉行了《老蘇州私房菜譜》的首發儀式,100本菜譜吸引了許多醉心美食的市民趕來領取。
陳巧珍老人在首發現場專程帶來一道穀雨時令菜「糖醋小黃魚」給大家品嘗,「酸甜適宜」的蘇州味道引來無數點讚。
記者翻開這本菜譜看到,裡面收錄的菜譜五花八門,總共分為冷盤、炒菜、大菜、點心4個部分,冷盤有醬鴨、白切雞、鴨舌頭、白肚、叉燒、糖藕等,熱炒有清炒蝦仁、炒魚片、紅什錦、白什錦、香炒鱔糊、咕咾肉、清蒸甲魚等,大菜有醬方、醬汁肉、櫻桃肉、醬蹄髈、荷葉八寶鴨、醃篤鮮等,幾乎囊括了老蘇州所有的代表性菜餚。
對味道的苛求
讓她與美食結緣愛上烹飪
79歲高齡的陳巧珍自幼家境很好,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她是家中獨生女兒。在陳巧珍的記憶中,美食是父親最大的愛好。父親出門和客戶談生意,吃飯時總會帶上她,小小年紀就吃遍了蘇州城裡的大小飯店。「吃得多了,嘴巴就變得『刁』了」。
陳巧珍表示,10多歲時,父親為了在家中招待客人,特地請來蘇州有名的大廚,到家裡來烹調一桌豐盛的菜餚。廚師在灶間忙活,陳巧珍便在一旁打下手,就此把每道菜的烹飪過程學了個遍,等廚師們做完菜離開,她趕緊將自己看到的步驟記下來,日後自己演練、嘗試。對烹飪興趣濃厚,加上父親的鼓勵,陳巧珍的廚藝進步很快,慢慢地幾乎和大廚難分伯仲。
後來,只要聽說什麼地方新開了家蘇幫菜館,有機會陳巧珍都要去試吃,一方面是去「偷師」多學幾道特色菜的做法,另一方面暗自和菜館的大廚「較勁」。
冷盤都要「擱滷」炒菜要加「勾芡」和香油
說起老蘇州的美食文化,陳巧珍如數家珍:「地道的傳統蘇幫菜宴席有『四、六、四』的說法,即四道雙拼冷盤,六道炒菜,四道大菜。」
記者了解到,比較上檔次的傳統蘇幫菜宴席少不了「冷盤」,而冷盤最重要的是「擱滷」這道工序。陳巧珍介紹說,叉燒、白肚、五香牛肉、油爆蝦、鴨舌、白斬雞等,幾乎所有的蘇幫菜冷盤都要用到「滷汁」來調味。比如油爆蝦這道菜,普通做法是直接爆炒後放調味料,幾分鐘燒好出鍋,對老蘇州而言卻沒這麼簡單。首先,把蝦爆炒到差不多熟後從油鍋裡撈起,然後在鍋裡放水,加入蔥、姜、冰糖、鹽、酒,煮5分鐘左右再把爆好的蝦放入一起燒,注意不要時間太久以免蝦肉變老影響口感,這樣做出來的油爆蝦不僅光澤鮮豔,而且十分入味。
蘇幫菜的精髓在於「鹹中帶甜」,好吃但不好學。在菜譜中,「白什盤」這道菜在蘇州民間已瀕臨失傳,陳巧珍介紹說,以前蘇州人家裡過年買的菜吃不完,把剩餘的菜放在一起炒,於是有了「白什盤」。如今,這道菜的原料仍舊豐盛,包括香菇、木耳、白肚、燻魚、香腸、火腿、肉皮、胡蘿蔔、青椒、蝦仁等,關鍵是炒完了要勾芡,再淋上幾滴香油,香味一下飄滿整個屋子,讓人食慾大增,這也是蘇幫菜炒菜的另外一個秘訣。
醉心美食傳承,留住老蘇州味道
下廚是陳巧珍莫大的樂趣,雖年事已高,仍是家裡的掌勺人。「小兒子一家每天晚上來吃飯,孫子吃了我燒的菜不肯吃外面飯店的了。」陳巧珍話中透露著自豪。
去年,陳巧珍在社區做荷葉八寶鴨,上了電視,有幾個飯店的廚師看了節目後特地找到她,想要拜師學藝。老人當時很高興,傾囊相授。
最近幾年,陳巧珍也漸漸感到力不從心,趁現在記憶力還不錯,她想把自己肚子裡的蘇幫菜烹飪秘訣整理出來,希望幫助到有需要的人。老人的想法引起了百步街社區工作人員的共鳴,經過2個多月的記錄、整理和校對,《老蘇州私房菜譜》終於誕生,捧著這本凝聚了幾十年心血的菜譜,老人百感交集。
「陳巧珍對美食的執著讓我們由衷感動。編這本菜譜,希望為她圓一個多年來的夢,同時也想讓老蘇州的味道繼續傳承下去。」百步街社區黨委書記周嫣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