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唐俑中的伎樂俑是不是這樣能歌善舞的小姐姐?或者多才多藝的小哥哥?
唐代伎樂俑和侏儒俑
其實還有一種表演人俑,叫侏儒俑,以歷史上真實的侏儒為原型的。侏儒的身高往往不超過1米2,大概像美劇《權利的遊戲》中的小惡魔那麼高,放在現在去旅遊景點都不用買成人票。
侏儒俑一般戴黑色或者褐色的蹼頭,圓臉絡腮鬍,雙手拱於胸前。上身穿右枉窄袖長袍,腰上繫著一條下垂的蹀躞帶,下身著褲,足登靴。侏儒俑的身高只有30公分左右,是普通唐俑的一半大,形態上也與正常身高的唐俑別無二致,侏儒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頭大身子小,樣貌自帶滑稽,有一種天然喜感。
唐 侏儒俑
故宮博物院藏
1
「根本停不下來的侏儒之風」
侏儒在我國很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國語》、《莊子》、《列子》、《史記》等古籍中有「侏儒扶盧」的記載。《史記·滑稽列傳》記載「優旃者,秦倡侏儒也 。」優旃是秦始皇諸多侏儒中最出名的一個,他通過插科打諢來取悅秦始皇。
從唐代開始,這種侏儒之風尤其盛行,侏儒俑也特別多,以至於唐昭陵墓、鄭仁泰墓、楊恭仁墓等多個墓葬都出土過侏儒俑。據專家考證,這些侏儒的來源於非洲、東南亞和古倭國,還有國內的道州地區。
章懷太子墓壁畫 唐宮女與侏儒
唐高祖李淵時期,常有西域使者進貢侏儒,為了表示他勤政愛民,力行節儉,他曾經給西域使者下過這樣的詔書。
「 ……朕受命君臨, 志在儉約, 日旰忘食, 昧爽求衣, 篡組珠璣, 皆雲屏絕, 雕琢綺麗, 久從仰止。其侏儒、 短節小馬、 痺牛、 異獸奇禽, 皆非實用, 諸有此獻, 悉宜停斷, 宣布遠邇, 鹹使知之。」意思很簡單,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唐高祖表示要勵志節儉,摒棄浮華,一切用於賞玩的奇珍異獸,都不要進貢了。(李淵:再沉迷享樂,我就剁手。)
結果呢,再強大的flag,還是躲不過真相定律。據載, 西域著名的「昭武九姓」的康國, 於718 年遣使獻侏儒、 胡旋女;鹹亨至開元年間,寶利佛逝(今印尼、蘇門答臘) 也曾多次進獻過侏儒。
永休君山出土彩繪侏儒俑
2
「道州侏儒」
國外進獻的侏儒,僅僅是一小部分,根本滿足不了眾多皇室成員、貴族大臣的需要。
據歷史記載,湖南道州地區侏儒才是唐代侏儒的主要來源。《新唐書》記載,「道州產侏儒,歲貢諸朝,城哀其生離,無所進。」
道州百姓不知是遺傳因素,還是營養不良,身材普遍矮小。正常人都覺得繁重的農耕,對道州的百姓來說更是異常艱難,生存都成問題。
經濟地位一旦上不去,社會地位就很低,受人歧視,道州侏儒普遍處在社會底層,地位等同牛馬。為了艱難求生,道州侏儒在當時主要表演一種滑稽戲, 叫做 「 參軍戲」,通常是兩個人配對表演,一名參軍, 一名蒼鶻, 參軍詢問, 蒼鶻回答, 用豐富的表情和詼諧的語言逗人發笑。
唐代侏儒俑
3
「為什麼唐晚期的侏儒變少了」
在唐晚期的時候,侏儒卻神奇的變少了。
據《新唐書》記載,在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道州來了一位新刺史,叫陽城。陽城在道州任刺史期間發現道州進貢侏儒後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長年累月的進貢,道州的百姓不僅遭受著親人離異之苦,還嚴重影響了社會生產。生產建設沒人搞,所以越來越窮。於是陽城向朝廷寫了一份奏疏,要求免除道州的侏儒進貢。誰也沒想到,這份奏疏真的獲得皇帝批准,從此道州矮民免於進貢,百姓無不感激涕零,擁戴陽城。
唐代侏儒俑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記載了這件事:
這段侏儒減少的歷史,我們從侏儒俑的出土情況中也能得到驗證。 侏儒俑墓葬的出土主要集中在唐代早中期,遼寧朝陽蔡須達墓中出土的侏儒俑年代最早,為 619 年;唐金鄉縣主墓中出土的侏儒俑年代最晚,為 722 年。越到唐晚期,出土的侏儒俑越少。
唐代侏儒俑
美麗的三彩陶俑,其背後隱藏了不為人知的唐代侏儒文化。道州的矮人,無論是被迫成為伎樂演員,還是重獲自由,都令人聞之嘆惋。
這裡留給大家一個問題,感興趣的rose們可以思考一下,重獲自由後的侏儒又是如何生存的呢?
追的上熱點,聊得了藝術,我是茁壯成長中的肉莊小編輯,歡迎大家關注大肉莊公眾號,每周見證我的成長~點擊視頻,觀看7月直播高光時刻~
更多完整內容
長按二維碼下載「ROSE宋瓷收藏」APP獲取