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西德尼·呂美特
編劇: 弗蘭克·皮爾森
主演: 阿爾·帕西諾 / 約翰·凱澤爾 / 查爾斯·德恩 / 克裡斯·薩蘭登 / 詹姆斯·布羅德裡克
類型: 劇情 / 喜劇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75-09-21(美國)
片長: 125 分鐘 / 131分鐘(芬蘭)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美國歷史上最不完善的銀行搶案。本該是10分鐘完成的銀行搶劫犯罪,卻變成了12小時的拉鋸戰。桑尼(阿爾·帕西諾飾)算是美國歷史上最倒黴的銀行搶劫犯了。一個盛夏的下午,桑尼與同伴塞勒(約翰·卡扎雷飾)闖入紐約市布魯克林銀行,準備實施搶劫。怎奈銀行剛剛完成交易,金庫內根本沒有現錢。倒黴的桑尼與塞勒轉而劫持人質,與警方對峙提出要求。但4小時後,劫案現場被圍觀群眾和手忙腳亂的警察弄得像遊樂園一樣熱鬧。桑尼走出銀行對警察的質問居然贏得了群眾的喝彩。8小時後,銀行劫案登上了電視節目的實況轉播,大家仿佛拍電影一樣高興。而這時夜色降臨,人質亦出現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究竟這場鬧劇將以什麼方式結束?
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導演(提名)
最佳男主角(提名)
電影一直是一面社會的鏡子,透過它,可以反射出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電影才成為各種學者進行社會文化研究的重要文本,同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百多年的電影史上,才誕生了眾多優秀的電影社會學家。
所謂電影社會學家,其實就是那些用膠片上的畫面,用心中的故事來,用電影,來記錄當時的社會形態的電影創作者們。簡單的說,任何時代產生的電影,都有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創作理由,不論影片的類型是什麼,也不管採用了多麼先進的技術,更不管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多麼超現實的故事,它終歸是當時時代的反映,後代的人們,通過看當時的電影,往往能更貼近那個時代,體會那個時代的溫度。電影,成了一種史料。
西德尼魯邁特就是一位出色的電影「史家」,或者說電影社會學家。我記憶中此前看過他的唯一一部影片是《12怒漢》,看過之後驚為天人,90分鐘的影片,幾乎所有劇情都集中在一間屋子裡進行,12個人物性格各異,表演出色,劇情緊湊,儘管全部都是對話,但一點也不會讓人有看不下去的感覺,他們為觀眾奉獻了一次酣暢淋漓的影史經典群體演出。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部西德尼魯邁特的導演處女作,一問世就問鼎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而此後第二個用處女作捧走金熊的,就是三十年後張藝謀的《紅高粱》。記得當時我還借著看過《12怒漢》之後的熱情,一鼓作氣寫了一篇超過1萬字的影片分析,把全片細分到每個鏡頭進行研究,在著實受益匪淺的同時,我也深深的記住了西德尼魯邁特的名字。
在此後的瘋狂收碟生涯裡,有一些導演的片子我是看到必收的,西德尼魯邁特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年,陸續收到了他的《紐倫堡大審判》、《12怒漢》、《衝突》、《東方快車謀殺案》,還有我今天看的這部《熱天午後》。
導演 西德尼·呂美特 (Sidney Lumet)
魯邁特特別喜歡反映現實,並且戲劇衝突非常強烈的題材,並且他也有能力能駕馭得很好,始終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熱天午後》開始就是一幅非常平常的1972年紐約布魯克林區的景象,在一件銀行的門口,幾個年輕人若無其事的東張西望,然後陸續走進了銀行,銀行裡的工作人在準備下班,一切都顯得很正常,也在意料之中――一場打劫開始了。
桑尼和朋友沙爾是這場搶劫的主角,當他們打開保險柜的時候卻發現裡面沒有多少錢,大失所望正準備離去的時候,警察趕到了,並把他們團團圍……此後的100多分鐘的劇情又是完全圍繞桑尼和警察之間展開。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開始了解桑尼的性格,他的人生,他生活中的苦難,以及他為什麼要來打劫:原來他承擔著全家的生計,同時他還是個同性戀,他為了讓自己的「愛人」去做變性手術,才決定開始這次冒險。桑尼的命運成了我們最為關注的東西,這場對峙的結果究竟會怎麼樣?這個疑問一直懸在我們的心頭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分鐘。
在這部影片中,除了年輕的阿爾帕西諾無比迷人的魅力和驚人的演技值得稱道之外,我覺得最吸引我的,還是影片中所表現出的當時社會背景,這些信息不僅是我們研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社會非常有價值的資料,更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正從越戰的泥沼中艱難抽身,舉國上下對政府普遍不滿,很多參加過越戰回國的老兵無法得到很好的安置,社會問題嚴重,貧富差距拉大,人們的思想混亂,然而絕大多數人依然是虔誠的宗教信仰者,整體而言,人們對政府是一種不信任下的牴觸態度,桑尼的搶劫銀行的行為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桑尼才成了眾多圍觀人群的英雄,他們為桑尼敢於挑戰政府,對抗秩序而鼓掌叫好,那幾個被搶銀行的職員也並沒有將桑尼看作是對立的,他們雖然也害怕,但更多的是坦然,因為相比桑尼的搶劫行為,政府的失信讓他們失望得多;相比每天遭受現實的折磨,他們甚至更願意死在桑尼的槍下。所以他們對桑尼是友好的,有那麼一二刻,我甚至覺得他們害怕的並不是桑尼,而是外面的警察,桑尼不會射殺他們,而外面的警察卻會。然而,當桑尼搶劫銀行的目的曝光後,他的英雄的形象徹底崩潰,雖然有同性戀團體大力支持他,但是更多的人卻報以鄙夷的噓聲和侮辱的嘲諷。桑尼在對抗政府的層面上是個英雄,但當他違背了比整個國家機器更為高級的宗教倫理層面的時候,他就徹底的遭遇了失敗。
當我們能從一部優秀的電影中讀解出當時的社會圖景的時候,那是一種幸福和幸運。很多時候,書寫雖然不是用文字,也一樣能流傳下去,就好比即便有些朋友路過這裡,看到我這篇文章而並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我也一樣能感覺到,你曾經來過……
——豆瓣·坐在桌子前的尹天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142347/)
20世紀70年代是美國社會發展的轉折時期。經濟蕭條,政黨信任危機以及人性思想的解放都使的這個年代變的不平常。也使得這個年代成為眾多影視作品所要展現的焦點。《熱天午後》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刻畫出了一個完美體現時代的故事。
影片似乎從一開始就進入了高潮,抓住了觀眾的心。阿爾·帕西諾扮演的桑尼和他的同伴搶劫銀行,一個同伴居然臨場退縮了,而後又發現銀行裡幾乎所有的錢都在不久前被提走了,這樣荒唐的開場給人太多的喜感。之後因為一個失誤而招來200多個警察的包圍,這使得情節正式進入白熱化。桑尼和同伴、人質、警察,這三方之間的微妙關係與對抗,整整持續了12個小時之久,搶劫現場也成為媒體報導和群眾圍觀的焦點。不過最終桑尼還是沒能脫逃,而他的同伴更是被一槍斃命。
當桑尼與警員談判時,他的癲狂咆哮是本片的一大看點,這使得他看上去無所畏懼,更是煽動了圍觀群眾的情緒,他不斷高喊「亞提卡」得到了群眾的響應。這裡的亞提卡是一個監獄,當時一群囚犯暴動,警方在與囚犯多日談判未果後,州長下令發動攻擊,大約有19名囚犯被擊斃,令人震驚的是很多囚犯都不是在暴力抵抗中被打死,而是被人從背後射殺,這是當時警界的汙點。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桑尼和群眾高喊「亞提卡」的時候,那些手裡拿著槍的警察覺得臉上無光。這段帕西諾歇斯底裡咆哮是即興表演,它也成為影史上一段經典的鏡頭。由此也可看出當時經濟蕭條和政黨醜聞使得政府極為不得民心。同樣是咆哮,科林·法瑞爾在《狙擊電話亭》裡也有過一段精彩的表演,雖然小法不能和演技之神老帕相比,但是這兩個電影總是讓人感覺有些相似,同樣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同樣是被警察團團包圍,同樣是在一個固定的場景,同樣是三方的對峙,而不同的是《狙擊電話亭》中的對峙是主角、殺手和警察三方。看來《熱天午後》在警匪電影的領域給之後的眾多電影做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隨著劇情的深入,了解到桑尼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並且有個又胖又囉嗦的老婆,但是他是一個雙性戀,他還有一個同性戀情人,這次搶劫銀行就是為了籌錢給他的情人做變性手術。這樣的搶劫動機也反映了一個在當時的社會備受關注的話題。同性戀,美國70年代的關鍵詞之一,性解放和反對同性戀歧視都在當時受到很大的關注。09年憑藉在《米克爾》中的出色表演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西恩·潘就是扮演了那個時代的同性戀,也是以思想解放運動為背景的故事。直到今天美國人還在繼承著當時思想解放運動的精神。
影片最後,桑尼被警方逮捕,按倒在車上,茫然的眼神看著前方。就此這個持續了12小時的事件結束了,一段偉大的表演也結束了。有人說這部電影如果沒有帕西諾便不會成功,我覺得這隻對了一半,因為如果帕西諾沒有碰到這個劇本,他那真實的演技也不會得到升華。這故事好像就發生在帕西諾自己身上一樣。導演說拍攝時演員很多時候都是即興的表演,用自己的一面來表現人物,所以這麼真實。還有一點要提到的是,這確實是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這是一個躁動的70年代,你會和很多人一樣去咆哮這個社會,但當你平靜下來時,你會發現這根本是一個「無聲」的社會。
——時光網·WilLen
(movie.mtime.com/17806/reviews/3528049.html)
類型技術紮實得如同教科書,尤其是剪輯和場面調度,呂美特懂得添加類似於帕西諾奔跑時鞋子打滑且攝影機快速跟隨這些設計,同時鏡頭也會被切換到天上的直升機媒體視角和街頭的圍觀群眾視角,讓節奏張弛有度。笨賊報紙趣聞改成大型搶劫對峙喜劇,街頭呈現出被蕭條、越戰、虛無主義的嬉皮士文化影響的社會氛圍,室內黑色幽默的荒誕情節與室外氛圍相對應著,同時電影又在反映當時紐約的警察暴力與公眾對待警方的態度,以及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而作為草根邊緣少數身份的劫匪在某些時刻成為了圍觀民眾的烏託邦式精神領袖(《小丑》確實學了不少)。最重要的,劫匪接不接受從銀行裡出來(come out)構成了出櫃與否的雙關,因而這又是一部關於gay pride/shame的電影,外界謊稱會接納,而出來後如同一場潮溼悶熱的夢的甦醒,餘下只是惶然和沉痛。
——第15屆法羅島電影節·Pincent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93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