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路邊野餐》

2021-02-15 文藝批評

影片最撩動情緒的不是時空交錯之迷,而是陳昇在漸上年歲之後對周遭的不適,年輕時犯下的錯中年無法償還,同母異父的弟弟老歪,始終視他為仇敵,動不動就要揭他的瘡疤,如果沒有衛衛,陳昇可能繼續消沉於日常,或者跟弟弟幹上一仗之後出走。天氣曖昧的午後,陳昇有些老了,喜歡斜躺在沙發上昏睡,鐘錶正在牆上遊走,火車穿牆而過,他的體內有某種酶在甦醒發酵。

在雲貴川山區,多數山林茂密水汽充沛的地方,一年四季,只要有一場雨降落,第二天的山道上一定是雲霧繚繞,甚至大霧茫茫不見路途,市集和城鎮被吞沒在虛空裡,幾乎和電影裡環境一樣。陳昇這個沒有特點的人,就像路邊冒出來跟你借火點菸順帶問路的平凡中年人,聽他講幾句話,又覺得這個霧中來的人有些深不可測。

喜歡這個電影,因為這種氤氳的氣氛好像與自己有關,升騰的水汽,漫長的陰天,寂寞山林,山中靜止的河流,神秘傳說,農業痕跡明顯、半現代的小鎮都是經歷中的南方場景,導演在這些景觀裡製造了一種陌生的離間效果,就像捉迷藏,在日常生活裡挖開一條隱秘的隧道,把傳說與軼事,現實和幻境雜糅,通往不同向度的時間,交叉平行的人物軌跡,各自牽連,又各自獨立。

凱裡、蕩麥、鎮遠,三個地理名詞,串起了現在、未來、過去,陳昇像是一個沒有歷史的人,很奇怪的留白和隱晦,別人說到他的從前,都像在說他們自己,當他說到別人的從前,才有點像自己。前往鎮遠的陳昇與其說是去找衛衛,找老醫生的舊情人,不如說是前往未知,找一條退隱之路。

         

 —— 豆瓣ID:內陸飛魚

相關焦點

  • 電影 《 路邊野餐》
    >
  • 《路邊野餐》不僅是一場中國電影革命
    在國產片扎堆上映的6、7月,《路邊野餐》從天而降,風頭蓋過了人們苦等12年的《大魚海棠》,成為2016年最熱的國產文藝電影。它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文藝電影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印象,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路邊野餐》改變了什麼?與跪求排片不同,《路邊野餐》走起了飢餓營銷路線。4月,方勵在直播平臺跪求排片,效果顯著,最終《百鳥朝鳳》總票房達到8690萬元。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西便制》(서편제)
    男主人公俞本是位很有才華的「潘索裡」藝人,他酷愛「潘索裡」藝術,視它為生命。為了使「潘索裡」藝術後繼有人,竟不惜弄瞎養女的雙眼。在現實生活中很難見到俞本這樣的人。他被編導安排在理想與現實、生與死的境界中生活,從而表現出俞本對藝術的執著痴迷。也正因為他視「潘索裡」藝術為生命的這種痴迷,才會使觀眾理解了他配藥弄瞎既是弟子又是養女的雙眸的良苦用心。真可謂:人生如歌,歌如人生。
  • 《路邊野餐》引線上線下熱議 影評界:能被看見就值得歡喜
    這就是《路邊野餐》的劇情,看上去和「路邊野餐」四個字毫無聯繫。這個片名本是塔可夫斯基一部科幻片原著的中譯名,畢贛上大學時看到這部電影,「難看又難懂,卻又收穫了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而他的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也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人到中年的惆悵與失意,就像黔東南那樣潮溼。 觀眾甚至很難分清影片中哪些是真實哪些是夢境。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紅雀》
  • 怎麼評價電影《路邊野餐》?
    在夥哥看來《路邊野餐》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雖然可能在部分觀眾眼中覺得這部文藝風格的片子有些難懂,看完之後並沒能理解導演所想要表達的寓意,但卻也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雖然電影的名字叫做《路邊野餐》,可實際上全片中和「野餐」二字沒有半點關聯。
  • 《路邊野餐》今天下檔了,我們懷念它
    年輕的導演畢贛曾說,野餐就是一種短暫的相逢。聽起來詩意且從容,似乎又透出些許無奈。縱然他可以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夢境一般的電影中讓時間倒流,可一旦回到現實的穹頂之下,恐怕就無力抵禦太多重荷。這十天裡我看了三遍《路邊野餐》,場場座無虛席,場場臺下有戲。我曾聽見一個姑娘憤怒地吶喊:「我就看不慣你們這幫文藝青年……」我也見識了字幕淡出之後影院裡響起堅定而真誠的掌聲。
  • 《路邊野餐》把音樂吟成了詩
    在《路邊野餐》獲獎的2015年金馬獎中,有三部熱門影片都是林強配的,另外兩部是《刺客聶隱娘》和《德蘭》。加上林強曾是賈樟柯長達十餘年的御用配樂,他的作品都打上了深刻的「文藝」烙印。《路邊野餐》結尾,淡淡的背景音樂鋪墊,火車穿過隧道,恍惚間好似夢裡的穿行,讓人想起整整20年前的《南國再見,南國》。《南國》是林強主演,也是他配樂第一次拿金馬獎的作品。
  • 其實,《路邊野餐》也沒那麼難懂
    《路邊野餐》劇照對於我這個湖北人而言,貴州方言、「山路十八彎」、野人傳說、穿著微透內衣的廉價劣質緊身上衣的女人,這些都不陌生,看《路邊野餐》,我沒有絲毫獵奇心。對村民而言,外面的世界和貧困的當地反差太大,有人去了趟凱裡,即《路邊野餐》裡那個看來不那麼發達和特別的城鎮,回村之後就絕望自殺了。快離開時,村民送別支教的大學生們,一起喝了數不清多少碗米酒,朋友第一次喝醉,釋放了大量情緒。聽說《路邊野餐》,就是在這種米酒灌溉下培育出的。所以,請想像一下那個由四十分鐘長鏡頭拍下的沒有時間界限的虛擬村莊,蕩麥,會是怎樣一個地方。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童年的許諾》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雙子殺手》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烏鴉的拇指》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漢密爾頓》(Hamilton)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熱天午後》
  • 評《路邊野餐》:文藝片票房低絕對不是恥辱
    京華時報7月25日報導 「只上映十天」的《路邊野餐》,第8天總票房收穫531萬元,與它相比,《冬》的狀況要慘烈許多,只有20多萬元,但有一點值得欣慰的是,某視頻網站購買了《冬》的網絡首播版權按照官方說法,《路邊野餐》的總成本大概100萬,那麼500萬的票房,已經可以保證它盈利了,再加上它曾在一些電影節上獲過獎,如果稍有獎金,也算是額外收入。整體來說,導演畢贛的市場第一博出手不凡,比票房更值得期待的,是他的藝術生命,以及品牌初步形成之後帶來的機會。《冬》的導演邢健也不必為24萬的票房感到委屈。票房低不是屈辱,換個角度看,更像面旗幟。
  • 《路邊野餐》:最動人是永恆的鄉愁
    《路邊野餐》帶來的是相似的感受,儘管影片在日常生活敘事上與侯孝賢如出一轍,但它不同於侯孝賢鏡頭中詩意現實主義的南國,而更接近阿彼察邦筆觸下魔幻現實主義的暹羅。《路邊野餐》是含蓄蘊藉而非意義明確的,它追求韻外之致,它向觀眾們敞開,任由他們去體味創作者的意圖,或者將自己的經歷投射到電影之中。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到阜陽六百裡 》
    秦海璐依舊是文藝女青年,與顏丙燕一樣,接拍到了幾部質量不錯的文藝電影,譬如《桃姐》,譬如《鋼的琴》,譬如《到阜陽六百裡》,等等。中國需要這樣的電影,但,中國不知道,電影院裡面吃香的依舊還是插科打諢、低俗搞笑、隔靴搔癢的無病呻吟。   配樂有點滿,於是便有點過猶不及。監製是侯孝賢,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電影的質量。
  • 新力量:畢贛電影《路邊野餐》
    7.10號網易有放映活動,提前看了《路邊野餐》。
  • 你眼中的《路邊野餐》?
    在臺灣上映的短短一天裡,我們看到了不同人眼裡的《路邊野餐》,你想知道嗎?
  • 《路邊野餐》
    文藝片中的意象和詩意——以《路邊野餐》為例 《路邊野餐》是由畢贛執導的劇情片,陳永忠、餘世學、郭月等聯合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貴州凱裡的鄉村醫生,為了尋找侄子,來到陌生的小鎮,在這個亦真亦幻的小鎮中,他與逝去的愛人在一個神秘時空獲得重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