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漢密爾頓》(Hamilton)

2021-01-17 文藝批評


《漢密爾頓》由 Lin-Manuel Miranda 創作並主演,整合了傳統音樂劇與嘻哈文化,連同具有想像力的舞美,展現了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傳奇的一生——他一個身無分文、缺乏人脈的移民,純粹憑藉頭腦、才能和魄力,將自己推向了國家敘事的中心,最終成為美國的開國元勳與10元美鈔上的人物。


……


同時,嘻哈文化從野生、邊緣、底層走向主流,與漢密爾頓的奮鬥史有著異曲同工之處。Miranda創作《漢密爾頓》的靈感來源於2004年Ron Chernow撰寫的漢密爾頓傳記。他在這本傳記中看到漢密爾頓的人生與現代美國人的人生仍然如此相似。他說:「漢密爾頓的人生與美國的建立都是傳奇的,它們與嘻哈的精神是一致的——你講述艱難與困苦,如果你講得足夠動人,你就能超越苦難。」


……


一般來說,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導演Thomas Kail在有限的條件下將二者進行了結合。他透露,常用的鏡頭處理就可以更主觀的引導觀眾窺探人物的內心想法。「《Satisfied》的演唱中我們選擇了較為凌厲的剪輯和頻繁切換鏡頭,包括特寫、遠景、俯視鏡頭等等。這能讓觀眾看到Angelica在處理矛盾時的心亂如麻」。他說:「使用特殊的電影技巧與這首歌打破傳統的戲劇語言是相似道理。」同時,由於「官攝版」取材自兩場現場演出和第三天沒有觀眾時的補拍,細心的人也許還會發現「穿幫」的鏡頭。


……


《漢密爾頓》最初的爭議來自歷史學家。他們認為,音樂劇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歷史。漢密爾頓並非如劇中那樣對奴隸制度尖銳的反抗,甚至華盛頓本人都有對蓄奴制度的默許。只不過音樂劇很好地平衡了信源、史實和創作的關係,並不能等同為一堂歷史課。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